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期末复习十日冲刺:第七天——东汉兴衰与三国鼎立(13和16课的复习)第一步:高频考点一遍过1.西汉灭亡的时间是: ,这个朝代存在了多长时间: 。东汉的建立者是: ,这个朝代的建立时间是: ,都城在哪里: 。2.光武帝刘秀统治后期,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盛世局面,这一盛世被称为: 。3.“皇帝年幼,太后临朝,重用外戚;皇帝长大,借助宦官,铲除外戚;皇帝驾崩,幼帝登基”,这是东汉中后期的政治常态,这一局面被称为: ,这一局面产生的负面影响是: 。4.“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反映的是东汉末年发生的一场农民大起义,这次农民起义被称为: ,这次起义发生的时间是: ,这场起义的影响是: 。5.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的重要战役是: ,这次战役发生的时间是: ,它的显著特点是: 。6.赤壁之战也是一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贡献了如草船借箭等成语,这次战争发生的时间是: ,产生的重要影响是: 。7.东汉灭亡的时间是: ,灭亡的标志性事件是: ;刘备建立蜀汉的时间是: ,这一政权在地图上的方位是: ;三国鼎立正式形成的标志是: ,这一事件发生的时间是: 。三国鼎立的积极影响是: 。8.三国时期,台湾被称作: ,孙权派谁率领万人船队抵达了此处: ,这一事件发生的时间是: ,这一事件的重要影响是: 。第二步:学以致用练选择(一)基础夯实练习1.如图是某同学制作的中国古代朝代更替表(部分)空白处政权的建立者是A.汉景帝 B.汉高祖 C.汉武帝 D.光武帝2.东汉的建立者所开创的良好统治局面,在历史上被称为A.文景之治 B.武帝鼎盛 C.光武中兴 D.永嘉南渡3.东汉曾出现光武中兴的盛世局面,但好景不长,东汉中后期却走向衰落,主要原因是A.皇帝年幼即位 B.黄巾军大起义 C.宦官外戚专权 D.地方侯国权力大4.东汉末年爆发的一次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起义是A.陈胜、吴广起义 B.刘邦、项羽起义 C.绿林赤眉起义 D.黄巾起义5.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是我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这几次战役的共同特点是A.联合作战 B.敌强我弱 C.隔河相望 D.以少胜多6.东汉末年州郡割据,战乱不已。对当时整个局势产生关键性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的战役是A.长平之战 B.赤壁之战 C.淝水之战 D.郾城大战7.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哪一幅图反映了229年三国鼎立的形势A. B. C. D.8.2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_____的联系。A.洛阳 B.成都 C.开封 D.台湾(二)巩固提高练习9.范晔在《后汉书》中对比西汉、东汉的灭亡指出:“西京自外戚失祚,东都缘阉尹倾国。”他将西汉、东汉灭亡的原因归结为A.外戚和宦官 B.迁都洛阳 C.宦官专权 D.农民起义爆发10.如表反映的是东汉光武帝统治时期的户籍人口情况。通过该表可以得出光武帝统治时期时期 公元25年 公元57年户籍人口 约1000万 2100万以上A.社会安定,经济发展 B.战事连绵,干戈不息C.政治腐败,时局动荡 D.合并郡县,裁减官员11.直观的图示是有效记忆和理解历史知识的重要方法。小明在学习东汉衰落的原因后,整理出了下图。该图反映东汉后期出现了什么局面A.诸侯强大威胁中央 B.社会局面比较安定C.母后主政皇帝无权 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12.图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的陶院落模型,在这个院落里,豪强大族的住宅和防御设施紧密结合,透露出东汉当时的社会现象是A.阶级对立和社会动乱情形 B.安逸祥和的世俗生活景象C.生动活泼的民间生活气息 D.贵族奢侈腐化的生活风气13.下表反映了东汉初年与东汉末年人口锐减的共同原因是时期 户数 人口数 人口变化的原因东汉初年 367万 1800万 因战争、严刑苛法、灾荒、饥馑和疾疫等死亡东汉中期 1067万 5648万 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等东汉末年 310万 1572万 黄巾大起义、董卓之乱、李傕郭汜之乱、军阀混战等A.疾病流行 B.自然灾难 C.战乱不休 D.严刑苛法14.黄巾起义爆发后,地方州郡乱作一团。东汉王朝为加强对地方的统治,改刺史为州牧,派重臣出任州牧,统领地方上的军政事务,地位在郡守之上。这一举措的影响是A.造成了地方割据的局面 B.强化了皇帝的专制权力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D.有利于监察地方的官员15.传统的表格列举法对整理知识点是很有效的,下表相关信息补充完整的是 时间 交战双方 战争特点 结果 意义官渡之战 200年 ① 以少胜多 ② 基本统一北方赤壁之战 208年 孙刘联军和曹操 ③ 孙刘联军战胜曹操 ④A.①曹操和袁绍②曹操战胜袁绍③以少胜多④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B.①孙权和袁绍②袁绍战胜孙权③以多胜少④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C.①曹操和袁绍②曹操战胜孙权③以少胜多④曹操的势力逐渐壮大起来D.①周瑜和曹操②曹操战胜周瑜③以多胜少④曹军大胜,周瑜率军北撤16.下图是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的形势图。它是A.西汉形势图 B.三国鼎立形势图C.元朝形势图 D.明朝形势图17.透过现象看本质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要求之一。下列表述属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是A.东汉末年,“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B.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C.吴国的造船业发达,孙权曾派卫温到夷洲D.三国鼎立使当时的中国从混战到实现局部统一,是历史的进步18.