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二写作指导:“生活中偏向弱者现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二写作指导:“生活中偏向弱者现象”

资源简介

高中作文复习和素材积累
“生活中偏向弱者现象”
材料分析+立意指导+标题范例+素材积累+范文
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中,人们往往偏向弱者。这一现象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一、作文材料分析
材料核心为“生活中人们往往偏向弱者”这一现象。从人性角度看,同情弱者是一种本能,当看到他人处于困境、遭受苦难,内心的怜悯之情会油然而生,这源于人类的共情能力和善良本质。例如在自然灾害后,人们会对受灾的普通民众给予大量物资援助和精神关怀,这种对弱者的偏向体现了人性中的温暖与慈悲,是社会道德情感的自然流露,有助于凝聚人心,营造互帮互助的社会氛围。
从社会层面剖析,偏向弱者在一定程度上是维护公平正义的体现。社会资源分配不均可能导致部分群体处于弱势地位,如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匮乏,人们倾向于向这些地区倾斜教育资源、捐赠教学设备等,是对社会不公平的一种矫正,旨在为弱者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促进社会的均衡发展,确保每个成员都能在相对公平的环境中追求幸福生活,避免因强弱差距过大引发社会矛盾与不稳定因素。
然而,过度偏向弱者也可能存在问题。一方面,可能会削弱弱者自身的奋斗动力,使其过度依赖外界帮助,形成“等靠要”的消极心态。比如长期对一些贫困家庭单纯给予物质救济,而不注重激发其内生动力,可能导致家庭成员不思进取,阻碍其真正脱贫致富,不利于个体的长远发展和社会价值的实现。另一方面,在某些竞争情境下,不合理地偏向弱者可能会破坏公平竞争原则,对强者造成不公平待遇,影响整体效率与创新活力,如在体育赛事中因同情弱者而人为操纵比赛结果,会损害体育精神和赛事的公正性、观赏性,引发公众对规则和公平的质疑。
同时,判断强弱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能仅仅依据表面的经济、身体等状况来界定。有些看似强大的企业,在创新能力或社会责任方面可能是弱者;有些身体残疾的人,在精神意志和艺术才华上却无比强大。所以在偏向弱者时,需要全面、客观地认识强弱关系,避免盲目和片面的判断,确保帮助真正需要的人,并以恰当的方式激发他们的潜力,实现强弱之间的良性互动与共同发展。
二、立意指导
1. 合理施援,激发弱者内生力:主张在帮助弱者时,应注重方式方法,避免过度给予导致依赖,而是通过教育、技能培训、精神鼓励等方式,挖掘弱者自身潜力,如一些公益组织为贫困地区妇女提供手工技艺培训,助其创业就业,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在偏向弱者的同时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2. 秉持公心,平衡强弱权益:强调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无论是资源分配还是竞争环境营造,都要在偏向弱者以保障公平的基础上,维护强者的合理权益,确保公平与效率兼顾。如制定税收政策,适当向小微企业(弱者)倾斜扶持其发展,同时保障大型企业(强者)正常竞争环境,促进整个经济生态健康发展。
3. 强弱之辨,重构价值认知:引导人们重新审视强弱标准,认识到强弱是多维度、动态变化的,不局限于物质、身体等层面,关注弱者在精神、品德等方面的闪光点,以及强者的社会责任担当。例如许多身残志坚的人士在文化艺术领域展现强大创造力,呼吁社会摒弃刻板印象,构建更全面、包容的强弱价值观,以理性态度对待强弱群体并促进相互理解与尊重。
三、标题范例参考
1. 《于弱者之援,寻平衡之道》
2. 《莫让同情遮慧眼,偏向弱者应有度》
3. 《弱者当扶,强者亦彰:共筑和谐》
4. 《情倾弱者,理守公正》
5. 《析强弱之态,施合理之援》
四、五句名言名句及分析
1. “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罗曼·罗兰。说明弱者只是暂时处于困境,我们应给予帮助使其走向光明,启示人们要有耐心和信心去扶持弱者,不因其暂时的艰难而放弃,以积极态度助力弱者突破困境。
2.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偏向弱者的点滴善举看似微小,却蕴含着巨大力量,鼓励人们从身边小事做起,如为贫困儿童捐赠书籍文具等,积小善成大德,为弱者的生活带来改变,彰显个人品德与社会温情。
