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9.3 物体的浮沉
1.物理观念:
(1)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
(2)通过对浮沉条件的理解,知道潜艇、气象探测气球和浮筒打捞沉船的工作原理。
2.科学思维:
(1)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物体的浮沉情况的判断,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阿基米德原理和重力的计算式,归纳出物体的浮沉条件。
(2)能用浮沉条件的知识解释相关的自然现象,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3.科学探究:
(1)通过科学探究,总结交流后利用表格整理浮沉条件的相关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
(2)通过对潜艇、气象探测气球和浮筒打捞沉船等具体情境的模拟探究、信息处理,得出结论,加深对浮沉条件的认识。
4.科学态度与责任:
(1)培养应用科学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现象的意识。
(2)通过浮力知识应用实例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激发学习兴趣;能主动关心我国古代和现代在应用浮力知识方面的成就。
教学重点:1.物体浮沉条件的判断和密度大的物体实现漂浮的方法。2.知道潜艇、气象探测气球的原理。
教学难点:1.综合利用二力平衡的知识探究浮沉条件。2.能应用浮沉条件解释简单的物理现象。
小木块,乒乓球,小铁块,牙膏皮,鸡蛋,清水,盐,烧杯,烧瓶,细管,充有氦气的气球,没充气的气球,多媒体课件等。
一、情境引入
实验1:将小木块、乒乓球、小铁块浸没在水中,小木块、乒乓球上浮,小铁块下沉。
实验2:将牙膏皮放入水中下沉,将牙膏皮折成小盒子,漂浮在水面上。
同时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人在死海中悠闲地戏水、飞艇在空中自由地上升下降。
引导:对于刚才的实验,还有上面展示的两幅图片的现象,你们想提出什么问题?
思考问题:为什么有的物体会上浮?为什么有的物体会下沉?物体的浮与沉取决于什么条件?
教学说明:这个时候学生的思维是直接的,他们很容易得到的答案是可能浮力大的上浮,浮力小的下沉。此时老师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在水中只受浮力作用吗?与重力有没有关系?”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有根据的猜测。
到底是什么原因影响了物体在水中的状态呢,这节课我们通过实验进行探究。
二、新课教学
探究点一 物体的浮沉条件
1.漂浮、悬浮和下沉
演示实验:把一个鸡蛋轻轻地放入浓盐水中,使鸡蛋处于漂浮状态(即停留在液面上,有一部分露出液面);然后将清水缓缓倒入浓盐水中,并轻轻地搅拌。随着盐水密度的减小,鸡蛋排开的液体的体积也随之增大,鸡蛋由漂浮状态慢慢变成悬浮状态(即鸡蛋全部浸入水中,并可停留在液体里任何深度的地方);继续倒入清水,鸡蛋下沉。若再加入适量盐粒,鸡蛋重新缓慢地上浮。
提出问题:鸡蛋在盐水中受到哪两个力的作用?鸡蛋处于不同状态是由于哪个力发生了变化?
交流讨论:一个物体在受到两个或两个以上力的作用时,它的运动状态由这些力共同决定。
(1)F浮=G时,它受到平衡力的作用,将处于什么状态?
(2)F浮>G时,它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将处于什么状态?
(3)F浮思考问题:下沉的物体最终处于什么状态?为什么?上浮的物体最终处于什么状态?
2.物体的浮沉条件
学生活动:分析讨论,得出浮沉条件。
教师总结:
当物体受到的浮力F浮大于物重G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就会上浮。
当物体受到的浮力F浮小于物重G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就会下沉。
当物体受到的浮力F浮等于物重G时,物体会悬浮在液体中或漂浮在液面。
问题:物体漂浮和悬浮时,都有F浮=G,那这两种情况岂不是完全相同了吗?
学生活动:比较分析。悬浮的物体完全进入液体中,可以静止在液体内部任一地方,物体的体积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而漂浮则是物体静止在液体表面上,物体的体积大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总结易混淆的几个词语:
浸没:物体完全进入了液体中,整个物体在液面以下。
浸入:也就是“浸在”,包括完全浸入和部分浸入。
漂浮:物体在液面处,部分体积浸入。
悬浮:物体在液面以下,完全浸入,可以存在于液面下任何位置。
上浮:物体正在向上加速运动,可能完全浸入,也可能部分浸入,最终状态是漂浮。
下沉:物体正在向下加速运动,可能完全浸入,也可能部分浸入,最终状态是沉在液体底部。
问题:铁块放入水中会下沉,放入水银中会怎样?
学生讨论:有学生认为漂浮,也有学生认为下沉。
引导学生从密度进行讨论:水银有毒,我们不方便亲自试一试,但是我们知道水银的密度比铁的密度大,能不能利用它们的密度关系来判断?
