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2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 教学课件 (56张PPT,内嵌视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3.2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 教学课件 (56张PPT,内嵌视频)

资源简介

(共56张PPT)
第二章 城镇和乡村
第三节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
Towns and villages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and its impacts
新课导入
New course import
世界城市化进程的一般规律是什么?
核心素养
Core literacy
分析城镇化过程中人口从乡村向城市迁移的原因,理解这种迁移如何影响城乡人口分布和聚落形态的变化,探讨如何促进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探讨城镇化带来的资源消耗增加和环境问题加剧,以及如何通过绿色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策略减轻这些压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讨论城镇化进程中可能出现的城乡差距、社会阶层分化问题,强调城市规划中应包含促进社会公平和包容性的措施,确保城镇化成果惠及全体居民。
人地协调观
分析不同地理区域城镇化进程的特点、速度及驱动因素,理解区域间的差异和相互影响。探讨城镇化过程中城乡关系的动态变化,包括城乡一体化、城乡互动等模式,以及这些模式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国家及地方政策、城市规划如何适应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促进区域特色发展,减少盲目城镇化带来的问题。
区域认知
分析城镇化对经济增长、就业结构、社会服务、文化多样性、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综合影响。从历史视角审视城镇化的长期趋势,同时关注当前及未来短期内城镇化可能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以及不同时间尺度上的政策调整需求。
将城镇化视为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考虑其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动态变化,以及外部因素的干扰。
综合思维
组织学生参观不同类型的城镇,通过实地观察、访谈居民、收集数据,深入理解城镇化的具体表现和影响。利用统计数据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城镇化进程中的人口流动、土地利用变化、环境质量等数据,绘制相关地图,直观展示城镇化特征。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形式,模拟制定城镇化规划方案,考虑如何平衡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公平,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地理实践力
课标要求: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
要点导学
Essentials Tutorial
方法
城镇化进程示意图的判读
重点
城镇化的主要表现及动力
城镇化的地域差异
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难点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的进程差异
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CONTENTS/目录
城镇化
城镇化的地域差异
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世界城市化进程的一般规律
The general law of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the world
世界城市化进程的一般规律
03
PART
城镇化进程的阶段性
Phases of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世界城镇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以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这条曲线符合一般城镇化发展的实际。
城镇人口比例/100%
时间
0
20
40
60
80
100
初期阶段
中期阶段
后期阶段
“S”形曲线符合一般城镇化发展的实际,有助于理解现实的城镇化地域差异和预测未来的发展。现实中任何国家的城镇化过程随时间的发展都不可能留下一条完全向相同、平滑连续的标注曲线。
城镇化进程的阶段性
Phases of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城镇人口比例/100%
时间
0
20
40
60
80
100
初期阶段
中期阶段
后期阶段
城镇化水平低,城镇人口增长缓慢,进程慢。
特点:城镇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
出现的问题及发展新趋势: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较少,处于城镇化低水平时期
城镇化进程的阶段性
Phases of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城镇人口比例/100%
时间
0
20
40
60
80
100
初期阶段
中期阶段
后期阶段
特点:人口和产业向城镇聚集,城镇化推进速度很快