3. “世界上能为别人减轻负担的都不是庸庸碌碌之徒。”——狄更斯。肯定了帮助弱者的行为价值,让人们明白偏向弱者并非无意义,而是一种高尚之举,激励大家积极投身于关爱弱者的行动中,提升自身精神境界,为社会和谐贡献力量。
4. “怜悯是一个人遭受厄运而引起的,恐惧是这个遭受厄运的人与我们相似而引起的。”——亚里士多德。从人性角度阐释了偏向弱者的心理根源,提醒我们在同情弱者时,应保持理性,理解弱者困境,同时反思自身,以更恰当方式给予帮助,避免不当怜悯造成伤害。
5. “平等者最能与平等者相投。”——西塞罗。虽然人们偏向弱者,但最终追求的是平等状态,这要求在帮助弱者过程中注重公平与公正,给予其平等发展机会,如教育资源分配上向弱势群体倾斜,旨在实现强弱在社会生活中地位与机会的平等,促进社会均衡发展。
五、六个经典事例
1. 白方礼老人的支教行动:白方礼老人年事已高却蹬三轮车挣钱,持续资助贫困学生上学。他的行为出于对教育资源匮乏地区孩子(弱者)的同情与关爱,多年如一日,不辞辛劳,用自己微薄的力量为众多孩子送去知识改变命运的希望,体现了个人对弱者无私且坚定的援助,在社会上引发强烈反响,激发更多人关注贫困学生教育问题,彰显了民间力量在偏向弱者、促进教育公平上的重要作用。
2. “免费午餐”公益项目:由邓飞等媒体人发起,旨在解决贫困地区儿童营养不良问题。通过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捐款,为乡村学校提供免费午餐。这一项目精准定位贫困儿童这一弱势群体,从基本生活保障入手,不仅改善了孩子们的身体状况,还使更多人关注到贫困地区教育配套不足,推动了相关部门对乡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与投入,展示了公益组织在整合社会资源、偏向弱者帮扶上的积极影响力,促进了社会对弱者权益保障的思考与行动。
3. 女排精神背后的扶持理念:中国女排在发展历程中,对于年轻队员、伤病队员等相对较弱的个体,团队给予了充分的关怀与培养。老队员在训练中言传身教,教练针对队员弱点制定个性化训练计划,帮助她们提升技术与心理素质。这种偏向弱者的团队文化,让每个队员都能成长为赛场强者,共同铸就了顽强拼搏的女排精神,诠释了在集体环境中通过合理偏向弱者实现整体强大的理念,为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了范例。
4. 疫情期间对小微企业的政策扶持:新冠疫情冲击下,小微企业生存艰难,政府出台一系列税收减免、贷款优惠政策偏向这一弱势群体。例如延缓纳税申报期限、提供低息贷款等,帮助企业缓解资金压力、维持运营,避免大量失业潮。这体现了政府在宏观经济调控中保障弱者权益,平衡强弱企业发展机会,稳定经济社会秩序,展示了公共政策在偏向弱者促进社会经济稳定发展方面的关键作用。
5. 《我不是药神》原型事件:陆勇为众多买不起高价抗癌药的患者(弱者)从印度代购低价仿制药,虽其行为存在法律争议,但反映出社会对弱势群体医疗困境的关注。这一事件引发公众对医药体制改革的呼吁,促使政府加快医保谈判进程,将更多救命药纳入医保报销范围,降低患者用药负担,体现了社会舆论和个体行动在偏向弱者、推动社会制度完善以保障民生上的力量,推动了医疗保障领域的进步与发展。
6. 江梦南的成长逆袭:江梦南自幼失聪,在学习和生活中面临诸多困难,属于弱势群体。但她凭借顽强毅力和家人、老师、社会的支持,通过读唇语学习知识,最终考入顶尖高校并在学术上取得成就。社会各界在她成长过程中提供了特殊教育资源、心理辅导等帮助,体现了对弱者的合理偏向,同时她的成功也激励着更多残疾人(弱者)勇敢追梦,展示了弱者在得到恰当扶持后实现自我价值突破的可能性,为社会树立了积极榜样。
范文一:
怀悲悯之心,助弱者前行
生活中,人们对弱者的偏向之举屡见不鲜,无论是对贫困地区的帮扶,还是对残障人士的关怀,都彰显着人性中的善良与温暖。这种偏向,实则是社会道德与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然而,我们在偏向弱者时,应怀理性与智慧,给予其真正有效的助力。
偏向弱者,是人性善良的基石。孟子云:“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当我们看到他人身处困境,内心深处的怜悯之情便会被触动。就如疫情期间,众多志愿者奔赴抗疫一线,为那些因疫情而陷入生活困境的人们送去生活物资,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这些志愿者们不求回报,只因不忍看到弱者在艰难中挣扎。这种人性中天然的善良,驱使我们向弱者伸出援手,给予他们物质上的支持和精神上的慰藉,让他们感受到人间的温暖,也让社会因这份善良而更加和谐美好。