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蜀汉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由此可见,三国均注重A.农业生产 B.海外贸易 C.民族关系 D.发展经济19.二十大报告指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党矢志不渝的历史任务,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我国最早在三国时期就与台湾有着密切的联系,当时促进台湾与内地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政权是A.东汉 B.魏国 C.蜀国 D.吴国20.三国时代的历史波澜壮阔、英雄辈出。与“三顾茅庐、蜀汉丞相、治蜀有方、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等词语有关的历史人物是A.诸葛亮 B.孙权 C.曹丕 D.刘备第三步:其他考点不遗漏1.光武帝刘秀励精图治,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最终缔造了光武中兴。其中的经济措施有: ;为了增加农业人口,他采取的措施有: ;政治措施有: ;在民族关系的处理上,他采取的措施是: 。2.东汉经济继续发展,其中在农业上出现了新的耕作方法,这种方法指的是: ;东汉时期治理黄河的出现的水利大家是: ;东汉时期手工业方面也有所发展,其中在制瓷业方面的发展是: 。3.东汉中后期,地方出现的什么现象威胁到了大一统,成为东汉晚期出现割据局面的重要因素: 。黄巾起义后,东汉名存实亡,主要表现是: 。4.蜀汉建立后,在谁的治理下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这一举措在改善民族关系方面产生的影响是: ;诸葛丞相治蜀的另一项举措是发展经济,重点之一便是丝织业,由此发展出的重要产品是: 。5.魏国占据北方,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出现的农具改良是: 。6.作为汉末军阀之一,曹操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发展壮大自身,其中的政治举措是: ;经济举措是: 。参考答案及详细解析第一步:高频考点一遍过(参考答案)1.两汉更替:西汉灭亡的时间是:9年,这个朝代存在了多长时间:202+9-1=210年(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东汉的建立者是:光武帝刘秀,这个朝代的建立时间是:25年,都城在哪里:洛阳。2.光武帝刘秀统治后期,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盛世局面,这一盛世被称为:光武中兴。3.“皇帝年幼,太后临朝,重用外戚;皇帝长大,借助宦官,铲除外戚;皇帝驾崩,幼帝登基”,这是东汉中后期的政治常态,这一局面被称为:宦官外戚交替专权,这一局面产生的负面影响是:政治腐朽,民生困苦,社会混乱,东汉走向衰落。4.“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反映的是东汉末年发生的一场农民大起义,这次农民起义被称为:黄巾起义,这次起义发生的时间是:184年,这场起义的影响是: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名存实亡。5.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的重要战役是:官渡之战,这次战役发生的时间是:200年,它的显著特点是:以少胜多。6.赤壁之战也是一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贡献了如草船借箭等成语,这次战争发生的时间是:208年,产生的重要影响是: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7.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东汉灭亡的时间是:220年,灭亡的标志性事件是:曹丕篡汉,建立魏(曹魏);刘备建立蜀汉的时间是:221年,这一政权在地图上的方位是:西南;三国鼎立正式形成的标志是:孙权称帝,建立吴(东吴),这一事件发生的时间是:229年。三国鼎立的积极影响是:改变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天下分崩的局面,实现了局部统一,是历史的进步。8.三国时期,台湾被称作:夷洲,孙权派谁率领万人船队抵达了此处:卫温,这一事件发生的时间是:230年,这一事件的重要影响是: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第二步:学以致用练选择(参考答案和详细解析)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D C C D D B D D A A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D A C A A B D D D A1.【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王莽的施政更加剧了社会动荡,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公元25年,西汉宗室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他就是光武帝,故选D项;汉景帝生活在西汉时期,与其父汉文帝共同开创了文景之治,排除A项;汉高祖刘邦建立了西汉,排除B项;汉武帝生活在西汉时期,西汉进入鼎盛时期,排除C项。2.【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公元25年,刘秀建立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故选C项;文景之治是西汉文帝和景帝时期的统治盛世,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武帝鼎盛是指西汉汉武帝时期,巩固大一统,使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排除B项;永嘉南渡是西晋八王之乱后,大批北方汉人南渡躲避战乱的历史事件,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3.【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东汉末年,宦官外戚交替专权,造成统治黑暗,政局动荡,导致东汉走向衰亡,故选C项;皇帝年幼即位,朝政由皇太后主持,使外戚势力膨胀,不能全面反映东汉衰落的原因,排除A项;黄巾军大起义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名存实亡,黄巾起义不是造成东汉中后期衰落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东汉后期,地方豪强势力强大,出现割据局面,造成局势动荡。