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复活节岛,是南太平洋中一座与世隔绝的小岛,以其独特的巨石雕像和神秘文化闻镇雄第五中学2024年春季学期高一年级4月份月考名于世。然而,复活节岛的历史却充满了挑战和变迁。在15世纪时,这里土地肥沃、森地理林茂密,据科学家估算,最兴盛时人口达8000~20000人,而当时生产水平所能提供的食物最多只能养活2000人,于是悲剧发生了,岛上的森林已经消失,大部分树木灭绝,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综合题)两部分。第I卷第1页至第5页,陆地鸟类和半数以上的海鸟种类也全部灭绝。随着森林的消失,人们无法建造船只出海第Ⅱ卷第6页至第8页。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00分,考捕鱼,并且只能在浅海捕鱼,导致浅海的生态也遭到了破坏。这些环境问题导致岛上的试用时75分钟。人们陷入了饥饿和贫困的境地,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至1877年岛上仅剩100多人。尽管如此,其文化和传统依旧熠熠生辉,吸引第I卷(选择题,共48分)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探访。图1为复活节岛景观。注意事项:据此完成3~4题。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3.15世纪时,复活节岛的环境承载力为题卡上填写清楚。A.100人左右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B.2000人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C.8000人D.20000人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4.在15世纪,影响复活节岛环境人口容量最主要的资源是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A.土地资源B.渔业资源据报道,2019年春节日益临近,铁路、航空春运抢票大战也日趋“白热化”。由于C.森林资源D.海鸟返乡车票“一票难求”及机票昂贵,今年选择“反向春运”的人群大幅增加。“反向春图2为某地乡村景观图。读图,完成5~6题。运”是指年轻人将老家的父母和孩子接来自己工作的城市过年,节后再返乡。除夕前一周飞往某些城市的机票预订量同比增长超过40%,“四老一小”旅客订单显著增长。据此完成1~2题。1.造成“反向春运”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小卖音A.抢票难和票价昂贵1B.受春节回家团圆的传统文化的影响C.我国交通运输发展滞后3耕地■D.地区间经济水平的差异图22.关于“反向春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5.下列关于乡村空间结构,说法正确的是A.属于国内人口迁移A.居住用地是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B.属于人口流动B.空间结构复杂,功能完善C.可以促进社会和谐C.商业用地必定位于村落中心D.可以减轻春运压力D.农业生产区遍布全村高一地理ZX5·第1页(共8页)高一地理ZX5·第2页(共8页)》镇雄第五中学2024年春季学期高一年级4月份月考地理参考答案第I卷(选择题,共48分)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题号1236>答案DABCDCBD题号910111213141516答案CDACB2A【解析】1.A(抢票难和票价昂贵)只是现象的直接原因,而不是根本原因:B(受春节回家团圆的传统文化的影响)是普遍原因,但不是“反向春运”特有的:C(我国交通运输发展滞后)与事实不符,因为我国的交通运输己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地区间经济水平的差异,导致年轻人外出打工,老人和儿童留守家乡,因此年轻人将老人和儿童接到自己工作的城市过年,成为“反向春运”现象的根本原因,D正确。故选D。2.人口迁移通常是指较长时间内(通常超过一年)的居住地变更,而“反向春运”是春节期间的临时行为,属于人口流动而非迁移,A错误。故选A。3.根据材料“而当时生产水平所能提供的食物最多只能养活2000人”,说明当时复活节岛的环境承载力为2000人。B正确。故选B。4.复活节岛在15世纪时,土地肥沃、森林茂密,但随着人口的增长,岛上的森林逐渐消失,大部分树木灭绝,陆地鸟类和半数以上的海鸟种类也全部灭绝。这表明当时岛上的人口增长已经超出了森林资源的承载能力,导致环境恶化。因此,可以推断影响复活节岛环境人口容量最主要的资源是森林资源。C正确。故选C。5.乡村空间结构通常以农业生产为主,因此农业生产区会分布在整个乡村范围内,以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D正确。故选D。6.小卖部建在广场旁边确实可以为村民生活提供便利,村民可以更方便地购买日常生活用品,所以A不符合题意:广场是村民聚集的地方,人流量大,潜在客户多,小卖部建在广场旁边可以吸引更多的顾客,提高经济效益,所以B不符合题意;村民将小卖部建在广场高一地理ZX5参考答案·第1页(共5页)旁边,主要考虑的是经济效益和便利性,而不是优化乡村空间结构,C符合题意;将小卖部建在广场旁边可以更好地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D不符合题意。故选C。7.东北地区冬季积雪较厚,低矮的房屋结构能够更好地承受积雪的重量,防止房屋受损。A正确:马架房设计低矮并不是为了适应地形变化,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马架房的设计更多的是出于适应当地气候和建筑材料考虑,而非地形因素。B错误:马架房全部用泥壁,不做基础,四面皆土坯墙围绕,屋顶盖的是当地出产的茅草。这些材料本身承重能力有限,不适合构建高层建筑。C正确:马架房设计低矮可以减少热量的流失,保持室内温度。低矮的房屋结构可以减少热量的对流和散失,有利于保温。D正确。故选B。8.在北大荒垦荒时期,官兵需用马架房作为居所,主要是因为马架房简单易建。马架房的材料主要是泥壁、土坯墙和当地出产的茅草,这些材料容易获取,建造过程也相对简单。官兵在垦荒过程中,需要一种能够快速搭建且成本较低的住所,马架房正好符合这一需求。D正确。故选D。9.①,户籍制度严格是导致两种城镇化率差异增大的重要原因。在严格的户籍制度下,尽管大量人口涌入城市成为常住人口,但由于户籍限制,他们并未转化为户籍人口,从而扩大了两个城镇化率的差距。因此,①正确;城乡经济差异增大可能导致更多人口流向城市,但这并不直接解释为何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之间的差异会增大。这种差异更多地与户籍制度有关,而非单纯的经济差异,因此②不是直接原因,排除;流动人口数量增加是导致两种城镇化率差异增大的另一个直接原因。流动人口主要是非户籍人口,他们虽然在城市生活和工作,但并未获得城市户籍,因此扩大了两地城镇化率的差距。所以,③正确:农业生产规模缩小可能会影响农村人口数量,但与两种城镇化率差异增大的直接关系不明显。农业生产规模的变化更多影响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而不是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之间的差异,因此排除④。故选C。10.户籍政策放宽应该会缩小两种城镇化率的差距,而不是导致差距未能缩小,所以A不正确:城镇化速度逐渐减缓可能会影响城镇化率的绝对数值,但不一定直接导致两种城镇化率差距未能缩小,因此B不是主要原因;生育水平下降可能会影响总人口数,但与两种城镇化率差距的缩小没有直接联系,因此C不正确:农村土地附加值升高意味着农村土地的经济价值提升,这可能导致一些农村居民即使有机会转为城市户籍,也选择保留农村户籍,因为他们可能从农村土地中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这种情况会导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增长相对缓慢,从而无法缩小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差距。D是主要原因。故选D。高一地理ZX5参考答案·第2页(共5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镇雄第五中学2024年春季学期高一年级4月份月考 地理 -试卷及答案.pdf 镇雄第五中学2024年春季学期高一年级4月份月考地理-答案.pdf 镇雄第五中学2024年春季学期高一年级4月份月考 地理 -试卷及答案.pdf 镇雄第五中学2024年春季学期高一年级4月份月考地理-试卷.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