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1节 走进微观世界考点一、感受分子的存在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观粒子。跟水、氧气等多种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很小,小得看不见、摸不着,如一滴水(以20滴水为1mL.计)中就含有约1.67×1021个水分子,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31kg,如果把水分子放大到乒兵球那么大.那么按相同的比例放大,乒乓球将有地球那么大了。分子不但用肉眼和放大镜看不见,而且用光学显微镜也看不见。现在科学家用较先进的扫描隧道显微镜等已能看到一些物质的分子。典例1:(2023七上·金华月考)我们用放大镜看到方形蔗糖似乎由大量细小颗粒构成的。蔗糖溶解在水中后,用放大镜也不能观察到蔗糖颗粒了(如图)。请回答:(1)你如何证明蔗糖还存在于水中? 。(2)蔗糖溶解在水中后,这时蔗糖是以一种更小的微粒存在于水中,该微粒是 。【答案】(1)合理即可(2)蔗糖分子【解析】分子都是十分微小的。我们用放大镜看到的方形蔗糖似乎是由大量细小的颗粒构成的,但这些细小的颗粒远不是构成蔗糖的最小颗粒。蔗糖溶解在水中后,我们再也看不见那些蔗糖小颗粒,这时蔗糖是以一种更小的微粒存在于水中。这种蔗糖微粒称为蔗糖分子。【解答】(1) 证明蔗糖还存在于水中可以加热蒸发水,会有蔗糖从水中析出;(2)蔗糖由蔗糖分子构成,所以蔗糖溶解在水中后,这时蔗糖是以一种更小的微粒存在于水中,该微粒是蔗糖分子。变式1:“一滴水中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了( )A.分子很小 B.分子可以再分C.分子之间有空隙 D.分子在不断地运动【答案】A【解析】一滴水的体积就非常小,但其中还有1.67×1021个水分子,这说明水分子的体积很小,故A正确,而B、C、D错误。考点二、分子之间存在空隙(一)实验一:水和酒精混合①实验现象:水和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水和酒精的体积之和。②解释:水分子之间和酒精分子之间存在着空隙,当水和酒精混合时,水分子和酒精分子彼此进人对方分子的空隙中,所以水和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会减小。(二)实验二:芝麻和黄豆混合①实验现象:芝麻和黄豆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混合前的体积之和。②解释:黄豆与黄豆之间存在空隙,一部分芝麻钻到了黄豆之间的空隙中。结论:不论固体、液体还是气体,构成物质的分子(或微粒)之间都有一定的空隙,不同物质分子(或微粒)间的空隙大小不同,固体的最小,液体的次之,气体的最大。本实验是模拟实验,芝麻和黄豆不是分子。典例1:(2023七上·南浔期末)“模拟实验”是一种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如图所示研究分子特点实验中,采用该方法的是( )A. B. C. D.【答案】B【解析】分子运动论:分子间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力,分子间有间隙,分子在永不停息的进行无规则运动。模拟实验是在人为控制研究对象的条件下进行观察,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的实验。【解答】ACD.均是实物在进行研究,未模拟其他事物;B.将黄豆和芝麻模拟成其中的分子,探究其是否存在间隙。故答案为:B变式1:(2023七上·嘉兴期末)对一个厚壁塑料瓶内的油施加高压,瓶壁无裂痕,瓶内的油会从瓶壁渗出。该现象说明( )A.物质是由分子构成 B.分子之间存在着空隙C.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D.分子处在不停的运动之中【答案】B【解析】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三种;油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之间存在间隙,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分子与分子之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解答】构成钢瓶的粒子间存在间隙,在压力作用下,油从钢瓶粒子间的间隙渗出;B符合题意;变式2:(2024七上·诸暨期末)如图所示,在一端开口的玻璃管中倒入一半水,然后再注入一半的酒精,将管口密封后翻转让水和酒精充分混合,发现混合液的体积小于水和酒精的总体积,这一现象说明了 ;以下事实也能说明上述结论的是 。A.黄豆和芝麻混合后总体积小于混合前的总体积B.对厚壁钢瓶内的油施加高压后,瓶内的油会从瓶壁渗出【答案】分子之间存在间隙;B【解析】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存在着空隙。当水和酒精混合时,水分子和酒精分子彼此进入对方分子的空隙中,所以总体积会减小。【解答】第一空:酒精与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说明分子间存在空隙。第二空:A、黄豆芝麻混合实验是模拟实验,无法证明分子间存在空隙;B、对厚壁钢瓶内的油施加高压后,瓶内的油会从瓶壁渗出说明了分子间存在空隙。故答案为:B。