在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后,东汉时期地方侯国势力并不大,排除D项。4.【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84年,经过精心策划,太平道创立人张角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黄巾起义爆发,起义军在全国各地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腐败的东汉政权迅速处于土崩瓦解的境地,最终,由于东汉军队的残酷镇压,黄巾起义被镇压下去,但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故选D项;陈胜、吴广起义发生在秦朝末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刘邦、项羽起义发生在秦朝末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绿林赤眉起义发生在王莽统治末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5.【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7年的巨鹿之战,项羽破釜沉舟,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绍,统一了北方;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公元383年的淝水之战,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这四场战役的共同特点是以少胜多,故选D项;赤壁之战孙刘联军联合作战,巨鹿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不符合联合作战的特点,排除A项;敌强我弱、隔河相望的确在一定程度上符合这几次战役的情况,但敌强我弱下的以少胜多才是这几次战役最显著的特点,排除B项、C项。6.【答案】B【解析】据所学可知,在208年的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操,赤壁之战后,曹操无力南下,刘备攻占四川,并从曹操手中夺得汉中,有了立足之地,孙权在长江中下游地位进一步巩固,并向岭南发展,因此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故选B项;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秦、赵之间的战略决战,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公元383年,前秦军队与东晋军队在淝水发生战争,史称“淝水之战”,东晋军队以少胜多,打败前秦军队,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南宋初年,岳飞领导岳家军取得郾城大捷,抗击金军,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7.【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从220年曹魏建立到229年孙吴建国,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其中曹魏统治北方黄河流域,刘备建立的蜀汉统治西南地区,孙权统治的孙吴位于东南地区,故选D项;A项、B项、C项都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B项、C项。8.【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三国时期的台湾称为夷洲,所以“……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故选D项;三国时期,台湾称为夷洲,与洛阳无关,排除A项;三国时期,夷洲是指台湾,不是成都,排除B项;三国时期,夷洲即是台湾,不是开封,排除C项。9.【答案】A【解析】根据题目“‘外戚失祚’”、“‘阉尹倾国’”结合所学可知, 材料表明西汉灭亡是由于外戚篡权,东汉灭亡的原因是宦官权力过大,故选A项;王莽篡汉后,刘秀率军打败王莽主力,势力不断扩大。25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迁都洛阳发生在西汉灭亡之后,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宦官专权是东汉灭亡的原因,与西汉不符,排除C项;西汉灭亡与农民起义无关,排除D项。10.【答案】A【解析】根据表格反映的光武帝时期,人口从公元25年的约1000万增加到公元57年的2100万以上,结合所学可以得出,光武帝统治时期,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人口迅速增加,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出现了“光武中兴”局面,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人口增长一般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有关;战事连绵、政治腐败易导致社会动荡,阶级矛盾尖锐,人民负担加重,易造成人口减少而不是增加,排除B项和C项;合并郡县,裁减官员与人口增加关系不大,排除D项。11.【答案】D【解析】根据示意图可知,东汉后期,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无法主政,大权由皇帝的母亲太后主持,太后重用自己的亲戚,导致外戚势力膨胀。皇帝长大后,不甘心被外戚摆布,利用身边的宦官设法除掉外戚,宦官因此得到宠信,把持朝政。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了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故选D项;西汉初期,诸侯强大威胁中央,汉武帝采取“推恩令”的措施削弱封国势力,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东汉后期,朝政腐败,社会动荡不安,排除B项;母后主政皇帝无权的说法不能全面反映图示内容,没有体现宦官专权,排除C项。12.