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9张PPT)内容要求 核心素养 考点 考情分析1. 初步认识法治的内涵,理解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2.认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的危害,培育和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自觉抵制校园欺凌和违法犯罪行为 1.健全人格: 能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树立正确的合作与竞争观念,具有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 2.道德修养: 学生能够关心集体,具有主人翁意识、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在团队合作互动中增强合作精神和领导力。 法律在我们身边 法律特征与作用的考查多联系社会热点和生活案例考查,选择题居多,多以生活情境辨识题、生活案例分析题的形式呈现,关联依法治国、公平正义等特殊保护是山东中考的常考考点。多结合未成年人保护的生活情境、热点话题等素材考查,关联国家机构、宪法、网络交往等考点法律伴我们成长走近法治天地法律作用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规范作用,保护作用特征未成年人特殊保护原因专门法律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身心发育尚不成熟,自我保护能力较弱,辨别是非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应有之义。与生活息息相关法律在我们身边。深深地嵌入生活之中,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法律与我们每个人如影随形,相伴一生。法治含义、重要性、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六道防线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网络保护、政府保护。与法同行学会依法办事遵守各种法律法规,养成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习惯。树立法律意识发自内心地尊崇法律,提高道德水平,增强法治意识,依法办事。1.法律的本质——法律是统治阶级共同意志的体现。2.法律是用来统治国家、管理社会的工具,也是调整社会关系、判断是非曲直、处理矛盾和纠纷的标尺。(含义)3.法治是人们共同的生活愿景,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4.法治助推中国梦的实现,是实现政治清明、社会公平、民心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意义)5.易错点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特殊行为规范。6.易错点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人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每个公民都平等地受到法律的保护,平等地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任何人不论职务高低、功劳大小,只要触犯国家法律,都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认识)7.法律规范着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保护着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创造安全、健康、有序的社会环境。(作用)8.法律规定我们应该享有的权利,应该履行的义务。9.法律为我们评判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提供了准绳,指引、教育人向善。(意义)10.法律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惩恶扬善、伸张正义,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11.未成年人的生存和发展事关人类的未来,给予未成年人特殊关爱和保护,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12.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应有之义。13.依法办事,就要养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习惯,逐步成长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做法)14.树立法治意识,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本要求。(要求)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用来统治国家、管理社会的工具,也是调整社会关系、判断是非曲直、处理矛盾和纠纷的标尺。1.法律的本质?①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②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这是法律区别于其他行为规范的最主要特征)③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2.法律的特征?3.法律的作用?①法律规范着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保护着我们的生活。②规范作用:法律规定我们应该享有的权利,应该履行的义务。法律也为我们评判、预测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提供了准绳,指引、教育人向善。③保护作用:法律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惩恶扬善、伸张正义,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①在法治社会里,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人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②每个公民都平等的受到法律的保护,平等地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③任何人不论职务高低、功劳大小,只要触犯国家法律,都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4.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表现在哪些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5.专门保护未成年的法律是哪两部?6.未成年人为什么需要给予特殊保护?①未成年人身心发育尚不成熟,自我保护能力较弱,辨别是非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和不法侵害;②未成年人的生存和发展事关人类的未来,对未成年人给予特殊关爱和保护,已成为人类的共识。③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应有之义。1.(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中考真题)《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条例规定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应当建立健全防沉迷制度。