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重庆市高2025 届高三第五次质量检测生 物 试 题 2025.1命审单位:重庆南开中学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一、选择题:本题共15 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图1表示血红素分子,图2 表示血红素、血红蛋白和红细胞的关系。血红素能与O 可逆地结合,当它与氧结合时,暗红色的缺氧静脉血变为鲜红色的富氧动脉血。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血红素分子中□所缺少的元素为 Fe,缺乏时容易导致贫血B.红细胞中的1个血红蛋白分子含有1个血红素C.组成蛙成熟红细胞的化合物除了血红蛋白外,还有水分、无机盐、糖类、脂质、DNA、RNAD.血液流经肺部时,颜色由暗红色变为鲜红色2.当细胞所处温度降低到一定程度,质膜会发生相变,从流动的液晶态转变为固化的凝胶态。质膜中脂肪酸链的不饱和度越高,质膜的相变温度越低。胆固醇分子与磷脂分子相结合既能限制磷脂分子的运动,又能将磷脂分子分隔开使其更易流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质膜上的分子流动与水没有直接关系B.维持流动的液晶态是实现质膜功能的必要前提C.动物质膜中的胆固醇对膜的液晶态和凝胶态起着双重调节作用D.耐寒植物质膜中的脂肪酸饱和度较高,且质膜的流动性也较高3.下图1为“诱导契合”学说模式图,可以解释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酶分子中有一个能够与底物结合的部位,叫作活性中心。酶的活性中心具有柔性,与底物结合后自身发生微小的构象变化,促进底物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底物分子一旦转化成产物,就会与酶脱离,释放到溶液中,随后酶的构象也得以恢复。图2表示两类酶促反应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酶分子活性中心a、b、c三个结合位点在化学反应前、中、后均不相同B.酶催化时需要与底物结合形成中间复合体,在催化反应过程中具有饱和性C.葡萄糖和果糖结合形成蔗糖的过程如图2中的 A,该过程为放能反应,伴随着 ATP 的水解D.溶菌酶是一种免疫活性物质,能分解支原体等微生物的细胞壁,反应过程如图2中的B4.长江流域的油菜易受渍害,渍害是洪、涝或地下水升高导致根系缺氧引起,会导致光合速率降低。下表为某油菜品种经过不同时长的渍害处理后,测定相关指标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的结果。据表分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根部酒精含量 光合速率 气孔导度 胞间 CO 浓度 叶绿素含量根部酒精含量 l光合速率 -0.58 1气孔导度 -0.40 0.99 1胞间CO 浓度 0.48 -0.99 -0.99 1叶绿素含量 -0.30 0.86 0.90 -0.93 1注:表中数值为相关系数(r),代表两个指标之间相关的密切程度。Irl越接近1关系越密切,越接近0越不相关。A.根部在缺氧环境下进行无氧呼吸,有利于NAD 的再生,保证能量的持续供应B.根部酒精的大量积累,使光合速率一定程度下降C.渍害条件下气孔关闭和叶绿素含量下降可能分别受到脱落酸和细胞分裂素的影响D.渍害时光合速率下降,主要是叶片气孔关闭所致5.酿酒酵母有两种生活形态,单倍体和二倍体。单倍体通过出芽方式进行无性生殖,在环境压力较大时通常会死亡;二倍体也可以通过出芽进行繁殖,但在外界条件不佳时能进行减数分裂,生成一系列单倍体的孢子。单倍体的交配类型有两种,即a型和α型,二者可以结合形成二倍体。某研究团队将能合成组氨酸的a型和不能合成组氨酸的α型酵母菌融合,获得的二倍体子代 F 均能合成组氨酸,之后将F 所产生的100个孢子在不含组氨酸的培养基上继续培养,长出了24个菌落。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酿酒酵母是具有细胞壁和液泡的单细胞真核生物,营养充足时通过出芽方式快速繁殖B. a型和α型细胞融合时的基因重组增加了后代的多样性C.酵母菌生活史中两次出芽生殖产生的芽体染色体数目都与亲代相同D.