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检测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检测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检测题
一、单选题
1.随着2024年甲辰龙年的临近,一个不太常见的汉字——“龘”成了热议的焦点。许多网友纷纷查字典或用手机搜索这个生僻字的正确发音,甚至调侃说:“这个字真是让我有种找到了组织的感觉,原来我们都是龘粉啊!”这种全民参与的文化探索过程( )
① 表明文化创新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
② 彰显了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起决定因素
③ 说明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的功能
④ 凸显中华儿女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2024年6月28日,全国红色文化育人共同体在南昌成立,来自上海、江西、湖南、贵州、陕西、河北、北京等七省(市)的代表签署合作备忘录。共同体成员代表一致认为,要以红色文化赋能立德树人,推动红色文化有机融入课程建设、学科专业、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该共同体的成立意义在于( )
①讲好红色故事,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②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红色文化育人能直接带来物质财富
③筑牢理想信念之基,红色文化蕴含的精神价值有助于培养接班人的坚定信念
④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红色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增强文化自信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正快步走向更广阔的舞台。武术被列入第四届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太极拳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龙舟作为表演项目亮相东京奥运会……这些变化有利于:
①传承中华文化精髓,推动中华文化自信自强
②丰富中华文化内涵,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③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互鉴,助力世界文化繁荣
④彰显中华文化价值,增强中华文化国际认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沈绣是苏州刺绣流派中的一支,它的独特之处是常以西洋油画的人物肖像、风景等为绣稿,吸收其用光、用色和明暗关系等技法用于刺绣技法中,使得绣品立体感强、生动逼真。这体现了( )
①不同民族文化相互借鉴、相互取代
②文化因交融而丰富推动着文化发展
③东西方艺术的结合丰富了文化形式
④吸收外来文化是文化创新必由之路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浙江卫视推出的传统类文化节目《龙耀2024 追光正当燃》采用电影创作手法,串联起11条超级视频,通过数字技术为甲骨文等传统文化元素添加注释,使传统文化在现代性影像技术赋能下获得新生。节目突破了传统文化节目的形式,让中华文化形态更具现代性和感染力,实现了传统文化与青年力量的共振。这启示我们要( )
①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特质
②善于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
③勇于热情讴歌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
④坚定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文化优越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2024年10月18日,第八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济南开幕。本届非博会以“保护传承守正创新”为主题,会展期间,主办方推出“小小手工匠”研学、“非遗小舞台”展演、“非遗融入现代生活”交流分享、非遗品牌发布以及组织近百家专业采购商参会等活动。本届非博会的举办通过( )
①改造民族文化,延续了民族文化血脉
②增强观展体验,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
③推动不同主体交流合作,丰富非遗文化内涵
④促进非遗产品供需对接,助力经济社会发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您好,我们可以对首诗吗?”当你行走西安,遇到有人身着汉服、如此打招呼,不必吃惊,这是古都正在兴起的一种“潮玩”方式。西安,是一座诗歌之城。唐朝时,无数文人骚客到访长安,留下了数不胜数的诗词名篇。如今,“对诗热”再度流行于西安街头,并借由互联网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和爱上了古典诗词,激活了心中日用而不觉的文化基因。“对诗热”的再度流行( )
①是文化自信的具体表现,展现了传统诗词持久的生命力
②激发了人们的情感共鸣,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③是因为诗词深刻反映了当今的社会生活风貌,体现了时代精神
④启示我们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志愿军:存亡之战》在国庆档电影中备受关注,恢弘的战争场面、激烈的搏命厮杀、悲壮的英雄浴血……感动了无数观众,是一部非常具有爱国主义教育意义的电影。该电影的成功在于其( )
①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②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
③厚植家国情怀,弘扬民族精神
④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六十多年来,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弘扬塞罕坝精神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很强的学习借鉴意义。塞罕坝精神( )
①是民族精神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丰富和发展
②充分展现了梦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③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
④成为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精神力量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0.电视剧《问苍茫》从一代伟人毛泽东的青春之路起笔,讲述早期共产党人矢志不移践行马克思主义信仰,从追随者逐步成长为先行者和开拓者的过程。剧作以极具代入感的镜头语言,用与时俱进的审美表达,赋彩主旋律作品厚重的内涵、深刻的意蕴,最终实现对观众的精神引领。这启示文艺创作者要( )