变式3:(2023七上·东阳期末)共沸物是指当两种或多种液体物质以一定的比例混合时,在固定的压力下仅具有一个沸点,此时这个混合物即称作共沸混合物。(1)向容积为250mL细颈瓶(如图所示)加水至虚线处,再滴加几滴红墨水,一段时间后,全部水变红色,这是物质的 现象。(2)继续向瓶中加酒精至凹液面最低处正好与刻度线相平。塞紧玻璃塞,将瓶中的液体倒转掘匀,重复几次。静止一段时间后,A中液面低于刻度线,说明 。(3)标准状况下,当水和酒枯均匀混合后得到共沸物,共沸物的沸点足78.13℃。将该装置放入78.13℃的温水中,共沸物 (填”会”或”不会”)沸腾;若塞紧玻璃塞加热,共沸物的沸点将会 (填”升高”或”不会”或“降低”)。【答案】(1)扩散(2)分子之间存在空隙(3)不会;升高【解析】(1)不同物质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现象;(2)分子间存在间隙;(3)液体到达沸点,持续吸热才会沸腾;气压越大,沸点越高。【解答】(1)向容积为250mL细颈瓶(如图所示)加水至虚线处,再滴加几滴红墨水,一段时间后,全部水变红色,这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这是扩散现象;(2)静置一段时间后,A中的液面位置降低,说明分子间存在间隙;(3)当水和酒精均匀混合后得到共沸物,共沸物的沸点是78.13℃。将该装置放入78.13℃的温水中,共沸物能到达沸点,但不能吸热,所以不会沸腾;若塞紧玻璃塞加热,气压变大,共沸物的沸点将会升高。 故答案为:(1)扩散;(2)分子间存在间隙;(3)不会;升高。考点三、分子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一)扩散现象(1)现象探究:一瓶是(无色)空气,一瓶是二氧化氨(红棕色),用玻璃板隔开。抽去玻璃板,使两个瓶口相互贴紧,将会看到没有颜色的那瓶气体变红了,两瓶气体的颜色最后变得均匀。这就是气体的扩散现象。将红墨水注人水中,一段时间后,水会变红,这是液体的扩散现象。扩散现象还能在固体中发生,如把磨得很光滑的铅片和金片紧压在起,5年后,将它们切开,发现它们互相渗入约1毫米深。(2)概念:不同物质的分子彼此进人对方分子空隙中的现象叫做扩散。(3)扩散现象表明:①构成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②构成物质的分子间存在空隙。(二)扩散快慢与温度的关系温度越高扩散越快,说明分子的运动越剧烈。因为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所以分子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也叫做热运动。典例1:(2023七上·绍兴期末)为研究液体的扩散现象,某同学将两只挠杯分别装入热水和冷水,用注射器慢慢地将红墨水注入两杯水的 。一段时间后,看到的现象是 ,从而证明分子运动快慢与温度有关。【答案】底部;热水中红色液体扩散得快【解析】一切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而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据此分析解答。【解答】为研究液体的扩散现象,某同学将两只挠杯分别装入热水和冷水,用注射器慢慢地将红墨水注入两杯水的底部(这样可以避免重力对实验的影响)。一段时间后,看到的现象是:热水中红色液体扩散得快,从而证明分子运动快慢与温度有关。变式1:(2023七上·温州期末)两只分别装有空气和二氧化氮气体的玻璃瓶,瓶口相对中间用玻璃板隔开,如图甲。装置的微观模型用图乙表示,其中"●"代表空气粒子,"○"代表二氧化氮分子。抽去玻璃板,紧贴瓶口,一段时间后瓶中微粒分布情况可表示为( )A. B.C. D.【答案】A【解析】根据分子运动的知识判断。【解答】空气分子和二氧化氮分子都在不停的运动,打开玻璃板后,空气分子会进入二氧化氮分子中间空隙,而二氧化氮分子会进入空气分子的空隙,从而使右边颜色变浅,左边颜色变深。当达到一定时间后,左右两个瓶子内的分子分布均匀,即两边的颜色是一致的。变式2:(2023七上·玉环期末)洗头后,用吹风机热风吹头发比冷风干得快,说明蒸发的快慢与 有关,从分子运动的角度分析是因为 。【答案】温度;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解析】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温度、空气流动速度,液体表面积。【解答】 用吹风机热风吹头发比冷风干得快,其中变量为温度的高低,说明蒸发的快慢与温度有关,从分子运动的角度分析是因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故答案为:温度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变式3:(2022七上·金东期中)项目式作业——论证分子运动实验活动中,小金采用了如图装置进行实验。【查阅资料】浓氨水(氨气的水溶液)可以使无色酚酞试液变为红色【现象分析】(1)氨气是由 构成;(2)将甲、乙两组装置分别放置一段时间,发现甲装置中的B杯液体变成红色,乙装置没有变化,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3)【反思交流】这个实验中采用了甲、乙两组装置,目的是 ;(4)【改进创新】小金进一步改进实验,设计如图丙实验,往试管口的棉花滴10滴浓氨水,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答案】(1)(氨)分子 (2)(氨)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3)进行对照 (4)滤纸条从试管口向试管底部逐渐变红【解析】(1)根据气体的组成解答;(2)浓氨水挥发出氨气,氨气分子在空气中做无规则运动,与B杯中的水反应生成氨水。