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6.6 滑 轮1.物理观念:(1)知道定滑轮、动滑轮的概念及其特点。(2)知道滑轮组的概念,掌握滑轮组的特点。(3)了解其他简单机械的一些应用。2.科学思维:(1)在探究实验过程中掌握用观察、对比来研究问题的方法,探究得出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2)通过探究轮轴和斜面工作特点的过程,建立模型,进一步掌握用观察、对比、推理论证来研究问题的方法。3.科学探究:通过实验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提升信息处理的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4.科学态度与责任:(1)对现实中的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特点具有好奇心。(2)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教学重点: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和工作原理。教学难点:知道使用滑轮组时拉力与物重的关系。弹簧测力计,动滑轮,定滑轮,钩码,多媒体课件等。一、情境引入当我们参加升旗仪式时,看到站在地面上的人向下拉绳子,国旗就徐徐升起了。你知道旗杆顶端有一个什么器件帮助把旗升上去的吗?你了解它的作用与实质吗?你还能举出它在其他方面的应用吗?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赏、有目的地思考、回答,从而引入课题。二、新课教学探究点一 定滑轮和动滑轮活动1:展示多媒体课件中的滑轮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图片中物体的共同特点。教师总结:滑轮可分为定滑轮和动滑轮两类。活动2:演示用定滑轮提升钩码,让学生观察定滑轮在使用过程中有些什么特点。然后演示动滑轮提升钩码,让学生观察动滑轮在使用过程中有些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总结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概念。教师总结:滑轮的轴的位置不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滑轮的轴的位置随提升的物体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做动滑轮。探究点二 探究两类滑轮的作用1.提出问题动滑轮、定滑轮各有什么作用?2.猜想定滑轮不省力,动滑轮省力。3.设计实验小组讨论,写出实验步骤,做出记录表格并画出草图。4.进行实验组装定滑轮和动滑轮。按实验步骤进行操作。使用定滑轮时,注意分别改变拉力的方向(竖直向下、斜向下),记录拉力的大小。5.分析实验数据6.小组分析讨论实验数据,共同讨论后得出结论使用动滑轮时拉力比重力小,不能改变力的方向;使用定滑轮时,拉力大小与重力大小相等,能改变力的方向。7.发现并提出新的问题如何改进实验,确定动滑轮中拉力与物体重力的定量关系?教师提问:弹簧测力计的拉力只是物重吗?分析:弹簧测力计的拉力还要克服摩擦力,还要提升动滑轮。8.学生实验直接用弹簧测力计拉钩码和动滑轮,然后通过动滑轮拉钩码,再比较弹簧测力计的示数。9.重新订正结论可近似认为,动滑轮的拉力等于物体重力的一半。教师归纳总结: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使用滑轮时的理论分析:在黑板上画教材P34图6-6-6和图6-6-7,引导学生找出定滑轮、动滑轮上的支点、力臂,分析动力臂与阻力臂之间的关系,理解定滑轮不能省力的原因和动滑轮能省力的原因。教师总结:定滑轮相当于一个等臂杠杆;动滑轮相当于一个动力臂等于二倍阻力臂的杠杆。在不计滑轮自重和摩擦力时,使用动滑轮所用的拉力F=。探究点三 滑轮组教师:我们已经知道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力,使用定滑轮能改变力的方向,如果我们既想省力,又要改变力的方向,大家想想有什么好办法?学生: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教师: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构成滑轮组。滑轮组既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也可以改变力的大小,可以用较小的力提起较重的物体。1.提出问题用一个动滑轮和一个定滑轮组合起来提升重物,你能设计出多少种方法?每种方法分别能省多少力?2.设计实验与进行实验教师引导:向学生简单介绍一下绳子的固定端与自由端的概念,提醒他们绳子的绕法是设计实验的关键。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大胆、科学地设计,实在设计不出来的话,可以参考教材P35图6-6-8进行实验。然后让学生交流设计的方案,并给予鼓励。引导学生按照设计的方案进行操作,准确记录实验数据并填在教材表格中。引导学生观察吊起动滑轮的绳子的股数。再次提醒学生注意操作安全,加强合作。3.分析论证与实验结论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和吊起动滑轮的绳子的股数,可以得出结论:使用滑轮组吊重物时,若动滑轮重和摩擦不计,动滑轮被几股绳子吊起,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即F=G。4.交流与反思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还可以提出如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1)通过观察,思考:滑轮组省力的多少取决于什么?(2)若不计摩擦但考虑动滑轮重,则拉力与物重、动滑轮的重之间有什么关系?【拓展】布置学生阅读教材P36“信息浏览”的相关内容,了解轮轴的知识及其应用。三、板书设计6.6 滑 轮1.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不省力也不费力。2.动滑轮:可以省力,不改变力的方向,但要多费距离。3.滑轮组:既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也可以省力。F=G总(不计摩擦和绳子重力)。本节知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滑轮是继上一节“杠杆”之后学生学习的又一种重要的简单机械,滑轮实质上是杠杆的变形,可以通过杠杆的平衡条件来分析;同时滑轮也是以后学习机械效率的基础。通过对滑轮特点的理论分析,再次体会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方法。首先从实物引入,通过让学生认识滑轮、利用滑轮、区分滑轮;然后让学生探究使用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好处,并从理论上分析滑轮的实质。指出如果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起来使用,就可以既省力又改变力的方向,接着研究使用滑轮组时拉力与物重的关系。最后通过图片、录像等多媒体资料介绍我国古代对简单机械的利用情况,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