资源简介 德阳五中高2024级高一上期期末检测 历史试题命题人:审题人:时间: 75分钟第1卷(选择题,共48分)一、单项选择题(内含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辽西地区牛河梁遗址发现的积石冢是中国最早的王陵。积石冢群内部设有中心大墓、大墓、中小型墓、附属墓等,随葬玉器也是中心大墓、大墓数量多、种类多、档次高。据此可以推断,该遗址处于()A.旧石器时代早期 B.旧石器时代晚期 C.新石器时代早期 D.新石器时代晚期2.西周时期,青铜铭文中多次提及耒、耜等生产工具:雅颂之乐常涉及“稼、雨、稷”等字;礼制中也领繁出现“稻人、草人、仓人、廪人”等职官。这反映出()A.农耕生活浸润礼乐文明 B.文艺创作植根于劳动实践C.社会转型推动农业发展 D.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形成3.下图是描绘汉代集市场景的画像砖:集市四周有围墙,东西南有三方设门,十字形的市道划分出大交易区,各区内有长廊式建筑(称为列肆)。这反映出汉代()A.市民生活的丰富 B.榷场贸易的繁荣 C.商业管理的严格 D.豪强势力的发展4.竹子只能生长在温暖的气候环境里。根据文献记载,两汉和西晋时期,陕西和河南都生长有茂密的竹林,而在东晋十六国时期,前奏(氐族政权)君主苻坚在长安种植的竹林却大面积枯死。这一情况带来的直接结果是()A.前秦政权汉化 B.生态环境恶化 C.政权更迭频繁 D.人口内迁南迁5.如图为唐天宝元年(742年)人口密度图。这反映出当时()A.户籍管理更加严格 B.南北经济发展趋于平衡C.全国人口大幅增长 D.南方开发程度超越北方6.学者研究唐朝敦煌文书,发现西域地区于阗的民政由毗沙都督府管理,都督的另一称谓叫于阗王;唐朝中央政府在于阗有驻军,即于阗镇守军;于阗百姓在于阗官府与镇守军的双重管辖下生活。于阗的这种治理模式A.削弱了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统治 B.标志西域地区开始归属于中国版图C.体现了中央政府对边疆的羁縻统治 D.表明边疆管理与内地管理的一体化7.北宋时,城市及农村各级市场发展繁荣,商税在国家整个税收所占比例不断提高。然而,这对于朝廷来说不过是杯水车薪,最终政府建立了严密而完备的专卖制度,成为宋朝最大的商人。“杯水车薪”主要是由于()A.政治制度设计缺陷所致 B.重农抑商政策日趋强化C.商业活动脱离官府监管 D.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阻碍8.从地理形势上看,元代湖广行省的归州西扼长江三峡,遏制四川行省。同时,又犹如打入江北河南行省的楔子,使其不能独据长江北岸之险。由此可见,元代行省划界旨在()A.便利边疆治理B.平衡南北经济 C.发展交通运输 D.加强中央集权9.下表是清朝前中期土地和人口情况变化表。据此可以得出清朝前中期()年代 土地面积(顷) 人口(人) 每人实得土地(亩/人)乾隆十八年(1753) 7801142 183678258 4.25嘉庆十七年(1812) 7913939 361600000 2.19道光十三年(1833) 7420000 389942036 1.86A.存在严重土地兼并现象 B.盛世中隐藏着危机C.逐渐落后于世界的潮流 D.贫富差距急剧扩大10.清朝徽商方氏《家训》:“读书为重,次即农商,取之有道,工商何妨,克勤克俭,毋怠毋荒,孝友睦姻,六行皆臧,礼义廉耻,四维毕张,处于家也,可表可坊,仕于朝也,为忠为良。”类似家训在当时较为普追。由此可知当时()A.重农抑商观念已经废弃 B.四民社会秩序走向瓦解C.商人读书做官视为首选 D.儒家思想渗透商贾家庭11.以下著作基本都在19世纪中期相继问世,这些著作()著作 作者 著作内容《海国图志》 魏源 介绍世界各国历史、地理、社会现状以及军事、科技等,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中心思想。《康輶纪行》 姚莹 介绍英法历史,建议清政府加强沿海与边疆防备。《瀛寰志略》 徐继畲 系统介绍了当时世界上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经济文化、A.说明传统的华夷观念已经完全废弃 B.标志近代国家意识的逐步确立C.表明士人尝试以全新视野认识世界 D.首开“西学东渐”的时代潮流12.下表为1840-191年间洋货消费的情况。“洋货”一般指外国商船运来的海外物品,多为欧洲商品。据此可知()时间 消费风气 洋货种类1840-1870 炫耀性消费洋货之风 钟表、玻璃制品、毛织品等奢侈品1870-1890 时尚性消费洋货之风 五金、眼镜、火柴、化妆品等时尚品1890-1911 实用性消费洋货之风 洋布、煤油灯、肥皂等日常生活必需品A.全盘西化观念盛行于民众日常生活 B.帝国主义对华经济侵略方式的转变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传统经济形式已然淡出了历史舞台13.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在向临时参政院提出辞职咨文中,特地附有临时政府地点设于南京作为不能更改的前提条件。北洋袁世凯方面则认为清帝己经退位于中华民国,且以北方形势复杂为由,不愿南下就职。双方分歧的关键在于()A.对政体的不同选择 B.对政府的控制权 C.与西方国家的关系 D.对清政府的态度14.1919年11月,《新青年》开办了“中文改用横行的讨论”专栏,讨论汉字版式左起横排与右起竖排的优劣。