此规定( )A.限制了未成年人的权利和自由B.解决了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问题C.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网络保护D.赋予了未成年人使用网络的特权【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未成年人保护。C:分析题文,《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规定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应当建立健全防沉迷制度,这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网络保护;故C符合题意;A: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建立健全防沉迷制度,并非是限制未成年人的权利和自由,而是为了引导未成年人合理使用网络,保障他们的身心健康;故A错误;B:这一规定不能完全解决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问题,但能起到一定的规范和引导作用;故B错误;D:这也不是赋予未成年人使用网络的特权,而是在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前提下,让他们能够更安全、更合理地使用网络;故D错误;故本题选C。2.(2024·贵州黔东南·中考真题)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关乎国家未来和民族命运。为此我国颁布的专门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B.《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律。D:依据教材知识,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专门法律,给予未成年人特殊关爱和保护,故D符合题意;ABC:义务教育法、民法典、爱国主义教育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家庭暴力法中,也有保护未成年人的规定,但不属于保护未成年人的专门法律,故ABC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3.(2024·湖北·中考真题)小华在社区宣传栏看到以下内容。☆禁毒法: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对未成年人进行毒品危害的教育。☆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智能终端产品制造者应当在产品出厂前安装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软件。以上法律条文共同体现了( )A.未成年人受到国家法律的特殊保护 B.未成年人是国家法律的自觉遵守者C.未成年人的行为都受到国家法律规范 D.未成年人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防线。A:分析题文,禁毒法中要求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对未成年人进行毒品危害的教育,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中规定智能终端产品制造者应当在产品出厂前安装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软件,这些法律条文都体现了对未成年人这一特殊群体的特殊保护;故A说法正确;B:题干主要强调的是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措施,而非未成年人是国家法律的自觉遵守者;而且并非所有的未成年人都会遵守国家法律;故B说法错误;C:“未成年人的行为都受到国家法律规范”表述过于绝对,法律管不到的地方由道德来规范;故C说法错误;D:题干侧重于法律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规定,而非强调未成年人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故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4.(2024·贵州黔南·中考真题)近年来,面对全球新型毒品不断迭代更新,为了给下一代筑牢“防火墙”:公安禁毒部门坚持每年开展全民禁毒宣传月活动;二十三万余所学校组织学生接受系统禁毒教育;社会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自觉抵制毒品的浓厚氛围。筑牢的“防火墙”给未成年人提供了( )①政府保护 ②学校保护 ③社会保护 ④家庭保护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①:公安禁毒部门坚持每年开展全民禁毒宣传月活动,体现的是政府保护,故①说法正确;②:二十三万余所学校组织学生接受系统禁毒教育,体现的是学校保护,故②说法正确;③:社会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自觉抵制毒品的浓厚氛围,体现的是社会保护,故③说法正确;④:题文中体现的是政府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没有体现家庭保护,故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5.(2024·福建·中考真题)如图中的两幅漫画共同反映的主旨是( )A.构建和谐的社会人际关系 B.促进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C.推动课后服务规范化发展 D.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网络保护【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未成年人保护。B:分析漫画,国家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制定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其目的都是为了给未成年人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保障他们身心健康发展;故B符合题意;A:“构建和谐的社会人际关系”并非漫画重点反映的主旨;故A不符合题意;CD:“推动课后服务规范化发展”和“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网络保护”只是具体的举措,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在于促进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故C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6.(2024·江苏镇江·中考真题)某校法治社团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认识“帮信罪”的危害,搜集到以下内容。法律解释 典型案件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主要指行为人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为其犯罪提供广告推广、支付结算等帮助行为。 郭某为贪图蝇头小利,出售闲置银行卡给他人使用,认为出借银行卡并非自己操作,无风险又有报酬,最终因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被判刑。