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二写作指导:“桂、莲之质与环境关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二写作指导:“桂、莲之质与环境关系”

资源简介

高中作文复习和素材积累
“桂、莲之质与环境关系”
材料分析+立意指导+标题范例+素材积累+范文
作文。
李世民《圣教序》中有名言:“桂生高岭,云露方得泫(使晶莹淳美)其花;莲出绿波,飞尘不能污其叶。非莲性自洁而桂质本贞,良由所附者高则微物不能累,所凭者净则浊物不能沾。”
你是否同意李世民的观点?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作文材料分析
李世民在《圣教序》中的这段话,以桂生高岭、莲出绿波为喻,阐述了环境对事物本质的影响。其核心观点为:事物之所以能够保持高洁纯净的品质,是因为其所依附的环境高尚、洁净,使得微物浊物难以累及沾染。这一观点涉及个人品德修养、成长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以及社会风气和文化环境等多个层面的思考。
从个人品德修养与环境的角度来看,环境对人的品德塑造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个人在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家庭环境中成长,更容易养成善良、正直、勤奋等优良品德。例如,孟母三迁的故事,孟母为了给孟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多次迁居,最终孟子在浓厚的文化氛围和良好的邻里关系中受到熏陶,成长为一代大儒,提出了“仁政”等重要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这表明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能够为个人品德修养的提升提供肥沃的土壤,引导个人走向高尚的道德境界。反之,在一个充满不良风气和负面因素的环境中,人也容易受到侵蚀和影响,如一些青少年在不良同伴群体的影响下,可能会沾染不良习惯,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这凸显了环境对个人品德发展的双向作用,即良好环境助力品德提升,恶劣环境则可能导致品德下滑。
在个人成长发展方面,所处的环境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公平的竞争环境能够为个人才能的发挥和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以古代的书院教育为例,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等著名书院,汇聚了众多名师大儒讲学授业,为学子们提供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和交流平台。学子们在这里不仅能够汲取丰富的知识养分,还能与志同道合的同学相互切磋、共同进步,在这样的环境中,许多人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如朱熹、王阳明等,他们在学术和思想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推动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这充分体现了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学术氛围对个人成长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相反,在一些教育资源匮乏、社会动荡不安的地区,个人的发展往往受到诸多限制,难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这进一步说明了环境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即良好环境能够为个人发展提供助力,而恶劣环境则会成为个人发展的阻碍。
从社会风气和文化环境的角度分析,社会整体的风气和文化氛围会影响到其中的每一个个体和群体。在一个崇尚文明礼仪、诚信友善的社会环境中,人们普遍会遵循道德规范,相互尊重、互帮互助,社会秩序井然,人际关系和谐。例如,在历史上的“文景之治”时期,统治者推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社会风气崇尚节俭、朴实,百姓安居乐业,文化艺术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繁荣发展,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和文化传承者,整个社会呈现出积极向上的发展态势。这种良好的社会风气和文化环境不仅有利于个人的生活和发展,也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进步。相反,在社会动荡、道德沦丧的时期,如五代十国时期,战乱频繁,社会秩序混乱,道德规范被破坏,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文化发展也受到严重阻碍,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和学术传承遭到破坏和失传,这表明恶劣的社会风气和文化环境会对整个社会产生负面影响,阻碍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进一步论证了环境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影响,以及营造良好环境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此外,我们也应认识到,虽然环境对事物有着重要的影响,但事物的本质也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稳定性。