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教学课件)——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共40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1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教学课件)——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共40张)

资源简介

(共40张PPT)
课程标准:
1.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探索与革命实践;
2.了解《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世界意义。
核心素养:
1.唯物史观:归纳总结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代背景,利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的理论,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代必然性以及其影响的扩大化。
2.时空观念:知道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及发展过程中具体历史事件的时间。
3.史料实证:运用文献史料和历史图片等创设情景,总结马克思主义诞生、巴黎公社革命爆发的原因、条件和历史意义。
4.历史解释:运用文献资料,认识到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科学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的区别,认识到《共产党宣言》的内容、意义;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探索与革命实践。
5.家国情怀:感悟马克思等人的伟大人格和优秀品质以及为促进人类进步事业发展不断求索的精神,站在全人类的高度,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通过对巴黎公社战士斗争精神的介绍,体会公社战士视死如归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激发自强不息的民族情怀。
目录
CONTENTS
一、早期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思想的萌芽
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三、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早期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思想的萌发
01
一、早期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思想的萌发
一、人类文明的产生
(一)早期工人运动
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工业革命前,人类的生产力每1000年才增长1倍,而英国在19世纪的100年中,GDP增长了约4倍。
——钱乘旦《英国工业革命中人文灾难及其解决》
经济基础: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贫富分化,资本主义的弊端也日益暴露,阶级矛盾尖锐(根本原因)
工业革命以后,工业资产阶级使用降低工资、延长工作时间等手段,对工人进行残酷剥削,1810年英国纺织工人的工资每周平均为40先令6便士,而到1825年便降为25先令6便士了;妇女每天要工作18小时,她们的脊椎骨和骨盆都变形了。儿童九岁起就开始劳动,每天工作12到14小时,青少年中患佝偻病的特别多。
——汤普森《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
资本主义固有的基本矛盾——社会化生产和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公开暴露了出来。1825年,在英国爆发了第一次生产过剩危机,造成生产力的大破坏和社会的严重灾难。从此,这种社会痼疾便周期性发作。
——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1832年英国选民从人口总数的大约2%增加到3.3%,但工人阶级被排斥在外。
——钱乘旦《英国通史》
生产力极大提高
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其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固有的基本矛盾——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贫富分化严重,工人阶级苦难深重
政治民主化发展,但工人阶级政治权利极其有限
一、早期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思想的萌发
一、人类文明的产生
工人阶级的反抗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有哪些代表性的运动?结果如何?
有什么意义?
它(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打击了资产阶级,显示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力量,从而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阶级和实践基础。同时,它也证明,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需要科学的革命理论指导,才能取得胜利。”
——马世力《世界史纲》
1836-1848年
英国宪章运动(争取普选权等政治权利)
1844年
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提高工资和反对资产阶级剥削压迫)
1831和1834年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提高工资和反对资产阶级剥削压迫)
斗争方式:
缺乏科学理论指导失败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自发斗争:捣毁机器
自觉斗争:争取政治权利
(一)早期工人运动
一、早期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思想的萌发
一、人类文明的产生
(二)社会主义思想的萌发
空想社会主义者代表?提出什么主张?他们的主张为什么被称为
“空想社会主义”?
(1)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弊端;
(2)反对自由放任的竞争,主张建立合作、平等、和谐的理想社会。
1.主张:
(2)结果:
他们幻想建立完美的社会制度,但反对通过暴力对社会关系进行社会主义的改造。他们同情工人阶级的处境,但不了解这个阶级的伟大历史作用,反对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他们看到了阶级对立,但看不到无产阶级方面的任何历史主动性。他们拒绝……一切革命行动,想通过和平途径达到自己目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P115
(1)他们没有找到实现理想社会的现实力量和正确有效的途径。(失败)
(2)他们改造资本主义社会的设想和实践都无法真正实现,被称为“空想社会主义”。
(3)空想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之一。
虽然这些主张(空想社会主义)本身还带有纯粹空想的性质 ……(但)这些体系的发明家(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看到了阶级的对立……他们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
——《共产党宣言》
无产阶级
暴力革命
一、早期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思想的萌发
一、人类文明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剩余价值学说)
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
(辨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理论基础 :马、恩格广泛吸取人类优秀思想成果(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三大理论来源
古典哲学(德意志)
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
古典政治经济学(英国)
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
空想社会主义(英法)
圣西门(法)傅立叶(法)
欧文(英)
在批判中继承和创新
(二)社会主义思想的萌发
一、早期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思想的萌发
一、人类文明的产生
(二)社会主义思想的萌发
马克思与恩格斯进行了哪些实践探索?
