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提升测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提升测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提升测试卷
本试卷共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姓名 : 班级 : 学号: 得分:
一、 积累与运用(24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每当鲁迅感到倦怠(tái)时,抬头瞥见藤野先生的照片,就又有了写作的动力。
B.蝉在隧道的顶上留一层一指厚的土,用来抵御(yù)外面的恶劣气候。
C.国民党认为不能逾越的天堑(zhàn)长江,被英勇无敌的人民解放军胜利地渡过了。
D.昆明人家常于门头挂仙人掌一片以辟(pì)邪,仙人掌悬空倒挂,尚能存活开花。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远远望去,在一座雄伟峻俏的山里,游击队员们正穿过高大的树林和茂密的青纱帐,去和敌人战斗。
B.卢沟桥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敦,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
C.我和朋友出去游逛,在南京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下午坐车北去。
D.生命在那些终于要雕谢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即墨古城里的游人摩肩接踵,大家饶有兴味地在古城里观赏游玩。
B.叙述语言沉闷无聊,是这篇小说最大的败笔。
C.小语同学对这道数学题冥思苦想后,终于妙手偶得,有了答案。
D.疫情期间,他坚守在抗疫一线,工作积极主动,任劳任怨。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中国诗词大会》,不但提高了人们的诗词鉴赏水平,还唤起了人们对经典诗句的记忆。
B.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C.社区居民讲述了志愿者走进社区,协助社区人员管护小区。
D.神舟十五号飞船载着三名航天员,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飞赴苍穹。
5.下面对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蝉》的作者是法布尔,他是法国昆虫学家。 B.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诗人。
C.《史记》 为司马迁撰写,全书共130篇。
D. 《春望》和《赤壁》都是晚唐诗人杜牧的诗作。
6. 依次在横线处填入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命运,其实是公平的,它遵循一条鲜为人知的补偿原则,它青眯不断拼搏的强者, _________,收获也最多。
A.强者在生活中失去太多
B.强者尽管在生活中失去太多
C.虽然生活让强者失去太多
D.让在生活中失去了太多的强者
7.根据提示默写。(8分)
(1)兴尽晚回舟, 。(李清照《如梦令》)
(2)金陵城上西楼, 。(朱敦儒《相见欢》)
(3)芳草长堤, 。(欧阳修《采桑子》)
(4) ,四时俱备。(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5)寡助之至, ;多助之至,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6)李清照《渔家傲》中“ , ”两句展现给我们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
8.名著阅读。(4分)
(1)下列是同学们在阅读《红星照耀中国》的过程中,用表格整理了部分印象最深刻的人物卡片,有误的一项是( )(2分)
人物姓名 典型事件 事件体现的性格特点
A 毛泽东 组织秋收起义期间被捕,死里逃生后继续工作。 英勇无畏
B 周恩来 周恩来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 沉着冷静
C 贺龙 同哥老会的兄弟们策划起义,一把菜刀闹革命。 有勇有谋
D 彭德怀 看演出时,把棉衣披在身旁的一个小号手身上。 吃苦耐劳
(2)八(1)班在做读书分享时,有同学说“这本书所记录的时代和故事离我们当下的生活已经遥远,我有点找不到这本书放在语文教材里的现实意义……”你作为语文课代表,请从两个方面为这本书代言,激发同学们的阅读兴趣。
二、阅读与理解(46分)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6分)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9.下列各项中对本首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写望中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的样子;春天降临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表达了诗人念家悲己的感情。
B.颔联将人的情感赋予花和鸟。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面对国都破败的无奈感慨和绵绵愁绪。
C.颔联“三月”表明丧乱之久,“抵万金”形容家书珍贵,表达了诗人对妻儿的强烈思念。
D.全诗所写意象甚多,从“远景”的山河城郭,到“中景”的荒草残木。再到“近景”的春花飞鸟。一直到“自身”的白发,步步推进,“镜头”越来越小,将宏大的家国之悲,渐渐渗透凝缩在诗人自己身上。
10.诗的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刻画了诗人怎样的形象?(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3分)
【甲】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晚雾将歌,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书临皋亭 苏轼
东坡居士酒醉饭饱,倚于几①上,白云左绕,清江右洄,重门洞开,林峦坌②入。当是时若有思而无所思以受万物③之备。惭愧!惭愧!
