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3张PPT)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至圣孔子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课程标准文化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政治经济的反映,对政治经济具有反作用文化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文化是社会和历史的现象,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文化的界定与属性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贲卦》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英]泰勒《原始文化》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单元思维导图CONTENTS目 录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壹贰叁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壹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1)地域分布: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1.起源:多元性(2)特点:①多元起源②以华夏族为核心,③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形成中国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址和文化遗存分布示意图“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与蛮夷的分别,并非在于种族,而在于是否认同华夏文化。秦汉先秦魏晋隋唐宋元明清近代奠基形成繁盛繁荣转折衰落到复兴诸子百家华夏认同秦—推崇法家汉—尊崇儒术魏晋玄学佛学盛行儒学复兴理学盛行科技发达艺术繁荣陆王心学经世致用文化总结中体西用科学民主马克思主义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2.先秦时期——奠基春秋战国(1)华夏认同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中原南蛮北狄西戎东夷中原各国社会发展比较先进频繁往来密切联系中原南蛮北狄西戎东夷各民族交融,华夏族更加稳定分布更加广泛华夏认同:唐朝孔颖达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本意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2)百家争鸣①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出现大变革。②概况:A.春秋时期,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阐述,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B.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2.先秦时期——奠基春秋战国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学派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儒家 孔子 ①政治思想(“仁”和“礼”,为政以德、以礼治国);②天命思想(敬鬼神而远之);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孟子 ①政治思想(仁政);②人性论(人性本善);③义利观(重义轻利)荀子 ①天人观(“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②人性论(人性本恶);③政治思想(礼法并用)道家 老子 ①哲学思想(“道”、朴素辩证法);②政治思想(无为而治)庄子 ①哲学思想(齐物);②人生态度(逍遥);③天人观(天与人“不相胜”)法家 韩非子 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②变法革新。墨家 墨子 ①兼爱;②非攻;③尚力;④节用、节葬;⑤尚贤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3.秦汉时期——形成(1)秦朝——推崇法家(2)汉朝——尊崇儒术“春秋大一统”加强中央集权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加强君主专制三纲五常维护统治秩序董仲舒新儒学“霸王道杂之”①目的:②表现:为巩固大一统局面。汉初奉行黄老无为之治→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外儒内法焚书坑儒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4.魏晋至隋唐时期——发展儒、佛、道三教交汇融通,魏晋玄学盛行、唐朝佛学繁荣,儒学迎来挑战与发展。虎溪在庐山东林寺前,相传晋僧慧远居东林寺时,送客不过溪。一日陶潜(陶渊明)、道士陆修静来访,与语甚契,相送时不觉过溪,虎辄号鸣,三人大笑而别。后人于此建三笑亭。虎溪三笑不仅体现了儒、释、道三教思想的融合,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和谐、友好的追求。虎溪三笑的故事在唐代已经流传开来,成为了当时思想界佛、道、儒三教融和趋势的一种反映。魏晋时期,朝廷更迭政局动荡,士人们寄情山水,摆脱环境对精神的羁绊,玄学盛行。竹林七贤虎溪三笑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5.宋元时期——繁荣(1)宋朝——理学形成①背景:②内容:道、佛儒(根本)目的理学基本流派程朱理学程颢程颐朱熹陆王心学陆九渊王阳明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形成。理学以“理”(或“天理”)为核心,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维护封建统治的新儒学。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1)宋朝——理学形成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不同点 世界本原 理是万物本原(客观唯心) 心是万物本原(主观唯心)方法论 “格物致知” “发明本心”、“致良知”、“知行合一”道德观 存天理,灭人欲 主张应以“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相同点 实质 都以儒家纲常伦理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们的自然欲求影响 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强调历史使命。但它所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②内容: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6.转折:明清时期(1)明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宇宙观人生观方法论“心”是宇宙的本原“知行合一”提倡“致良知”先生(指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独立思考的自由精神具有一定的叛逆色彩束书不观,学问空疏王阳明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2)明清之际,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6.