1842马克思任莱茵报主编
1843主编德法年鉴
1844马恩合写《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
马恩创建“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德意志工人协会”
马恩加入“正义者同盟”,改为“共产主义者同盟”
1844恩格斯写《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深入工人运动
两人在讨论革命问题
实践基础:马克思、恩格斯长期进行理论探索与革命实践
从巴黎到布鲁尔,马克思始终积极参与许多工人团体的活动,“在马克思身上,嗅不到一点空想家的气味……常被工人们亲切地称为“马克思老爹”。
——弗 ·列斯纳《一个工人对马克思的回忆》
一、早期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思想的萌发
一、人类文明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
经济基础: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贫富分化,资本主义的弊端也日益暴露,阶级矛盾尖锐(根本原因)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理论基础:人类优秀成果——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实践基础:马、恩长期进行理论探索与革命实践
诞生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1848)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02
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一)诞生标志
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
马克思、恩格斯
正义者同盟
共产主义者同盟
1847年
流亡英国的德意志工人组织
1848年,发表
《共产党宣言》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共产党宣言 》1848年德文原版
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现代工厂高效运行——血汗工厂人间地狱;社会财富高度集中——工人阶级日益贫困;城市进程高速发展——贫民富人双城世界
肯定了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作用
“代替那存在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论证了人类历史的基本规律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
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
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揭示了资本主义在积累财富和资本的同时对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夺必将引起工人阶级反抗的社会现实(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无产阶级——资产阶级)
肯定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的推动作用
宣告了无产阶级的伟大使命,阐明了共产党的性质、目的和策略原则
2.《共产党宣言》的内容
(一)诞生标志
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一)诞生标志
结合《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从以下角度比较空想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分析马克思主义对空想社会主义有何继承和超越?
马克思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
根本目的 都是追求社会公平正义,实现人类的解放
对未来社会的构想 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建立共产主义
对资本主义的态度 肯定历史上资产阶级对生产力发展的作用 同时揭露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 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及其剥削制度
坚信共产主义一定会到来的理由
依靠力量的主体
实现理想的途径
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些因素的作用和反作用推动人类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无产阶级
少数英雄人物
阶级斗争、暴力革命、无产阶级专政、
建立无产阶级政党、国际联合
宣传、教化、游说、示范、局部实验等和平方式
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资本主义违背理性
唯物史观
唯心史观
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共产党宣言》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是因为马克思主义阐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矛盾和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性”的表现是什么)
3.《共产党宣言》的影响
(一)诞生标志
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革命实践:1848年,欧洲普遍发生革命,马克思和恩格斯回到德国,投入实际的革命斗争。他们创办报纸宣传革命,组织工人参加武装起义。
(二)丰富和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2.理论探索
(二)丰富和发展
剩余价值学说
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家剥削的秘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重要的文献之一。
政治经济学巨著《资本论》以剩余价值为中心,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家剥削的秘密。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唯物史观科学地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辩证关系,鲜明地提出了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巨大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唯物史观
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二)丰富和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三)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意义
科学理论
思想武器
政党基础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人民的、实践 的、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它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始终站在时代前沿。
自19世纪中期起,成为工人运动的指导思想;在东欧和东南欧,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扩大;在亚洲和美洲,马克思主义是工人运动与民族民主运动的重要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和发展起来,人民第一次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成为实现自身解放和全人类解放的根本政治力量。
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820年出生于普鲁士莱茵省巴门市