①立足中国国情,挖掘革命文化的当代价值
②厚植红色基因,擦亮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
③融通中外资源,丰富革命文化的呈现方式
④坚定理想信念,始终成为文化发展的主体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2024年9月11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麦积山石窟考察调研,了解当地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情况。麦积山石窟始建于十六国后秦时期,历经1600余年的开凿和修缮,现存窟龛221个,各类造像3938件,壁画979.54平方米。麦积山石窟保存的造像以泥塑为主,保留有大量的宗教、艺术、建筑等方面的实物资料,反映了中国泥塑艺术发展和演变过程,为后世研究中国佛教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史实,有“东方雕塑陈列馆”的美誉。由此我们能够认识到( )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③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内容,是国家繁荣振兴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
④文化要通过载体呈现出来,器物作为文化载体承载着文化的内容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2.2024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北京中轴线”所体现的中国传统都城规划理论和“中”“和”哲学思想,为世界城市规划史作出了重要贡献。“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有利于( )
①促进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认同
②展现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守护好中华民族文化瑰宝
③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向世界形象诠释“何以中国”
④弘扬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滋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3.2024年8月20日,第十四届中俄文化大集在黑河市落幕。本次文化大集举办文艺演出、民众互动等18项体现中俄文化元素的特色活动百余场,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充分展示了中俄两国多元的文化特色,成为两国地方间文化旅游及其他领域交流合作的典范。这一活动的举办( )
①充分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②丰富发展了文化交流的实现方式
③增进了中俄民众对双方文化的认同 ④促进了两国文化在交流中走向同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4.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通过精细的考证与视觉呈现,将中国神话传说、历史文献、建筑遗产等元素融入其中,让玩家在享受游戏乐趣的同时,也深刻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启示我们,文艺创作应该( )
A.立足时代之基,推动交流互鉴 B.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实现综合创新
C.坚定理想信念,弘扬民族精神 D.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文化
15.中国邮政发行了《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六十周年》纪念邮票。60年来,几代中国人广泛参与,一批批学雷锋标兵不断涌现。习近平总书记也对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深刻把握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新时代继续弘扬雷锋精神是因为( )
①雷锋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加有力的精神力量
②它产生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
③雷锋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结晶,具有引领时代的独特价值
④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不因时间、地点、条件不同而不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6.2024年11月7日,“银龄先锋”志愿服务队文化服务基层惠民演出在石家庄市藁城区举行。演出以舞蹈《盛世欢歌》拉开序幕,随后,现代京剧《沙家浜》、舞蹈《游牧时光》《宫灯印冀》、模特走秀《精忠报国》等十一个节目接连上演,演员嘹亮的歌喉、优美的舞姿、精湛的表演,赢得台下观众的阵阵喝彩声。本次演出( )
①涵盖了多种艺术形式,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②汇聚了众多精彩的文艺节目,提升了文化产业质量
③体现出中国式现代化为涵养文化自信提供了理论指导
④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了群众的文化获得感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7.在重庆红岩历史革命博物馆陈列着一面“五星红旗”,讲述的是75年前,被关押在重庆白公馆、渣滓洞内的中共地下党员们在听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他们凭借着想象缝制出来了这面红旗,然而遗憾的是他们没能走出监狱。这面看似简陋的“五星红旗”是英烈们身处“黎明前黑暗的日子”,对新中国的祝福。今天,重庆红岩历史革命博物馆陈列这面“五星红旗”,是因为( )
①代表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感召力
②承载的历史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史,因守护而有价值
③承载着革命文化和红色基因,涵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④承载着浓厚的家国情怀,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宝贵载体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24年12月,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回答下列小题。