出现的问题: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
发展新趋势:出现郊区城镇化现状
人口大量进城,城市扩张,城镇化加速
城镇化进程的阶段性
Phases of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城镇人口比例/100%
时间
0
20
40
60
80
100
初期阶段
中期阶段
后期阶段
特点:城镇化水平很高,城镇人口比例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出现的问题:中心区表现出衰落的迹象
发展新趋势:出现逆城镇化现象
城镇化水平高,速度趋缓,出现逆城镇化
城镇化进程各阶段的表现、成因、图解
Manifestations, causes, and diagrams of each stage of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城镇化
郊区城镇化
逆城镇化
再城镇化
市中心
Center
郊区
Suburb
郊区
Suburb
农村
Rural
农村
Rural
人口由农村迁往城镇,农村地域转变为城镇地域
人口由城镇中心迁往郊区
人口由大城镇继续迁往乡村
人口迁回城市
城镇化进程各阶段的表现、成因、图解
Manifestations, causes, and diagrams of each stage of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再城市化
市中心
Center
郊区
Suburb
郊区
Suburb
农村
Rural
农村
Rural
人口由农村迁往城镇,农村地域转变为城镇地域
人口由城镇中心迁往郊区
人口由大城镇继续迁往乡村
人口迁回城市
发展
中国家
发达
国家
发达国家
个别城市
逆城镇化并不是城镇化的倒退。虽然逆城镇化阶段人口向城镇以外迁移,但其性质还是城镇人口,这些人口并不从事农业活动,因此逆城镇化是城镇化的高级阶段,并不是城镇化的倒退。
现在发展中国家郊区城镇化比较明显,发达国家则主要表现为逆城镇化与再城镇化。
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会出现郊区城镇化,在城镇化发展的成熟阶段,会出现逆城镇化和再城镇化。
城镇化进程各阶段的表现、成因、图解
Manifestations, causes, and diagrams of each stage of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城镇化进程各阶段的表现、成因、图解
Manifestations, causes, and diagrams of each stage of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再城市化
城镇的拉力和乡村的推力
城镇人口激增,低价上涨,交通拥挤
为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
高科技产业、第三产业发展,环境转好
城镇
乡村
乡村
知识拓展
Knowledge development
城镇化进程示意图的判读
城市人口比重变化曲线图
城镇人口比例/100%
时间
0
20
40
60
80
100
初期阶段
中期阶段
后期阶段
读转折点,划分阶段:从上图中发现,有两个转折点,可将城镇化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后期阶段
A
知识拓展
Knowledge development
城镇化进程示意图的判读
城市人口比重变化曲线图
城镇人口比例/100%
时间
0
20
40
60
80
100
初期阶段
中期阶段
后期阶段
读数值,分析水平高低:例如图中A时期,城镇化水平高,城镇化进入后期阶段
A
知识拓展
Knowledge development
城镇化进程示意图的判读
城市人口比重变化曲线图
城镇人口比例/100%
时间
0
20
40
60
80
100
初期阶段
中期阶段
后期阶段
读斜率,分析速度快慢:从图中可以看出,在中期阶段后期,城镇化速度逐渐减慢
A
知识拓展
Knowledge development
城镇化进程示意图的判读
城市人口比重变化曲线图
城镇人口比例/100%
时间
0
20
40
60
80
100
初期阶段
中期阶段
后期阶段
读曲线,看趋势:城镇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以表示为一条稍微拉平的“S”形曲线,城镇化水平有逐步提高的趋势,但后期曲线将在高位趋于平缓
A
知识拓展
Knowledge development
城镇化进程示意图的判读
城区面积变化图
读数量变化:比较乙、丙两个发展阶段,可发现丙发展阶段城市数量较多
读形态变化:对比丙、丁两个发展阶段,可发现从丙阶段到丁阶段,碎片化分布的几个城市连片发展形成城市群
读面积变化:从甲阶段到丁阶段,城区面积逐渐扩大, 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
知识拓展
Knowledge development
城镇化进程示意图的判读
城区人口密度变化图
读坐标,确定变量 如图中横坐标表示与市中心距离,纵坐标表示人口密度。曲线反映随着与市中心距离的变化,人口密度也会发生变化
读市中心人口密度变化及曲线形态变化,推断城镇化水平及所处阶段 在城镇化的初期,城市的规模不大,故人口密度由城市中心向郊区快速降低如a阶段)。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伴随着郊区城镇化的发展,人口密度在城市的水平分布上也发生不断变化(如c阶段→d阶段b阶段)在城镇化的后期,由于人们对环境质量的重视,加上郊区和小城镇地区基础设施的完善,人口开始由环境污染严重的城市中心向外迁移,使得市中心的人口密度得以降低,出现逆城镇化趋势
知识拓展
Knowledge development
城镇化进程示意图的判读
城区面积变化图
读数量变化:比较乙、丙两个发展阶段,可发现丙发展阶段城市数量较多
读形态变化:对比丙、丁两个发展阶段,可发现从丙阶段到丁阶段,碎片化分布的几个城市连片发展形成城市群
读面积变化:从甲阶段到丁阶段,城区面积逐渐扩大, 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
The impact of urbanization on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04
PART
