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四节 物体的浮与沉1.能用浮沉条件的知识解释相关的自然现象,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2.通过浮沉条件,知道密度计、盐水选种、潜水艇和热气球的工作原理。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物体的浮沉情况的判断,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阿基米德原理和重力的计算式,归纳出物体的浮沉条件。1.通过科学探究,总结交流后利用表格整理浮沉条件的相关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2.通过对密度计、盐水选种、潜水艇和热气球等具体情境的模拟探究、信息处理,得出结论,加深对浮沉条件的认识。1.培养应用科学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现象的意识。2.通过浮力知识的应用实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能主动关心我国古代和现代在应用浮力知识方面的成就。教学重点:1.浮沉状态的判断和密度大的物体实现漂浮的方法。2.知道密度计、盐水选种、潜水艇、热气球的原理。教学难点:1.综合利用二力平衡的知识探究浮沉条件。2.应用浮沉条件解释简单的物理现象。小木块、小铁块、乒乓球、牙膏皮、沙子、装有水的水槽、大烧杯、盐水、细管、塑料瓶、密度计、充有氦气的气球、没充气的气球、多媒体课件等。实验1:将小木块、乒乓球、小铁块浸没在水中,小木块、乒乓球上浮,小铁块下沉。实验2:将牙膏皮放入水中时下沉,将牙膏皮折成小盒子时其漂浮在水面上。同时展示多媒体图片:人在死海中悠闲地戏水,如图所示。为什么有的物体会上浮?为什么有的物体会下沉?物体的浮与沉取决于什么条件?是什么原因影响了物体的浮沉状态呢?这节课我们通过实验进行探究。说明:这个时候学生的思维是直接的,他们很容易得到的答案可能是浮力大的上浮,浮力小的下沉。此时老师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在水中只受浮力吗?”“与重力有没有关系?”“物体的运动状态是由什么决定的呢?”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有根据的猜测。引出课题:物体的浮沉条件。探究点一 物体的浮沉条件1.漂浮、悬浮和下沉。演示实验:将三个乒乓球浸没水中(一个充满沙子;一个中空;一个有部分沙子,用蜡封住),松手后出现什么现象?指明这些现象可以描述为“漂浮”“下沉”“悬浮”,规范物理语言,然后要求学生进行受力分析,利用二力平衡的知识解决问题。提出问题:浸入水中的物体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它们的施力物体是什么?交流讨论:一个物体在受到两个或两个以上力的作用时,它的运动状态由这些力共同决定。(1)F浮=G时,它受到平衡力的作用,将处于什么状态?(2)F浮>G时,它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将处于什么状态?(3)F浮思考问题:下沉的物体最终处于什么状态?上浮的物体最终处于什么状态?为什么?2.物体的浮沉条件。学生活动:分析讨论,得出浮沉条件。将学生讨论的结果填入表格中:状态 受力关系 合力漂浮 F浮=G 为零下沉 F浮<G 竖直向下悬浮 F浮=G 为零上浮 F浮>G 竖直向上沉底 F浮<G 为零 问题:物体漂浮和悬浮时,都有F浮=G,那这两种情况岂不是完全相同了吗?学生活动:比较分析。漂浮时,物体只有部分体积浸入液体中,而悬浮时,物体全部浸入了液体中。总结易混淆的几个词语:浸没:物体完全处于液面以下。浸入:也就是“浸在”,即:物体部分或完全处于液面以下。漂浮:物体在液面处,部分处于液面以下。悬浮:物体在液体中浸没,可以存在于液面下任何位置。上浮:物体正在向上加速运动,可能浸没,也可能部分露出液面,最终状态是漂浮。下沉:物体正在向下加速运动,可能浸没,也可能部分浸没,最终状态是沉底,即沉在液体底部。问题:铁块放入水中会下沉,放入汞中会怎样?有学生认为会漂浮,也有学生认为会下沉。问题:汞有毒,我们不方便亲自去试,但是我们知道汞的密度比铁的密度大,能不能利用它们的密度关系来判断?学生活动:利用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液V排g和浮沉条件来分析。漂浮(V排<V物):F浮=G?ρ液V排g=ρ物V物g?ρ液V排=ρ物V物?ρ液>ρ物。下沉(V排=V物):F浮<G?ρ液V排g<ρ物V物g?ρ液V排<ρ物V物?ρ液<ρ物。悬浮(V排=V物):F浮=G?ρ液V排g=ρ物V物g?ρ液V排=ρ物V物?ρ液=ρ物。上浮(V排=V物):F浮>G?ρ液V排g>ρ物V物g?ρ液V排>ρ物V物?ρ液>ρ物。由此可判断,铁块会沉入水底,但却会漂浮在汞液面上。农民们经常利用浮力的知识来选种。当把绿豆倒入盛水的容器中,成熟饱满的绿豆沉入水底,干瘪、虫蛀的绿豆漂浮在水面上,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沉底的绿豆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漂浮在水面的绿豆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B.沉底的绿豆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漂浮在水面的绿豆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C.