18.至此,我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彰显世界遗产保护的中国力量、中国贡献。我国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是因为( )
①文化遗产支配和影响着人们的文化实践
②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
③有利于展示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自信
④有利于铸就中华文化,彰显中华文化优越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9.年画是中国民间在年节之际用以迎新接福的一种普及性的传统艺术样式。传统年画以木刻水印为主,内容有花鸟、胖孩、金鸡、春牛、神话传说与历史故事等,表达人们祈望丰收的心情和对幸福生活的憧憬。由此可见,中国传统年画( )
①是反映我国民间信仰、习俗的载体
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
③是中华民族独特的共同的精神标识
④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愿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自发售以来,赢得了国内外玩家的高度赞誉。山西大同悬空寺、泉州开元寺双塔等海量的历史古刹、文物古籍在游戏场景中被生动还原,让全球玩家叹为观止。通读《西游记》原著,更成为不少“老外”体验游戏前的“必修课”。可见,推动中国优秀文化作品的国际传播有利于( )
①展现底蕴深厚的中国形象,提升文化软实力
②推动文化创新,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借鉴
③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④彰显中华文化优越性,以文明交流超越隔阂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1.有人为了它每天六点大排长队,有人为了它专程从外地千里奔赴,二手价飙升依旧供不应求……近期,中国国家博物馆以明孝端皇后九龙九凤冠为灵感设计的冰箱贴“一冠难求”。看似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流量”惊喜,实则是国博文创团队无数个日夜创意碰撞、精心策划的灵感结晶,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生动诠释。这表明( )
①创作者的灵感是文创产品产生的源泉
②文创工作离不开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
③文创产品的成功离不开创作者的文化实践
④公共文化事业发展迅速,满足人民群众需要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二、非选择题
2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文化数字化既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我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引擎。“敦煌石窟数字资产管理平台构建与应用示范”形成可以永久保存、永续利用的数字资源;三星堆数字大展将神秘的古蜀文化“推送”给更多观众……眼下,文化数字化正在全国各地展开生动实践。
在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进程中,数字技术能够营造出沉浸式体验空间。对于传播者来说,除了可以通过图片文字、视频摄制、直播等方式来展现,还可利用“传统文化素材库”中的数字化特效素材进行创作。对于受众来说,在数字互动场景中,不仅能够高效获取传统文化资源,还能深度参与到创作过程中,打破单向接收方式。虚拟化的数字应用场景,正逐步成为跨媒介叙事的主要空间,其形象化、具体化、可感性、可视化的优势,让文化传播更为清晰明快、生动活泼。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谈谈数字技术如何更好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4年9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调研时强调,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要保护弘扬黄河文化,传承好历史文脉和民族根脉。目前沿黄各省区结合本地具体文化特点,采取不同措施,让古老的黄河文化跨越千山万水、飞进寻常百姓家。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黄河文化遗产的保护性传承和发展,离不开科学的遗产资源挖掘、阐释和宣传。河南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开发“老家河南黄河之礼”小程序,聚焦开封、新郑、汝州、渑池、禹州等地的非遗资源及相关文旅内容,将开封汴绣、新郑黄帝传说、汝州汝瓷、禹州钧瓷、渑池仰韶彩陶等打造成独具特色的“黄河之礼”,网友通过小程序,可以感受飞针走线穿梭汴京八景、细泥红陶手绘传千年等沿黄地区非遗文化,增强了来河南看一看的想法。山东淄博临淄区立足客观实际,依托地处黄河流域生态及文化资源富集区的先天优势,围绕黄河风土人情在学校开设本地特色文化体验课程,以黄河陶艺、黄河剧团、黄河摄影、黄河手工坊等为载体,让学生感受黄河自然生态之美、人文之美,传承黄河文化和精神。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说明沿黄各省区的做法让古老的黄河文化跨越千山万水、飞进寻常百姓家的文化意义。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年来,众多致力于传播中华文化的作品愈发受到群众的广泛关注。
在网络时代,李子柒凭借造纸、活字印刷、刺绣、扎染等极具传统文化韵味的视频收获了极高的关注度。在展现形式上,她更加注重细节和故事性,运用更精致的拍摄手法,将每个画面都打造得如田园诗画一般。2024年11月12日发布的首支“漆器”视频上线仅十分钟,海内外评论迅速突破5000条。为了呈现出完美的漆器作品,李子柒耗费三年时间去拜访非遗传承人,这份用心与执着着实令人钦佩。除此之外,以李子柒为代表的国风文化出海,推动了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以及文化背后所蕴含的深厚底蕴。
结合材料,请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分析李子柒现象对于讲好中国故事的启示。
2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75年来,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眼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高质量文化供给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文艺创作精品迭出——
从《红色娘子军》《野火春风斗古城》《天云山传奇》《庐山恋》,到《黄土地》《秋菊打官司》《甲方乙方》《长津湖》;从《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白鹿原》,到《繁花》《人世间》《雪山大地》……文艺创作者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一系列精品佳作回应时代主题和人民心声。
