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教学课件)——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共45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教学课件)——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共45张PPT)

资源简介

(共45张PPT)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
的跨地域转移
通过了解历史上跨洲、跨国家、跨地区不同规模的人口迁徙,以及移民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认识在迁徙与融入当地社会过程中出现的文化认同。
课程标准
CONTENTS
目 录
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
英国的殖民活动与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
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殖民扩张与美洲
族群的变化
一、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
族群,在民族学中指地理上靠近,语言上相近,血统同源,文化同源的一些民族的集合体,也称族团。比如中华民族可分为华夏族群(汉族族群)、维吾尔族群、藏族族群、蒙古族群、回族族群等。
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后
一定稳定的共同体
族群
民族
——适用范围是各国之间(政治性)
——适用范围是一定区域内(文化性)
1.美洲族群变化的时间:
一、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
1492年 16世纪 18世纪中后期 19世纪
哥伦布
到达美洲
奴隶贸易兴起
英国殖民者来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
欧洲文化成为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文化的主流
黑奴贸易受到限制
华工被运到美洲等地
非洲黑人、欧洲白人
进入美洲
美洲族群结构变化
形成新的美洲文化
美洲各国家人口结构各异
殖民扩张
①印第安人数量锐减
②非洲黑人数量激增
③白人数量大量增加
④新的混血族群出现
一、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
①原因:欧洲国家疯狂的殖民扩张和掠夺,屠杀、奴役以及从欧洲传来的天花等传染病。
2.美洲族群变化的表现
(1)印第安人数量锐减
材料:在新航路开辟后的的100年间,印第安人数量减少了95%,最先被殖民的加勒比海一些岛屿上的印第安人甚至难觅踪影。在安第斯山地区的印第安人,印加帝国末期至少有900万人,殖民者入侵100多年后,减少到60万人。
②影响:中断原有社会发展进程,印第安文明遭到毁灭性打击。
美国政府从印第安人部落原来拥有的土地中划出来供部落全体成员继续居住的那一部分土地,它的边界确定,范围有限,印第安人不得随意离开,非印第安人也不允许擅自进入。
西进运动
美国东部居民向西部地区迁移的运动,始于18世纪末,终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进运动开发了美国西部,推动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是随着西进运动的进行,大批印第安人遭到屠杀,幸存者被强行赶到西部更为荒凉的“保留地”。
重要概念
美国西进运动中印第安人保留地的变迁
2.美洲族群变化的表现
(1)印第安人数量锐减
一、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
亚利桑那州的保留地
一、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
①原因:为了弥补劳动力的不足,大约从16世纪开始,殖民者从非洲掳掠黑人,贩卖到美洲作奴隶。
(2)非洲黑人数量激增
②影响:
B.对美洲:为殖民者在美洲的种植园与矿山提供了劳动力;
A.对非洲:非洲失去了大约1亿人口,深刻改变了非洲的人口结构,严重影响了非洲的社会发展;
C.对欧洲∶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D.对世界∶促进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人类联系进一步加强。
2.美洲族群变化的表现
【思考探究】英、美等国废除奴隶贸易的原因
一、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
材料:除了道德和政治因素外,经济力量也是使奴隶制和奴隶贸易寿终正寝的因素……随着时间推移,奴隶劳动力的价格一直没有降下来,而随时可能出现的叛乱使奴隶主不得不保持耗资巨大的武装力量。即使没有反抗,奴隶们也消极怠工,奴隶主还必须照管他的生活……180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废除奴隶贸易法案》……1833年,美国总统托马斯·杰斐逊签署法令废除奴隶贩卖。此后,其他国家纷纷效仿,制定法律废除奴隶制。长达400年之久罪恶的跨大西洋奴隶贩卖活动宣告终结。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征之一切时代和一切国民的经验,我相信,由自由人做成的作品,归根结底比由奴隶做成的作品低廉。
