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一写作指导:“让唐诗宋词走进我们的生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一写作指导:“让唐诗宋词走进我们的生活”

资源简介

高中作文复习和素材积累
“让唐诗宋词走进我们的生活”
材料分析+立意指导+标题范例+素材积累+范文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文。
唐诗宋词是中国古典诗歌长廊中两处蔚为壮观的图景,她们是苍茫大地上的长江黄河,滔滔汩汨滋润着中华子孙的心田;她们是中国诗坛上的高峰峻岭,辉煌壮丽,吸引着莘莘学子的目光;她们是悠悠岁月中的钟鼓琴瑟,铿锚幽雅,浸润着后世文人的性情。
让我们且歌且咏,低吟浅唱,使心灵变得丰富厚重、细腻充实,让唐诗宋词走进我们的生活,融入我们的血液,化作我们的风骨,成为我们的知己密友。
请仔细体会上面这段文字的含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自定立意;③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且文体特征鲜明。
一、作文材料分析
材料开篇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唐诗宋词比作长江黄河、高峰峻岭、钟鼓琴瑟,生动形象地阐述了唐诗宋词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深远影响以及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滋润着中华子孙的心田”“吸引着莘莘学子的目光”“浸润着后世文人的性情”,强调了唐诗宋词对人们精神世界的滋养和塑造作用,从情感、审美、品德等多个层面进行了深入挖掘。
后半部分文字则具有一定的任务驱动性,呼吁让唐诗宋词走进生活、融入血液、化作风骨、成为知己密友,这意味着考生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唐诗宋词的赞美和欣赏层面,更要深入思考如何将唐诗宋词中的文化内涵、精神价值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传承和弘扬唐诗宋词所代表的传统文化,以及唐诗宋词对个人成长、品格塑造、心灵滋养等方面的具体作用和实践方式,引导考生从文化传承与个人发展的角度去立意写作,在古今文化的交融中展现唐诗宋词的当代价值,使文章具有现实意义和深度。
二、立意指导
1. 以唐诗宋词涵养心灵:唐诗宋词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世界和人生哲理,如李白的豪放洒脱、杜甫的忧国忧民、苏轼的豁达乐观等。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往往心灵疲惫、精神空虚。通过研读唐诗宋词,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力量,在面对困难挫折时,以苏轼“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心态去应对;在孤独迷茫时,感受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洒脱不羁,从而使心灵得到慰藉和滋养,让内心变得宁静而充实。
2. 借唐诗宋词传承文化:唐诗宋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价值观和审美情趣。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探讨如何通过教育、文化活动等多种途径,让更多的人了解、喜爱唐诗宋词,进而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例如,举办诗词朗诵会、诗词创作大赛等活动,激发大众对诗词的兴趣;在学校教育中加强诗词教学,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让唐诗宋词这一文化基因在当代社会得以延续和发展,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3. 让唐诗宋词塑造品格:唐诗宋词中众多诗人词人的高尚品格和道德情操,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如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迈气概和坚韧精神。我们可以从这些诗词中汲取精神养分,将其融入日常生活和行为准则中,培养自己的爱国精神、责任感、坚韧品质等,使唐诗宋词成为塑造个人品格的重要源泉,在传承文化的同时,提升个人的精神境界。
三、标题范例参考
1. 《品唐诗宋词,绘心灵丹青》
2. 《唐音宋韵,情暖今世风华》
3. 《诗韵词香,涵养精神家园》
4. 《沉醉唐诗宋词,传承文化血脉》
5. 《揽唐月宋风,筑品格之基》
6. 《吟哦古韵,点亮生活之光》
7. 《唐诗宋词:心灵的栖息地》
8. 《寻味唐宋诗风,雕琢时代风骨》
9. 《于诗词雅韵中,悟人生真谛》
四、名言名句
1. “诗者,天地之心也。”(《诗纬·含神雾》)此句高度概括了诗歌在文化中的核心地位,表明唐诗宋词作为诗歌的杰出代表,反映了自然与人生的真谛,承载着人类的情感与智慧,是我们探寻世界和内心的重要窗口,体现其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深刻影响。
2.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杜甫)杜甫主张兼收并蓄古人与今人的优秀诗作,启示我们在对待唐诗宋词时应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汲取其精华,学习古人遣词造句的精妙,为我所用,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水平,传承诗词文化。