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Problems arising from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镇聚集了大量的人口和各种经济活动,城镇规模逐步扩大,城镇功能日益增强,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休闲娱乐的中心。
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Problems arising from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城镇化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给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活力。但是,在城镇化过程中,也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
城镇化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给文化教育、价值观念等方面带来了显著的不同,可以推动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
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Problems arising from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伴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工业生产和城市建设对地理环境造成较大破坏,导致人居环境质量普遍下降。
城市的过度扩张,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流入,给城市就业和配套服务造成很大压力,引发了诸多问题,如环境污染、交通阻塞、房价居高不下、建设用地紧张等。
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Problems arising from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大气污染
Air pollution
产生原因:家庭炉灶、工矿企业、交通工具等燃烧煤、石油,排放大量烟尘、废气
危害:使城市空气污浊,危害人体健康,危害生物生存和发育,腐蚀建筑物
解决措施:合理布局大气污染较重的企业,实行集体供暖,建绿化隔离带,提倡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Problems arising from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产生原因: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污染城市水源,水体富营养化造成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过度繁殖,使水体缺氧,危害水生生物生存;有害金属导致公害病发生
危害:破坏水质,危害人体健康和动植物的生长、繁衍
解决措施:建立污水处理厂,实行污水达标排放
水污染
water pollution
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Problems arising from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产生原因:城市规模扩大、工业发展和居民消费水平提高,产生工业垃圾和居民生活垃圾,影响环境卫生,占据活动空间
危害: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
措施:及时清理,实行垃圾分类回收、利用,采用填埋、焚烧、堆肥等方法进行处理
固体污染
Solid pollution
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Problems arising from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产生原因:交通给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产生大于50分贝的噪声
危害:破坏生活环境,影响人们休息、工作和交谈,甚至损害身体健康
措施: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城市布局,建立绿化隔离带
噪声污染
Noise pollution
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Problems arising from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交通阻塞
Traffic jam
产生原因:城市人口急剧增长,汽车数量不断增加
危害:时间和能源浪费,影响环境质量
措施:控制城市人口过快增长,合理布局城市道路,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Problems arising from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房价居高不下Housing prices remain high
产生原因:乡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城市人口急剧增长
危害:影响居住质量,增加经济负担
措施:加快住房建设;加快推进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制定法律法规抑制房价过快增长
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Problems arising from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建设用地紧张Construction land is in short supply
产生原因:市区人口数量急剧膨胀,交通拥挤
危害:影响居住质量
措施:控制城市人口增长,科学规划城市用地
知识拓展