【注释】①几:矮而小的桌子。②坌(bèn):并,一起。③万物:自然。
11.(2分)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四时俱备 当是时
B.高峰入云 林峦坌入
C.实是欲界之仙都 万物之备
D.倚于几上 于我如浮云
12.(2分)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以感慨发端总领全文,以“共谈”概说有高雅情趣的人皆爱山川的美景,再具体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最后以赞美和感慨收束全文。
B.甲文中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景物,境界清新。
C.乙文描绘了作者在临皋亭所见的雄奇开阔之景,富于情理见识,体现了作者经历磨难而洒脱豁达的人生态度及富有生活情趣的心灵。
D.甲乙两文写景都采取了动静结合的手法,而甲文中的“猿鸟乱鸣”通过对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物增添了动感,突出了猿鸟鸣叫入耳,让人感到繁多杂乱。乙文苏东坡则从写实入手,言语通俗,用质朴的语句描写了大自然的静谧与灵动之美。
13.(4分)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东坡居士酒醉饭饱,倚于几上。
14.(2分)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当 是 时 若 有 思 而 无 所 思 以 受 万 物 之 备。
15.(3分)你认为苏轼是陶弘景心中的“与其奇者”吗?请结合选文内容作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6分)
一生都在成长
闫红
① 我妈是68岁时拿到驾照的。一开始她和我商量要考驾照时,我是反对的:“那么多年轻人都考不过,您这么大岁数了还去考,多累啊,再说了,有必要吗?”我妈有点迟疑,但仍然很坚持,下定决心要学。我又一想,我妈这辈子,就是靠各种学习医治苦难的,于是我态度一改,变作支持。我妈废寝忘食地学了三个月,终于把驾照拿到了手。要知道,在吾乡,像我妈这么一个两鬓斑白的老太太开车,真是太罕见了!
② 我妈出生于1951年2月,出生没半年,我姥姥和姥爷就离了婚,一直以来,我妈和我姥姥一起生活。我妈说,她小时候最怕听到别的小孩说“俺爸给俺做了啥啥”,人家都有个爸,她没有。她18岁被招工,进了纺织厂,工厂里成日机器轰鸣,空气混浊,一个纺织女工一天要在流水线上奔跑15公里。后来她嫁给了我爸。我爸是个知识分子,同样来自贫穷之家,家庭负担沉重,到现在才算好了一些。我妈每个月的退休金只有2000元左右,必须精打细算才能生活。
③ 只是没钱倒也罢了,这几年,先是我姥姥摔断腿,然后是我爸脑血栓半身不遂,我妈全年无休地照顾他们。我想一想,都觉得暗无天日。但目睹我妈这大半生,我发现她常有一种愉悦感。是的,我用了“愉悦”这个词,而不是“高兴”。相对于高兴,愉悦的快感里,带着一点儿充实感。
④ 我妈不觉得此生虚度的原因是,她是一个爱学习的人。
⑤ 虽然我妈文化水平不高,但她很留心别人的长处。跟我爸结婚后,我爸喜欢看书,订了很多文学期刊,我妈也拿过来看,看着看着就上了瘾。等我长大一点儿,我妈开始跟我一块儿看徐訏、张爱玲、三毛等人的作品。她最喜欢徐訏那种不疾不徐的叙事方式,一度对张爱玲也很着迷。看得多了,我妈也写,写乡村往事、童年记忆,在我爸的指点下投稿,居然也屡有作品发表。