转折:明清时期李贽:人之是非,初无定质……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藏书》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初潭集·夫妇篇》人皆有私,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焚书》黄宗羲: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明夷待访录》顾炎武: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王夫之: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根源:商品经济的发展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从儒家民本思想出发,批判君主专制商品经济发展,新的生产关系出现心学空疏,倡导经世致用的实学李贽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束缚思想乾嘉汉学中国古代思想文化进入总结阶段(3)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思想受到钳制,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鸦片战争后20世纪初五四运动后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兴起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思想,追求科学与民主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阶级 地主阶级抵抗派 地主阶级洋务派 资产阶级维新派 资产阶级革命派代表 林则徐、魏源 李鸿章 康有为 孙中山措施 “开眼看世界” 洋务运动 戊戌维新 辛亥革命思想 师夷长技以制夷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提出建立君主立宪制 三民主义民主共和层面 —— 器物 制度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阶段 时间 概况起源 远古时期 多元一体;以华夏族为核心奠基 先秦 形成华夏认同观念;孔子创立儒学;百家争鸣源头、奠基发展 创新 秦汉 统一多民族;汉武帝时,儒家确立了正统地位,文化主流魏晋至隋唐 儒、佛、道三教融通;儒学受到挑战;文化灿烂宋 理学形成,丰富了理论思维,宣扬礼教束缚精神世界宋元 科技文化高度繁荣传承 转折 明中后期 (陆王心学)人的主体意识觉醒明清之际 提倡个性自由,批判理学,抨击专制,经世致用清康雍乾 文字狱禁锢中华文化发展,思想受到钳制冲击 鸦片战争后 向西方学习救亡图存成为主流新文化运动 抨击封建思想,追求科学与民主复兴 五四运动后 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主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贰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主张和而不同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主张崇德尚贤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重视以人为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追求家国情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强调自强不息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崇尚天人合一和而不同以人为本崇德尚贤家国情怀自强不息天人合一文化内涵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并制礼作乐,建立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1.以人为本人与社会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关注人与社会,关注现实生活,主张积极入世 。(1)人本思想“敬天保民”是周公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周公认为“上天”只把统治人间的“天命”交给那些有“德”者,一旦统治者“失德”,也就会失去上天的庇护,新的有德者就应运而生,取而代之。因此,作为君临天下的统治者应该“以德配天”。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1)内涵: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2)意义:①历代思想家继承了先秦民本思想。2.民本思想政治伦理②民本思想发展为系统的理论学说,并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政治实践,成为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孟子提出“仁政”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人本思想在政治伦理上的体现。表现为以人民为本,爱惜民力,体恤百姓。信鬼神商人祭天地、祖先夏商老子的“道”凸显人的存在春秋荀子的天命观战国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3.天人合一,道法自然(1)内涵: 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认为人类利用自然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龟甲兽骨(2)意义:①以朴素的唯物观。②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4.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1)儒家学说精髓:(2)意义:有利于提高责任感、使命感意识,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文天祥顾炎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范仲淹文天祥顾炎武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5.价值观——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意义:对历史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周朝统治者主张“明德”“敬德”。孔子“为政以德”,主张以德治国,强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墨子“夫尚贤者,政之本也”,“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孟子“尊贤使能,俊杰在位”。《礼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生观处世观(1)表现:①西周末年的太史伯:“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认为“和”,才能产生新事物。②孔子、孟子:视“和”为人性中应有的美德,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2)意义:“和”的思想作为人们认识与处理事情的方法,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而不同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出自《周易》。(2)孟子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3)屈原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叁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1.特点传统工艺本土建筑(1)本土性不同民族丰富多彩(2)多样性佛教传播民族交融③包容性炎黄子孙龙的传人(4)凝聚性汉字演变文化传承(5)连续性2.价值(1)思想价值: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它的道德伦理和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2)政治价值: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知识扩展①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文化沃土和精神底蕴②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价值倒向③为彰显文化自信提供精神支撑④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提供思想源泉⑤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思维导图巩固训练肆1.秦代设博士官,掌管《诗》《书》及诸子百家典籍。汉武帝设五经博士,博士官不为“通古今”而为“作经师”,专意于传经讲学,宣扬儒家学说。这一变化说明( )A.西汉政府加强思想控制 B.儒家思想社会地位提高C.博士官的权力逐渐增大 D.儒家典籍亟需保护传承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汉代儒学的发展。A项,材料反映的是秦汉时期博士官职责的变化,不能体现西汉政府加强思想控制。故A项错误。B项,根据材料可知,秦代博士官掌管的典籍包括诸子百家典籍,汉代博士官专为传经讲学,宣扬儒家学说,这一变化说明儒家思想社会地位提高。故B项正确。C项,材料反映的是秦汉时期博士官职责的变化,不能体现博士官的权力逐渐增大。故C项错误。D项,材料反映的是秦汉时期博士官职责的变化,不能体现儒家典籍亟需保护传承。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B2.