就像有些人即使身处恶劣的环境中,依然能够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和人生信念,不为外界的污浊所动摇,如陶渊明,在东晋末年那个政治黑暗、社会动荡的时代,他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归隐田园,保持着自己高洁的品格和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创作了大量优秀的田园诗歌,为中国古代文学增添了独特的光彩。这说明个人的内在品质和精神追求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抵御不良环境的影响,虽然环境对人有塑造作用,但人也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超越环境的限制,实现自我价值和精神升华,这为我们在思考人与环境的关系时提供了更为辩证和全面的视角,提醒我们既要重视环境的影响,也要注重培养个人的内在品质和精神力量,以更好地应对不同的环境挑战,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立意指导
1. 环境育人,修德立身:强调良好的环境对于个人品德修养和成长发展的重要性,认为我们应积极营造和选择优质的环境,如良好的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等,以促进个人品德的提升和全面发展。通过列举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事例,说明在积极向上的环境中,个人能够受到正面的熏陶和激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从而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呼吁人们重视环境对人的塑造作用,努力为自己和他人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共同推动社会的道德进步和文明发展,让每个人都能在良好的环境中修身养性,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为构建和谐美好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2. 洁身自好,坚守本心:突出个人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时,应保持自身的高洁品质和坚定信念,不被外界的不良因素所干扰和诱惑。以屈原为例,在楚国政治腐败、奸佞当道的恶劣环境下,他始终坚守自己的爱国情怀和政治理想,虽遭放逐仍心系国家,最终以投江明志,展现了其洁身自好、坚守本心的高尚品格。这种立意鼓励人们在生活中培养强大的内心世界和坚定的道德操守,无论环境如何变化,都能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追求内心的正义和真理,不为名利所动,不为世俗所扰,保持独立的人格和精神的自由,成为社会的道德楷模,为弘扬正气、传承美德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闪耀出人性的光辉,引领社会风尚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3. 借境修心,成就自我:此立意主张个人既要认识到环境对自身的影响,又要善于利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来修炼自己的内心,提升自己的能力,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比如苏轼,一生多次被贬,却能在不同的贬谪之地,如黄州、惠州、儋州等地,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风情中汲取灵感,创作出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同时也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砺了自己的意志,提升了自己的人生境界。这启示我们要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所处的环境,善于发现环境中的美好和机遇,将不利因素转化为成长的动力,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丰富自己的内涵,拓展自己的视野,在不同的环境中都能实现自我突破和成长,为自己的人生增添丰富的色彩,成为生活的强者,为社会传递正能量,推动个人与社会的共同进步,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篇章。
三、标题范例参考
1. 《依高附净,品自高洁》
2. 《守心若莲,逸尘于境》
3. 《植桂于岭,育德于境》
4. 《清者自守,净者自成》
5. 《身依净境,心向高华》
四、五句名言名句及分析
1.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此句以莲喻人,生动地描绘了在污浊环境中仍能保持自身高洁品质的形象。即使身处不良环境,只要内心坚定、品德高尚,就能不被污染,坚守自我。它启示我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纯洁的心灵,不随波逐流,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成为环境中的一股清流,为社会树立正面榜样,彰显个人的独立精神和道德魅力,抵御外界不良因素的干扰,实现自我人格的完善。
2.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玄。简洁明了地阐述了环境对人的影响。与品德高尚、积极向上的人交往,自己也会受到正面的感染和熏陶;反之,则容易沾染不良习性。这提醒我们要慎重选择身边的人和所处的环境,主动接近优秀的人和良好的环境,以促进自己的成长和进步,避免受到不良环境的负面影响,充分利用环境的塑造作用,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和综合素质,为个人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融入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共同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3.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形象地说明了环境对事物的强大影响力。蓬草生长在挺直的麻丛中,无需扶持就能自然挺立;白沙混在黑土中,就会与黑土一样变黑。这告诫我们环境的力量不可忽视,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处的环境,我们应努力营造良好的环境,让自己和他人在积极的环境中茁壮成长,发挥环境的正面引导作用,避免陷入不良环境的漩涡,确保个人在健康的环境中实现自身价值,推动社会整体环境的优化和改善。