由于氨水具有碱性,可以使酚酞试液变成红色。(3)甲乙实验进行对照,说明水分子不能使酚酞试液变成红色,而氨气分子可使酚酞试液变成红色。(4)浓氨水挥发出氨气,氨气分子向试管内运动,氨气先接触到的酚酞试液先变成红色,后接触的酚酞试液后变成红色,据此分析解答。【解答】(1)氨气是由(氨)分子构成;(2)将甲、乙两组装置分别放置一段时间,发现甲装置中的B杯液体变成红色,乙装置没有变化,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氨)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3)【反思交流】这个实验中采用了甲、乙两组装置,目的是进行对照;(4)【改进创新】小金进一步改进实验,设计如图丙实验,往试管口的棉花滴10滴浓氨水,可观察到的现象是:滤纸条从试管口向试管底部逐渐变红。考点四、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1)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物体内部)存在引力。分子间相互引力像一只只无形的手,将分子与分子聚集在一起,构成各种固体和液体。不但物体内部的分子之间存在着引力,两个物体接触面上的分子之间(不同物体之间)同样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2)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存在斥力。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存在空隙,很难将其压缩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斥力。典例1:请用分子运动论的相关知识解决下列问题:(1)如图所示,把一块表面干净的玻璃板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如图甲),手持弹簧测力计上端,将玻璃板放到恰好与水槽内水面相接触(如图乙),并慢慢向上提起弹簧测力计。为什么两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同,且乙大于甲?(2)小陆有一次打开了很久没用过的铅笔盒,看到有一块橡皮和一支绿色的铅笔粘在了起,把橡皮切开后,发现里面有一部分也变成了绿色,从科学角度分析 下:橡皮里面变成绿色是什么现象。为什么在天气热的时候容易看到这种现象?【答案】(1)见解析;(2)见解析【解析】(1)乙图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大于甲图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原因是玻璃板和水面接触,玻璃分子和水分子间有引力,所以图乙的读数大于图甲的读数。(2)橡皮和绿色的铅笔粘在了一起,把橡皮切开后,发现里面也有一部分变成了绿色,这是绿色铅笔上的分子运动到橡皮里面的结果,是扩散现象;因为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所以天气热的时候容易看到这种现象。变式1:(2023七上·绍兴期末)如图所示,一环形金属丝布满一层肥皂膜,环上系三根松弛的棉线,中间连在一起。用热针刺破丙侧肥皂膜,则甲和乙部分肥皂膜形状将变为图中的( )A. B. C. D.【答案】D【解析】液体跟气体接触的表面存在一个薄层,叫做表面膜,表面层里的分子比液体内部稀疏,分子间的距离比液体内部大一些,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表现为引力,即是表面张力,表面张力的存在使液体表面想被拉伸的弹簧一样,总有收缩的趋势;【解答】当用热针刺破丙肥皂膜时,甲、乙区域的肥皂膜失去丙肥皂膜的表面张力,而表面张力使肥皂膜收缩,因各点受力特点相同,则肥皂膜形状为D图;变式2:如图,用橡皮帽将注射器的小孔堵住,封闭一部分空气。用力向内推动活塞到一定程度后,再难以推动,这个实验现象说明( )A.物体是由大量分子构成的 B.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C.空气的密度可以变大 D.分子之间存在着斥力【答案】D【解析】分子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用橡皮帽将注射器的小孔堵住,封闭一部分空气,用力向内推动活塞到一定程度后,再难以推动,此时分子斥力大于引力,故D符合题意。变式3:(2023七上·义乌期末)(1)小寒同学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在一个圆柱形杯子中 (如图所示)装满水后继续加水使水面向上凸起而不溢出,这是因为水的表面分子存在着 (填“引力”或“斥力”),在这种分子力作用下,水不至于溢出。在水面上小心放入一个一元硬币和一块木块,硬币不管推到哪里最后都会往杯子边缘移动,而木块则无论怎么移动最后都会往中间移动,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呢?建立猜想:㈠可能与硬币和木块的形状有关 ㈡可能与液面形状有关设计实验:为了验证猜想一,小寒将木块制作成与一元硬币相同的形状,放入装满水的杯内,发 现木块总是向 移动,说明猜想一不成立。 (选填“中间”“边缘”“任意位置”)(2)为了验证猜想二,小寒将液面下降至杯子高度的三分之二处,若发现硬币总是 向 移动,则证明猜想二成立。 (选填“中间”“边缘”“任意位置”)(3)拓展应用:小轩非常好奇如果将两块木块和两枚硬币放入到未装满水的杯子中,可能会出现的现象是( )A.硬币靠拢,木块分开 B.硬币分开,木块靠拢C.硬币和木块都靠拢 D.硬币和木块都分开【答案】(1)引力;中间 (2)中间 (3)A【解析】(1)根据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解答。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可知,要探究木块的移动方向是否与形状是否有关时,可以改变木块的形状,观察它的移动方向。如果移动方向发生改变,那么二者有关;否则,二者无关。(2)探究硬币的移动方向与液面形状是否有关时,可以改变液面的形状,控制其它因素相同。如果硬币的移动方向改变,则说明二者有关。(3)根据硬币和木块在水中的移动方向分析。【解答】(1)在一个圆柱形杯子中 (如图所示)装满水后继续加水使水面向上凸起而不溢出,这是因为水的表面分子存在着引力,在这种分子力作用下,水不至于溢出。为了验证猜想一,小寒将木块制作成与一元硬币相同的形状,放入装满水的杯内,发 现木块总是向中间移动,说明猜想一不成立。(2)为了验证猜想二,小寒将液面下降至杯子高度的三分之二处,若发现硬币总是向中间移动,则证明猜想二成立。(3)小轩非常好奇如果将两块木块和两枚硬币放入到未装满水的杯子中,硬币都向中间移动,则硬币靠拢,木块都向边缘移动,则木块分开,故选A。1.(2023七上·杭州期末)提起压在容器中水面上方的活塞,容器中的水发生汽化,如图所示,下列图示中最能表示水汽化后相同空间内粒子分布的是( )A. B. C. D.【答案】C【解析】根据物态变化的本质分析判断。【解答】当水从液态变成气态时,水分子本身没有发生改变,只是分子之间的空隙增大,即相同空间内水分子的个数减少,故C正确,而A、B、D错误。故选C。2.(2024七上·绍兴期末)以分子运动的观点看,水蒸发的实质如图所示。“●”表示水分子,“→”表示分子运动的方向,下列选项中,可以正确表示水分子变化的是( )A. B. C. D.【答案】C【解析】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热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激烈,速度越大。蒸发是在液体表面发生的,在任何温度都可以发生的缓慢平和的汽化现象。【解答】A、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激烈,分子运动速度变大,但是分子不会变化,故A错误;B、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激烈,分子运动的速度应该变大,但是B中的分子运动速度没有变化,分子本身不会变大,故B错误;C、蒸发发生在液体的表面,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分子运动速度变大,故C正确;D、分子运动的速度应该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大,故D错误。故选:C。3.(2024七上·杭州期末)鸭蛋放在常温的盐水中腌了一个星期,蛋里面不咸,而煮茶叶蛋时即使不敲破蛋壳,几个小时后蛋里面就变咸了。蛋变咸快慢的原因与下列现象形成的原因相同的是( )A.碾碎后的蔗糖放入水中后用放大镜看不见B.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C.红墨水在热水中扩散比冷水中快D.铅柱紧压在一起后能悬挂钩码而不被拉开【答案】C【解析】扩散现象说明了构成物体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蛋变咸快慢的原因是温度的不同。【解答】解:鸭蛋放在常温的盐水中腌了一个星期,蛋里面不咸,而煮茶叶蛋时即使不敲破蛋壳,几个小时后蛋里面就变咸了,说明分子热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越快。A、将碾碎后的蔗糖放入水中后,蔗糖分子溶解在水中,用放大镜观察不到分子,故A不符合题意。B、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说明分子间存在着空隙,故B不符合题意。C、红墨水在热水中扩散比冷水中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快,故C符合题意。D、铅柱紧压在一起后能悬挂钩码而不被拉开,说明分子间存在着引力,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4.(2024七上·南浔期末)学习物质的组成时,我们有时要从微观的角度思考问题,下列对微观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 )A.水汽化后体积变大———分子间空隙增大B.红墨水的扩散实验———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C.黄豆与芝麻的混合实验———分子之间有空隙D.酒香不怕巷子深———分子在不断地运动【答案】C【解析】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分子之间存在间隙。【解答】A、水汽化后气体积变大,微观上是水分子间的间隔增大,故A正确;B、红墨水滴在清水中很快散开是扩散现象,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故B正确;C、黄豆与芝麻的混合,是宏观物体的混合,不能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故C错误;D、酒香不怕巷子深,是分子在不断地运动的结果,属于扩散现象,故D正确。