Knowledge development
城镇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
钢筋、水泥
城市工业废渣
生物栖息地
城市道路系统、生产生活设施
城市废气
建筑密集
生物多样性减少
城镇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
土地和空间
土地质量
降水、径流、蒸发、渗漏
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
城市“热岛”“雨岛”和“雾岛”
太阳辐射和气温、降水
日照、风向、风速
城市风等
如何降低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
How to reduce the adverse impact of urbanization on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城镇化并非单纯的城镇人口增加和城镇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社会保障、人居环境、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
20世纪80年代初的深圳渔民村(资料照片)
2020年8月13日拍摄的深圳市区一景(无人机照片)
如何降低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
How to reduce the adverse impact of urbanization on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为降低城镇化对自然生态的不利影响,使生活、生产、生态环境协调统一起来,为此,人们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田园城市、智慧城市的目标,走健康、持续、绿色、高效的城镇化道路。
知识拓展
Knowledge development
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主要措施
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分散大城市职能,建设新区和卫星城,努力推进郊区城镇化,以缓解城市中心区的压力。
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加强对城市的管理,妥善处理好城市各功能分区的关系。
因地制宜,建设人地和谐的生态城市。
阅读
Reading
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运用数字城市技术,将城市中人和物的信息按照地理位置进行组织,通过网络获取并传输海量数据,借助云计算进行实时处理,并将结果反馈到控制系统,再进行智能化控制,从而实现城市智慧化管理和运行。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是:发展更科学,管理更高效,社会更和谐,生活更美好。
对城市而言,智慧城市通过智能化管理能够破解“城市病”,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缓解交通拥堵,消除安全隐患。对居民来说,智慧城市意味着上下班便捷、供水供电可靠、日常出行安全,家长打开手机就能看到孩子的情况,病人通过手机在家里看医生。对旅行者而论,智慧城市是一个触手可及的城市,无论走到哪里,只要轻轻一点,就可获取吃住行游购娱各类信息。
图 2-39 智慧城市总体架构示意
阅读
Reading
智慧城市
基本原理 运用数字城市技术,将城市中人和物的信息按照地理位置进行组织, 通过网络获取并传输海量数据,借助云计算进行实时处理,并将结果反馈到控制系统,再进行智能化控制,从而实现城市智慧化管理和运行
建设目标 发展更科学,管理更高效,社会更和谐,生活更美好
意义 对城市而言 通过智能化管理能够破解“城市病”,降低资源消耗,减
少环境污染,缓解交通拥堵,消除安全隐患
对居民来说 上下班便捷、供水供电可靠、日常出行安全,家长打开手机就能看到孩子的情况,病人通
过手机在家里看医生
对旅行者而论 可获取吃住行游购娱各类信息
知识拓展
Knowledge development
生态城市和田园城市
是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设计,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
生态城市
是英国城市学家霍华德提出的关于城市规划的设想,是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实质上是城和乡的结合体
田园城市
活动
Activity
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随着城市的发展,大都市区、城市群和城市圈不断涌现,一些学者将特大城市的多种职能分散到周边的小城市,形成各有侧重、联系紧密的空间组织形式。如英国城市学家埃比尼泽·霍华德(E. Howard)针对英国城市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田园城市理论。另外,荷兰的兰斯塔德城市群借助“绿色缓冲区”,将阿姆斯特丹、鹿特丹和海牙三个大城市,乌得勒支、哈勒姆、莱顿三个中等城市,以及众多的小城市联系起来,形成绿心状城市群。
【答案】优点:疏散过分拥挤的城市人口,使居民返回乡村;建设新型城市,即建设一种把城市生活的优点同乡村的美好环境和谐地结合起来的田园城市;改革土地制度,使地价的增值归开发者集体所有。主要问题:田园城市理论的乌托邦特征非常明显。
图 2-40 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示意
田园城市的空间布局由具备文化吸引力的中央公园和周围居住、商业部分以及外围大部分属于农用地的大型绿带组成。当田园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则由若干个这样的田园城市围绕中心城市形成社会城市。其中每个城市之间设置永久的隔离绿带,并通过放射交织的道路、环形的市际铁路、城市运河相互联系。
阿姆斯特丹是首都、经济中心和国际航空港,海牙是国际会议中心和总部基地,鹿特丹是欧洲吞吐量最大的海港,乌得勒支是铁路枢纽和服务中心。
图 2-41 兰斯塔德城市群示意
(1)想一想,建设田园城市的优点和主要问题分别有哪些?