【答案】A【解析】东汉的陶院落里,豪强大族的住宅和防御设施紧密结合,透露出东汉阶级对立和社会动乱情形,故选A项;安逸祥和的世俗生活景象与“住宅和防御设施紧密结合”不符,排除B项;生动活泼的民间生活气息与豪强大族的住宅不符,排除C项;贵族奢侈腐化的生活风气与“住宅和防御设施紧密结合“不符,排除D项。13.【答案】C【解析】据东汉初年“因战争、严刑苛法、灾荒、饥馑和疾疫等死亡”和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董卓之乱、李傕郭汜之乱、军阀混战等”对比可得出,二者都因战争导致户数、人口数的下降,故选C项;疾病流行、自然灾难、严刑苛法只是东汉初年人口变化的原因,与“东汉末年人口锐减”无关,排除A、B、D项。14.【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州牧统领地方军政事务后,导致州牧势力逐渐膨胀,甚至不听从朝廷的命令,或者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造成了地方割据的局面,故选A项;州牧在地方势力过大,不利于加强皇帝专制权力,排除B项;州牧势力强大,使中央对地方控制削弱,排除C项;州牧地位高于郡守,形成割据势力,不能起到监察地方官员的作用,排除D项。15.【答案】A【解析】据表格信息“官渡之战”并结合所学可知,200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进行决战,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迅速歼灭袁军主力,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据表格信息“赤壁之战”并结合所学可知,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准备进而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刘备与孙权联合迎战曹军,赤壁之战是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故选A项;官渡之战的交战双方是曹操与袁绍,与孙权无关,排除B项;官渡之战结果是曹操战胜袁绍,与孙权无关,排除C项;周瑜是孙吴大将,并未参与官渡之战,排除D项。16.【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图片中的“魏”“蜀”“吴”可知,这是三国鼎立形势图。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次年,孙权称吴王。2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故选B项;图片是三国鼎立形势图,不是西汉形势图、元朝形势图、明朝形势图,排除A、C、D项。17.【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三国鼎立虽然没有实现全国一统,但相比东汉末期的军阀割据混战局面,三国政权实现了局部地区的稳定和发展,为以后的统一奠定基础。因此,三国鼎立使当时的中国从混战到实现局部统一,属于历史的进步,故选D项;“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体现了东汉末年的乱世局面给人民生产和生活带来的灾难场面,不是历史本质,排除A项;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属于历史事实,不能反映本质,排除B项;吴国的造船业发达,孙权曾派卫温到夷洲,是客观史实,不是本质,排除C项。18.【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蜀汉......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魏蜀吴三国发都重视展经济,故选D项;农业生产、海外贸易、民族关系都属于对材料的片面解读,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B项、C项。19.【答案】D【解析】据所学可知,230年,吴国孙权派卫温率领船队达到了夷洲即今台湾,促进了台湾与大陆之间的交流与交往,故选D项;东汉早于三国时期,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魏国位于北方地区,蜀汉位于西南内陆地区,都不是最早与台湾有着密切的联系的政权,排除B项、C项。20.【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并在建立蜀汉政权后拜诸葛亮为丞相,诸葛亮治蜀有方,为报刘皇叔三顾之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故选A项;孙权是吴国的建立者,曹丕是魏国的建立者,刘备是蜀汉的建立者,均与题意不符,排除B、C、D三项。第三步:其他考点不遗漏(参考答案)1.光武帝刘秀励精图治,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最终缔造了光武中兴。其中的经济措施有:减轻田租,将山林荒地给与农民耕种;为了增加农业人口,他采取的措施有: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刑罚,赦免囚犯等;政治措施有: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在民族关系的处理上,他采取的措施是:允许北方各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2.东汉经济继续发展,其中在农业上出现了新的耕作方法,这种方法指的是:二牛一人一犁的耕作方法;东汉时期治理黄河的出现的水利大家是:王景(王景治河,千年无患);东汉时期手工业方面也有所发展,其中在制瓷业方面的发展是:青瓷烧制技术走向成熟。3.东汉中后期,地方出现的什么现象威胁到了大一统,成为东汉晚期出现割据局面的重要因素:豪强大族势力膨胀。黄巾起义后,东汉名存实亡,主要表现是:出现州牧割据的局面,最终导致东汉末年分三国。4.蜀汉建立后,在谁的治理下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丞相诸葛亮,这一举措在改善民族关系方面产生的影响是:加强了西南各族的交融;诸葛丞相治蜀的另一项举措是发展经济,重点之一便是丝织业,由此发展出的重要产品是:蜀锦。5.魏国占据北方,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出现的农具改良是:马钧改进了汲水工具翻车。6.作为汉末军阀之一,曹操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发展壮大自身,其中的政治举措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主动权;经济举措是:实行屯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