故选:C。5.如图,做了酒精倒入水的混合实验后,老师得出结论:总体积变小的原因是酒精分子和水分子进入到对方分子间隙中去了。小明却认为可能是手指沾上了部分液体,所以总体积变小。要证明小明的想法是错误的,可以进行( )A.芝麻和黄豆的混合实验 B.水倒入酒精的混合实验C.酒精和酒精的混合实验 D.黄豆和黄豆的混合实验【答案】C【解析】总体积变小的原因是酒精分子和水分子进入到对方分子间隙中去了。小明却认为可能是手指沾上了部分液体,所以总体积变小。根据控制变量的原则,要证明小明的想法是错误的,可以进行酒精和酒精的混合实验。该实验与上述实验相比较,操作方法相同,但是相混合的分子种类不同,如果是因为手上沾了部分液体,则混合后体积也应该小于原体积的和,反之,则证明是不同分子混合时,部分子占据原分子的间隔。故选C。6.(2024七上·嘉兴期末)人类对物质的认识经历了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过程。下列微观本质对宏观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选项 宏观现象 微观本质A 蔗糖被碾碎 物质是由大量分子构成的B 海绵能吸水 分子之间存在间隙C 公园中花香四溢 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D 两个铅柱能粘合在一起 分子之间存在斥力A.A B.B C.C D.D【答案】C【解析】分子动理论内容为:物质是由大量分子、原子组成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分子间有间隙。【解答】 A.蔗糖被碾碎后是固体小颗粒,不是分子,不能说明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故A错误;B.海绵能吸水是因为海绵内部存在空隙,不能说明分子间有间隙,故B错误;C.公园中花香四溢,这是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C正确;D.两个铅柱能粘合在一起,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故D错误。故选C。7.(2023七上·杭州期末)科学研究中,严密的实验设计是获得正确结论的前提。下列四种设计,当抽出玻璃板后,都会观察到密度比空气大的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进入空气中,但其中不能说明二氧化氮分子处于不停运动的是( )A. B. C. D.【答案】B【解析】注意分析实验中是否存在影响气体混合速度的因素即可。【解答】AC.两个集气瓶在水平方向,而重力在竖直方向,因此气体的重力不会影响二者的混合速度,故A、C不合题意;B.密度大的二氧化氮在上面,密度小的空气在下面,由于重力作用,二氧化氮分子会向下运动,从而加速二者的混合,故B符合题意;D.密度小的空气在上面,密度大的二氧化氮在下面,则气体的重力不会加速二者的混合,可以说明分子在不停运动,故D不合题意。8.(2022·浙江台州·七年级期末)王亚平在“天宫课堂”授课。(1)如图甲所示,将一个金属圈插入饮用水袋,抽出后,制作成一个水膜,往水膜表面贴上一片她女儿做的纸花,纸花慢慢张开而水膜依然完好,这表明分子之间存在___________。(2)如图乙所示,用注射器向制作好的的水球内注入少量蓝色液体,水球变成一个“蓝宝石”,这表明分子在___________。【答案】引力 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解析】(1)[1]因为分子间存在引力,所以往水膜表面贴上一片纸花时,水膜依然完好。(2)[2]由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热运动,所以向制作好的的水球内注入少量蓝色液体,水球变成一个“蓝宝石”。9.(2024七上·义乌月考)2022中国人工智能产业CEO大会于11月21日在成都开幕。阅读下列有关“人工智能”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1: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制出了“药物分子运输车”。这种分子装载药物后,被引导到疾病靶点释放药物,对疾病进行针对性治疗。材料2:法国科学家利用特种显微仪器,让一个分子做出了各种动作。这一成果使人类能精确控制单个分子运动,进而开发分子机器人。(1)材料1和2研究的粒子是 。(2)在科幻电影《蚁人》中,蚁人可以任意变大或缩小。试想,如果蚁人缩小到一个分子般大小,且处在一杯正在升温的热水中,他将会看到周围水分子的景象是 。【答案】(1)分子(2)水分子在不停地运动【解析】 (1)根据材料内容分析回答;(2)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解答】 (1)材料1和2可知,研究的粒子是分子;(2)由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因此他将会看到周围水分子的景象是:水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10. 学习了分子的有关知识之后,小科等同学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分子的运动快慢和温度之间有没有关系?