文化服务设施不断完善——
新中国成立初期,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极其短缺,1949年,全国公共图书馆仅有55个、博物馆21个。2023年末,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246个、博物馆6833个。我国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供了有力支撑。
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自2003年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到全面展开,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新业态迅速兴起。2023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29515亿元,文化服务业支撑作用增强,文化新业态行业带动效应明显。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阐明75年来我们能够不断增加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原因。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北京中轴线纵贯“老北京”南北,穿越700多年沧桑历史,见证中国传统都城营建的理想秩序,至今仍呈现着清晰的活化形态,与北京市民朝夕相伴、和谐共生。
近年来,北京市在公众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下,完成社稷坛、太庙、景山等一批重点文物腾退,开展钟鼓楼保护修缮和周围平房整治工程,打造永定门北望中轴线景观视库,将中轴线中遗保护与街区有机更断、改善人居环境结合起来,老胡同大杂院里的居民过上现代生活。北京市还举办中轴线大讲堂、中轴线文创市集、中轴线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大赛等各类活动,社会公众的参与热情越来越高;借助“数字打更人”项目,志愿者们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参与文化遗产监测。在人们的精心守护下,古老的北京中轴线绽放出夺目光彩。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知识,分析北京市是如何让古老的中轴线绽放出夺目光彩的。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D A C A D A B C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C A B B A D C B A
题号 21
答案 C
1.D
【详解】①:材料涉及的是全民参与对“龘”字的探索,不涉及文化创新,①不符合题意。
②: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对文化传播不起决定作用,②错误。
③④:全民参与的文化探索,有利于发挥文化对人的作用,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的功能,同时也凸显中华儿女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③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2.D
【详解】①:材料强调发挥红色文化的作用,不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①观点不合题意。
②:红色文化育人主要是在精神层面发挥作用,不能直接带来物质财富,②说法错误。
③:红色文化承载着崇高的理想信念等精神价值,能够筑牢学生的理想信念之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③观点符合题意。
④:红色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成立育人共同体有利于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红色文化,增强文化自信,④观点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3.A
【详解】①③: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正快步走向更广阔的舞台,有利于传承中华文化精髓,增强中华文化自信,也有利于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互鉴,推进世界文化繁荣,①③正确。
②:这些传统体育文化项目在国际舞台上的展示并没有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武术、太极拳、龙舟等本身的内涵并没有因为它们在国际赛事等场合的展示而改变,而是对其已有内涵的传播,②排除。
④:文化认同的对象是本民族文化,④排除。
故本题选A。
4.C
【详解】①:不同民族文化相互借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而不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①排除。
②③:沈绣以西洋油画的人物肖像、风景等为绣稿,吸收其用光、用色和明暗关系等技法用于刺绣技法中,使得绣品立体感强、生动逼真,这体现了东西方艺术的结合丰富了文化形式,文化因交融而丰富推动着文化发展,②③符合题意。
④:要吸收外来有益文化,且吸收外来有益文化可以推动文化创新,但不是必由之路,④排除。
故本题选C。
5.A
【详解】①②:采用电影创作手法,串联起11条超级视频,通过数字技术为甲骨文等传统文化元素添加注释,使传统文化在现代性影像技术赋能下获得新生。这启示我们要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特质,善于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①②正确。
③:材料强调的是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特质,未体现勇于热情讴歌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③排除。
④:“增强中华文化优越性”说法错误,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没有优劣之分,④排除。
故本题选A。
6.D
【详解】①:民族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需要适应时代的变化而加以改造,但材料没体现,①不符合题意。
②:会展期间,主办方推出“小小手工匠”研学、“非遗小舞台”展演等活动,增强观展体验,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②符合题意。
③:“非遗融入现代生活”交流分享、非遗品牌发布等活动,推动促进传承人、企业等不同主体的交流合作,但没有丰富非遗文化内涵,③不符合题意。
④:非遗品牌发布以及组织近百家专业采购商参会等活动,促进非遗产品供需对接,助力经济社会发展,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7.A
