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节 杠杆1.物理观念:(1)知道杠杆及杠杆相关的概念。(2)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其表达式。(3)能从常见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出杠杆并能进行分类。2.科学思维:(1)通过对实例进行分析,结合示意图建立杠杆的模型,掌握力臂的画法。(2)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和分析实验数据,推理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3)通过模型结合杠杆平衡的原理进行分析并能解决相关问题。3.科学探究: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学会分析实验现象、寻找数据间规律,从而归纳出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提高实验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4.科学态度与责任:(1)通过从生活中的实例中建立杠杆模型的过程,了解物理学中研究问题的方法,总结成功的经验。(2)通过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使学生勇于并乐于参与科学探究,增进交流与合作的意识,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精神。教学重点:杠杆的平衡条件及杠杆的分类。教学难点:力臂的概念和画法;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铁架台、钩码、细绳、等分刻度的匀质木尺、多媒体课件等。情境展示 多媒体展示生产、生活中杠杆的应用。我国古代利用桔槔在井内汲水;在现代建筑工地上,人们利用挖土机、起重机、吊车、钳子等工具进行劳动。通过这些实例,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导入新课。探究点一 杠杆提问 观察如图所示的机械和工具,你能说一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吗?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总结。总结 共同点:(1)硬;(2)在力的作用下绕某一点转动。概念引入 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是一个杠杆。展示 多媒体展示撬棒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杠杆的五要素。杠杆的五要素: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叫支点,用O表示。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用F1表示。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用F2表示。动力臂:支点O到动力F1作用线的距离(l1)。阻力臂:支点O到阻力F2作用线的距离(l2)。补充 请同学们画出下图中力的力臂。教师巡回指导,注意发现比较典型的错误,反馈点拨。然后教师归纳总结。画力臂的步骤:(1)确定支点;(2)确定力的作用线;(3)过支点到力的作用线作垂线;(4)标垂足,定力臂。探究点二 杠杆的平衡条件提问 当杠杆在阻力和动力的作用下静止时,我们就说杠杆平衡了。那么,杠杆在满足什么条件时才会平衡呢?实验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思路: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需要找到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这四个量之间的关系。实验时可以先保持左侧的两个量不变,改变右侧的两个量。然后再保持右侧的两个量不变,改变左侧的两个量。综合分析,找出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这四个量之间的关系。实验过程:实验装置如图,先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保持水平并静止,达到平衡状态。1.给杠杆两侧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移动钩码的位置,使杠杆重新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时杠杆两侧受到的作用力的大小等于各自钩码所受的重力的大小。2.把右侧钩码对杠杆施的力记为动力F1,左侧钩码对杠杆施的力记为阻力F2;测出杠杆平衡时的动力臂l1和阻力臂l2;把F1、F2、l1、l2的数值填入表中。3.保持阻力F2和阻力臂l2不变,改变动力F1,相应调节动力臂l1的大小,再做几次实验,把数值填入表中。4.保持动力F1和动力臂l1不变,改变阻力F2,相应调节阻力臂l2的大小,再做几次实验,把数值填入表中。实验次数 动力F1/N 动力臂l1/m 阻力F2/N 阻力臂l2/m123456……实验结论:分析表中的数据,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结论 实验结果表明,要使杠杆平衡,需要满足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或写为F1l1=F2l2。探究点三 生活中的杠杆展示 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其他杠杆。你能说说它们各自的动力臂和阻力臂有什么关系吗? 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总结。结论 生活中的杠杆可以分为三类。(1)等臂杠杆:动力臂等于阻力臂,不省力也不费距离。如托盘天平、跷跷板等。(2)省力杠杆:动力臂大于阻力臂,动力小于阻力,省力但费距离。如撬棒、铡刀、小推车等。(3)费力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动力大于阻力,费力但省距离。如铁锹、船桨、筷子等。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P109“我国古代的杠杆”,与大家分享你知道的其他机械或杠杆。第1节 杠杆1.定义: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是一个杠杆。2.杠杆的五要素:(1)支点O。 (2)动力F1。 (3)阻力F2。 (4)动力臂l1。 (5)阻力臂l2。3.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即F1l1=F2l2。4.杠杆的分类:(1)等臂杠杆。(2)省力杠杆。(3)费力杠杆。杠杆在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好这部分知识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杠杆是一种重要的简单机械,也是学习滑轮、轮轴等其他一些简单机械的基础。大部分学生对生活中的杠杆比较熟悉,也很感兴趣;但对杠杆的五要素及杠杆的平衡条件还不清楚。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把学生的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另外,让学生亲自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全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能使学生领悟到杠杆的理论知识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并且让他们知道杠杆在我国古代就有了许多巧妙应用,增强民族自豪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