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0.1 探索微观1.物理观念:(1)知道许多物质是由大量分子构成的。(2)知道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了解电子的发现过程。(3)建立原子结构观念,了解微观世界的大致尺度。(4)知道原子的构成和卢瑟福粒子散射实验。2.科学思维:(1)能结合对宏观物体大小的认识抽象出微观世界的物质尺度的概念。(2)通过了解汤姆孙实验和卢瑟福实验,认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3.科学探究:探究电子的发现对原子结构的意义,提出合理的猜想与假设,分组讨论,通过交流展示,加深对分子结构的认识,提升科学探究能力。4.科学态度与责任:(1)通过了解分子概念的来源,培养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2)通过科学史的简介,了解物理模型建立的过程,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培养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教学重点:1.知道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2.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3.原子的核式结构和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历程。教学难点: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多媒体课件等。一、情境引入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并提出问题。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多姿多彩,千奇百怪,例如:屋檐滴水时间长了,为什么能“水滴石穿”呢?厚厚的鞋底穿久了为什么底会越来越薄呢?铁铲用久了为什么会变薄呢?当我们走近花园时又为什么能闻到花香呢?自然界中的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呢?对于这些问题,人类很早就在探究其原因。你是怎样想的呢?带着这些问题,今天我们来学习探索微观世界。二、新课教学探究点一 关于物质结构的猜想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116—P117的内容,想想人类是怎样认识分子的。我们注意到人类在认识分子的过程中提出了一些猜测和想法,我们把这种科学研究方法称为“猜想”。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阅读教材后,你认为古代人们是怎样认识分子的呢?提出过怎样的猜想呢?古希腊的哲学家德谟克里特提出猜想:大块物体是由极小的物质粒子构成的。他把这种物质微粒叫做“原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实际上在德谟克里特提出他的猜想之前,早在公元前11世纪,我国古代思想家对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这一问题就有研究和记载:他们认为自然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构成的;战国时期《中庸》也写道:“语小,天下莫能破焉。”探究点二 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117—P118,了解分子与原子的概念及分子的大小。鼓励学生分享阅读过程中了解的知识,比如分子概念的来源,分子的概念,原子的概念,分子的大小等。等学生分享完毕后,教师进行总结:1.分子(1)分子概念的来源:1811年,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伏伽德罗首先把它叫做分子。(2)分子的概念:物理学中,把构成物质的仍能保持其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叫做分子。我们常见的物质,无论大小、轻重有何不同,也无论是否有生命,都是由分子构成的。2.分子的大小分子很小,肉眼是不能直接观察到的。那么分子到底有多小,我们又如何去测定分子的大小呢?观察微小物质的方法——显微镜。普通的光学显微镜无法观察到分子,必须采用放大倍数更高的电子显微镜。多媒体展示:电子显微镜下的硅表面硅原子的排列。只要从放大的图中得到放大后的硅原子的直径,再除以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就可以得到硅原子的直径。这是一种精确的测量方法。3.原子分子由原子构成,不同的物质分子,其原子构成也不同,如:水分子、二氧化碳分子;也有单原子分子,如大多数的金属:铁、铜。原子能不能再分呢?接下来我们就沿着科学家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继续探索微观世界——把原子切开。探究点三 把原子“切开”1.阴极射线实验直到19世纪末,人们一直认为原子是不可分的。十九世纪后期,人们发现了阴极射线。多媒体展示实验过程。教师讲解: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孙进行了认真的实验研究,确定这种射线是由一种带负电的微粒构成的,它们来自原子的内部,他把这种微粒叫做电子。自从电子发现后,人们认识到原子也是可分的。2.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了解关于电子的一些知识。请学生回答:(1)电子的质量有多大?(2)电子的半径是多少?电子发现后,科学家就思考:电子带负电,而生活中物体通常是不带电的,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请同学们思考。讨论:电子的发现对人类认识原子结构有何重要意义?电子的发现揭开了研究原子结构的序幕,使人们认识到原子是有复杂结构的。探究点四 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由于原子、电子都很小,在无法用仪器对它们直接进行观察时,只能借助某些实验,利用已有的知识,通过想象、类比等方法,构建出它们的模型。强调:建立模型是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方法。物理模型是在一些事实的基础上,经过想象、类比等论证提出的,它是否正确,需要实验的检验。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原子的结构,把自己的猜想画下来,并请一位同学来展示自己的猜想。1.原子结构的两种模型下面我们观察当时科学家提出的非常著名的两个原子结构模型:“枣糕模型”和“核式结构模型”。比较一下,你自己的猜想和哪种模型相似,这两种模型哪一种正确呢?如何判断?实验验证:α粒子散射实验。1911年,卢瑟福巧妙地利用放射性物质发出的α射线(带正电的粒子流)轰击金箔。猜想:若原子结构与枣糕模型相似,会发生什么现象?若原子结构与核式结构模型相似,会发生什么现象?观看视频:α粒子散射实验。现象:大部分粒子几乎不受任何阻挡地穿过金箔,只有少数粒子发生了偏转。 结论: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更合理。根据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科学家又提出了新的问题:各种原子的结构究竟怎样,原子核内有什么?2.原子核的构成部分质子:科学家发现,氢原子的结构最简单,核外只有一个电子,如果把电子的电荷量作为一个单位的负电荷量,则氢原子核的电荷量便是一个单位的正电荷量。这种具有单位正电荷量的氢原子核叫质子。中子:科学家还从实验中发现,原子核中还有一种不带电的粒子,它的质量跟质子差不多,这种粒子叫中子。3.原子的结构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给原子做出合理的构想。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121“原子的结构”。观察氢、氦、锂原子的示意图,请同学们说出它们的核内各有几个质子和中子。教师提问:既然原子核也是可分的,那么,质子和中子能不能再分呢?教师讲解:科学家正在进一步探索这些粒子的内部结构,并且已经取得巨大进展,认为质子、中子也有内部结构,它们是由“夸克”构成的。“夸克”能不能再分呢?需要同学们长大后去探索、去发现。三、板书设计10.1 探索微观1.关于物质结构的猜想2.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3.把原子“切开”4.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教学方式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很大提高,在课堂上讨论的气氛很浓厚,思维也比以前活跃了,大多数学生能在自己看书与讨论的过程中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问题,也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但同时也存在一些效果不佳的地方:例如有部分学生在回答理论性问题时不敢轻易发表想法,原因是他们怕说出的想法和标准答案不同,片面追求和书上概念一模一样,不太相信自己的表达能力;另一个问题是对于身边事物的举例比较偏向表面化,举一反三的能力较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