参与讨论者对竖排改成横排的观点褒贬不一,还有读者自己进行试验证明横排的阅读速度远远快于竖排。这一讨论()A.有助于启蒙思想的传播 B.解决了文化传承的难题C.促进了中西文化的贯通 D.否定了传统的阅读方式15.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指出:“湘赣边界一年多来斗争的经验教训,强调在反动统治政权暂时稳定时期和破裂时期,红色区域的斗争必须采取不同的战路。”文中的“战略”指的是()A.开展游击战争 B. 工农武装割据 C.进攻中心城市 D.开展土地革命16.如图(《民众阅报栏》1929年10月5日《上海漫画》)中两人的对话是:“你最要看的是什么新闻?”“我最注意那朱毛的行踪”。这反映出()A.团结抗日得到认同 B.民众关注时局走向 C.国民政府失去民心 D.国际局势趋向缓和第II卷(材料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材料一朝代 南方 北方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材料二北宋初年,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传入福建地区,并迅速在江南地区推广。南宋时,山地丘陵修梯田,沿江滨湖筑围田。江淮、两浙、福建等地区粮食一年亩产可达二至三石。棉花种植盛行于闽、广地区,茶叶种植遍及苏、浙、皖、闽、赣等地。两浙和川蜀地区成为全国的丝织业中心,从事“收丝放贷”机户赊账”等业务的包买商也遍布江西、两浙、四川等地。广东雷州半岛和广南西路发展成棉纺织业的中心。-摘编自卜宪群《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归纳北宋人口的变动情况。(8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12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彭湃主要活动表(部分)-整理自《彭湃年谱》(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彭湃成为早期共产党人的时代背景。(10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彭湃所体现的早期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貌。(10分)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中国近代史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从上述材料中选取两个以上信息提炼一个观点,结合中国近代史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5 : DACDB6-10 : CADBD11-16 : CCBABB二、材料题17.(1)变化:南方人口及占全国户口数比例迅速上升,北方人口及占全国户口数比例迅速下降;北宋时期,南方人口及占全国户口数比例超过北方。(1)表现:外来农作物的引进与推广;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粮食产量提高;经济作物种植范围扩大;农产品商业化程度提高;手工业、商业繁荣。18.(1)时代背景:民族危机的深重;救亡图存的潮流;五四运动的实践;十月革命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成立。(2)精神风貌:爱国精神强烈;坚定追求理想信仰;关注现实;不懈斗争;胸怀宽广。19.示例:观点:近代中国各阶级阶层为救亡图存不解奋斗。(2分)阐述:近代中国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林则徐、魏源等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迈出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地主阶级洋务派以“自强”和“求富”为旗号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开展洋务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以救亡图存为首要目标,要求兴民权并实行君主立宪,进行维新变法,推动制度变革;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爱国色彩浓厚,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国家富强和民族独立为己任,带领中国人民经历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最终赢得了民族独立,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基础。(8分)总之,在中国近代史上,随着我国民族危机的不断严重,不同阶级阶层掀起了不同程度的救亡图存运动,促进我国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的近代化,体现了中国人民具有勇往直前的探索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