4. “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荀子。此句强调了君子对于居住环境和交往对象的慎重选择。居住在良好的地方,与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交往,能够防止自己走上邪路,接近正道和正义。这体现了古人对环境育人的深刻认识,引导我们在生活中要注重选择有利于自己品德修养和成长发展的环境,主动远离不良环境和不良影响,与贤能之士为伍,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境界,为自己的人生道路奠定坚实的基础,促进个人的道德提升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重视品德修养和环境选择的优良传统。
5.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这一名言展现了一种强大的人格力量和坚定的内心信念。即使身处富贵、贫贱、威武等不同的环境和境遇中,都能坚守自己的原则和操守,不被外界的物质利益、艰难困苦和权势压力所动摇。它激励我们在面对各种环境考验时,要保持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德,不屈从于外界的诱惑和压力,以顽强的意志和崇高的精神追求实现自我价值,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弘扬正义和正气,为社会的发展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在不同的环境中展现出人性的尊严和伟大。
五、六个经典事例
1. 颜回安贫乐道: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他生活在春秋时期,物质条件极为匮乏,但他却能在简陋的环境中安贫乐道,一心追求学问和道德修养。他居住在陋巷,“一箪食,一瓢饮”,却依然不改变自己好学的乐趣,始终追随孔子的思想,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和智慧。颜回的行为充分体现了在恶劣的物质环境下,个人依然可以凭借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追求,保持内心的纯净和精神的富足,不为外界的贫困所动摇,专注于自身的成长和发展,成为后世儒家学者敬仰的楷模,为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向世人展示了精神追求的力量可以超越物质环境的限制,在艰苦的生活中绽放出人性的光辉,为社会树立了道德典范,激励着人们在困境中坚守初心,追求精神的升华和道德的完善。
2. 王冕淡泊名利:元代画家王冕,出身贫寒,但他自幼对绘画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天赋。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他一边放牛,一边自学绘画,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逐渐在绘画领域崭露头角。然而,他并没有被名利所诱惑,即使在声名远扬后,依然选择隐居山林,专注于绘画创作和学术研究,过着淡泊宁静的生活。他的作品以清新淡雅、意境深远著称,如《墨梅图》,通过描绘梅花来表达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王冕的故事表明,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名利诱惑面前,个人能够坚守自己的艺术追求和内心的纯净,不被外界的繁华和虚荣所干扰,专注于自身的艺术创作和精神世界的提升,为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发展增添了独特的光彩,成为后世文人画家学习的榜样,传递出一种追求艺术真谛、远离世俗纷扰的精神境界,在文化艺术领域展现了个人在环境面前的自主选择和高尚追求,推动了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为社会营造了一种追求纯粹艺术和精神境界的氛围。
3. 苏武牧羊北海:西汉时期,苏武奉命出使匈奴,却被匈奴扣押。匈奴单于企图用各种手段逼迫苏武投降,但苏武始终坚守自己的气节和使命,不为所动。他被流放到北海牧羊,在冰天雪地、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度过了漫长的十九年。尽管生活条件极其恶劣,缺衣少食,孤独无依,但苏武始终手持汉朝的符节,未曾有过一丝动摇。他的忠诚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不仅体现了个人高尚的品格,也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和荣誉。苏武的事迹表明,在极端恶劣的环境和强大的压力下,个人凭借坚定的信念和爱国情怀,能够克服重重困难,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和使命担当,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和楷模,为后世子孙树立了不朽的榜样,激励着人们在面对艰难险阻和外部压力时,要坚定信念,忠诚于自己的国家和民族,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爱国主义的光辉,为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复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4. 居里夫人专注科研:居里夫人在简陋的实验室环境中,致力于放射性物质的研究。