⑥ 有些技术活儿,我妈也不在话下。打印机刚流行时,我们家也置办了一台,一则为我爸写稿方便,二来时不时兜揽一些为其他单位打印的活儿,也算是家庭副业。开始主要是我爸操作,后来我妈看着手痒,一边做家务一边背诵起五笔字根“王旁青头兼五一”,三五天后居然能见字拆字,让费了好大劲儿才学会五笔打字的我爸佩服不已。
⑦ 这几年微信流行,我妈不甘心被时代抛弃,让我给她买了平板电脑。从没有学过拼音的她,就成天在键盘上戳戳点点,很快,她不但能用微信发送文字祝福,使用各种表情包更是不在话下。
⑧ 她到亲戚家,会注意人家怎么收拾房间;跟人谈话,会想到吸取有效信息;连看韩剧,她都注意吸收正能量。她曾经很认真地跟我说,韩国人的理念是“生命不在于长短,只要活得好”。她学习了,化为己用,关注眼下的一时一刻,活得高兴。
⑨ 我有时笑我妈,她简直就是一本行走的百科全书。我妈的乐趣来自学习本身,结果并不重要,她先行一步地发现了学习过程的愉悦。这种愉悦感无须依凭,自给自足,不看别人脸色,也不用跟谁比较。因这日复一日对实现自我超越的愉悦感,即使周围慌乱不堪,她依然能够自洽。
⑩ 我妈是一个与命运劈面相逢的人,却不曾被命运击倒,虽然她也常常感慨自己这一生碌碌无为,但是在我看来,她这种活到老学到老、不惧任何困苦处境的精神,就是她的了不起之处。
(选自《读者》2022年11期,有删改)
16.阅读第①段至第⑦段,梳理文章中能体现“我妈”成长的具体事例。(4分)
“我妈”68岁时拿到驾照 → “我妈”喜欢看书,也学着写稿投稿
→ ①     → ②   。
17.选文第②段采用了哪种记叙顺序?试分析其作用。(3分)
18.结合语境,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3分)
我有时笑我妈,她简直就是一本行走的百科全书。
19.请从材料详略安排的角度分析第⑧段在全文叙述中所起的作用。(3分)
20.文章以“一生都在成长”为标题,有何妙处?(3分)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11分)
蝙蝠鼠中仙
秦自民
①蝙蝠的样子有点像老鼠:尖嘴、细牙、小眼,还有一对能竖立的耳朵,而且也跟老鼠一样喜欢夜晚活动。也许是由于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喜老自嘲》中有“蝙蝠鼠中仙”这样的诗句,蝙蝠也被称为鼠仙。
②古今中外,人们对蝙蝠毁誉参半。唐代诗人孟浩然写道:“虫之属最可厌莫如蝙蝠,而今织绣、图画皆用之,以福同音也。”可见,由于蝙蝠的“蝠”与幸福、福气的“福”同音,使得人们对蝙蝠青睐有加,建 筑物、装饰品、家具、服装、瓷器、玉器、书画上经常有蝙蝠图案,尤以门窗上雕刻五只蝙蝠最为常见,寓意“五福临门”。
③不过,很多人不喜欢蝙蝠,可能是受到一些传说的影响。明朝学者冯梦龙在《笑府》中编了一个故事:凤凰寿,百鸟朝贺。唯蝙蝠不至。凤责之曰:“汝居吾下,何如此倨傲?”蝙蝠曰:“吾有足,属兽,贺汝何用?”一日麒麟生诞,蝙蝠亦不至。麒亦责之。蝙蝠曰:“吾有翼,能飞,属禽,何为贺欤?”继而,凤凰与麒麟相会,语及蝙蝠之事,相与慨叹曰:“今世风恶薄,偏生此等不禽不兽之徒,实无奈他何!”这个故事嘲讽了那些卑鄙无耻、没有立场的人。
④在西方,蝙蝠是吸血鬼的化身,传说罪恶的灵魂能转世成吸血蝙蝠继续作恶。这些故事的流传给蝙蝠带来了邪恶的坏名声。而事实上,蝙蝠家族中也确实有吸血蝙蝠存在,如分布在美洲热带地区的普通吸血蝠、白翼吸血蝠和毛腿吸血蝠。