——亚当·斯密《国富论》
①工业革命使机器生产逐渐普及;②黑人奴隶生产积极性低下,生产效率低;③欧洲民主政治的发展;④启蒙思想影响下,欧美各国自由平等思想进一步传播;⑤黑人奴隶争取自身解放的反抗斗争的推动,大众废奴运动兴起;⑥国际法的不断完善;⑦英美等国陆续颁布禁止奴隶贸易的法令。
一、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
(3)白人数量大大增加
材料:宗教改革后,新教势弱,被天主教打击迫害,一些新教徒被迫来到了北美洲,建立了一系列殖民地;
14到16世纪,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持续开展圈地运动,争夺农民的土地,农民成了一无所有的自由人,欧洲农民,生活苦不堪言,遭到虐待,只好逃到新大陆生存;1521年,西班牙士兵侵占了墨西哥城和秘鲁,获得了最少700万英镑的财富。西班牙的财富神话,进一步刺激了商人、冒险家、投机者,乃至掌权者们的野心。
①原因:政治迫害、圈地运动、寻找发财致富的机会。
②影响:
A.加速殖民扩张,同时也带去先进生产方式,促进美洲开发;
B.促进资本主义发展,世界联系进一步加强。
宗教迫害
圈地运动,农民失去土地,谋求生存
寻求财富
2.美洲族群变化的表现
一、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
帮助美国发展壮大的三次
移民浪潮
(3)白人数量大大增加
2.美洲族群变化的表现
五月花号
1620年,为逃避英国国教的宗教迫害,102名船员(其中35名清教徒)乘坐五月花号前往美洲。在到达美洲大陆前,“五月花号”乘客共同签订公约《五月花号公约》。其内容为:组织公民团体;拟定公正的法律、法令、规章和条例。此公约为新英格兰在新大陆建立自治和法治奠定了基础。
重要概念
五月花号
1820-1860年
爱尔兰饥荒、拿破仑战争、1848年资产阶级大革命、西进运动;爱尔兰人、德国人、黑人奴隶、中国人
南北战争结束、工业革命、劳动力需求旺盛、政府鼓励吸引欧洲移民;欧洲熟练工人、华工
多次立法,限制欧洲移民,排斥亚洲移民。,通过“排华法案”;意大利、俄罗斯移民增加
1861-1880年
1881-1920年
一、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
(4)新的混血族群出现
材料 :巴西很少有欧洲女性,葡萄牙男性非常乐意尽享齐人之福,娶一个美洲女人,同时再娶一个女奴……事实上,在殖民时期的巴西,跨民族、跨种族的婚姻是很常见的,由此代代相传下来,比墨西哥的梅斯蒂索人的混血情况要彻底得多、复杂得多。
——《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①原因:
②影响:白人、黑人、印第安人以及他们相互之间的混血后代,逐渐成为美洲大陆的主要居民。
白人、黑人、印第安人长期杂居。
拉丁美洲人种构成
2.美洲族群变化的表现
黑人
混血
白人
印第安人
一、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
3.美洲族群变化的影响
材料: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的征服带来了伊比利亚的文化概念,他们认为比土著文化优越。同样,他们也认为非洲宗教和文化比自己的低劣……印第安社会生存下来,并且在与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互动的同时,维持着相对的自治性。同样,奴隶们在学习应付他们的主人和适应新环境的同时,保持了非洲的宗教传统、信仰、习惯和语言。 ——斯基德莫尔、史密斯《现代拉丁美洲》
欧洲征服者:带来了自认为先进的文化概念。
印第安社会:一定程度上维持着相对的自治性, 独立发展的印第安文化被中断。
非洲奴隶们:保持了非洲的宗教传统、信仰、
习惯和语言。
三者共同形成了新的族群,在世代共同的生活中,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发展了欧洲文化主导、
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
黑人
白人

混血



欧洲文化
美洲文化
非洲文化
——对美洲文化
一、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
3.美洲族群变化的影响
——对美洲人口结构
(1)美国和加拿大,白人占据了人口的大多数。
北 美
拉 美
(1)混血人种居主导
西印度群岛国家
(1)海地等西印度群岛国家,黑人人口占多数。
(2)在美国,幸存的印第安人被赶进保留地生活。
(2)西欧在秘鲁等少数国家,印第安人相对较多,但也很少超过人口半数。
(西、葡未禁止不同种族之间的通婚)
18世纪末至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进运动

英国的殖民活动与
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
二、英国的殖民活动与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
