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必修二《经济与社会》4.1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课件(共28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必修二《经济与社会》4.1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课件(共28张PPT)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2025届一轮复习
必修二《经济与社会》
4.1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
///////
2
///////
3
知识梳理 构建体系
核心知识 精准突破
///////
1
自主复习 自我检测
///////
4
对接高考 学以致用
自主复习 自我检测

1、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是什么,其决定性因素是什么?P44
2、分配方式有哪些,其内容、形式、意义分别什么?P45
3、个人收入来源和分配途径有哪些?分别有哪些分配形式?P46
4、三次分配分别指什么?举例说明P47(结合资料P68)
5、为什么要完善收入分配?怎样完善个人收入分配?P47-P49
6、为什么要弘扬劳动精神?怎样弘扬劳动精神?P47—结合综合探究内容
自主复习内容:
1.按劳分配收入属于劳动性收入,劳动性收入都是按劳分配收入。
2.完善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都属于再分配。
3.初次分配强调提高效率,再分配强调促进公平。
4.按土地要素贡献分配成为农村分配的主要方式。
提示:× 按劳分配收入属于劳动收入,按劳分配收入、按劳动要素分配都属于劳动所得,也是劳动收入。
提示:× 完善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都属于初次分配。
自我检测
提示:×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提示:× 按劳分配是主要方式。
5.实行按劳分配,意味着等量劳动获得等量报酬。
6.农民承包集体土地的经营收入属于按土地要素分配。
提示:× 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其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同时,由于企业的经营状况不同,经济效益不同,个人收入分配会存在差异。因此,等量劳动不一定获得等量报酬。
提示:× 农民承包集体土地的经营收入属于按劳分配,农民依靠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所获得的收入属于按土地要素分配。
知识梳理 构建体系

我国的分配制度
完善个人收入分配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
按劳分配(主体)
(是什么)
健全一个制度
两个基本同步
按生产要素分配
主要内容、积极意义
完善三次分配
基本内容、地位、意义、原因;
制度保证
个人获取收入的途径
思维建构
内容
实行原因
重要性
主要举措
(为什么)
(为什么)
(怎么办)
劳动和就业
劳动性收入
转移性收入
财产性收入
经营性收入
初次分配
再分配
第三次分配
理顺三者关系
核心知识 精准突破

情境分析
有个男人叫小帅,其父亲是农民,在农村靠种地谋生,年迈后搬到城里与儿子一起居住,遂将承包地流转给村办企业经营。
小帅任职于某互联网大厂,工作之余利用专业知识开发了一款市场数据分析软件,通过帮助客户进行数据分析和收集获得收入,同时还将自己的专利技术转让给其它公司换取报酬,若干年后小帅升职成为部门主管,薪资随之提升。小帅还将部分存款入股公司,每年能拿到一笔股息和红利。
小帅妻子在某国企上班,业余时间利用小某书和某音等自媒体平台引流售卖考编课程,同时还将自己婚前购买的商品房出租获得收入。
小帅的小康之路
请同学们思考,情境中的各种收入分别属于什么分配方式?
按劳分配
按土地要素分配
按劳动要素分配
按数据要素分配
按技术要素分配
按管理要素分配
按资本要素分配
按劳分配
按知识要素分配
按资本要素分配
突破1:比较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
类别 范围 意义
按劳分配 公有制经济中职工的工资、奖金和津贴收入,农民承包土地经营所得 公有制 有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按生产要素分配 劳动要素:工资、奖金和津贴收入 非公有制
资本要素:如利息、股息、红利、私营企业主的税后利润 公有制或非公有制 推动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创造更多社会财富,增加居民收入。
土地要素:如土地、房屋的租金和转让金 知识要素:如知识付费 技术要素:如专利使用、技术转让 管理要素:如管理人员凭借管理才能和贡献参与分配的方式 数据要素:如通过数据的收集、交易获得收益 (2023·浙江卷)2022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条例》,进一步明确了个体工商户的法律地位,明确了各部门、各地区在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方面的职责任务,并提出帮扶的各种具体措施。这将有助于
A.贯彻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
B.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C.我国居民收人来源多样化
D.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B
巩固落实
个体工商户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
我国分配制度使我国居民收入来源多样化
个体工商户的收入,是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来自于自身的管理、劳动、经营和投资,属于综合分配所得,不仅仅是劳动报酬。
思考:如何区分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2014·海南卷)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下列举措中能够通过扩大财产权利而使农民增收的是
A.推进农民住房财产的抵押、担保和转让
B.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
C.改革农业补贴制度,完善粮食生产区的利益补偿机制
D.对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进行确权登记
A
以题引讲·收入途径
经营性收入
转移性收入
思考:
1.如何区别居民多样化的收入途径?
