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 课时作业(含解析)七年级地理湘教版(2024)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5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 课时作业(含解析)七年级地理湘教版(2024)下册

资源简介

8.5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 课时作业
南极洲大陆几乎全被冰川覆盖,占全球现代冰被面积的80%以上。科考工作人员发现,南极洲有大量的煤田,煤炭资源丰富。煤炭是由树木埋于地下,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形成的。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代表南极洲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南极洲几乎被冰川覆盖,没有大型树木生长,但却有大量煤田的原因是( )
A.南极洲的煤炭不是由树木演变来的
B.远古时期,人们将煤炭储存在南极洲地下
C.很久之前,人们将树木埋到了南极洲地下
D.南极洲以前位于纬度低的地区,后经大陆漂移才到了现在的位置
2022年10月,中国南极科学考察队队员分两批搭乘“雪龙2”号、“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从上海出发,共同执行南极科学考察任务。读南极地区中国科学考察站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3.下列关于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站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南极科学考察站中,纬度最高的是昆仑站
B.所有科学考察站均有极昼和极夜现象
C.泰山站位于昆仑站的北方
D.中山站位于长城站的东南方
4.我国第五个南极科学考察站秦岭站所处的经纬度最接近( )
A.(73°N,165°E) B.(73°S,165°E)
C.(83°N,165°W) D.(83°S,165°W)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请仔细阅读图中相关信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图中甲为世界最大的岛屿( )
A.马达加斯加岛 B.格陵兰岛 C.海南岛 D.塔斯马尼亚岛
6.甲岛屿大部分位于地球上五带中的( )
A.南寒带 B.北寒带 C.北温带 D.热带
2024年2月7日,中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秦岭站开站,填补了中国在南极罗斯海区域的考察空白。秦岭站是中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是继长城站、中山站之后的第3个常年考察站。读南极地区科考站和秦岭站效果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秦岭站濒临的海洋甲是( )
A.大西洋 B.太平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8.秦岭站悬空建设主要是为了( )
A.防积雪掩埋 B.防地震频发 C.防强降雨 D.节省建筑材料
9.下列关于南极地区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科学考察的最佳时间为每年的7、8月份
B.全球变暖致使南极冰川加速融化
C.猎杀企鹅以扩充科考人员食物补给
D.大力开采矿产缓解人类资源紧张
10.关于两极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北极地区的代表动物是北极熊,南极地区的代表动物是企鹅
B.两极地区淡水资源贫乏
C.位于南极点的科考站是中国的黄河站
D.酷寒、狂风、降水丰富是极地地区的气候特征
在某次动物联谊会上憨厚的北极熊这样介绍自己(见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北极熊主要分布在( )
A.大西洋及其沿岸地区 B.北冰洋及其沿岸地区
C.太平洋及其沿岸地区 D.印度洋及其沿岸地区
12.北极熊家乡冰面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变暖 B.降水减少 C.地壳变动 D.人类采冰
13.生物学家计划观察北极熊的生活习性,最佳时间是( )
A.1~2月 B.3~4月 C.7~8月 D.11~12月
14.濒临北极地区的主要国家有( )
A.中国、日本、韩国 B.美国、巴西、俄罗斯
C.俄罗斯、加拿大、美国 D.挪威、瑞典、印度
15.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极地考察能力彰显着一个国家的科研实力与综合国力。2024年2月7日,中国第五个南极科学考察站秦岭站开站,是中国极地事业的又一个里程碑,标志中国跻身全球极地研究“第一梯队”。某地理兴趣小组以“极地考察与生态保护”为主题进行项目式学习,请你协助其完成该学习过程。
【项目一:了解科学考察站】
迄今为止,我国在极地地区已建立多个科学考察站,分别是南极的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秦岭站和北极的黄河站。小组成员绘制了两极地区示意图,认识并标注了我国已建立的6个极地科考站的位置(如下图)。
(1)我国已建立的六个极地科考站中,没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__________。
【项目二:研究相关课题】
南极洲和北冰洋独特的自然环境使之成为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广阔天然实验室。小组成员搜集了极地科考的部分课题并对课题内容进行分类。
(2)请将下列研究课题内容的序号填入表中对应的空格内。
