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二写作指导:“如何驱散心灵阴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二写作指导:“如何驱散心灵阴霾”

资源简介

高中作文复习和素材积累
“如何驱散心灵阴霾”
材料分析+立意指导+标题范例+素材积累+范文
阅读以下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遭遇心灵阴霾时,有人通过寄情外物来驱散,有人通过内在的心灵审视达成自我和解。
对此,你有何看法?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一、材料分析
材料呈现了两种驱散心灵阴霾的方式:寄情外物与内在心灵审视达成自我和解。这二者并非孤立,而是相互关联补充。寄情外物是向外寻求慰藉,借自然、艺术等转移注意力,缓解负面情绪;内在心灵审视则是向内探索,直面内心矛盾痛苦,通过自我反思与接纳达成和解。从任务看,要求考生发表看法,即需结合两种方式深入思考其内涵、意义、价值及二者关系,并联系生活实际,阐述如何运用这些方式应对心灵困境。
二、立意指导
1. 内外兼修,治愈心灵:阐述寄情外物可作为心灵慰藉的起点,为内在审视营造平和心境;内在审视则能深化对自我的认知,使寄情外物更具方向,二者结合实现心灵的深度治愈。
2. 借外物之镜,观内心之景:着重论述外界事物如书籍、旅行等,是映照内心世界的镜子,能启发自我反思,引导个体在与外物的接触互动中,洞察内心需求与矛盾根源,实现自我成长与心灵阴霾的驱散。
3. 内省为本,外物为援:强调内在心灵审视的核心地位,将其视为解决心灵问题的根本途径,同时肯定寄情外物在缓解情绪、辅助思考方面的作用,二者相辅相成,助力个体走出心灵困境,走向成熟。
三、标题范例参考
1. 《心向暖阳,内外皆光》
2. 《揽外物之辉,照心隅之黯》
3. 《外抚内省,破心灵迷雾》
4. 《乘物游心,愈己之殇》
5. 《外物愉情,内观明心》
四、五句名言名句及分析
1.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
分析:陶渊明寄情田园外物,于自然中觅得内心宁静,体现寄情外物对心灵的抚慰作用,启示我们在自然中找寻心灵寄托,驱散阴霾。
2.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苏轼)
分析:苏轼借雨中漫步外物之境,展现超脱豁达心态,在风雨外物中修炼内心,告诉我们以坦然外物之态,涵养心灵力量。
3.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
分析:此语劝人放下过去错误,通过内心审视走向未来,强调内省在面对心灵困境时的重要性,督促我们反思过往,迎接新生。
4.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罗曼·罗兰)
分析:这启示我们在经历心灵阴霾时,既要审视内心对生活的认知,又要凭借对外物的热爱重燃生活热情,实现心灵救赎。
5.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伍绮诗)
分析:表明通过内在心灵的深度审视,摆脱外界束缚,回归本真自我,是解决心灵困惑的关键,突显自我和解的重要价值。
五、六个经典事例
1. 沈从文下放劳动:沈从文在文革被下放,从文学创作高峰跌入谷底。但他寄情于服饰研究,在文物外物中寻得价值;同时内心不断审视自我,从对文学的执着转向对文化多元价值的认同,最终驱散阴霾,在新领域成就斐然,实现自我价值重构。
2. 杨绛的暮年坚守:杨绛先生在经历女儿、丈夫相继离世的沉重打击后,于书籍外物中沉浸,借翻译、写作抒发情感;其内心始终坚守对生活的热爱与对亲人的思念,在自我审视中达到超脱平和,用文字传递温暖力量,治愈自我与读者心灵。
3. 梭罗的湖畔生活:梭罗远离尘嚣,在瓦尔登湖外物之畔独居。他借自然万物感悟生命本真,审视内心对物质、社会的追求;于湖水涟漪、林间鸟鸣中聆听内心声音,完成自我心灵的净化升华,著成《瓦尔登湖》启迪世人追寻内心宁静。
4. 蒋勋的美学修行:蒋勋在生活纷扰中投身美学研究与艺术推广。他借绘画、文学等外物之美,为心灵构建美学空间;同时在内心不断思索美的意义与人生价值,以美学教育传播为使命,在内外交融中化解心灵困惑,赋予生活诗意内涵。
5. 海伦·凯勒的心灵之光:海伦·凯勒失明失聪,却凭借触觉、感觉等感知外物世界,在自然、文字中汲取力量;其内心凭借顽强意志不断审视探索自我潜能,在与莎莉文老师引导下,突破心灵禁锢,成为著名作家、教育家,照亮自己与他人的心灵之路。