从中可以看出( )①法律与我们相伴一生 ②郭某依法承担了民事责任③郭某的法律意识淡薄 ④公民应通过合法方式取得收入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依法办事、树立法治意识。①:法律与我们相伴一生,在题文中没有体现,故①不符合题意;②:郭某最终因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被判刑,依法承担了刑事责任,故②说法错误;③④:郭某因为贪图蝇头小利,最终因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被判刑,是法律意识淡薄的表现,启示我们要增强法律意识,依法办事,通过合法方式取得收入。故③④说法正确;故本题选D。7.(2024·山东临沂·中考真题)近年来,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拓展了未成年人学习、生活空间,同时也引发了全社会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问题的关注。2023年10月16日,国务院总理李强签署国务院令公布《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该《条例》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该《条例》的施行( )①旨在营造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网络环境 ②彻底构筑了保障未成年人网络安全防线③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④有利于未成年人科学、文明、安全、合理使用网络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未成年人保护。①③④:分析题文,题干描述了我国施行《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该《条例》的施行旨在营造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网络环境;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有利于未成年人科学、文明、安全、合理使用网络;故①③④符合题意;②:“彻底构筑了保障未成年人网络安全防线”说法过于绝对;虽然该条例能起到重要作用,但不能完全彻底地解决所有网络安全问题,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故②错误;故本题选B。8.(2024·吉林长春·中考真题)读图《保护》。图中条例制定的主要目的是( )A.避免未成年人遭遇网诈B.引导未成年人履行义务C.限制未成年人使用网络D.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未成年人保护。D:分析题文,未成年人在网络环境中相对较为脆弱,可能会面临各种风险和侵害;制定《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可以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健康、安全、有益的网络环境;防止未成年人接触不良信息,避免网络沉迷,保护个人隐私等,从而保障他们在网络空间中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故D符合题意;A:避免未成年人遭遇网诈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不能全面涵盖该条例的主要目的;故A不符合题意;B:引导未成年人履行义务并非此条例的主要出发点,其重点在于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故B不符合题意;C:并不能限制未成年人使用网络,而是要规范和引导未成年人合理、安全、有益地使用网络;故C错误;故本题选D。9.(2024·江苏镇江·中考真题)针对未成年人在网络上的非理性消费等问题,《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规定网络服务要建立有效的用户身份认证和年龄分级系统,实施差异化的服务策略。这一规定( )A.体现了未成年人依法享有家庭保护B.有利于提高未成年人法律地位C.彰显了平等就是不同情况差别对待D.考虑到未成年人身心发育尚不成熟【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特殊保护。D:根据所学,未成年人身心发育尚不成熟,自我保护能力较弱,辨别是非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和不法侵害,需要给予特殊的保护,所以国家不断完善我国的法律体系,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故D符合题意;A:材料中体现网络保护,不是家庭保护,故A说法错误;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未成年人法律地位没有提高,故B说法错误;C:“就是”说法绝对化,体现了不同情况差别对待,故C说法错误;故本题选D。(2024·四川德阳·中考真题)【增强法治观念 守护美好未来】为预防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某校召开预防校园欺凌安全知识宣讲活动,以下为部分宣讲资料。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资料一 (见图)资料二 2016年,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要求建立学校、家庭、社区(村)、公安、司法、媒体等各方面沟通协作机制,切实形成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的工作合力。2021年教育部印发《预防中小学生欺凌专项治理行动工作方案》,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在属地党委和政府领导下,与法院、检察、公安、民政、司法等部门和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加强协调配合,完善防治办法,积极构建综合防治体系。2023年国务院公布《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通过网络以文字、图片、音频等形式,对未成年人实施侮辱、诽谤、威胁或恶意损害形象等网络欺凌行为。(1)结合资料一和日常生活实际,为中学生预防和应对校园欺凌提出可行性建议。(2)结合资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谈谈为什么要构建针对校园欺凌的综合防治体系。(2)①未成年人身心发育尚不成熟,自我保护能力较弱,辨别是非能力和自我控制力不强,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和不法侵害;②未成年人的生存和发展事关人类未来,保护未成年人成为人类共识,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应有之义;③校园欺凌损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容易诱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1)结合资料一和日常生活实际,为中学生预防和应对校园欺凌提出可行性建议。(2)结合资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谈谈为什么要构建针对校园欺凌的综合防治体系。【答案】(1)国家制定专门的校园安全法,可使校园欺凌受害者得到专门而有效的法律保护,为防治校园欺凌提供专门的法律依据。 学校面向学生开展应对校园欺凌的全面认知课程和自我保护课程,提高学生应对校园欺凌事件的能力。 教师和家长在面对儿童求助时应给予安慰、支持和建议,发现欺凌行为后立即制止。学生需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敢于同违法行为作斗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