沉底的绿豆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漂浮在水面的绿豆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D.沉底的绿豆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漂浮在水面的绿豆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练习答案:B探究点二 浮沉条件的应用1.密度计的原理。问题:我们在上学期已经学习了“质量与密度”,那么同学们对密度计有哪些了解呢?学生回答:密度计是测量液体密度的工具,它是一根上部标有刻度,形状特殊的玻璃管,管下部的玻璃泡内封装有小铅丸。用密度计测量液体的密度时,将密度计插入液体,密度计静止后漂浮在液体中,此时它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的重力大小,根据密度计浸入液体的深度就可以从刻度上读出液体的密度。演示实验:用密度计测水、盐水的密度,如图所示。问题:观察密度计在水和盐水中的状态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回答:密度计在水和盐水中均处于漂浮状态,在水中时浸入的体积更大,在盐水中时浸入的体积更小。讲解:密度计漂浮在液体中时,有F浮=G物,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可得G排=G物即G物=ρ液V排g。G物是一定的,每个ρ液值对应一个V排值,且V排小,ρ液大;V排大,ρ液小,即密度计越往上,刻度表示的密度值越小,越往下,刻度表示的密度值越大。盐水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因此密度计在盐水中浸入的体积更小。2.盐水选种的原理。盐水选种,就是把种子放在一定浓度的盐水里,利用浮力可选出饱满、结实的种子,从而促进农作物产量的提高。选小麦的种子的盐水密度在(1.16~1.2)×103 kg/m3。把小麦放在这样的盐水里,密度超过1.2×103 kg/m3的好种子都沉在盐水里,因为它们受到的浮力小于它们的重力,密度小于(1.16~1.2)×103 kg/m3的坏种子都在盐水中浮起来,这样好坏种子就很容易被分开了。3.潜水艇的浮沉原理。问题:潜水艇受到的浮力和重力相等,所以可以悬浮在海水中,可是它如何才能浮出水面呢?学生实验:请同学们利用和塑料瓶连接的细管给塑料瓶吹气或吸气,模拟潜水艇上浮和下沉的过程。现象:吸气时,水逐渐进入瓶中,瓶子下沉;吹气时,瓶中的水被排出,瓶子上浮。质疑:(1)塑料瓶浸没在水中所受F浮是否变化?(塑料瓶形变很小,V排基本不变,所以可以认为F浮不变)(2)塑料瓶是怎样上浮或下沉的呢?(吹气时,水从瓶子中排出,重力变小,F浮>G物,所以塑料瓶上浮;吸气时,水进入瓶子,重力变大,F浮<G物,所以塑料瓶下沉)讲解:潜水艇两侧有水舱,当水舱中充水时,潜水艇加重,就逐渐潜入水中;当水舱充水使艇重等于同体积水重时,潜水艇就可悬浮在水中;当压缩空气使水舱中的水排出一部分时,潜水艇变轻,就可上浮了。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潜水艇的浮沉,如图所示。归纳总结:潜水艇是靠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下潜和上浮的。强调:潜水艇浸没在水下不同深度时,所受浮力相同。4.热气球的升降原理。创设情景:释放一个氦气球,气球上浮至天花板。现场吹一个气球,扎紧口并松手,气球降至地面。问题:这两个气球都受浮力吗?为什么一个上浮,另一个下降呢?学生活动:不假思索地回答是因为充入的气体不同,密度不同造成浮沉不同的。问题:如何才能使气球浮在空中?学生回答:利用浮沉条件的密度关系可知,向气球中充入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比如氦气、热的空气等。利用多媒体课件介绍热气球的发展历程,如图所示。问题:热气球带着人飞上了天,实现了人们飞天的梦想,可是它们怎么下来呢?学生回答:减小浮力。利用浮沉条件可知,减小排开气体的体积,比如热气球停止加热。归纳总结:热气球的升空原理是利用里面充的气体的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空气产生的浮力大于自身的重力;下降的原理是利用增大热气球的重力来下降。问题: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可以利用浮力的知识来解释?学生回答:如煮饺子时,刚放入锅中的饺子沉在水底,煮熟的饺子会浮出水面;吹出的肥皂泡先上升后下降等。第四节 物体的浮与沉一、物体的浮沉条件状态 受力关系 密度关系 合力漂浮 F浮=G ρ液>ρ物 为零下沉 F浮<G ρ液<ρ物 竖直向下悬浮 F浮=G ρ液=ρ物 为零上浮 F浮>G ρ液>ρ物 竖直向上沉底 F浮<G ρ液<ρ物 为零二、沉浮条件的应用1.密度计的原理。2.盐水选种的原理。3.潜水艇的浮沉原理。4.热气球的升降原理。本节课我设计内容使学生自己跳一跳也能摘到果子,极大地简化了知识的理解难度。通过小组交流与合作的形式共同学习,在课堂中营造自主、合作、互助的学习气氛和愉悦轻松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形成协作意识,使学生尊重、理解、合作,进而学会交往,改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个性品格。这样设计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从善于解决问题到敢于提出问题转变、从善于单一思维到勇于发散性思考转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