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10.1 探索微观(教案)2024-2025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10.1 探索微观(教案)2024-2025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10.1 探索微观
1.物理观念:
(1)知道许多物质是由大量分子构成的。
(2)知道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了解电子的发现过程。
(3)建立原子结构观念,了解微观世界的大致尺度。
(4)知道原子的构成和卢瑟福粒子散射实验。
2.科学思维:
(1)能结合对宏观物体大小的认识抽象出微观世界的物质尺度的概念。
(2)通过了解汤姆孙实验和卢瑟福实验,认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3.科学探究:
探究电子的发现对原子结构的意义,提出合理的猜想与假设,分组讨论,通过交流展示,加深对分子结构的认识,提升科学探究能力。
4.科学态度与责任:
(1)通过了解分子概念的来源,培养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2)通过科学史的简介,了解物理模型建立的过程,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培养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1.知道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2.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3.原子的核式结构和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历程。
教学难点: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
多媒体课件等。
一、情境引入
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并提出问题。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多姿多彩,千奇百怪,例如:屋檐滴水时间长了,为什么能“水滴石穿”呢?厚厚的鞋底穿久了为什么底会越来越薄呢?铁铲用久了为什么会变薄呢?当我们走近花园时又为什么能闻到花香呢?自然界中的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呢?对于这些问题,人类很早就在探究其原因。你是怎样想的呢?带着这些问题,今天我们来学习探索微观世界。
二、新课教学
探究点一 关于物质结构的猜想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116—P117的内容,想想人类是怎样认识分子的。
我们注意到人类在认识分子的过程中提出了一些猜测和想法,我们把这种科学研究方法称为“猜想”。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阅读教材后,你认为古代人们是怎样认识分子的呢?提出过怎样的猜想呢?
古希腊的哲学家德谟克里特提出猜想:大块物体是由极小的物质粒子构成的。他把这种物质微粒叫做“原子”。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实际上在德谟克里特提出他的猜想之前,早在公元前11世纪,我国古代思想家对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这一问题就有研究和记载:他们认为自然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构成的;战国时期《中庸》也写道:“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探究点二 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117—P118,了解分子与原子的概念及分子的大小。
鼓励学生分享阅读过程中了解的知识,比如分子概念的来源,分子的概念,原子的概念,分子的大小等。
等学生分享完毕后,教师进行总结:
1.分子
(1)分子概念的来源:1811年,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伏伽德罗首先把它叫做分子。
(2)分子的概念:物理学中,把构成物质的仍能保持其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叫做分子。
我们常见的物质,无论大小、轻重有何不同,也无论是否有生命,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2.分子的大小
分子很小,肉眼是不能直接观察到的。那么分子到底有多小,我们又如何去测定分子的大小呢?
观察微小物质的方法——显微镜。
普通的光学显微镜无法观察到分子,必须采用放大倍数更高的电子显微镜。
多媒体展示:电子显微镜下的硅表面硅原子的排列。
只要从放大的图中得到放大后的硅原子的直径,再除以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就可以得到硅原子的直径。这是一种精确的测量方法。
3.原子
分子由原子构成,不同的物质分子,其原子构成也不同,如:水分子、二氧化碳分子;也有单原子分子,如大多数的金属:铁、铜。原子能不能再分呢?接下来我们就沿着科学家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继续探索微观世界——把原子切开。
探究点三 把原子“切开”
1.阴极射线实验
直到19世纪末,人们一直认为原子是不可分的。十九世纪后期,人们发现了阴极射线。
多媒体展示实验过程。
教师讲解: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孙进行了认真的实验研究,确定这种射线是由一种带负电的微粒构成的,它们来自原子的内部,他把这种微粒叫做电子。自从电子发现后,人们认识到原子也是可分的。
2.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了解关于电子的一些知识。
请学生回答:(1)电子的质量有多大?(2)电子的半径是多少?
电子发现后,科学家就思考:电子带负电,而生活中物体通常是不带电的,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请同学们思考。
讨论:电子的发现对人类认识原子结构有何重要意义?
电子的发现揭开了研究原子结构的序幕,使人们认识到原子是有复杂结构的。
探究点四 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
由于原子、电子都很小,在无法用仪器对它们直接进行观察时,只能借助某些实验,利用已有的知识,通过想象、类比等方法,构建出它们的模型。
强调:建立模型是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方法。物理模型是在一些事实的基础上,经过想象、类比等论证提出的,它是否正确,需要实验的检验。
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原子的结构,把自己的猜想画下来,并请一位同学来展示自己的猜想。
1.原子结构的两种模型
下面我们观察当时科学家提出的非常著名的两个原子结构模型:“枣糕模型”和“核式结构模型”。
比较一下,你自己的猜想和哪种模型相似,这两种模型哪一种正确呢?如何判断?
实验验证:α粒子散射实验。
1911年,卢瑟福巧妙地利用放射性物质发出的α射线(带正电的粒子流)轰击金箔。
猜想:若原子结构与枣糕模型相似,会发生什么现象?若原子结构与核式结构模型相似,会发生什么现象?
观看视频:α粒子散射实验。
现象:大部分粒子几乎不受任何阻挡地穿过金箔,只有少数粒子发生了偏转。
 
结论: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更合理。
根据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科学家又提出了新的问题:各种原子的结构究竟怎样,原子核内有什么?
2.原子核的构成部分
质子:科学家发现,氢原子的结构最简单,核外只有一个电子,如果把电子的电荷量作为一个单位的负电荷量,则氢原子核的电荷量便是一个单位的正电荷量。这种具有单位正电荷量的氢原子核叫质子。
中子:科学家还从实验中发现,原子核中还有一种不带电的粒子,它的质量跟质子差不多,这种粒子叫中子。
3.原子的结构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给原子做出合理的构想。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121“原子的结构”。
观察氢、氦、锂原子的示意图,请同学们说出它们的核内各有几个质子和中子。
教师提问:既然原子核也是可分的,那么,质子和中子能不能再分呢?
教师讲解:科学家正在进一步探索这些粒子的内部结构,并且已经取得巨大进展,认为质子、中子也有内部结构,它们是由“夸克”构成的。“夸克”能不能再分呢?需要同学们长大后去探索、去发现。
三、板书设计
10.1 探索微观
1.关于物质结构的猜想
2.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
3.把原子“切开”
4.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
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教学方式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很大提高,在课堂上讨论的气氛很浓厚,思维也比以前活跃了,大多数学生能在自己看书与讨论的过程中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问题,也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但同时也存在一些效果不佳的地方:例如有部分学生在回答理论性问题时不敢轻易发表想法,原因是他们怕说出的想法和标准答案不同,片面追求和书上概念一模一样,不太相信自己的表达能力;另一个问题是对于身边事物的举例比较偏向表面化,举一反三的能力较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