合理偏向弱者,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社会的发展犹如一场长跑,然而起点的不同往往会导致差距的产生。一些弱势群体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因素,在这场长跑中落后了。此时,社会的偏向就如同为他们提供了一双助力的跑鞋。例如,国家对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的大力投入,通过建设希望小学、派遣支教老师等方式,让贫困地区的孩子能够享受到相对公平的教育机会。这不仅是对弱者基本权利的保障,更是为整个社会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因为只有当每个成员都能在相对公平的环境中成长,社会才能实现全面、可持续的进步。
正确偏向弱者,还能激发社会的正能量。当我们为弱者提供帮助,使其克服困难、实现自我价值时,所传递出的积极力量是无穷的。以无臂钢琴师刘伟为例,他在失去双臂后,身处于弱势群体之列,但社会给予了他关爱和支持,他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对钢琴的热爱,用双脚弹奏出了动人的乐章,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励志榜样。他的故事激励着无数身处困境的人勇敢面对生活,也让更多的人意识到帮助弱者的重要性,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让整个社会充满向上的力量,在相互扶持中不断前行。
总之,偏向弱者是我们人性的彰显,也是社会进步的要求。让我们怀揣着悲悯之心,用理性和智慧去帮助弱者,为他们点亮前行的路,让每一个生命都能在温暖与关爱中绽放光彩,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和谐、美好的社会,让善良与正义的光芒照亮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范文二:
以智扶弱,共筑和谐
在生活的舞台上,我们常常看到人们倾向于帮助弱者,这一现象如同点点星光,照亮了弱者前行的道路。但在偏向弱者的同时,我们更应思考如何以智慧之举,给予他们真正的力量,实现弱者与社会的共同成长。
偏向弱者,需精准识别,给予针对性帮扶。弱者的困境各不相同,犹如病者的症状各异,需要精准诊断才能对症下药。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基层干部深入贫困地区,精准识别每一户贫困家庭的致贫原因。对于因病致贫的家庭,提供医疗救助和健康指导;对于因缺乏技术致贫的农民,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如电商培训帮助他们销售农产品。这种精准帮扶,避免了资源的浪费,让帮助真正落到实处,使弱者能够凭借自身能力逐步摆脱困境,走上自立自强之路。
助力弱者,应注重激发其内生动力。外部的援助如同输血,而激发内生动力则是帮助弱者建立自身的造血功能。著名作家海伦·凯勒,幼年失明失聪,无疑处于弱者的境地。但她的老师莎莉文没有仅仅给予她生活上的照顾,而是通过独特的教育方法,激发海伦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生活的热爱,让她凭借顽强的意志学会了多种语言,写出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不朽著作。这启示我们,在帮助弱者时,要引导他们挖掘自身潜力,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让他们从内心深处生发出改变命运的力量。
同时,社会对弱者的偏向应营造公平包容的环境。弱者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一个宽容失败、鼓励尝试的空间。例如,许多城市设立了残疾人创业孵化基地,为有创业意愿的残疾人提供场地、资金和技术支持,还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去摸索和成长,不因他们暂时的困难和挫折而歧视或放弃。这种公平包容的环境,让弱者能够在社会的关爱下,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实现自身价值,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多元与和谐发展。
总而言之,偏向弱者不应只是一时的同情与施舍,而应以智慧为笔,精准勾勒帮扶路径,激发弱者的内生动力,营造公平包容的社会环境。如此,我们才能让弱者真正融入社会发展的浪潮,与强者并肩前行,共同奏响社会和谐发展的乐章,让人性的光辉在每一个角落闪耀,创造一个更加温暖、美好的世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