当时的科研条件艰苦,缺乏先进的设备和充足的资金支持,但她和丈夫皮埃尔·居里凭借着对科学的热爱和执着追求,克服了重重困难。他们在狭小的实验室里,经过无数次的实验和探索,最终发现了镭元素,为人类的科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居里夫人不仅在学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还以其高尚的品德和奉献精神受到世人的敬仰。她没有被艰苦的科研环境所阻碍,也没有被名利所迷惑,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科学事业,展现了科学家在追求真理过程中不畏艰难、坚守初心的伟大精神。她的故事激励着无数后来者投身于科学研究,为推动人类科技进步而努力奋斗,在科学领域诠释了个人在恶劣环境中通过自身努力和坚持实现伟大成就的典范,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培养了全社会尊重科学、追求真理的良好氛围,彰显了科学精神的无穷力量和价值。
5. 季羡林学术坚守:季羡林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学者和语言学家,他一生经历了许多动荡和艰难的时期,包括战争、政治运动等恶劣环境。然而,他始终没有放弃对学术的热爱和追求,在梵学、佛学、吐火罗语研究等领域取得了杰出成就。即使在生活条件艰苦、学术研究受到种种限制的情况下,他依然坚持在书斋中潜心钻研,凭借着深厚的学术功底和顽强的毅力,撰写了大量有价值的学术著作,如《糖史》等。季羡林先生的学术坚守体现了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学者对知识的敬畏和对学术理想的执着,他不为外界的干扰和困境所动摇,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学术界的楷模和精神领袖,激励着广大知识分子在艰难的环境中坚守学术阵地,推动学术研究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为社会的文化繁荣和学术传承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营造了尊重学术、追求知识的良好社会风尚,展现了知识分子在时代变迁中的担当和使命。
6. 南丁格尔护理事业奉献:弗洛伦斯·南丁格尔出身于英国的贵族家庭,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女性从事护理工作被视为低贱的职业,但她却毅然投身于护理事业,致力于改善医院的卫生条件和护理质量。在克里米亚战争期间,她带领着一群护士奔赴前线,面对战场上恶劣的医疗环境、简陋的设施和大量的伤病员,她毫不退缩,日夜操劳,精心照顾每一位伤病员。她的努力使得伤员的死亡率大幅下降,赢得了士兵们的尊敬和爱戴,也为现代护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南丁格尔不顾社会偏见和恶劣的工作环境,凭借着人道主义精神和对护理事业的热爱,开创了护理事业的新纪元,成为全世界护理人员的楷模,她的故事体现了个人在突破社会环境限制的过程中,能够凭借坚定的信念和奉献精神,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伟大贡献,推动了社会观念的进步和发展,在医疗护理领域展现了人性的善良和伟大,为社会传递了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正能量,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于公益事业和为他人服务的行列,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范文一:
环境成就高格,洁身方保本心
李世民于《圣教序》中所云:“桂生高岭,云露方得泫其花;莲出绿波,飞尘不能污其叶。”此语精妙地揭示了环境与事物品性的关联。诚然,优良的环境犹如助力之东风,能为事物的成长与高洁品性的养成提供滋养;然而,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我们亦需坚守本心,不为外界所扰,方能使自身的高洁品质得以长久保持。
良好的环境是孕育高尚品格的温床。古有孟母三迁,只为给孟子营造一个充满书香与仁爱的成长环境。孟母深知环境对孩子品德修养的塑造作用,她的良苦用心成就了一代大儒孟子,使其在仁爱、礼义的氛围中耳濡目染,终成儒家学说的重要传承者,提出“仁政”等伟大思想,为后世所敬仰。今有无数莘莘学子,在优质的教育资源与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中茁壮成长,在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与家庭氛围的熏陶下,培养了勤奋好学、团结友爱、尊老爱幼等诸多美好品德,成为社会发展的希望之星。这些事例无不表明,良好的环境如同肥沃的土壤,为高尚品格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养分,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积极的影响,从而走上品德高尚的人生道路。
环境虽好,但个人的坚守同样不可或缺。即使身处优良环境,若缺乏自我约束与坚定的信念,也极易迷失自我。正如方仲永,年少时天赋异禀,在周围人赞赏的环境中,却因父亲短视,没有注重对他后天学习的培养,且他自身也未能坚守求知进取之心,最终“泯然众人矣”,令人扼腕叹息。而反观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却能在艰苦的环境中安贫乐道,坚守对学问的热爱和对道德修养的追求,成为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其高尚的品德和坚定的信念为后世所传颂。这告诉我们,在良好环境中,个人的坚守是保持高洁品质的关键,只有时刻警醒自己,坚守内心的道德准则,才能不被外界的诱惑所左右,在人生的道路上稳步前行,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独特光芒。