1.英国的殖民活动
18世纪中后期
19世纪
1851年
英国殖民者来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最初将澳大利亚作为流放罪犯的场所
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对原材料需求的增加,英国殖民者开始在澳大利亚掠夺原住民的土地,建立牧场
澳大利亚发现了金矿,采矿业迅速发展起来。
二、英国的殖民活动与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
18世纪后半期,工业革命使英国充满发展生机,但有增无减的高犯罪率也成为了英国社会的痼疾,政府及民众为此大伤脑筋。从1717年起,为解决罪犯的囚禁问题,英国将流放犯送往北美殖民地关押,可是北美独立战争使英国失去了北美的流放地,进而导致监狱的拥挤问题骤然突出。因此,不少英国人为了解决流放犯关押问题,将目光从北美转向澳大利亚。……1784年,议会通过法案决定在新南威尔士建立殖民地,用以关押英国罪犯。
——钱乘旦等编《世界现代化
历程·大洋洲》
“淘金热”前澳大利亚的移民比例
1.英国的殖民活动
二、英国的殖民活动与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
2.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
(1)原因:随着殖民扩张的加剧,澳大利亚等地的原住民遭到驱赶和屠杀,人口数量锐减。
英国文化占有明显的支配地位
(2)影响:
①人口结构:在澳大利亚,英国人到来之前原住民人口达75万人,1901年只剩下9万人;在新西兰,18世纪原住民有25万人,19世纪中叶只剩下5万多人。19世纪中叶,白人已经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
②文化:欧洲文化成为当地主流文化。
与枪杀相比,白人认为毒死土著更安全。殖民者在土著人的饮用水中放毒,给他们吃混有砒霜的食物。在18-19世纪,最大的杀手无疑是白人给毫无免疫力的土著人带来的诸多疾病,如水痘、天花、流感、性病以及麻疹等。约翰·根室在《澳新内幕》一书中愤怒地写道:“白人得寸进尺,为攫取更多的土地开始实行‘驱散’,这是大屠杀的委婉说法。他们四处‘猎取土巴佬’取乐,这是他们周末的一种快活的游戏。”一些欧洲人大言不惭地声称土著人不仅仅是野蛮人,甚至不算人,“是一种没有尾巴的猴子”。
二、英国的殖民活动与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
【合作探究】英国殖民澳大利亚的特点
材料:18世纪中后期,英国殖民者来到澳大利亚。最初,英国将澳大利亚作为流放罪犯的场所。19世纪,英国殖民者在澳大利亚掠夺原住民的土地,建立牧场。1851年,人们在澳大利亚发现了金矿,采矿业迅速发展起来。1788年英国库克船长在悉尼登陆时,居住在澳洲的土著有30万人,500个左右的部落,人们从事狩猎和采集,通过以群体的家族集团形式居住在一起。到了19世纪中叶,澳洲土著只剩下5万多人,白人已经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欧洲文化成为当地文化的主流。
——摘编自《澳洲土著民族的历史与现状》
①持续时间长; ②规模不断扩大; ③种族灭绝;
④经济掠夺; ⑤移植本国生产方式; ⑥文化殖民。
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三、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概念解释
阶段划分
华工:也被称为 “猪仔”,泛指于晚晴时,前赴海外工作的华人劳工以至苦力,如东南亚、美国、加拿大及澳洲,甚至是远至古巴和秘鲁等国家,进行艰苦的劳动工作。
(1)第一阶段(主动移居):鸦片战争前,主要是自愿结伙出洋谋生,大多分布在东南亚,人数较少。
(2)第二阶段(被迫移居):从鸦片战争到清末,几乎全是被西方殖民主义者拐掠、贩卖的契约华工,分布在世界各地。19世纪去东南亚的华工累计至少在七百万人以上,人数估计十倍于前一阶段。
“下南洋”:明清到民国时期,中国东南沿海特别是广东、福建一带的民众为了谋生,漂洋过海,前往东南亚各地,甚至远到印度洋一带。这一现象被称为“下南洋”。中国人在当地,有的经商,有的从事农业或手工业,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传播了中华文化。
三、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材料:除了道德和政治因素外,经济力量也是使奴隶制和奴隶贸易寿终正寝的因素……随着时间推移,奴隶劳动力的价格一直没有降下来,而随时可能出现的叛乱使奴隶主不得不保持耗资巨大的武装力量。即使没有反抗,奴隶们也消极怠工,奴隶主还必须照管他的生活……180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废除奴隶贸易法案》……1833年,美国总统托马斯·杰斐逊签署法令废除奴隶贩卖。此后,其他国家纷纷效仿,制定法律废除奴隶制。长达400年之久罪恶的跨大西洋奴隶贩卖活动宣告终结。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思考: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原因是何?对华工出国有何影响?