【详解】①:“对诗热”再度流行,激活了心中日用而不觉的文化基因,体现了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诗词的认同与肯定,彰显了文化自信,也体现了传统诗词持久的生命力,①正确。
②:通过对诗,人们增进了文化交流,产生情感共鸣,进而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②正确。
③:材料中的诗词是古典诗词,它反映的是当时的社会生活风貌,而不是当今的时代风貌与时代精神,③排除。
④:认为“‘对诗热’的再度流行启示我们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夸大了这一活动的意义与作用,④排除。
故本题选A。
8.B
【详解】①③:《志愿军:存亡之战》展示了恢弘的战争场面、激烈的搏命厮杀、悲壮的英雄浴血,是一部非常具有爱国主义教育意义的电影。可见,该电影的成功在于其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厚植家国情怀,弘扬民族精神,①③正确。
②:材料没有涉及该电影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②排除。
④:材料强调的是革命文化,没有体现该电影对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以及弘扬时代新风,④排除。
故本题选B。
9.C
【详解】①④:民族精神随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这一精神是民族精神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丰富和发展,成为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精神力量,①④正确。
②: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②错误。
③: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③错误。
故本题选C。
10.A
【详解】①②:《问苍茫》从一代伟人毛泽东的青春之路起笔,讲述早期共产党人矢志不移践行马克思主义信仰,从追随者逐步成长为先行者和开拓者的过程。启示文艺创作者要立足中国国情,挖掘革命文化的当代价值,厚植红色基因,擦亮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①②符合题意。
③:材料没有涉及融通中外资源,③不符合题意。
④:人民是文化发展的主体,而不是文艺创作者,④错误。
故本题选A。
11.B
【详解】①:由“历经1600余年”“大量的宗救、艺术、建筑等方面的实物资料”可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①入选。
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②不选。
③:文化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③不选。
④:麦积山石窟保存的造像为后世研究中国佛教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史实,表明文化要通过载体呈现出来,文化载体承载、表达和展现着文化的内容,④入选。
故本题选B。
12.C
【详解】①:对待文化多样性,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认同”说法错误,①不选。
②③:材料中指出“北京中轴线”所体现的中国传统都城规划理论和“中”“和”哲学思想,这展现了中国智慧中国精神,申遗成功有利于守护好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并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向世界形象诠释“何以中国”,②③正确。
④:传统文化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弘扬传统文化”说法不准确,④不选。
故本题选C。
13.A
【详解】①②:中俄文化大集举办文艺演出、民众互动等18项体现中俄文化元素的特色活动百余场,充分展示了中俄两国多元的文化特色,成为两国地方间文化旅游及其他领域交流合作的典范,这一活动的举办充分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丰富发展了文化交流的实现方式,①②正确。
③:文化多样性要求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增进中俄民众对双方文化的认同”说法错误,③错误。
④:文化具有多样性,不同的文化在交流互鉴中不断发展,而不是走向同一,④错误。
故本题选A。
14.B
【详解】A:材料不涉及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文化也跟着发生变化,也未体现交流互鉴,A不符合题意。
B: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将中国神话传说、历史文献、建筑遗产等元素融入其中,让玩家在享受游戏乐趣的同时,也深刻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说明文艺创作应该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实现综合创新,B正确。
C:材料强调文艺创作应该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未涉及坚定理想信念,弘扬民族精神,C不选。
D:吸收外来有益文化,且材料未涉及吸收外来有益文化,D错误。
故本题选B。
15.B
【详解】①③:新时代继续弘扬雷锋精神是因为雷锋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结晶,具有引领时代的独特价值,能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加有力的精神力量,①③正确。
②: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②错误。
④: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和社会历史性,往往会因时间、地点、条件不同而不同。④错误。
故本题选B。
16.A
【详解】①:由材料可知,本次演出涵盖了多种艺术形式,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①符合题意。
②:文艺惠民演出活动属于文化事业,②排除。
③:中国式现代化是文化创新的实践基础,而不是理论指导,③排除。
④:材料中京剧、舞蹈、走秀表演等体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17.D
【详解】①:重庆红岩历史革命博物馆陈列的“五星红旗”代表的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是革命文化,①不选。
②:重庆红岩历史革命博物馆陈列的“五星红旗”承载着革命文化和红色基因,象征着对新中国的祝福,不是因为“守护”而有价值,②不选。
③④:重庆红岩历史革命博物馆陈列这面“五星红旗”,是因为它承载着革命文化和红色基因,涵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着浓厚的家国情怀,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宝贵载体,③④正确。
故本题选D。
18.C 19.B