1818年出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特利尔城
1842年为《莱茵报》工作
1843年《莱茵报》遭到迫害,被迫离职
1844年,恩格斯与马克思结下亲密友谊,1846-1847,两人先后建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和德意志工人协会
1837,在巴门市当办事员
1842,赴英国到自家工厂当职员,与马克思短暂接触
1847年,恩格斯参加正义者同盟第一次代表大会,马、恩为其改了称呼、口号、目的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
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发表
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去世
1895年8月5日,恩格斯去世
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03
三、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一)第一国际
1.背景: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发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伟大号召,积极促进工人阶级的国际联合。
2.成立:1864年国际工人协会在伦敦成立。
3.意义: 它的成立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国际工人运动进入新阶段。
1867年3月,当伦敦火车司机罢工时,第一国际总委员会呼吁法国的火车司机以国际工人团结的名义,拒绝英国资本家的招募,得到他们积极响应,使英国火车司机罢工取得了胜利。
——齐世荣《世界史 近代史编》下卷
第一国际各支部分布图
资料来源:中央编译局《马克思画传》
三、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二)巴黎公社
1.背景:
1870年普法战争
梯也尔
1871年1月德意志帝国成立;
对外:卖国
对内:镇压
1870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民族矛盾
阶级矛盾
(1)根本原因:普法战争爆发民族矛盾尖锐,阶级矛盾激化。(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不可调和的矛盾)
(2)直接原因: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企图解除巴黎人民的武装。
巴黎公社是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也就具有自发性、偶然性,并不是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马克思
三、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二)巴黎公社
2.措施:
政权建设 除旧
布新
社会 经济
废除旧军队、旧警察、旧法庭
(1)设公社委员会为最高权力机关,拥有立法权和行政权;
(2)成立国民自卫军和司法机构
(3)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
(4)规定公职人员薪金的最高限额。
(1)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
(2)实行八小时工作制。
建立无产阶级国家机器
触及资本主义私有制,具有明显的无产阶级性质
打碎旧的国家机器
性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无产阶级政权的伟大尝试
时间:1871.03.18—1871.05.28
第一个工人政权≠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公社的伟大社会措施就是它本身的存在和工作。它所采取的各项具体措施,只能显示出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的趋势 ……
工人的巴黎及其公社将永远作为新社会的光辉先驱而为人所称颂。
——[德]马克思《法兰西内战》
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这段话说明了巴黎公社政权的性质和意义。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验证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三、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二)巴黎公社
3.结果:1871年5月28日,巴黎公社被法国资产阶级和普鲁士联合扼杀。
公社战士共有7.29万人在作战中牺牲,2.98万人被枪杀,6万多人被投入监狱或被流放,1871年5月27日,200名巴黎公社战士浴血奋战,最后一批公社战士被敌人围困在一堵墙边,他们最后全部壮烈牺牲。这堵墙被命名为“巴黎公社社员墙”。
巴黎公社防御形势
公社失败后的第二天,曾参加公社街垒保卫战的幸存者——公社委员欧仁、爱德蒙·鲍狄埃,在巴黎市郊一所简陋的木屋里,写下了气吞山河的《国际歌》。
三、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二)巴黎公社
4.失败原因
公社的领导人都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有的是这个派别,有的是那个派别,完全以工人阶级的本性,爱国的热情搞这么一个起义。
胜利的社会革命至少要有两个条件:生产力高度和无产阶级准备成熟。但是1871年这两个条件都不具备。
——列宁
但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当时法国的无产阶级还缺乏取得革命胜利的客观历史条件。19世纪70年代初的法国,尚处于资本主义的“青年时代”,小生产仍占绝对的优势,经济发展的状况还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程度。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银行是全部资本主义生活的神经,而公社不愿给人留下强盗、小偷的印象,在斗争中途停下来,没有剥夺剥夺者”
——恩格斯
法国整个资产阶级、所有的地主、工厂主都联合起来反对公社,他们层层包围了半个巴黎(另一半被德军包围)。
——列宁
客观原因:资产阶级反动势力过于强大,国内外联合镇压
主观原因:没有接管法兰西银行,没有切断敌人经济命脉
主观原因:缺乏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的革命政党的正确领导
在一个农民的国度中无产阶级革命的独唱,就会变成哀歌。
主观原因:没有发动广大农民,缺乏工农联盟。 无产阶级孤军作战。
根本原因:法国资本主义仍然处于上升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还未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制度的程度。
巴黎公社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三、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二)巴黎公社
5.失败原因
(1)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2)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专政的学说
(3)为国际工人运动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6.经验
(1)无产阶级要获得解放,必须进行暴力革命
(2)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的国家机器(最主要的)
(3)对国家进行民主化改造(公职人员选举产生;限薪;监督)
7.教训
(1)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有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2)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指导。
(3)必须建立广泛的工农联盟。
(4)必须掌握足够的武装力量。
它(巴黎公社)所采取的各项具体措施只能显示出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的趋势。
——马克思《法兰西内战》
马克思主义过时了吗?