2.农村“三权分置”中的分配方式和收入途径是?
分类 主要内容 备注
劳动性收入 通过劳动所获得的收入,包括工资、奖金、津贴等 属于初次分配的范畴
按劳分配或按劳动要素分配
财产性收入 通过自己所拥有的各类财产获得的收入,包括银行存款所得的利息(动产)、房屋出租所得的租金(不动产)等 属于初次分配的范畴
经营性收入  通过生产经营活动所获得的收入(开店、摆摊、创业) 属于初次分配的范畴
转移性收入  国家、单位、社会团体对住户的各种经常性转移支付和住户之间的经常性收入转移,包括养老金、社会救济和补助、政策性生产补贴(种粮补贴)、政策性生活补贴(家电下乡)、救灾款等 属于再分配的范畴
突破2·个人收入获取途径
◆农民A承包村集体土地种植粮食获得的收入。
◆农民B将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流转给企业获得的转让金。
◆农民C到农民专业合作社打工获得的工资。
◆农民D获得的国家种粮和生猪养殖补贴。
◆农民E开办“农家乐”获得的收入。
眼观现实:农民收入来源多样化
经营性收入
财产性收入
劳动性收入
经营性收入
转移性收入
思考:某村产业兴旺,拓宽了村民收入渠道。该村农民获取收入的途径有哪些
(1)农民自己承包经营土地获得的收入:
(2)农民流转土地经营权所得收入:
(3)农民到流转后获得经营权的公司去打工:
三权: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
知识拓展·“三权分置”下农民收入的分配方式
既有按劳分配,属于劳动性收入,也包含经营性收入,是两种途径取得的收入的复合。
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中的按土地要素分配,属于财产性收入。
其收入可能是按劳分配,也可能是按劳动要素分配(土地经营组织为公有制的则为按劳分配,为非公有制的则为按劳动要素分配)属于劳动性收入。
(2024·湖北卷)下表反映了2023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其来源结构情况。
据此可以推断出
①经营净收入是农村居民最大的收入来源 ②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较上年有所上升
③经济回升向好,农民外出务工形势好转 ④与农村居民相比,城镇居民的财产净收入占比更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D
巩固落实
工资性收入是最大来源
比值会下降而不是上升
下表反映了2023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其来源结构情况。
请你结合必修二所学知识,分析图表中所反映的经济信息。
变式训练·收入途径
难度:
①纵向看: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有明显增长,收入来源也呈现多样化特点,其中工资性收入是收入最大来源;反映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②横向看: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及各收入来源增速均超过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渐缩小
看标题
看图表
看注释
纵向比
横向比
后提炼
(2021·山东卷)在脱贫攻坚实践中,我国出台了许多惠及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政策措施,不仅直接帮扶了贫困群众,而且提高了市场机制的益贫性,2013-2020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比全国农村高2.3个百分点、分析表中各类帮扶政策, 对实现市场机制益贫性路径描述正确的是
①初次分配注重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就业率
②通过再分配引导市场配置资源,实现共建共享
③发挥第三次分配的作用,发展社会公益事业
④加大政府财政补贴力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A
以题引讲·三次分配
帮扶政策 产业帮扶 就业帮扶 健康帮扶 教育帮扶 最低生活保障 残疾人帮扶 生态帮扶
帮扶数量 1465.8万户 1390.6万户 1476.6万户 807.1万户 1109.0万人 338.3万户 1111.3万户
第三次是在道德力量的推动下,通过个人自愿捐赠而进行的分配。③排除。
政府的财政补贴属于宏观调控,不属于市场机制,④排除。
突破3:三次分配与收入途径
初次分配 再分配 第三次分配
范围 物质生产领域 全社会 全社会
主体 主要是企业 国家、政府 企业、社会组织、个人
手段 市场机制 政府宏观调控 自愿基础上的社会共济
举例 按劳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 税收 转移支付 社会保障 捐赠
公益慈善事业
劳动性收入
财产性收入
经营性收入
转移性收入
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劳动者工资决定、合理增长、支付保障机制,健全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完善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再分配调节机制。支持发展公益慈善事业。
材料分析:
——节选自《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
结合材料,思考并完成以下问题:
1.为什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2.我国是如何通过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
突破4:完善个人收入分配:
(1)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P47)
(2)实行按劳分配,有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P45)
(3)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有利于让一切要素的活力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推动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P45)
1、原因:
2.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的措施
(1)要理顺国家、企业、个人三者的收入分配关系,健全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分配制度。(理顺三者关系;健全一个制度)
(2)要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坚持两个同步)
(3)在初次分配方面,要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探索多种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众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