【解析】18.①:文化遗产影响着人们的文化实践,但不能支配,①错误。
②③:文化遗产承载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独特文化特征和传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我国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有利于展示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自信,②③正确。
④: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④错误。
故本题选C。
19.①④:年画是用来迎新接福的一种传统艺术,内容丰富,表达人们祈望丰收的心情和对幸福生活的憧憬,这表明中国传统年画是反映我国民间信仰、习俗的载体,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愿,①④正确。
②: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②错误。
③: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③错误。
故本题选B。
20.A
【详解】①:山西大同悬空寺、泉州开元寺双塔等海量的历史古刹、文物古籍在游戏场景中被生动还原,让全球玩家叹为观止。游戏高度还原了这些中国传统古建筑和雕塑,将中国灿烂的文化和瑰丽的大好山河以最佳的风貌呈现给全球玩家。可见,推动中国优秀文化作品的国际传播有利于展现底蕴深厚的中国形象,提升文化软实力,①正确。
②:材料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无关,②不符合题意。
③:通读《西游记》原著,更成为不少“老外”体验游戏前的“必修课”。可见,推动中国优秀文化作品的国际传播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③正确。
④: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彰显中华文化优越性的说法错误,④排除。
故本题选A。
21.C
【详解】①:人民的生活实践是一切文化产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而不是创作者的灵感,①错误。
②:看似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流量”惊喜,实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生动诠释,这表明文创工作离不开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②正确。
③:看似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流量”惊喜,实则是国博文创团队无数个日夜创意碰撞、精心策划的灵感结晶,这表明文创产品的成功离不开创作者的文化实践,③正确。
④:冰箱贴属于文化产业,而不是公共文化事业,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22.①文化具有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科学技术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手段。建立数字化信息库,将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数据,实现数字化保存和传承,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存、保护、传播、共享和开发。
②利用数字技术的优势,创新文化传播的手段和方式,营造沉浸式体验空间,让受众深度参与,增强文化体验感,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③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创新,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使其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④扩大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增强文化自信,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
23.①有利于推动黄河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展现黄河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传承好历史文脉和民族根脉。②有利于拓宽黄河文化遗产的艺术化发展空间与文旅产业发展空间,推动沿黄地区文产业、旅游产业做大做强,促进沿黄地区经济发展。③有利于发挥黄河文化的育人功能,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提升黄河文化育人成效,传承黄河文化和精神。④有利于增强人们对黄河文化的体验,加深人们对黄河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增强文化自信和认同感。
24.①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②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创新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广开来,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③立足社会实践,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打造中国文化精品,向世界讲好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④增强中华文化传播力、影响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李子柒利用互联网平台和国际传播渠道扩大影响力。其作品在海外受到广泛关注,让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了中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坚定文化自信。
25.坚持党的领导,保证文化发展正确的政治方向;以人民为中心,着眼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增加有效供给;坚定文化自信,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加大文化建设投入,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形成文化新业态新动能。
26.北京中轴线保护工作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足时代之基,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内在联系,让文化遗产释放时代光芒,持续造福广大百姓群众;融通不同资源,依托科技赋能、文旅融合,创新中轴线文化的表达和传播方式,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