活动
Activity
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随着城市的发展,大都市区、城市群和城市圈不断涌现,一些学者将特大城市的多种职能分散到周边的小城市,形成各有侧重、联系紧密的空间组织形式。如英国城市学家埃比尼泽·霍华德(E. Howard)针对英国城市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田园城市理论。另外,荷兰的兰斯塔德城市群借助“绿色缓冲区”,将阿姆斯特丹、鹿特丹和海牙三个大城市,乌得勒支、哈勒姆、莱顿三个中等城市,以及众多的小城市联系起来,形成绿心状城市群。
【答案】大面积的农田、绿地有利于改善都市区的生态环境;环状生态格局利于控制城镇规模,疏散城市职能;减轻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问题。
图 2-40 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示意
田园城市的空间布局由具备文化吸引力的中央公园和周围居住、商业部分以及外围大部分属于农用地的大型绿带组成。当田园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则由若干个这样的田园城市围绕中心城市形成社会城市。其中每个城市之间设置永久的隔离绿带,并通过放射交织的道路、环形的市际铁路、城市运河相互联系。
阿姆斯特丹是首都、经济中心和国际航空港,海牙是国际会议中心和总部基地,鹿特丹是欧洲吞吐量最大的海港,乌得勒支是铁路枢纽和服务中心。
图 2-41 兰斯塔德城市群示意
(2)兰斯塔德城市群的绿心发展模式有哪些优越性?
活动
Activity
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随着城市的发展,大都市区、城市群和城市圈不断涌现,一些学者将特大城市的多种职能分散到周边的小城市,形成各有侧重、联系紧密的空间组织形式。如英国城市学家埃比尼泽·霍华德(E. Howard)针对英国城市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田园城市理论。另外,荷兰的兰斯塔德城市群借助“绿色缓冲区”,将阿姆斯特丹、鹿特丹和海牙三个大城市,乌得勒支、哈勒姆、莱顿三个中等城市,以及众多的小城市联系起来,形成绿心状城市群。
【答案】田园城市理论和兰斯塔德城市群的绿心发展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镇化过程中带来的城市病。中国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必须结合具体区域实际情况,学习这些理论和模式的精髓,开展有中国特色的规划和建设。
图 2-40 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示意
田园城市的空间布局由具备文化吸引力的中央公园和周围居住、商业部分以及外围大部分属于农用地的大型绿带组成。当田园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则由若干个这样的田园城市围绕中心城市形成社会城市。其中每个城市之间设置永久的隔离绿带,并通过放射交织的道路、环形的市际铁路、城市运河相互联系。
阿姆斯特丹是首都、经济中心和国际航空港,海牙是国际会议中心和总部基地,鹿特丹是欧洲吞吐量最大的海港,乌得勒支是铁路枢纽和服务中心。
图 2-41 兰斯塔德城市群示意
(3)议一议,随着我国城市的不断发展,田园城市理论和兰斯塔德城市群的建
设,对我国城市规划和建设具有哪些借鉴意义?
活动
Activity
2.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我国一些城市在绿化过程中,刮起了一股“大树移植风”,从移植大树再发展到搬迁古树。北方某沿海城市耗资 2 亿元“邀请”50 万株大树进城,以建设“森林型生态城市”。南方某沿海城市从广西、江西、安徽、湖南等地,购买了 5 000 余株树龄在 100~400 年的古树来装扮城市。建设生态城市无疑是正确的,但大树移植费用昂贵,最大代价是要“牺牲”大量无辜的大树,眼下近距离移植技术的成活率仅60%左右。大量移植大树对树木原生存地会造成严重的环境破坏,直接影响当地的生态群落,还会引发水土流失、泥石流、山体滑坡、洪涝等自然灾害。移植古树还违反了国家保护古树的有关法规。树龄百年以上的古树是国家的宝贵资源,擅自买卖属于违法行为。一棵苗木要十几年甚至上百年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因此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之说。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我们应当尊重自然规律,耐心地让小树在城市生长。
图 2-42 移植的大树第二章
(1)“大树移植”可使大城市迅速绿化,但这种做法对生态环境会造成哪些不利影响?