在观察研究的基础上,他们提出了这样两种猜想:①分子运动快慢与温度没有关系;②分子运动快慢与温度有关系,并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为了研究猜想①是否正确,小科等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如图所示,取来两只相同的烧杯,在其中放质量相同的冷水和热水,各滴入一滴红墨水。小科他们发现温度高的那杯水中的颜色变化得快一些。小科他们通过分析归纳,总结得出了分子的运动快慢和温度之间的关系。【问题】(1)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2)实验过程中,用相同的烧杯,放质量相同的冷水和热水,各滴入一滴红墨水,所运用的一种研究方法是 。(3)实验过程中 (填“能”或“不能”)用玻璃棒搅动杯中的水。【答案】(1)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2)控制变量法(3)不能【解析】(1)根据水的颜色变化快慢确定分子运动快慢,进而确定分子运动与温度的关系;(2)探究某个因素对物理量的影响时,需要控制其它因素相同,这就是控制变量法;(3)注意分析搅动水是否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即可。【解答】(1)根据“ 温度高的那杯水中的颜色变化得快一些 ”可知,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2)实验过程中,用相同的烧杯,放质量相同的冷水和热水,各滴入一滴红墨水,所运用的一种研究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3)实验过程中,如果用玻璃棒搅动水,那么会加快水的颜色变化,从而影响判断,因此不能用玻璃棒搅动杯中的水。典例分析举一反三典例分析举一反三典例分析举一反三典例分析举一反三课后巩固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1节 走进微观世界考点一、感受分子的存在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观粒子。跟水、氧气等多种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很小,小得看不见、摸不着,如一滴水(以20滴水为1mL.计)中就含有约1.67×1021个水分子,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31kg,如果把水分子放大到乒兵球那么大.那么按相同的比例放大,乒乓球将有地球那么大了。分子不但用肉眼和放大镜看不见,而且用光学显微镜也看不见。现在科学家用较先进的扫描隧道显微镜等已能看到一些物质的分子。典例1:(2023七上·金华月考)我们用放大镜看到方形蔗糖似乎由大量细小颗粒构成的。蔗糖溶解在水中后,用放大镜也不能观察到蔗糖颗粒了(如图)。请回答:(1)你如何证明蔗糖还存在于水中? 。(2)蔗糖溶解在水中后,这时蔗糖是以一种更小的微粒存在于水中,该微粒是 。变式1:“一滴水中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了( )A.分子很小 B.分子可以再分C.分子之间有空隙 D.分子在不断地运动考点二、分子之间存在空隙(一)实验一:水和酒精混合①实验现象:水和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水和酒精的体积之和。②解释:水分子之间和酒精分子之间存在着空隙,当水和酒精混合时,水分子和酒精分子彼此进人对方分子的空隙中,所以水和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会减小。(二)实验二:芝麻和黄豆混合①实验现象:芝麻和黄豆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混合前的体积之和。②解释:黄豆与黄豆之间存在空隙,一部分芝麻钻到了黄豆之间的空隙中。结论:不论固体、液体还是气体,构成物质的分子(或微粒)之间都有一定的空隙,不同物质分子(或微粒)间的空隙大小不同,固体的最小,液体的次之,气体的最大。本实验是模拟实验,芝麻和黄豆不是分子。典例1:(2023七上·南浔期末)“模拟实验”是一种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如图所示研究分子特点实验中,采用该方法的是( )A. B. C. D.变式1:(2023七上·嘉兴期末)对一个厚壁塑料瓶内的油施加高压,瓶壁无裂痕,瓶内的油会从瓶壁渗出。该现象说明( )A.物质是由分子构成 B.分子之间存在着空隙C.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D.分子处在不停的运动之中变式2:(2024七上·诸暨期末)如图所示,在一端开口的玻璃管中倒入一半水,然后再注入一半的酒精,将管口密封后翻转让水和酒精充分混合,发现混合液的体积小于水和酒精的总体积,这一现象说明了 ;以下事实也能说明上述结论的是 。A.黄豆和芝麻混合后总体积小于混合前的总体积B.对厚壁钢瓶内的油施加高压后,瓶内的油会从瓶壁渗出变式3:(2023七上·东阳期末)共沸物是指当两种或多种液体物质以一定的比例混合时,在固定的压力下仅具有一个沸点,此时这个混合物即称作共沸混合物。(1)向容积为250mL细颈瓶(如图所示)加水至虚线处,再滴加几滴红墨水,一段时间后,全部水变红色,这是物质的 现象。(2)继续向瓶中加酒精至凹液面最低处正好与刻度线相平。塞紧玻璃塞,将瓶中的液体倒转掘匀,重复几次。静止一段时间后,A中液面低于刻度线,说明 。(3)标准状况下,当水和酒枯均匀混合后得到共沸物,共沸物的沸点足78.13℃。