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我们更要凭借坚定的内心来守护自身的高洁。苏武牧羊北海,渴饮雪,饥吞毡,在匈奴的威逼利诱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始终坚守对汉朝的忠诚,手持节旄,未曾屈服,其爱国精神和高尚气节千古流芳;林则徐身处腐朽的晚清官场,却能在乌烟瘴气的环境中坚守廉洁奉公的原则,坚决抵制鸦片贸易,虎门销烟彰显了他的民族大义和高尚品格,为后世树立了不朽的丰碑。他们的事迹激励着我们,无论外界环境如何恶劣,只要我们拥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就能抵御住一切不良因素的侵蚀,保持内心的纯净与高洁,成为时代的脊梁,为社会传递正能量,引领社会风气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环境与个人坚守二者相辅相成,良好的环境为我们提供成长的机遇和品德修养的条件,而个人的坚守则是在环境中保持高洁品质的关键。让我们珍惜优良环境,在其滋养下不断提升自我,同时始终坚守本心,不为外界所动,以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格,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人生篇章,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让高洁之花在世间绽放得更加绚烂多彩,让美好的品德在岁月的长河中代代相传,永放光芒。
范文二:
修德以立身,守正而致远
“桂生高岭,云露方得泫其花;莲出绿波,飞尘不能污其叶。”李世民的这句名言深刻地道出了环境与事物品质之间的微妙关系。在我看来,事物的高洁品质虽受环境影响,但更重要的是其自身具备的内在特质与坚守的本心,唯有如此,方能在复杂的世界中保持纯净与高尚,成就非凡人生。
内在品德修养是抵御外界不良影响的坚实根基。正如孔子一生周游列国,虽身处礼崩乐坏的乱世,却始终坚守“仁”与“礼”的道德准则,广收门徒,传播儒家思想,成为千古圣贤。他所倡导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复礼为仁”等,不仅为弟子们树立了道德标杆,更为后世子孙提供了修身养性的准则和典范。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动荡不安,孔子凭借其深厚的品德修养,保持内心的宁静与笃定,不为世俗的纷扰和功利所动摇,坚持追求道德的完善和精神的升华,用自己的言行诠释了高尚品德的强大力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支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在人生道路上注重品德修养,坚守道德底线,以高尚的品德应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坚守本心能让人在纷繁世事中保持清醒与坚定。陶渊明身处东晋末年那个政治黑暗、社会动荡、官场腐败的时代,却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归隐田园。他回归自然,寄情山水,以田园生活为题材创作了大量清新自然、意境深远的诗歌,表达了自己对高洁人格和自由精神的追求。在世俗的名利诱惑和污浊环境面前,陶渊明坚守自己内心对宁静、自由和纯真的向往,不随波逐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以一颗淡泊名利的心,守护着自己的精神家园,成为后世文人墨客敬仰的楷模。他的经历告诉我们,只有坚守本心,不被外界的功名利禄所迷惑,才能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方向,保持内心的纯净与自由,实现精神的独立和人格的完善,为自己的人生赋予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熠熠生辉的足迹。
积极的自我提升是在不同环境中保持优势的关键。苏轼一生多次被贬,仕途坎坷,但他并未因此而消沉堕落,反而在文学、书法、绘画等多个领域不断追求卓越,实现自我突破。在黄州时,他写下了《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篇,借古抒怀,表达了自己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在惠州,他又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诗句展现了随遇而安的乐观精神;在儋州,他依然坚持讲学授徒,传播文化知识,为当地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苏轼无论身处何种艰难环境,都能积极主动地提升自己,从生活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不断丰富自己的内涵和才华,凭借着卓越的文学艺术成就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这启示我们,无论环境如何变化,只要我们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就能在人生的舞台上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克服环境带来的种种困难,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为社会的文化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我们既要重视内在品德修养的培育,坚守本心,不为外界所动,又要在不同的环境中积极寻求自我提升的机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保持高洁的品质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如桂之贞、莲之洁,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独特魅力,书写出辉煌灿烂的人生篇章,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注入正能量,让高尚的品德和优秀的文化在人类社会中传承不息,源远流长,为后世子孙营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精神家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