⑤人们把蝙蝠和吸血鬼联系起来,可能与蝙蝠是夜行性动物有关。白居易在《洞中蝙蝠》中说蝙蝠“黑洞深藏避网罗”。蝙蝠白天隐藏起来,既有利于安全,也有利于安静地歇息、降低体温和代谢速度,这样既可以延年益寿,又可以养精蓄锐,到了夜晚可以精力充沛地外出觅食。
⑦蝙蝠之所以对害虫有那么大的威力,部分的原因是由于即使在漆黑的环境中它也能“看见”猎物。但是,蝙蝠的视力并没有什么特别的长处,他的看家本领是回声定位能力。
⑧正如人眼能根据从物体反射回来的光波分辨物体的形状、大小和颜色一样,蝙蝠的耳朵能根据从物体反射回的超声波分辩物体的方位、距离、大小和性质。这种通过对回声的频率强弱以及发出与收到回声的时间间隔等进行分析来探测目标的方式就是回声定位。蝙蝠喉部通过声带震动而定向发射超声波,这种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到的,但对蝙蝠很重要。如果被堵塞耳朵,即使在明亮的环境中,蝙蝠也会像醉汉一样乱撞;如果只蒙住双眼,蝙蝠的行动却不“盲目”,依靠回声定位蝙蝠能准确地发现目标、确定飞行方向,甚至1分钟内可连续捕捉到10余只飞行中的昆虫。
⑨鉴于蝙蝠的出色表现和非凡本领,荷兰动物行为学家、诺贝尔奖得主廷伯根认为:“不论以何种标准而言,听觉冠军都该属于蝙蝠。”正因为如此,蝙蝠也成了仿生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⑩ , 。蝙蝠虽没有真正的翅膀,却有功能绝不亚于翅膀的翼手,蝙蝠家族因此得名“翼手目”。蝙蝠有一系列适应于飞行生活的结构特点。前肢为构造极其轻巧的翼手,这种翼手宽大灵活,操控性极佳,可以随心所欲地变换形状产生升力,因此,蝙蝠在空中急转弯的本领远胜于鸟类。此外,蝙蝠胸、肩部的强大肌肉集中在躯干部,胸骨具有和鸟类一样的龙骨突起,锁骨也很发达。这样的构造使蝙蝠飞起来更加灵巧自如。
独特的飞行能力和回声定位本领,使蝙蝠具有高超的捕食能力。大多数蝙蝠以昆虫为食,也有一些蝙蝠的喜好与众不同。
世界上有一种蝙蝠具有罕见、奇特而又令人惊诧的饮食习惯,它们的猎食目标竟然是水中的鱼。兔唇蝠就是这样一位渔夫。它能利用超声波探测到猎物,强大的飞行能力能保证它轻盈地掠过水面,而修长的脚趾和锋利的爪子,使其能轻而易举地抓到浅水中浮游的光滑的小鱼。
得益于漫画中的超级英雄“蝙蝠侠”,蝙蝠的形象在今天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的确,蝙蝠不是老鼠,蝙蝠是像神仙一样飞行的哺乳动物,蝙蝠是鼠中仙。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21.说说选文开头①~④段引用诗文和传说有什么作用。(3分)
22.下列诗文中的描述与选文蝙蝠特点不相符的一项是( )(2分)
A.曹植《蝙蝠赋》:“行不由足,飞不假翼。……不容毛群,斥逐羽毛族。”
B.葛洪《抱朴子》:“千岁蝙蝠,色如白雪。……此物得而阴干末服之,令人寿万岁。”
C.清人蒋世栓《费生天彭画赠百泉》:“世人爱吉祥,画师工颂祷。谐声而取譬,隐语戛戛造。”
D.范成大《蝙蝠》:“伏翼昏飞急,营营定苦饥。聚蚊充口腹,生汝亦奚为?”
23.文章第 段划线句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3分)
24.请仿照第⑤、⑦段中画线句子,在第⑩段开头横线处补写一个句子,使之上下贯通。(3分)
三.作文(30分)
生命如花,离不开雨露的滋润。无论是美丽的自然风光,经典的艺术形象,神奇的科学世界;还是刻骨铭心的故事,激动人心的场面,怦然心动的瞬间;甚或是生活中一次倾心的交谈,一句深情的叮嘱,一个鼓励的眼神……点点滴滴,都如同清纯的甘露,滋润心田。什么是滋养你心灵的甘露呢?