【答案】大量移植大树对树木原生存地会造成严重的环境破坏,直接影响当地的生态群落,还会引发水土流失、泥石流、山体滑坡、洪涝、沙尘暴等自然灾害。
活动
Activity
2.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我国一些城市在绿化过程中,刮起了一股“大树移植风”,从移植大树再发展到搬迁古树。北方某沿海城市耗资 2 亿元“邀请”50 万株大树进城,以建设“森林型生态城市”。南方某沿海城市从广西、江西、安徽、湖南等地,购买了 5 000 余株树龄在 100~400 年的古树来装扮城市。建设生态城市无疑是正确的,但大树移植费用昂贵,最大代价是要“牺牲”大量无辜的大树,眼下近距离移植技术的成活率仅60%左右。大量移植大树对树木原生存地会造成严重的环境破坏,直接影响当地的生态群落,还会引发水土流失、泥石流、山体滑坡、洪涝等自然灾害。移植古树还违反了国家保护古树的有关法规。树龄百年以上的古树是国家的宝贵资源,擅自买卖属于违法行为。一棵苗木要十几年甚至上百年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因此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之说。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我们应当尊重自然规律,耐心地让小树在城市生长。
图 2-42 移植的大树第二章
(2)城市的绿化以山区的森林植被破坏为代价,而山区的水土流失又会给下游地区和城市造成哪些影响?
【答案】水资源缺乏,洪涝灾害多发。
活动
Activity
2.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我国一些城市在绿化过程中,刮起了一股“大树移植风”,从移植大树再发展到搬迁古树。北方某沿海城市耗资 2 亿元“邀请”50 万株大树进城,以建设“森林型生态城市”。南方某沿海城市从广西、江西、安徽、湖南等地,购买了 5 000 余株树龄在 100~400 年的古树来装扮城市。建设生态城市无疑是正确的,但大树移植费用昂贵,最大代价是要“牺牲”大量无辜的大树,眼下近距离移植技术的成活率仅60%左右。大量移植大树对树木原生存地会造成严重的环境破坏,直接影响当地的生态群落,还会引发水土流失、泥石流、山体滑坡、洪涝等自然灾害。移植古树还违反了国家保护古树的有关法规。树龄百年以上的古树是国家的宝贵资源,擅自买卖属于违法行为。一棵苗木要十几年甚至上百年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因此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之说。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我们应当尊重自然规律,耐心地让小树在城市生长。
图 2-42 移植的大树第二章
(3)你怎样理解“生态城市”的内涵?你认为应如何搞好大城市的绿化?
【答案】内涵:指符合自然生态规律和适合人类生存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措施:统一规划:城郊防护林和城内绿地构成层级系统;种植适生的本土植被;花、草、灌、林相结合;依法保护绿地。
活动
Activity
3.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选择一个你熟悉的乡村,运用所学知识,探究实现乡村振兴的主要途径。
【答案】主要的途径有:积极引进人才;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和旅游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做好网络营销和网络直播,扩大绿色农副产品的销售等。
Lesson summary
小结
课堂
能力提升:
运用资料,理解世界城镇化进程的一般规律,了解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解决措施。
Classroom exercises
小练
课堂
20世纪70年代,新加坡大量修建混凝土排水系统。2009年后,很多地区拆除混凝土,恢复自然河道生态环境。读图“新加坡碧山宏茂桥公园的河道改造对比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新加坡修建混凝土河道,使河道硬化,河床光滑,流速加快,有利于排洪,C正确。混凝土河道使得河床硬化,不利于地表水下渗,A错误。河道范围有限,对地下径流影响小,目的不是为了减少地下径流,B错误。河道硬化对河流水面蒸发影响小,河流水面两侧硬化的坡面减少了土地中水分的蒸发,不能增加大气湿度,D错误。故选C。
C
1.推测20世纪70年代,新加坡修建混凝土河道的主要目的是( )