将该装置放入78.13℃的温水中,共沸物 (填”会”或”不会”)沸腾;若塞紧玻璃塞加热,共沸物的沸点将会 (填”升高”或”不会”或“降低”)。考点三、分子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一)扩散现象(1)现象探究:一瓶是(无色)空气,一瓶是二氧化氨(红棕色),用玻璃板隔开。抽去玻璃板,使两个瓶口相互贴紧,将会看到没有颜色的那瓶气体变红了,两瓶气体的颜色最后变得均匀。这就是气体的扩散现象。将红墨水注人水中,一段时间后,水会变红,这是液体的扩散现象。扩散现象还能在固体中发生,如把磨得很光滑的铅片和金片紧压在起,5年后,将它们切开,发现它们互相渗入约1毫米深。(2)概念:不同物质的分子彼此进人对方分子空隙中的现象叫做扩散。(3)扩散现象表明:①构成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②构成物质的分子间存在空隙。(二)扩散快慢与温度的关系温度越高扩散越快,说明分子的运动越剧烈。因为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所以分子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也叫做热运动。典例1:(2023七上·绍兴期末)为研究液体的扩散现象,某同学将两只挠杯分别装入热水和冷水,用注射器慢慢地将红墨水注入两杯水的 。一段时间后,看到的现象是 ,从而证明分子运动快慢与温度有关。变式1:(2023七上·温州期末)两只分别装有空气和二氧化氮气体的玻璃瓶,瓶口相对中间用玻璃板隔开,如图甲。装置的微观模型用图乙表示,其中"●"代表空气粒子,"○"代表二氧化氮分子。抽去玻璃板,紧贴瓶口,一段时间后瓶中微粒分布情况可表示为( )A. B.C. D.变式2:(2023七上·玉环期末)洗头后,用吹风机热风吹头发比冷风干得快,说明蒸发的快慢与 有关,从分子运动的角度分析是因为 。变式3:(2022七上·金东期中)项目式作业——论证分子运动实验活动中,小金采用了如图装置进行实验。【查阅资料】浓氨水(氨气的水溶液)可以使无色酚酞试液变为红色【现象分析】(1)氨气是由 构成;(2)将甲、乙两组装置分别放置一段时间,发现甲装置中的B杯液体变成红色,乙装置没有变化,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3)【反思交流】这个实验中采用了甲、乙两组装置,目的是 ;(4)【改进创新】小金进一步改进实验,设计如图丙实验,往试管口的棉花滴10滴浓氨水,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考点四、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1)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物体内部)存在引力。分子间相互引力像一只只无形的手,将分子与分子聚集在一起,构成各种固体和液体。不但物体内部的分子之间存在着引力,两个物体接触面上的分子之间(不同物体之间)同样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2)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存在斥力。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存在空隙,很难将其压缩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斥力。典例1:请用分子运动论的相关知识解决下列问题:(1)如图所示,把一块表面干净的玻璃板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如图甲),手持弹簧测力计上端,将玻璃板放到恰好与水槽内水面相接触(如图乙),并慢慢向上提起弹簧测力计。为什么两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同,且乙大于甲?(2)小陆有一次打开了很久没用过的铅笔盒,看到有一块橡皮和一支绿色的铅笔粘在了起,把橡皮切开后,发现里面有一部分也变成了绿色,从科学角度分析 下:橡皮里面变成绿色是什么现象。为什么在天气热的时候容易看到这种现象?变式1:(2023七上·绍兴期末)如图所示,一环形金属丝布满一层肥皂膜,环上系三根松弛的棉线,中间连在一起。用热针刺破丙侧肥皂膜,则甲和乙部分肥皂膜形状将变为图中的( )A. B. C. D.变式2:如图,用橡皮帽将注射器的小孔堵住,封闭一部分空气。用力向内推动活塞到一定程度后,再难以推动,这个实验现象说明( )A.物体是由大量分子构成的 B.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C.空气的密度可以变大 D.分子之间存在着斥力变式3:(2023七上·义乌期末)(1)小寒同学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在一个圆柱形杯子中 (如图所示)装满水后继续加水使水面向上凸起而不溢出,这是因为水的表面分子存在着 (填“引力”或“斥力”),在这种分子力作用下,水不至于溢出。在水面上小心放入一个一元硬币和一块木块,硬币不管推到哪里最后都会往杯子边缘移动,而木块则无论怎么移动最后都会往中间移动,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呢?建立猜想:㈠可能与硬币和木块的形状有关 ㈡可能与液面形状有关设计实验:为了验证猜想一,小寒将木块制作成与一元硬币相同的形状,放入装满水的杯内,发 现木块总是向 移动,说明猜想一不成立。 (选填“中间”“边缘”“任意位置”)(2)为了验证猜想二,小寒将液面下降至杯子高度的三分之二处,若发现硬币总是 向 移动,则证明猜想二成立。 (选填“中间”“边缘”“任意位置”)(3)拓展应用:小轩非常好奇如果将两块木块和两枚硬币放入到未装满水的杯子中,可能会出现的现象是( )A.硬币靠拢,木块分开 B.硬币分开,木块靠拢C.硬币和木块都靠拢 D.硬币和木块都分开1.(2023七上·杭州期末)提起压在容器中水面上方的活塞,容器中的水发生汽化,如图所示,下列图示中最能表示水汽化后相同空间内粒子分布的是( )A. B. C. D.2.(2024七上·绍兴期末)以分子运动的观点看,水蒸发的实质如图所示。“●”表示水分子,“→”表示分子运动的方向,下列选项中,可以正确表示水分子变化的是( )A. B. C. D.3.(2024七上·杭州期末)鸭蛋放在常温的盐水中腌了一个星期,蛋里面不咸,而煮茶叶蛋时即使不敲破蛋壳,几个小时后蛋里面就变咸了。蛋变咸快慢的原因与下列现象形成的原因相同的是( )A.碾碎后的蔗糖放入水中后用放大镜看不见B.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C.红墨水在热水中扩散比冷水中快D.铅柱紧压在一起后能悬挂钩码而不被拉开4.(2024七上·南浔期末)学习物质的组成时,我们有时要从微观的角度思考问题,下列对微观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 )A.水汽化后体积变大———分子间空隙增大B.红墨水的扩散实验———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C.黄豆与芝麻的混合实验———分子之间有空隙D.酒香不怕巷子深———分子在不断地运动5.如图,做了酒精倒入水的混合实验后,老师得出结论:总体积变小的原因是酒精分子和水分子进入到对方分子间隙中去了。小明却认为可能是手指沾上了部分液体,所以总体积变小。要证明小明的想法是错误的,可以进行( )A.芝麻和黄豆的混合实验 B.水倒入酒精的混合实验C.酒精和酒精的混合实验 D.黄豆和黄豆的混合实验6.(2024七上·嘉兴期末)人类对物质的认识经历了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过程。下列微观本质对宏观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选项 宏观现象 微观本质A 蔗糖被碾碎 物质是由大量分子构成的B 海绵能吸水 分子之间存在间隙C 公园中花香四溢 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D 两个铅柱能粘合在一起 分子之间存在斥力A.A B.B C.C D.D7.(2023七上·杭州期末)科学研究中,严密的实验设计是获得正确结论的前提。下列四种设计,当抽出玻璃板后,都会观察到密度比空气大的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进入空气中,但其中不能说明二氧化氮分子处于不停运动的是( )A. B. C. D.8.(2022·浙江台州·七年级期末)王亚平在“天宫课堂”授课。(1)如图甲所示,将一个金属圈插入饮用水袋,抽出后,制作成一个水膜,往水膜表面贴上一片她女儿做的纸花,纸花慢慢张开而水膜依然完好,这表明分子之间存在___________。(2)如图乙所示,用注射器向制作好的的水球内注入少量蓝色液体,水球变成一个“蓝宝石”,这表明分子在___________。9.(2024七上·义乌月考)2022中国人工智能产业CEO大会于11月21日在成都开幕。阅读下列有关“人工智能”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1: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制出了“药物分子运输车”。这种分子装载药物后,被引导到疾病靶点释放药物,对疾病进行针对性治疗。材料2:法国科学家利用特种显微仪器,让一个分子做出了各种动作。这一成果使人类能精确控制单个分子运动,进而开发分子机器人。(1)材料1和2研究的粒子是 。(2)在科幻电影《蚁人》中,蚁人可以任意变大或缩小。试想,如果蚁人缩小到一个分子般大小,且处在一杯正在升温的热水中,他将会看到周围水分子的景象是 。10. 学习了分子的有关知识之后,小科等同学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分子的运动快慢和温度之间有没有关系?在观察研究的基础上,他们提出了这样两种猜想:①分子运动快慢与温度没有关系;②分子运动快慢与温度有关系,并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为了研究猜想①是否正确,小科等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如图所示,取来两只相同的烧杯,在其中放质量相同的冷水和热水,各滴入一滴红墨水。小科他们发现温度高的那杯水中的颜色变化得快一些。小科他们通过分析归纳,总结得出了分子的运动快慢和温度之间的关系。【问题】(1)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2)实验过程中,用相同的烧杯,放质量相同的冷水和热水,各滴入一滴红墨水,所运用的一种研究方法是 。(3)实验过程中 (填“能”或“不能”)用玻璃棒搅动杯中的水。典例分析举一反三典例分析举一反三典例分析举一反三典例分析举一反三课后巩固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七上第二章 第1节 走进微观世界 举一反三(原卷版).doc 七上第二章 第1节 走进微观世界 举一反三(解析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