请以《我心灵的甘露》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 情实感;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字数不少于600字;④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24分)
1. B(A项“倦怠”的“怠”应读“dài”;C项“天堑”的“堑”应读“qiàn”;D项“辟邪”的“辟”应读“bì”,“辟”在“辟谣”等词中读“pì”)
2. C(A项“峻俏”应为“峻峭”;B项“桥敦”应为“桥墩”;D项“雕谢”应为“凋谢”)
3. C(“妙手偶得”指文学素养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句,用在此处不合语境,可改为“恍然大悟”)
4. A(B项缺少主语,可删去“通过”或“让”;C项缺少宾语,可在句末加上“的事情”;D项“飞赴苍穹”表意重复,可改为“飞向苍穹”)
5. D(《春望》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赤壁》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
6. D(根据前文“命运,其实是公平的,它遵循一条鲜为人知的补偿原则,它青眯不断拼搏的强者”,可知后文应强调强者在生活中失去很多后会得到补偿,收获也最多,D项最符合语境)
7. (1)误入藕花深处(2)倚清秋(3)隐隐笙歌处处随(4)青林翠竹(5)亲戚畔之;天下顺之(6)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8. (1)D(该项体现的是彭德怀对小号手的关爱,而不是吃苦耐劳)
(2)①《红星照耀中国》真实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让我们了解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感受到革命先辈们的坚定信念和伟大精神,激励我们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努力奋斗。②书中展现了众多英雄人物的风采,他们的故事充满了智慧、勇气和牺牲精神,能让我们从中学到许多宝贵的品质,如勇敢、坚韧、团结等,对我们的成长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二、阅读与理解(46分)
(一)(6分)
9. A(首联主要表达了诗人对国都沦陷的悲痛和忧国伤时的情感,并没有“念家悲己”之情,“念家悲己”之情主要体现在后面几联)
10. 刻画了一位忧愁万分、苍老憔悴的诗人形象。诗人因忧愁而不断搔抓头发,致使白发越来越少,简直连簪子都插不住了。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在国破家亡、战乱分离的情况下,内心的痛苦和忧思之深。
(二)(13分)
11. C(A项“时”分别为“季节”“时候”;B项“入”分别为“耸入”“映入”;C项“之”均为“的”;D项“于”分别为“在”“对”)
12. D(甲文中的“猿鸟乱鸣”并没有让人感到繁多杂乱,而是增添了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13. (1)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2)东坡居士酒足饭饱,倚靠在几案上。
14. 当是时/若有思而无所思/以受万物之备。
15. 示例一:我认为苏轼是陶弘景心中的“与其奇者”。陶弘景认为欣赏山川之美需要有高雅的情趣和对自然的热爱。苏轼在临皋亭上,酒醉饭饱后,能欣赏到白云环绕、清江回流、林峦入目的美景,他沉醉于自然之中,感受到自然的美妙,与陶弘景一样具有热爱自然、享受自然之美的情怀,所以苏轼是“与其奇者”。
示例二:我认为苏轼不是陶弘景心中的“与其奇者”。陶弘景笔下的山川之美是一种宁静、清幽、秀丽的美,而苏轼在临皋亭所见之景更显雄奇开阔。此外,陶弘景追求的是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之美,而苏轼在文中更多地表现出一种洒脱豁达的心境,两者的审美情趣和心境有所不同,所以苏轼不是“与其奇者”。
(三)(16分)
16. ①“我妈”学会了五笔打字 ②“我妈”学会了使用平板电脑,还能用微信发送文字祝福和表情包
17. 插叙。作用:补充交代了“我妈”的成长背景和经历,如家庭的不幸、工作的辛苦、生活的艰难等,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突出了“我妈”在困境中坚持学习、不断成长的精神,为下文写“我妈”通过学习获得愉悦感做铺垫。
18.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我妈”比作“一本行走的百科全书”,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妈”知识丰富、善于学习、不断积累知识的特点,表达了“我”对“我妈”的赞美之情。
19. 第⑧段是略写。这段文字列举了“我妈”在生活中从各个方面学习的事例,如收拾房间、与人谈话、看韩剧等,进一步丰富了“我妈”爱学习的形象,突出了“我妈”善于从生活中学习、学以致用的特点,使“我妈”的形象更加丰满,同时也照应了上文“她是一个爱学习的人”,深化了文章主题。
20. ①标题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一生都在成长”点明了“我妈”从年轻时到年老时一直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人生历程;②揭示了文章的主题,表达了对“我妈”活到老学到老、不惧困苦精神的赞美,同时也启示我们要不断学习,积极面对生活;③标题新颖,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对成长的思考。
(四)(11分)
21. ①引出说明对象——蝙蝠;②增加文章的文化内涵和趣味性,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③说明了古今中外人们对蝙蝠的不同态度,为下文介绍蝙蝠的特点和习性做铺垫。
22. B(文中未提及蝙蝠与长寿有关的内容,该项与选文蝙蝠特点不相符)
23. 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了兔唇蝠捕食水中鱼的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世界上有一种蝙蝠具有独特的饮食习惯,以水中的鱼为猎食目标,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24. 蝙蝠不仅有独特的回声定位能力,还有出色的飞行能力。(答案不唯一,只要能概括蝙蝠飞行能力方面的特点,与上下文连贯即可)
三、作文(30分)
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