A.减少河水下渗 B.减少地下径流 C.加快排洪速度 D.增加大气湿度
2.河道恢复自然生态环境后,碧山宏茂桥公园( )
①河流落差加大,流速加快
②下渗增加,蓄水能力提升
③湿地扩展,利于水质净化
④绿地增加,建设用地扩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0世纪70年代,新加坡大量修建混凝土排水系统。2009年后,很多地区拆除混凝土,恢复自然河道生态环境。读图“新加坡碧山宏茂桥公园的河道改造对比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解析:河道恢复自然生态环境后,对河流落差影响很小,但是由于没有硬化河道,流速会减缓,①错误。河道恢复自然生态环境后,下渗增加,蓄水能力提升,②正确。河道经生态恢复后,湿地面积扩展,有利于净化水质,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等,③正确。绿地增加,并没有扩展城市建设用地,④错误。故选B。
B
随着城镇化、机动化的发展,道路交通的供求关系变化具有宏观的规律性。下图为道路交通供求关系变化规律图。完成下面小题。
解析: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处于快速城镇化阶段,城镇化的迅速发展,使得机动化快速发展,处于机动化快速增长期,机动车的道路需求远大于道路交通建设,处于需求大于供给的供需失衡阶段,A、D错误,C正确;机动化初期和机动化成熟发展期不会有较为明显的交通拥堵,但现阶段我国道路交通供需失衡,处于机动化快速增长期,容易出现交通拥堵,B错误。故选C。
C
3.根据图文材料判断,现阶段我国( )
A.处于城镇化、机动化发展初期阶段
B.不会发生较为明显的交通拥堵现象
C.处于需求大于供给的供需失衡阶段
D.处于以绿色交通为主导的第三阶段
4.处于供需失衡阶段的国家,改善道路供求关系可采取的最有效措施是( )
A.加强生态环境建设,降低道路交通网密度
B.进行环保宣传,限制私家车出行
C.科学完善道路交通网,有效疏通交通节点
D.积极扩大内需,大幅度增加机动车的数量
随着城镇化、机动化的发展,道路交通的供求关系变化具有宏观的规律性。下图为道路交通供求关系变化规律图。完成下面小题。
解析:降低道路交通密度会加剧交通拥堵,且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A错误;限制私家车出现对改善道路供需失衡作用有限且不可持续,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B错误;完善道路交通网,疏通交通节点,有利于增大车辆通行量,缓解交通拥堵现象,从而达到缓解我国道路需求量大于供给量状况,C正确;增加机动车数量,会增加交通拥堵问题,D错误。故选C。
C
5.大湾区城市不透水面的变化能够直接反映出各城市( )
A.城市等级显著提高
B.城市化水平上升
C.工业区不断扩大
D.绿地面积持续减小
监测和分析不透水面的动态变化不仅能了解城市化进程,而且对城市未来发展规划具有重要意义。下图为“1990~2020年大湾区部分城市不透水面与绿地(林地与草地)空间比例变化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解析:图示期间,大湾区城市不透水面比例呈增加趋势,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扩大,城市化水平上升,B正确。但不能反映区域城市等级提高,A错误。建设用地面积扩大也不能直接反映其工业区不断扩大,也有可能是其他用地的增加,C错误。虽然绿地空间比例整体呈下降趋势,但由于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大大增加,所以其绿地的面积不一定减小,D错误。故选B。
B
6.大湾区城市用地变化给该区域带来的影响最可能是( )
A.地下水位升高
B.热岛效应缓解
C.城市内涝频率增加
D.生物多样性增加
监测和分析不透水面的动态变化不仅能了解城市化进程,而且对城市未来发展规划具有重要意义。下图为“1990~2020年大湾区部分城市不透水面与绿地(林地与草地)空间比例变化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解析:由图可知,整体上大湾区城市不透水面比例不断增加,绿地比例下降,下渗减少,地下水位下降,A错误。城市不透水面比例不断增加,绿地比例下降,热岛效应加强,B错误。地表径流增大,城市内涝频率增加,C正确。大湾区城市不适水面比例不断增加,绿地比例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D错误。故选C。
C
感谢观看
THANKS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