1.华工出国的原因
三、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原因:①工业革命的开展,商品输出成为对外侵略的主要目的和手段
②欧洲民主政治发展,启蒙思想传播;
③黑奴价格较高,消极怠工,生产效率低;
④黑奴争取自身解放的斗争的推动;
⑤英美等国陆续颁布禁止奴隶贸易的法令。
现象:奴隶贸易逐渐被废除
黑奴贸易受到限制,殖民者需要新的廉价劳动力。
1.华工出国的原因
思考: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原因是何?对华工出国有何影响?
三、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材料:福建为“八山一水一分田”,1661—1840年,福建人口增加了近13倍,随之,福建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民众生存艰难被迫移居海外求生。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爆发后,福建安溪一带都有民众参加,运动失败后,参加起义的民众被迫逃往海外。丁日昌在《为秘鲁在澳门、厦门等地拐骗华工出洋致总署函》中说:“此等承工华民,皆因兵燹之后,一时失业,受其引诱,其甘心愿往者,固无一二也。”尤其是十九世纪初期奴隶贸易废止后,华工成为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重要劳动力来源。1866年,中英、中法《北京条约》准予华人出洋承
工,华工出国开始合法化。
——摘编自《晚清福建华工出国探析》等
1.华工出国的原因
三、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1)19世纪初,黑奴贸易受到限制,需要新的劳动力
(2)19世纪中叶以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
(3)中国东南沿海的穷苦百姓,或是因为生活所迫,或是被诱骗、绑架成为苦力。
a.东南沿海的人口压力
b.列强侵华的加剧,中国小农经济的逐渐解体,传统农业、手工业的衰落,大批的农业和手工业者破产,为了生计而出国
c.清政府在经济上对中国人民进行残酷剥削、压迫,使人民无以为生,被迫出国逃生。
d.鸦片战争后,几次革命斗争失败,使一批人为逃避政治迫害而到海外移居。
1.华工出国的原因
三、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①明清下南洋的传统
②国内人地矛盾加剧,战乱不断;
③小农经济逐渐解体,大批农业和手工业者破产;
④19世纪中叶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
国内
国际
⑤黑奴贸易受到限制,殖民者需要新的廉价劳动力;
⑥美国淘金热的吸引;
⑦殖民者的诱骗和绑架。
19世纪中后期的一则招工广告:美国人是非常富裕民族,彼等需要华人前往,极表欢迎。彼有优厚工资,大量上等房舍、食物与衣着。你可随时寄信或汇款给亲友,我等可负责传递驳汇,稳当无误。
1.华工出国的原因
三、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1)美国:华工是加利福尼亚金矿和中央太平洋铁路工地等繁重劳动场所的主要劳动力(19世纪70年代加利福尼亚的华工人数已有十几万)。
2.华工开发美洲
材料:19世纪后期,大量华工参与修筑加拿大太平洋铁路,这条贯穿加拿大东西部的铁路被认为是该国建国初期最为重要的工程之一。大约1.5万华人参与了工程建设,因为工作条件艰险大约有4000多华工在施工中丧生。有人说,太平洋铁路每一公里的枕木下,都有一个中国劳工的亡魂。
(2)拉丁美洲:加勒比群岛、秘鲁以及古巴等地,也有成千上万的华工。
通车盛典的照片中没有华工身影,主持人只字不提华工的贡献。他们后来因此被称为“沉默的道钉”。
三、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1)19世纪中叶,大量华工来到澳大利亚开采金矿。到1858年,华工人数已超过4万。
(2)在大洋洲的一些岛屿上,华工在种植园和矿山辛勤劳动,促进了这些地方的开发。
澳大利亚的华工在金矿合影
材料:从混乱贫瘠的晚清走出的中国人,面对澳洲大地下蕴藏的巨量财富,爆发出惊人的能量。19世纪,淘金并不是一项技术工种,所凭不过吃苦耐劳。而华人总能从废矿中再淘出金沙,一句“谚语”渐渐在澳洲流传:你不会在中国人淘过的地方,再找到一粒金沙!