学生活动:利用阿基米德原理公式的变形F浮=ρ液gV排和浮沉条件来分析。
漂浮:F浮=G?ρ液gV排=ρ物gV物?ρ液V排=ρ物V物?ρ液>ρ物(因为V排<V物)
下沉:F浮<G?ρ液gV排<ρ物gV物?ρ液V排<ρ物V物?ρ液<ρ物(因为V排=V物)
悬浮:F浮=G?ρ液gV排=ρ物gV物?ρ液V排=ρ物V物?ρ液=ρ物(因为V排=V物)
上浮:F浮>G?ρ液gV排>ρ物gV物?ρ液V排>ρ物V物?ρ液>ρ物(因为V排=V物)
由此可判断,铁块会沉入水底,但却会漂浮在水银面上。
探究点二 浮沉条件在技术上的应用
在了解了物体的浮沉条件之后,我们来分析一下浮沉条件在技术上的应用。
1.潜艇的浮沉原理
问题:潜艇受到的浮力和重力相等,所以可以悬浮在海水中,可是它如何才能浮出水面呢?
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等讨论结束后,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请同学们利用跟烧瓶连接的细管给烧瓶吹气或吸气。
现象:吸气时,水逐渐进入烧瓶中,烧瓶下沉;吹气时,烧瓶中的水被排出,烧瓶上浮。
质疑:(1)烧瓶浸没在水中所受F浮是否变化?
(2)烧瓶是怎样上浮或下沉的呢?
讲解:潜艇两侧有水舱,当水舱中充水时,潜艇变重,就逐渐潜入水中;当水舱充水使艇重等于同体积水重时,潜艇就可悬浮在水中;当压缩空气使水舱中的水排出一部分时,潜艇变轻,就可上浮了。
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潜艇的浮沉。
学生活动:讨论发现悬浮的潜艇排开水的体积没有变化,所受浮力也没有改变,只能通过改变自身重力实现浮沉。
【归纳总结】潜艇的浮沉原理:靠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在水中的浮沉。
强调:潜艇浸没在水下不同深度所受浮力相同。
2.气象探测气球的升降原理
创设情境:释放一个氦气球,气球上浮至天花板。现场吹一个气球,扎紧口并松手,气球降至地面。
问题:这两个气球都受浮力吗?为什么一个上浮,另一个下降呢?
学生回答:因为充入的气体不同,密度不同造成浮沉不同。
问题:如何才能让气球浮在空中?
学生回答:利用浮沉条件的密度关系可知,向气球中充入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比如氦气、热的空气等。
介绍热气球和飞艇的发展历程:氢气球——氢气飞艇——氦气飞艇
问题:热气球、飞艇带着人飞上了天,实现了人们升天的梦想,可是它们怎么下来呢?
学生回答:减小浮力,利用F浮=ρgV排可知,减小排开气体的体积,比如热气球停止加热、飞艇放出一部分气体。
【归纳总结】气象探测气球的升降原理:利用里面充的气体的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空气产生的浮力大于自身的重力来升空;利用减小浮力来下降。
问题: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可以利用浮力的知识来解释?
学生回答:如腌鸡蛋时,开始鸡蛋漂浮,后来下沉;煮饺子,饺子熟了后会浮出水面;吹出的肥皂泡先上升后下降等。
三、板书设计
9.3 物体的浮沉
一、物体的浮沉条件
状态 受力关系 密度关系 合力
漂浮 F浮=G ρ液>ρ物 为零
下沉 F浮<G ρ液<ρ物 竖直向下
悬浮 F浮=G ρ液=ρ物 为零
上浮 F浮>G ρ液>ρ物 竖直向上
二、浮沉条件在技术上的应用
1.潜水艇的浮沉原理:通过改变自身重力实现浮沉
2.气象探测气球的升降原理:通过改变自身体积实现升降
本节课突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首先,通过让学生分析鸡蛋在水中的受力情况,进而推理出物体的浮沉条件,以此让成功获取知识的过程积极作用于学生的自我概念和自信心,使学生的自我概念得到积极发展,自信心得到加强,而这一切正是学生创造力和个性发展的关键。其次,通过改变设问条件,让学生思考水银中铁块的浮沉,有利于学生从善于解决问题到敢于提出问题转变、从善于单一思维到勇于发散性思考转变,有利于学生形成协作意识。通过小组交流与合作的形式共同学习,在课堂中营造民主、合作、互助的教学氛围和愉悦轻松的教学环境,使学生相互尊重、理解、合作和关心,进而学会交往,改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个性品格。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