3.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苏轼认为即便身着朴素,但若饱读诗书,气质自然出众。唐诗宋词作为经典文学,熟读玩味能潜移默化地提升个人气质修养,让我们在举手投足间散发文化底蕴,彰显其对人格塑造的积极作用。
4.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此句强调文学作品应反映时代现实,唐诗宋词中许多篇章都是诗人词人对所处时代的写照与感悟。我们应学习这种创作精神,借诗词关注当下生活,将传统诗词文化与时代发展相结合,使其在当代社会焕发出新的活力。
5.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高度评价了李白和杜甫的诗歌成就,表明唐诗宋词具有不朽的艺术价值和魅力,历经岁月仍熠熠生辉。它们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典范,激励我们不断追求文学艺术的高峰,传承和发扬中华诗词文化的辉煌成就。
五、经典事例
1. 叶嘉莹先生传承诗词之美:叶嘉莹先生一生痴迷于唐诗宋词,历经战乱、漂泊等磨难,却始终坚守对诗词的热爱与传承。她在海内外讲学,将诗词的魅力传递给无数人,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古典文学研究人才。从年少时对诗词的钟情,到晚年不辞辛劳地推广普及,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唐诗宋词对个人生命的深刻影响,以及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感。她的故事激励着更多人投身于诗词文化的传承事业,让唐诗宋词在现代社会绽放出别样光彩。
2. 《中国诗词大会》掀起诗词热潮:这档文化节目以唐诗宋词等古典诗词为主要内容,通过竞赛、解读等形式,吸引了全国乃至全球华人的广泛关注和参与。节目中,选手们对诗词的熟练掌握和深刻理解,评委们的精彩点评,让唐诗宋词走出书本,走进千家万户。许多观众受其影响,重新拾起诗词经典,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掀起了一股学习诗词的热潮,为唐诗宋词在当代的传播与普及提供了有力平台,展现了诗词文化的时代活力。
3. 苏轼的诗词人生与精神传承:苏轼一生宦海沉浮,多次被贬,但他的诗词作品却充满了乐观豁达、洒脱不羁的精神气质。如在黄州时写下的《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展现出他在困境中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超越。这些作品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历经千年,成为后世文人在面对挫折时汲取精神力量的源泉。苏轼的诗词人生,生动地体现了唐诗宋词如何塑造人格、传承精神,对当代人在困境中保持积极心态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4. 《唐诗三百首》的海外传播:这本经典的唐诗选集被翻译成多种外语,在世界各地传播,受到众多外国读者的喜爱。许多外国友人通过阅读《唐诗三百首》,领略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对唐诗中所描绘的意境、情感和文化内涵产生了浓厚兴趣。例如,美国诗人庞德受唐诗影响,创作了具有意象派风格的诗歌,推动了西方现代诗歌的发展。这表明唐诗宋词作为人类文化的瑰宝,具有跨越国界的影响力,为世界文化交流与融合做出了重要贡献。
5. 校园诗词社团传承经典文化:某中学的诗词社团积极开展各类诗词活动,如诗词朗诵比赛、创作分享会、文化讲座等。社团成员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深入研读唐诗宋词,不仅提高了文学素养,还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他们在校园文化节上的精彩表演,吸引了更多同学参与其中,营造了浓厚的诗词文化氛围,让唐诗宋词在校园里生根发芽,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注入了青春活力,展现了青少年在传承诗词文化中的担当与作为。
6. 李清照诗词中的女性独立精神传承:李清照生活在封建时代,但其诗词作品却展现出独特的女性意识和独立精神。如“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表达了她的豪迈气概和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在现代社会,许多女性从李清照的诗词中汲取力量,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独立人格的塑造。一些女性作家以李清照为榜样,在文学创作中展现女性的内心世界和独立思想,传承并发扬了李清照诗词中的精神内涵,使其在当代具有新的时代意义。
7. 西安古城墙的诗词文化活动:西安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在古城墙上举办了一系列以唐诗宋词为主题的文化活动。游客们在游览城墙的同时,可以欣赏到诗词朗诵、古装表演等节目,感受古代诗词与城市历史文化的交融。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旅游文化内涵,还让游客在身临其境中加深了对唐诗宋词的理解和喜爱。例如,在中秋之夜举办的诗词赏月会,吸引了大量市民和游客参与,大家在月光下吟诗诵词,重温古人的浪漫情怀,使唐诗宋词成为城市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亮丽名片。