3.华工开发大洋洲
三、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4.华工出国的影响
(1)对当地:
②他们保留和传播着中华文化,促进了美洲和大洋洲经济、文化的发展。
①留下来的华工由于相同的文化和生活习惯,往往愿意居住在一起,在各地形成了一个个唐人街;
悉尼舞狮迎新春
美国唐人街
日本横滨中华街
三、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2)对中国:
②传播了中华文化,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③近代华侨投资办厂,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④华工在一战中帮助协约国取利,有利于提高中国国际地位;
⑤华人华侨曾积极支持辛亥革命和中华民族抗日战争事业。
材料: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500万人左右,期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510家,投资总额约63271万元。
——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
①使东南沿海地区丧失大量劳动力,是中华民族的灾难和血泪史;
4.华工出国的影响
16至20世纪世界人口的跨地域迁移
思维导图
巩固训练

1.近代美国女作家海伦·亨特·杰克逊撰写了《可耻的世纪》,书中对西进运动揭露说:“只要我们的边疆还剩下一平方英里掌握在弱小的、孤立无援的主人手里,就会有一个壮实无耻的移民企图去夺取它,而且还有一个文质彬彬的政客为了获得选票和金钱在背后支持他。”由此可知,美国西进运动中原住民遭受灾难的根源是( )
A.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B.印第安人的落后
C.西部土地资源的丰富 D.白人移民的贪婪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美国西进运动的根本动力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所以西进运动中原住民的灾难根源是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A项正确;印第安人落后与西部土地资源丰富的状况在西进运动前很长时间内就已经存在,而西进运动时才出现灾难,说明灾难的原因并非“印第安人的落后”与“西部土地资源的丰富”,排除B、C项;白人的贪婪是表面现象,其根源也是资本主义的扩张性,排除D项。故选A项。
A
2.1949年,古巴作家阿莱霍·卡彭铁尔的小说《人间王国》问世,作者运用现代主义文学的创作手法,描写了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法国统治下的海地,黑奴传播非洲迷信故事、土著和黑人皈依天主教、西班牙教堂里的巫术气息等现象。据此可知,该作品( )
A.反映了拉美不同种族文化的交融 B.具有深刻的种族歧视倾向
C.真实再现了法国殖民扩张的史实 D.表达了人民对和平的珍惜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黑奴传播非洲迷信故事、土著和黑人皈依天主教、西班牙教堂里的巫术气息”可知,非洲文化、印第安人文化与西方殖民者文化的交融,反映了拉美不同种族文化的交融,A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种族歧视,而是强调拉美不同种族文化的交融,排除B项;小说故事情节为虚构,因此无法真实再现法国殖民扩张的史实,只能从侧面反映,排除C项;材料强调文化融合,并未说明人民对和平的珍惜,排除D项。故选A项。
A
3.在危地马拉的历史上,欧洲中间商为了招募大量农业季节工,带着乐队和烈酒来到印第安人居住的高山,把他们灌得酩酊大醉后,让他们在卖身契上画押。时至今日,印第安人仍被冠以“嗜酒如命”的恶名。这反映出( )
A.殖民主义与种族歧视的隐秘联系 B.第三世界国家丧失国际话语权
C.拉美民主革命具有一定的妥协性 D.世界殖民体系逐步向纵深发展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概括可知:欧洲殖民者为招募大量农业季节工把他们灌得酩酊大醉后,让他们在卖身契上画押。反而使印第安人被冠以“嗜酒如命”的恶名,可知殖民主义与种族歧视的隐秘联系,A项正确;“丧失国际话语权”表述过于绝对,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未反映拉美的反抗,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危地马拉一地的历史,不能代替世界殖民体系的发展状况,排除D项。故选A项。
A
4.在17世纪初前往佛吉尼亚的移民中,有很多人是“契约奴”,用他们到达后的无偿劳动来支付从英国到北美的旅资,契约期限为4—7年,期限内可以被买卖,这就为大量的英国剩余劳动力找到了去处。这说明当时( )
A.契约奴是欧洲向北美移民的主要形式
B.北美经济发展水平优于欧洲大陆
C.欧洲移民改变了北美人口和族群结构
D.移民有助于缓解英国的社会矛盾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用他们到达后的无偿劳动来支付从英国到北美的旅资,契约期限为4—7年,期限内可以被买卖,这就为大量的英国剩余劳动力找到了去处”及所学可知,17世纪英国通过“契约奴”的方式将大量剩余劳动力迁移至北美地区,从而缓解了圈地运动带来的社会矛盾,D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契约奴是欧洲向北美移民的主要形式,表述不准确,排除A项;欧洲大陆的经济发展水平优于北美地区,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北美人口和族群结构发生改变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D