开放性
我们的理论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
——恩格斯
《共产党宣言》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如果是在今天,这一段的许多地方都会有不同的写法了。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的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个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
——1872年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序言
1848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883
马克思去世
1903
列宁主义诞生
20世纪初
毛泽东思想
20世纪末
邓小平理论
21世纪
习近平思想
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革命时期的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只是它理论发展的起点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一、人类文明的产生
课堂小结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
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实践——
巴黎公社
经济基础、阶级基础、
理论基础、实践基础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尝试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由空想到科学
由理论到实践
04
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
04
一、人类文明的产生
1.1516年,莫尔发表《乌托邦》一书。书中全面批判了社会的种种弊端,认为私有财产是产生这些弊端的根源。他在书中描绘了理想的社会制度“乌托邦”,“乌托邦”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一切人都必须参加生产劳动。这一设想( )
A.具备了付诸实践的阶级力量 B.抨击了工业革命造成的不公
C.调动了广大民众劳动积极性 D.开创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先河
D
解析:消灭阶级差别,共同劳动,平均分配产品,建立社会平等。有些代表人物还主张暴力革命,并提出和论证了过渡时期等问题。其中莫尔是提出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开创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先河,故D项正确;空想社会主义不具备实践的社会条件,故A项错误;当时工业革命尚未发生,故B项错误;空想社会主义并不能调动广大民众的劳动积极性,故C项错误。
一、人类文明的产生
2.马克思指出,“它”废除了旧式常备军、警察、政教合一制度和庞杂的官僚制度,把所有的公职——军事、行政、政治的职务变成真正工人的职务,使它们不再归一个受过训练的特殊阶层所私有。“它”( )
A.推动国际工人运动进入新阶段 B.表明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C.体现了对人民民主的早期探索 D.标志着社会主义政权的建立
C
解析:根据材料“把所有的公职--军事、行政、政治的职务变成真正工人的职务,使它们不再归一个受过训练的特殊阶层所私有”看出巴黎公社强调人民主权,这是对人民民主的早期探索,C项正确推动国际工人运动进入新阶段的是第一国际的成立,排除A项;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是三大工人运动,排除B项;社会主义政权的建立指的是十月革命,排除D项。故选C项。
一、人类文明的产生
3.1844年6月,德意志西里西亚的织工们唱着自编的《血腥屠杀》之歌,发动了起义,控诉资本家的剥削,明确反对私有制。马克思认为这场起义“在开始时就具有了法国和英国的工人起义在结束时才具有的东西”。可见当时德国( )
A.工人阶级已经具备阶级意识 B.工人寻求与英法联合斗争
C.工人受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D.工人要求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A
解析:根据材料概况可知:“在开始时就具有了法国和英国的工人起义在结束时才具有的东西”可知,马克思认为德意志西里西亚的织工们起义具有了法国和英国的工人起义在结束时才具有的东西,即工人已具备阶级意识,认识到了被剥削的实质是私有制的存在,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三国工人的联合斗争,排除B项,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848年,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工人阶级斗争的目标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涉及的是反对资本家的剥削和私有制,提出的经济诉求,排除D项。故选A项。
一、人类文明的产生
4.《共产党宣言》指出∶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所准备好的世界市场,世界市场使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这种发展使资产阶级也愈是发展。由此可见,现代资产阶级本身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的产物。这段论述反映马克思和恩格斯分析社会历史的首要出发点是( )
