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法不可违课件(32张PPT内嵌视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1法不可违课件(32张PPT内嵌视频)

资源简介

(共32张PPT)
第一框
法不可违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近日,龙翔学校隆安校区发生一起学生欺凌事件,引发社会公众关注。经查,龙翔学校隆安校区中学生赵某某、蒙某某等8人对同校同学张某(男,13岁)通过殴打、水烫等方式进行欺凌,造成张某身体多处受伤。目前张某已在区直医院进行治疗,身体状况恢复良好。据了解,公安机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对年满16周岁的赵某某(17岁)、蒙某某(16岁)等2名涉事学生采取刑事拘留,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对未满16周岁的其余6名涉事学生予以行政拘留,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该局责令龙翔学校立即整顿、限期整改,并会同龙翔学校与受害学生家属进一步协商处理后续事宜。
●法律是全体社会成员都要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时代,尊法守法是我们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谨遵法律要求,积极预防违法犯罪,学会运用法律维护权益,提高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和依法从事社会活动的能力。
时政两分钟
●请你播报一则新闻并点评●
1.新闻事件:
2.两三句话点评:
1.政治认同:维护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权威,做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
2.道德修养:树立尊法、守法意识;
3.法治观念:
(1)认识违法行为及其法律责任;
(2)了解法律对个人生活、社会秩序和国家发展的作用;
(3)了解以民法典为代表的、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法律;4. 责任意识:做到遵章守法,依法办事。




违法行为的含义及类别
行政违法行为及误区、民法的规范范围
  2、什么是违法行为?(是什么)
  1、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是什么)
  3、个人按照违反法律的类别分,违法行为分为哪几种违法行为?(是什么)
  4、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分,违法行为分为哪几种违法行为? (是什么)
  5、了解行政违法行为(为什么)
  6、了解民事违法行为(为什么)
  7、我们怎样预防一般违法行为(怎么做)
★违法无小事★
●第一环节
三种违法行为的区别和共同点 违反的法律 社会危害性 法律责任 实例
民事违 法行为
行政违 法行为
刑事违 法行为
共同点 民事法律
(民法典)
相对轻微
(一般违法)
欠债不还;
捡到他人物品据为己有;
泄露他人隐私;
没依法履行合同义务
相对轻微
(一般违法)
扰乱社会治安、破坏公共设施、闯红灯、谎报险情、偷税漏税欠税等
最严重
(严重违法或犯罪)
故意杀人、抢劫、放火、绑架、贩毒、泄露国家秘密、贪污受贿等
行政法律
刑事法律
(刑法)
都具有社会危害性,都违反了法律,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民事责任:停止侵害、返还财产、恢复原状、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赔礼道歉等。
行政制裁:行政处分警告、记过、降级、撤职和开除;行政处罚罚款、没收违法所得、行政拘留等
刑罚处罚: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 ; 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等。
三类违法行为的异同和联系?
1.相同点(联系):
①都是违法行为。
②都具有社会危害性 。
③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2.不同点(区别):
①违反的法律不同。
②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不同。
③承担的法律责任不同。
3.联系:犯罪必然是违法行为,而违法行为不一定是犯罪。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一般违法行为如不及时改正,很容易发展为犯罪。
易错剖析
判断:违法与犯罪的关系:

违法不一定犯罪,犯罪一定违法。
一般违法行为可能会发展为犯罪
违法
犯罪
犯罪
违法
犯罪
违法
犯罪
违法
违法就是犯罪吗?
挑战自我:判断正误
违法行为一定是犯罪行为,但犯罪行为不一定是违法行为。
任何违法行为都会受到刑罚处罚。
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违法不一定犯罪,但犯罪一定违法。
违法行为
犯罪行为
判断三种违法行为的方法 :
1.看违反的法律类别(行政法律法规、民事法律法规、刑法)
2.看违法行为的危害(轻或重)
3.看违法者受到的处罚(民事责任、行政制裁、刑罚处罚)
①民事违法行为:赔偿、赔礼道歉,消除影响等。(处罚主体是法院)
②行政违法行为:拘留、罚款、开除、记过。(处罚主体是政府)
③刑事违法行为: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等。(处罚主体是法院)
知识技能小结
学会区分!
酒驾 VS 醉驾
吸毒 VS 贩毒
欠钱不还 VS 抢劫他人财物 VS 拾得他人财物不还
刑事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
吸毒、酒驾—行政违法行为
贩毒、醉驾—刑事违法行为
犯罪
一般违法行为
一般违法行为
犯罪
一般违法行为
一般违法行为
犯罪
欠钱不还、拾得他人财物不还—民事违法行为
抢劫他人财物—刑事违法行为
举一反三
违法行为
犯罪
行为
1.违法行为一定是犯罪行为,但是犯罪行为不一定是违法行为.
2.任何违法行为都会受到刑罚处罚。
3.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4.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判断正误
三类违法行为的相同点
都有社会危害性。
1
都是违法行为。
2
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3
以下行为是不是违法行为?属于哪类违法行为?
李某等人在体育馆观看比赛时,起哄、打闹、向场内投掷矿泉水瓶,展示不文明标语。体育馆工作人员多次劝阻,他们就是不听。工作人员找来民警将这三人带走。公安机关给予李某等人警告的处罚。
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对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的行为应予以处罚。
行政违法行为
欠钱不还。
谎报险情。
不履行合同义务
闯红灯。
酒驾。
醉驾。
绑架、抢劫他人财物。
吸毒。
贩毒。
行政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
一般违法行为 犯罪
民事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
区别 对社会的危害性
违反的法律
承担的法律责任
联系 较轻
较轻
严重
民事法律规范
行政法律规范
刑事法律规范
民事责任
行政制裁
(行政处罚和行政处分)
刑罚处罚
都是违法行为;都具有社会危害性;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不同,违反的法律不同,承担的法律责任不同。
合作探究——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
易错剖析
判断:违法与犯罪的关系:

违法不一定犯罪,犯罪一定违法
违法
犯罪
犯罪
违法
犯罪
违法
犯罪
违法
违法就是犯罪吗?
一般违法行为可能会发展为犯罪
判断三种违法行为的方法 :
1.看违反的法律类别(行政法律法规、民事法律法规、刑法)
2.看违法行为的危害(轻或重)
3.看违法者受到的处罚(民事责任、行政制裁、刑罚处罚)
①民事违法行为:赔偿、赔礼道歉,消除影响等。(处罚主体是法院)
②行政违法行为:拘留、罚款、开除、记过。(处罚主体是政府)
③刑事违法行为: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等。(处罚主体是法院)
知识技能小结
3.李某在放学回家途中用弹弓把沿街路灯打破了4盏,被公安机关处以200元罚款。
行政违法行为(一般)
行政违法行为(一般)
2.王某在网上公开谩骂侮辱他人,被人民法院判决向当事人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
民事违法行为(一般)
1.王某在家无聊,打电话到119,谎称邻居家着火了。
4.小李醉驾开车导致五车连环相撞,被判处拘役两个月并处罚金一万元。
5.小王因酒驾被交警依法处以200元罚款,15日拘留。
刑事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一般)
小试牛刀:判断以下属于哪种违法行为?
讲授新知
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
盗窃、损毁或者擅自移动铁路设施、设备、机车车辆配件或者安全标志
殴打他人的,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
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殴打他人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
镜头一
买卖双方签订合同之后,卖方收款却只发放一半货物。
镜头二
照相馆没有经过他认同同意,将其艺术照片展出,以招徕顾客。
镜头三
出版社未经作者同意发表其作品。
违反了《合同法》
侵犯了肖像权
侵犯了著作权
民事违法行为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经常从事各种民事活动,如购置财产、签订合同、结婚等。这些民事活动都是由民法来规范的。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4、身边的违法行为有哪些?
行政违法行为:①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②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整体感知
公交车坠江事件
思考:如何做一个遵章守法的人?
①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②在社会生活中,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预防行政违法行为)
③在社会交往中,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预防民事违法行为)
2、怎样做到遵章守法?(怎样避免一般违法行为的发生)
违法无小事
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法不可违
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分类
认识身边违法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
一般违法行为
犯罪
自觉做到遵章守法
法律有什么作用?
规范
评价
强制
课堂总结
1.生活中,调节我们行为和维护社会秩序的规则有很多。下列场景中体现了遵守最刚性的社会规则的是( )
A.小聪搭地铁时,会给有需要的人让座
B.小明和他的朋友约定周末一起做义工
C.小星上课认真听讲,并独立完成作业
D.小海等待绿灯亮起来后再走过斑马线
D
习题巩固
2.2024年10月,一名男子乘坐高铁时烟瘾难耐,躲进厕所抽烟触发烟雾报警,致使列车缓行,最终被铁路警方查获。当事男子受到行政拘留5天的处罚。该男子的行为属于( )
A.刑事违法行为
B.民事违法行为
C.行政违法行为
D.严重违法行为
C
习题巩固
 1.我们走入了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应该是(  )
 A、越来越分离  B、与任何人都无关
 C、越来越紧密  D、彼此不能分开



3. “未成年人遇到不法侵害时,应该 ( )
①以牙还牙,用非法手段进行报复
②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③忍气吞声,自认倒霉,以防遭到更大的侵害
④敢于斗争,善于周旋,寻求法律报复,依法阻止不法侵害行为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④ D.②③④
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