《诗序》云:“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东汉班固的《两都赋序》列举众多西汉赋家之后总结道:“(赋)或以抒下情而通讽喻,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雍容揄扬,著于后嗣,抑亦雅颂之亚也。故孝成之世,论而录之,盖奏御者千有余篇,而后大汉之文章,炳正与三代同风。”这反映出汉朝( )A.文化传承与时代精神融合 B.取士政策调整影响文学发展C.士人思想中传统意识浓厚 D.开疆拓土推动了汉赋的传播答案:A解析:考查先秦、秦汉时期的文化。在汉朝,无论是“抒下情而通讽喻”还是“宣上德而尽忠孝”,都与《诗序》中所强调的功能有相似之处。这表明汉朝在文化传承方面,继承了先秦时期以诗歌(包括“雅”“颂”所代表的诗歌传统)来反映政治和道德的传统。汉朝以赋表达对帝王盛德的赞美以及对忠孝的宣扬,又类似于“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这种继承并非简单的重复,而是在新的文学体裁—赋中进行了发展和创新。“而后大汉之文章,炳正与三代同风”体现了汉朝文学的繁荣以及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自信。这反映了汉朝文人对自身文化成就的自豪和对时代精神的积极表达,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取士政策对文学发展的影响,故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汉赋的传承与创新,而不是强调士人固守传统意识,故排除C项;D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A3.“剑舞”是唐代流行的一种舞蹈,基本形式是执剑而舞。其最初起源于军队,后经演变,融合西域服饰、舞蹈风格,在宫廷、民间广泛流传,深受人们喜爱。杜甫诗中曾描述:“……耀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据此可知,剑舞的流行体现出唐代( )A.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 B.豪华奢靡的宫廷生活C.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 D.文人雅士的艺术追求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剑舞的艺术形式体现出阳刚之气,剑舞的流行反映出唐代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A项正确;剑舞不仅在宫廷流行,其艺术特征也无法体现宫廷生活的豪华奢靡,排除B项;民族文化的交融是剑舞本身的艺术特征,材料突出反映的是剑舞作为一个艺术形式在唐代深受欢迎,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C项与主旨不符,排除C项;剑舞在宫廷、民间广泛流传,并非是文人雅士的专属,排除D项。故选A项。A4.《左传》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世不绝祀,无国无之,禄之大者,不可谓不朽”春秋时期出现的“三不朽”说( )A.蕴含人文精神 B.折射出礼崩乐坏C.反对世卿世禄 D.属于无神论学说答案:A解析:“三不朽”指立德、立功、立言,凝结着人生追求的恒久价值,蕴含人文精神,故选A项;礼崩乐坏指周代封建制度的规章制度遭到极大的破坏,材料不涉及,排除B项;材料强调“三不朽”蕴含人文精神,看不出反对世卿世禄,排除C项;无神论指一种否认、否定、不相信神明存在的信念,排除D项。A5.《尚书》保存的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其中有“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欲至万年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的记载。这反映了( )A.道家思想已经形成 B.王权与神权相结合C.民本思想历史悠久 D.“君权神授”学说答案:C解析:西周初期的史料中就有了注重百姓言论和保民的民本思想,说明民本思想的历史悠久,C项正确;道家思想形成于春秋时期,排除A项;材料内容无法体现王权和神权相结合,排除B项;君权神授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C6.中国的“奉天承运”和西方的“君权神授”不同;罗马的“皇帝神格化”是为了论证其统治的神圣性和“神意”;而中国强调,“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这种不同体现了中国( )A.人民主权的原则 B.民为邦本的意识C.君主专制的特点 D.以德治国的思想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中国古代主张皇帝要安民才能获得上天的认可,体现民为邦本的意识,B项正确;人民主权是启蒙思想家提出的,排除A项;材料认为中国的“奉天承运”不是为了论证皇帝统治的神圣性,排除C项;据材料“安乐民者,天予之……贼害民者,天夺之”可知材料强调“民本”而非“德治”,排除D项。故选B项。B7.重庆大足石刻以佛教造像为主,刻于宋代的“父母恩重经变图”共10组雕像,包括怀孕、临产、喂奶等画面,并刻偈语(佛经中的唱词):“三千条律令,不孝最为先,人间遭辟历(霹雳),地狱饮洋铜。”这反映出当时( )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B.儒学吸收佛教思想C.政局动荡加速佛教传播 D.儒学独尊地位动摇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石刻以佛教造像为主,但内容上又宣传的是父母恩,体现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中融入了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孝道以适应社会现实,故选A项;材料体现了佛教对儒学思想的吸收,排除B项;宋代总体上处于统一的中央王朝统治之下,“政局动荡”不恰当,且题干信息呈现的是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并非佛教传播速度的快慢,排除C项;材料中体现了儒学对佛教的影响,不能反映出儒学独尊地位受到动摇,而且宋代随着理学的兴盛,儒学正统地位得到巩固,排除D项。A8.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对大变革的回应;秦汉时期的儒学正统则是中华文化对大一统诉求的回应;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与佛学是中华文化对文化填补与魏晋动荡的回应;宋明时期的新儒学则是对佛教与道教的正面回应。这反映了中华文化( )A.是中华民族的思想源泉 B.以儒家思想为核心C.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D.具有很强的包容性答案:C解析: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中华文化时代特色鲜明,回应了时代要求,C项正确;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中华民族思想源泉强调中华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和体现的价值标准,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传统文化,秦汉时期的儒学正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与佛学……宋明时期的新儒学……”可知中华文化丰富多彩,具有多样性,排除B项包容性指中华文化积极吸纳外来文化,据材料可知,仅有魏晋和宋明符合,排除D项。故选C项。C9.古籍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至春秋,时人则认为:“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这一认识( )A.揭示了商朝灭亡的根源 B.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C.加速了人文精神的产生 D.促成了学术争鸣的局面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由商朝的敬神到春秋时期的重视人,体现了尊重人的力量在推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影响,这是人文精神的最初形态,加速了人文精神的产生,C项正确。商朝灭亡的根源是社会矛盾的问题,排除A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B项;材料描述信息,与学术争鸣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C项。C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THANK YOU至圣孔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