5.1976年,非洲裔美国作家亚历克斯哈利根据自己的家族背景,完成了一部历史题材小说《根》。小说讲述了昆塔(作者祖先)从非洲被贩卖至美洲,他与后代在美国的苦难历程,以及这个家族获得自由后的若干经历。该小说( )
①具有系统性的史料研究价值
②反映近代西方殖民者的罪恶
③说明美国奴隶制度依然存在
④折射美国的文化冲突和认同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根》是历史题材小说,而非文献史料,对于历史研究有一定而非系统性的价值,①错误。《根》反映西方殖民者从事奴隶贸易的罪恶,②正确。美国在19世纪通过南北战争废除了黑人奴隶制,③错误。被贩卖到美国的黑人在异国他乡的文化环境中的生活折射美国的文化冲突和认同,④正确。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C
6.有学者认为,19世纪中叶开始前往澳大利亚淘金的华工不断增加,虽历时半个多世纪,经济上也有一套自己的独立体系,但在澳洲殖民地的中国人很少购买商人商品。这说明澳洲华工( )
A.工作环境较为恶劣 B.主要以掠夺性的迁徙为主
C.深受种族歧视影响 D.受中国传统生活方式影响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虽历时半个多世纪,澳洲华工生活仍具有封闭性,在澳洲殖民地的中国人很少购买商人商品,说明澳洲华工受中国传统生活方式影响,D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工作环境,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迁徙方式,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华工在当地受到何种待遇,排除C项。故选D项。
D
7.19世纪中期以来,美国传教士遭到中国“暴民”的袭击,而中国劳工同样被美国工人的暴行所伤。美国传教士兼公使秘书威廉姆斯在1868年指出“如果在中国的美国人遭受的痛苦超过了至1855年以来在美华人所忍受痛苦的1/10,战争肯定因此发生。”据此可知( )
A.华夷观念引发第二次鸦片战争 B.美国试图派兵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C.中美关系存在严重的不公平性 D.在华传教士致力于改善中美关系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如果在中国的美国人遭受的痛苦超过了1855年以来在美华人所忍受痛苦的1/10,战争肯定因此发生”可知,美国在华传教士被袭击,在美华人也被暴行所伤,但前者受到的伤害甚至不如后者的1/10,而美国却可以为之诉诸武力,体现了国家强弱影响了国民在外的待遇,也反映了中美关系存在严重的不公平性,C项正确;1868年时第二次鸦片战争早已结束,且该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材料“传教士遭到中国‘暴民’的袭击”表明传教士本身就与中国民众存在矛盾,且该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C
8.据1870年统计,在爱达荷,华工在6579名矿工中占58.5%,达3853人;在俄勒冈,华工在3965名矿工中占61.2%,达2428人。在华盛顿、爱达荷和蒙大拿各州,约有1.5万名华工为北太平洋铁路线铺轨。在加利福尼亚的农场工人中,华工1870年占1/10,1880年占1/3,1884年占1/2。这说明( )
A.华工助推了近代美国西部经济发展 B.清政府迫于人口压力鼓励移民海外
C.工业革命使美洲劳动力实现多元化 D.西方侵略势力掠夺中国劳动力资源
答案:A
解析:据题意可知,近代美国,无论是在爱达荷和俄勒冈的矿场中,还是在修建中央大铁路的工地上,华工都占据了相当的比例,为美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由此说明华工助推了近代美国西部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清政府是反对本国人口对外移民的,排除B项;材料仅体现了华工的作用,不能体现美洲劳动力的多元化,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华工对美国经济发展的助推,并不能体现西方侵略势力对中国劳动力资源的掠夺,排除D项。故选A项。
A
9.中国人去南洋区域(东南亚地区)活动(官事、经商、打工、迁徙),历史上称之为“下南洋”。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下南洋”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出现了以华人劳工为主体的海外移民潮。这一时期的“下南洋”( )
A.开启了中华文明对南洋的影响 B.开始改变了东南亚的人口结构
C.根源于国内民不聊生的社会局面 D.顺应了世界市场发展的历史潮流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出现了以华人劳工为主体的海外移民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随着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西方殖民者在东南亚需要大量自由劳动力,掠夺和诱骗了大量华工出国,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下南洋”顺应了世界市场发展的历史潮流,D项正确;在中国古代,中华文明就已经对“南洋”产生了一定影响,排除A项;“下南洋”在中国古代就已经存在,并非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开始改变”说法错误,排除B项;此时“下南洋”的主要原因是列强对中国劳动力的掠夺,国内战乱不是中国人“下南洋”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D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
的跨地域转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