科考领域 太阳活动 生物活动 地质演化 环境问题 气候变化 冰川资源
课题内容 ⑤ A___ B___ C___ D___ ④
①通过企鹅、北极熊等,研究生物对极端环境的适应性。
②通过提取冰芯,研究几百万年来的气候变化。
③通过南极储量很大的煤田,研究大陆漂移演化。
④通过极地冰川的研究,探索解决水资源危机的新途径。
⑤通过极光现象,研究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⑥通过极地上空的臭氧空洞,研究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项目三:寻求新型能源】
能源短缺是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人们除了寻求新能源以外,还将目光放到更远的极地地区。小组成员就“是否应该开发极地地区的能源”展开辩论。
正方:应该开发。 反方:不应该开发。
(3)对于以上辩题,你支持哪方观点?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南极洲位于地球最南端,土地几乎都在南极圈内,图中甲是亚洲,乙是非洲,丙是南极洲,丁是南美洲,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答案:D
解析:众所周知,煤的形成需要有暖湿的环境与大片的森林,而现在的南极洲上冰天雪地,号称“白色沙漠”,不可能具备森林生长和煤炭形成的条件,其原因是南极大陆曾经处在中低纬度,气候温暖,森林广布,后来由于漂移分离,才漂移到现在南极的位置上,D正确,ABC错误。故选D。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站的分布特点。读图可知,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站中,纬度最高的是昆仑站,A不符合题意;长城站位于南极圈以外,没有极昼极夜现象,B符合题意;泰山站位于昆仑站的北方,C不符合题意;中山站位于长城站的东南方,D不符合题意。故选B。
4.答案:B
5.答案:B
解析:读图可知,甲是格陵兰岛,是世界最大的岛屿,位于北美洲东北部,B正确;马达加斯加岛位于非洲,海南岛位于亚洲,塔斯马尼亚岛位于澳大利亚的南面,都不是世界最大的岛屿,ACD错误;故选B。
6.答案:B
解析:读图可知,北极圈穿过格陵兰岛南部,格陵兰岛大部分位于地球上五带中的北寒带,B正确,故选B。
7.答案:B
解析:由甲的经度位置(60°E~180°)及它是秦岭站面向的大洋扇区可知,甲是太平洋,南极地区还濒临大西洋和印度洋,不濒临北冰洋,故选B。
8.答案:A
解析:秦岭站采用底部架空方式,主要目的是为了避免大雪堆积,防止掩埋建筑物和利于大风通过,A正确;南极地区人烟稀少,且位于板块内部,地震不频发且没有必要,B错误;南极地区气候特点是酷寒、大风和干燥,无强降雨,C错误;节省建筑材料不是主要目的,D错误。故选A。
9.答案:B
解析:南极地区科学考察的最佳时间为每年的11月到次年3月,A错误;全球变暖致使南极冰川加速融化,B正确;应保护南极的主人“企鹅”,C错误;更不能大力开采矿产,破坏南极的生态环境,D错误。故选B。
10.答案:A
解析:北极地区的代表动物是北极熊,南极地区的代表动物是企鹅,故A正确;两极地区淡水资源丰富,全球68%的淡水以冰雪的形式储存在两极地区,故B错误;中国的黄河站位于北极地区,故C错误;酷寒、多狂风、降水稀少是极地地区的气候特征,故D错误。故选:A。
11.答案:B
解析:根据北极熊的习性可知,北极熊是北极地区的代表动物,主要生活在北冰洋及其沿岸地区。故选B。
12.答案:A
解析: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两极地区的冰川融化,所以北极地区的冰面越来越少。故根据题意选A。
13.答案:C
解析:北极地区地处高纬度地区,气候寒冷,每年的7、8月份是北极地区的暖季,也是北极地区的极昼时期,所以是到北极地区观察北极熊的生活习性的最佳时间。故选C。
14.答案:C
解析:结合地图可得知,濒临北冰洋的国家是:俄罗斯,美国、加拿大;结合选项故选:C。世界上有70多亿人口,分别居住在220多个国家和地区。
15.答案:(1)长城站
(2)①;③;⑥;②
(3)支持正方:理由是可以解决能源问题(支持反方:理由是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
解析:(1)我国已建立的六个极地科考站中,没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长城站,该站位于南极圈以外。
(2)南极地区是自然资源的“大仓库”。地下埋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地上储存着大量的淡水资源,海域及沿岸栖息的无数的海洋生物。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原始的自然环境,为科学家们进行地质、冰川、海洋、生物、气象、天文等学科的科学研究,提供了领域广阔的天然实验室。北极地区石油、天然气、煤、铁等资源丰富。据材料分析,①通过企鹅、北极熊等,研究极地生物对极端环境的适应性,研究生物活动对不同环境的适应——生物活动。②通过提取冰芯,研究几百万年来的气候变化,探究全球气候变暖等全球性问题——气候变化。③通过南极储量很大的煤田,研究大陆漂移演化,明确南极的地质环境演变——地质演化。④通过极地冰川的研究,探索解决水资源危机的新途径,明确南极的冰川资源面积变化——冰川资源。⑥通过极地上空的臭氧空洞,研究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人类不合理的行为活动破坏了臭氧层,导致臭氧层阻挡紫外线的能力降低,带来环境问题——环境问题。
(3)能源短缺是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人们除了寻求新能源以外,还将目光放到更远的极地地区。小组成员就“是否应该开发极地地区的能源”展开辩论。正方:应该开发。反方:不应该开发。对于以上辩题,为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我支持反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