(4)在再分配方面,要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5)要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
完善建构
我国的分配制度
完善个人收入分配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
我国的经济发展
决定
物质基础
制度保障
促进
体制保障
我国的社会保障
促进
社会进步
共同富裕
促进
对接高考 学以致用

2.下表为2021—2023年浙江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构成情况
另:2021年、2022年、2023年城乡收入比分别为1.94、1.90、1.86。
数据来源:《2023年浙江统计年鉴》《2023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由以上材料可知,2021—2023年浙江省( )
①城镇居民非工资性收入结构比农村居民更为均衡
②居民通过按劳分配方式获得的收入占比逐年下降
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状况有所改善
④农村居民财产净收入不断增长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24·浙江·高考真题】
项目 城镇居民 农村居民 2021 2022 2023 2021 2022 2023
工资性收入(%) 56.1 55.7 55.3 60.8 60.4 59.1
经营净收入(%) 14.1 14.4 14.4 24.2 24.4 25.6
财产净收入(%) 14.3 14.6 14.5 3.1 3.1 3.1
转移净收入(%) 15.5 15.3 15.8 11.9 12.1 12.2
A
真题探究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4·湖南·高考真题】
2018—2022年中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转移净收入情况
(注:数据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为扣除价格因素的实际增长,人均可支配转移净收入增长为名义增长)
(1)关系:2018—2022年中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转移净收入均呈增长趋势,转移净收入增速高于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农村居民的转移净收入是构成其可支配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农村居民的整体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2)政策启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增加财政转移支付,提高农村居民转移净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增强农村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根据材料,分析我国农村居民转移净收入与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关系,并说明其政策启示。
真题探究
近年来,新就业形态的兴起引发社会广泛关注。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外卖骑手、快递小哥、货车司机、网约车司机等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持续壮大,规模已超过8400万人。新就业形态提高了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扩大了就业总量和规模,有利于改变就业市场结构,激发创新创业动力,保障和维护基本民生。
新就业形态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现行法规体系不能完全适应新就业形态的需要,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公共就业服务尚未完全覆盖新就业形态。在收入方面,由于过度强调灵活弹性工作,没有法定最低工资和福利标准,很多人的收入处于不稳定状态。一些平台为了利益最大化,利用其垄断地位和信息不对称优势,将更多经济负担和风险转嫁给了劳动者,使得收入差距越来越明显。
2024年2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休息和劳动报酬权益保障指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规则公示指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维护服务指南》,引导平台企业及其用工合作企业健全用工管理制度,提高劳动者权益保障水平。202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分类完善灵活就业服务保障措施,扩大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与社会》的知识,谈谈如何促进新就业形态健康有序发展?(10分)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与社会》的知识,谈谈如何促进新就业形态健康有序发展?(10分)
原创试题
①政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协调、共享等新发展理念,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新就业形态面临的问题,促进新就业形态健康有序发展。(2分)
②切实履行经济职能,科学宏观调控,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平台用工行为,优化公共就业服务,为新就业形态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3分)
③健全劳动法律法规,建立与新就业形态相适应的法规体系,为新就业形态健康有序发展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2分)
④健全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引导用人单位与劳动者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保障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3分)
另:(《法律与生活》)劳动者要自觉履行劳动者义务,增强权利意识和维权意识,通过合法途径积极维权。用人单位要依法诚信经营,遵守法律法规,落实国家政策,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