6. 李子柒的田园回归:李子柒在喧嚣都市生活后回归田园,借乡村山水、农事劳作等外物,打造诗意生活影像;其内心在田园生活中审视自我文化根基与生活向往,以独特方式传播传统文化,在田园外物与内心坚守中治愈心灵,收获众多认可,找到生活真谛。
范文一:
外释内省,破心灵之茧
当心灵被阴霾笼罩,我们宛如困于茧中的蝶,亟需找寻解脱之法。正如材料中所提及的,有人借寄情外物驱散阴霾,有人通过内在心灵审视达成自我和解。在我看来,唯有将二者结合,方能挣脱心灵的禁锢,破茧成蝶。
寄情外物,是心灵的舒缓剂。当我们投身于自然的怀抱,看山川壮丽、草木葱茏,听鸟语虫鸣、流水潺潺,外物的美好能够转移我们内心的注意力,让焦虑与忧愁暂得缓解。宋代的欧阳修被贬滁州,仕途的不顺本是心灵的重创,但他寄情于山水之间,醉翁亭中赏景游乐,与民同乐,在秀丽的琅琊山景和百姓的欢声笑语中,他内心的阴霾渐渐消散。外物的滋养为心灵提供了一片宁静的栖息地,使我们得以暂时忘却烦恼,为心灵注入新的活力,从而有勇气和力量去面对内心的困境。
内在心灵审视,是成长的内驱力。回溯历史,苏格拉底曾言:“认识你自己。”这便是内在心灵审视的真谛。只有深入内心,剖析自己的情绪、欲望和信念,我们才能明白心灵阴霾产生的根源。尼采在孤独中审视自我,发出“是金子总会发光的”的呐喊,他直面内心的痛苦与挣扎,在对自我价值的不断探寻中,实现了精神的超越,驱散了心灵的黑暗。通过心灵审视,我们能清晰地认知自我,修正前行的方向,以坚定的步伐走向心灵的光明。
内外兼修,方为治愈心灵的良方。寄情外物给予我们心灵的慰藉和力量,而内在心灵审视则让我们找准方向,二者相辅相成。如同杨绛先生,在经历岁月沧桑与生活磨难后,她寄情于书籍与文字的外物世界,同时在内心深处进行深刻的自我反思与灵魂叩问,于文字间流淌出对人生的豁达与通透,完成了心灵的升华与自我的和解。我们应效仿于此,在遭遇心灵阴霾时,既要学会借助外物舒缓情绪,更要勇于剖析内心,实现自我救赎。
心灵的旅程,道阻且长,但只要我们懂得运用外释内省之法,必能冲破心灵的重重迷雾,让心灵重归澄澈,向着光明坚定前行,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绚烂光彩,书写出人生的华章。
范文二:
乘物以游心,内观以致远
人生漫漫,心灵难免会被阴霾侵袭。面对此境,或寄情外物,或内观心灵,皆为解脱之途。而依我之见,我们需以寄情外物为舟,以内在心灵审视为楫,方能在心灵的海洋中破浪前行,驶向光明彼岸。
寄情外物,为心灵开启一扇窗。外物的缤纷多彩能够唤醒我们内心深处对美好的感知。画家梵高,一生穷困潦倒,饱受精神折磨,但他在绘画中找到了心灵的寄托。他用画笔描绘出绚烂的星空、金黄的麦田,将内心的情感倾注于色彩与线条之中。在与绘画外物的交融中,他暂时忘却了生活的苦难,让心灵得到了片刻的喘息与安宁。外物如同阳光,穿透心灵的阴霾,照亮了我们内心的角落,给予我们继续前行的希望与动力。
内在心灵审视,是通向自由的钥匙。古往今来,诸多贤士皆深谙此道。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他通过不断地自我反省,审视内心的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从而在乱世中坚守正道,成为一代圣贤。在心灵阴霾笼罩时,审视内心能让我们发现自身的弱点与不足,引导我们摒弃杂念,回归本真,以更加坚定的内心去应对外界的风雨,实现心灵的超脱与自由。
内外相融,成就心灵的升华。苏轼一生宦海沉浮,多次被贬,然而他却能将寄情外物与心灵审视完美结合。他在赤壁之下,观“大江东去,浪淘尽”,借自然外物抒发内心的豪情壮志;同时也在内心反思人生的得失荣辱,发出“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豁达之语。在内外的交互作用下,苏轼的心灵从挫折的阴霾中挣脱出来,达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其诗词文章也因此具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在心灵的修行之路上,让我们学会乘物以游心,内观以致远。借外物之美驱散眼前的黑暗,用心灵审视点亮前行的灯塔。如此,我们方能跨越心灵的障碍,抵达宁静而悠远的精神家园,让生命在历经磨难后依然绽放出耀眼的光芒,为人生旅途增添一抹亮丽的色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