A.阶级关系的变化 B.生产力的发展
C.世界市场的形成 D.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B
解析: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可知,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共产党宣言》中,明确了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商业和交通等对新经济(大工业)建立、新阶级(现代资产阶级)成长的意义,反映马克思和恩格斯分析社会历史的首要出发点是生产力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阶级关系的变化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首要出发点,A项错误;世界市场的形成只是材料部分信息,与材料主旨不符,C项错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
一、人类文明的产生
5.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马克思指出,如果农民站到革命一边,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抛弃小私有观念,“无产阶级革命就会得到一种合唱,若没有这种合唱,它在一切农民国度中的独唱是不免要变成孤鸿哀鸣的。”这( )
A.标志社会主义学说走向科学 B.表明马克思主张建立工农联盟
C.意味着农民成为革命主力军 D.说明推翻资本主义条件已成熟
B
解析:据材料可知,马克思认为,如果农民站到革命一边,无产阶级革命就会得到一种合唱,体现了马克思主张建立工农联盟,说明工农联盟在无产阶级革命中的重要性,B项正确;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排除A项;工人阶级一直是革命主力军,而非农民,排除C项;1848年,正值资本主义上升期,不能说推翻资本主义条件已成熟,与历史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一、人类文明的产生
6.1871年3月26日,巴黎公社中央委员会在公报中说:“我们热诚希望和解,我们满怀喜悦的心情想实现联合,以达到我们努力追求的目的。因此,我们曾向反对我们的人开诚布公地伸出友谊之手。”这表明巴黎公社的领导者( )
A.放弃暴力斗争的革命方式 B.尝试以和平的手段实现目标
C.极力争取农民阶级的支持 D.积极促进国际工人阶级联合
B
解析:据材料可知,公报中明确表达了“我们热诚希望和解,我们满怀喜悦的心情想实现联合”,这显示了巴黎公社领导者试图通过和平手段来实现其政治目标,故选B项;虽然公报中表达了和解和联合的愿望,但这并不等同于放弃暴力斗争。巴黎公社是在法国工人阶级的领导下,为推翻资产阶级统治而建立的无产阶级政权,其本质上是一种革命行动,不可能完全放弃暴力手段,排除A项;公报中并未明确提及农民阶级或争取其支持的内容,排除C项;公报中虽然提到了“联合”,但这里的“联合”更可能是指国内各阶级或政治力量的联合,而非特指国际工人阶级的联合。此外,公报中并未明确提及国际工人阶级或国际联合的内容,排除D项。
一、人类文明的产生
材料一:马克思(1818—1883年)在研究殖民主义问题时曾提出:“英国在印度受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西方学者通常提引此观点,认为:殖民主义为殖民地人民带来了西式文明,促进了落后国家和地区向世界先进地区靠拢……所有对东方“野蛮”“专制”“未开化”等描述,无不导致了一个结论:东方需要西方来拯救。
——摘编自于志伟《列宁琼川地理论研究》
材料二:在印度民族大起义、法国巴黎公社运动的影响下,马克思在晚年纠正了其对不列颠殖民主义的看法,对殖民主义在印度的历史作用进行了重新分析,深刻批驳了殖民统治在东方国家造成的沉重灾难。
——摘编自李包庚、刘云霞《马克思对大不列颠伍凡主义的批判及其时代意义》
一、人类文明的产生
答案:(1)认识:马克思认为殖民主义具有破坏和建设的双重作用;西方学者认为殖民主义具有积极作用。
(2)新认识:强调了殖民主义的破坏性。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资产阶级剥削的加重;殖民侵略加剧;马克思对殖民主义本质的认识加深。
(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马克思与西方学者对殖民主义的认识。
(2)根据材料二,概括马克思对殖民主义的新认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认识变化的原因。
一、人类文明的产生
解析:(1)根据材料“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可知,马克思认为殖民主义具有破坏和建设的双重作用;根据材料一“殖民主义为当地人民带来西式文明,促进其向世界先进地区靠拢”可知,西方学者认为殖民主义具有积极作用。
(2)第一小问新认识,根据材料而“深刻批驳了殖民统治在东方国家造成的沉重灾难。”可知,强调了殖民主义的破坏性;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与“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资产阶级剥削加重与殖民侵略加剧;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对殖民主义本质的认识加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