8. 画家以唐诗宋词为灵感创作:一位画家深受唐诗宋词意境的感染,以诗词中的场景和意象为蓝本进行绘画创作。他从王维的山水诗中获取灵感,用画笔描绘出宁静悠远的山水画卷;从柳永的词中捕捉到细腻的情感,通过色彩和线条表现出离别之愁和相思之苦。这些绘画作品不仅展现了画家对唐诗宋词的独特理解,还将诗词的艺术魅力以视觉形式呈现给观众,促进了诗词与绘画两种艺术形式的融合与交流,拓展了唐诗宋词的艺术表现空间,让更多人从不同角度感受到诗词文化的魅力。
范文一
墨香诗韵,润养心灵
“唐诗宋词是中国古典诗歌长廊中两处蔚为壮观的图景……让唐诗宋词走进我们的生活,融入我们的血液,化作我们的风骨,成为我们的知己密友。”诚如所言,唐诗宋词宛如璀璨星辰,照亮了华夏文化的天空,滋养着后世子孙的心灵。在岁月长河中,它们以独特魅力,引领我们领略人生百态,体悟情感万千,值得我们用心品味、传承。
唐诗宋词,是心灵的慰藉。当我们在生活中遭遇挫折,心情低落时,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诗句,如同一束光,照亮了黯淡的心境,给予我们勇往直前的力量;苏轼“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洒脱,让我们学会在困境中保持平和乐观,放下烦恼与忧愁。这些诗词穿越时空,用古人的智慧和情怀,抚慰着我们疲惫的心灵,成为心灵深处最温暖的港湾。
唐诗宋词,是文化的传承。从牙牙学语时背诵的《静夜思》,到课堂上对诗词格律、意境的深入探究,唐诗宋词已深深融入民族文化的血脉。《全唐诗》《全宋词》的编纂流传,历代文人墨客对诗词的推崇研读,让这一文化瑰宝得以延续千年。诗词中蕴含的历史典故、人文风情,成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一扇窗,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维系着文化的根脉,使我们在全球化浪潮中坚守文化自信。
唐诗宋词,是审美的升华。其优美的韵律、凝练的语言、深远的意境,无不展现着独特的美学价值。杜甫的律诗对仗工整、韵律和谐,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短短十四字,便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色彩搭配精妙绝伦;柳永的词情感细腻、婉约动人,“杨柳岸,晓风残月”,将离别的凄美意境渲染得淋漓尽致,让我们沉浸于汉语文字之美,提升审美素养,培养高雅情趣。
在喧嚣浮躁的现代社会,让我们重拾唐诗宋词这颗文化明珠。在墨香诗韵中,感受心灵的宁静,传承文化的火种,提升审美的境界。让诗词的力量化作我们前行的动力,伴随我们穿越风雨,迎接人生的每一次绽放,使古老的唐诗宋词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永绽光芒。
范文二
品唐诗宋词,铸精神风骨
唐诗宋词,如熠熠生辉的瑰宝,在中国文化的宝库中闪耀着独特光芒。它们承载着古人的才情与智慧,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凝练表达。正如材料所描绘,其滋养心田、吸引目光、浸润性情,于我们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我们应深入品味唐诗宋词,汲取其中精华,铸就当代人的精神风骨。
于唐诗宋词中,品悟家国情怀。从“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中,我们感受到杜甫在战乱中对国家命运的深切担忧和对家人的思念;“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临终前对国家统一的念念不忘,尽显赤诚忠心。这些诗句激发我们内心的爱国之情,在时代浪潮中,当国家面临挑战时,我们应挺身而出,以先辈为榜样,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在唐诗宋词里,涵养人文精神。“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的田园诗展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让我们在忙碌尘世中寻得内心的宁静淡泊;“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对历史人物的追思与感慨,启迪我们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尊重文化传承,珍视人类文明的积累,提升自身人文素养,培养豁达包容的胸怀,塑造健全人格。
借唐诗宋词,坚守道德操守。“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以石灰自喻,表达坚守廉洁正直的决心;“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蔑视权贵的高傲姿态,为我们树立了坚守自我、不随波逐流的典范。在物欲横流的当下,我们需从诗词中汲取精神力量,坚守道德底线,秉持正义与良知,不为名利所动,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唐诗宋词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富矿,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力量。让我们沉浸于诗词的世界,在平仄韵律中感受古人的情思,在字里行间领悟人生真谛。以唐诗宋词为养分,培育我们的精神之花,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绚烂绽放,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书写新时代的华章,让经典永流传,让精神永传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