若F 所产生单倍体a细胞与α细胞随机结合成二倍体子代,则其中能合成组氨酸的占比为9/166.着丝粒、端粒和DNA 复制原点是染色体的功能元件。着丝粒位于染色体的一个缢缩的部位,其最外侧是一种多蛋白构成的动粒,负责将着丝粒与纺锤丝连接在一起。纤冠层主要是由围绕在动粒外层的促使染色体分离的马达蛋白组成,与纺锤丝微管连接,支配染色体的运动和分离。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染色体主要由蛋白质和DNA 组成,用二苯胺处理分生区细胞,可观察到着色的染色体B.观察染色体的最佳时期是中期,此时每条染色体上有4个动粒C.纤冠层缺失会引起染色体的结构变异D.部分囊性纤维化患者的肺泡上皮细胞容易受损衰老,细胞内染色体端粒可能异常缩短7.在许多真核生物细胞内,mRNA 的5'端会发生甲基化,称为5'帽子(5' cap);3'端有一个含100~200个腺嘌呤核糖核苷酸组成的多聚腺苷酸尾(AAAAA…),即polyA尾。这两种修饰可增加 mRNA 的稳定性。polyA 尾是转录完成后,腺苷酸转移酶以 ATP 为前体物,催化100~200 个腺嘌呤核糖核苷酸(AMP)在mRNA 的3'端连接而成的。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推测5'帽子和 polyA 尾的存在可减少细胞内 RNA 酶对mRNA 的降解B.由题意可知,真核生物基因模板链的5'端有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串(TTTTT…)序列C. polyA 尾的形成过程中,ATP 提供了能量和原料D.若该 mRNA 含有a个碱基,则翻译的蛋白质中氨基酸数量小于8.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间常发生互换,包括单交换或双交换(如图所示),后者比前者发生的概率更低。已知玉米种子的籽粒饱满对凹陷、有色对无色、非糯对糯性表现为显性,均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为研究三对基因的位置关系,让纯合的饱满有色非糯与凹陷无色糯性玉米杂交,F 测交,结果统计如下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测交子代表型 饱满有色非糯 凹陷无色糯性 饱满 无色 非糯 凹陷 有色 糯性 饱满有色糯性 凹陷 无色 非糯 饱满无色糯性 凹陷有色非糯数量 2238 2198 98 107 372 362 29 19A.三对基因的遗传均遵循分离定律,两两之间均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B.饱满无色糯性和凹陷有色非糯的出现与F 形成配子过程中部分细胞发生了双交换有关C.控制籽粒颜色的基因位于另外两种基因之间D.单交换和双交换均可为进化提供原材料9.半乳糖血症和遗传性肾炎是两种常见的遗传病,某家系中这两种疾病的系谱图如图1所示。已知两病独立遗传,各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两病基因均不在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将控制遗传性肾炎的基因PCR扩增后用NotⅠ酶切,酶切产物电泳分离,系谱图中部分个体检测结果如图2。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13.一般认为,下丘脑的PO/AH区存在一个调定点(如 体温调节中枢就是依据这个调定点来调节体温的。病毒感染会导致体温调定点升高,机体会通过相应的调节机制使体温达到调定点附近。人感染流感病毒后体温上升的主要调节机制示意图如下图1 所示,体温调定点与体温的动态变化如下图2 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控制甲状腺激素和①的释放都属于神经—体液调节B. Ⅰ阶段冷觉感受器兴奋,骨骼肌不自主战栗,皮肤毛细血管舒张C.Ⅱ阶段机体产热与散热达到动态平衡,与Ⅰ阶段相比,此时散热更多D.Ⅲ阶段可加盖棉被,利于发汗降温,此阶段尿量减少,应及时补充水分14.孕妇体内的雌激素、孕激素等会使孕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随孕周增加而下降,出现胰岛素抵抗,这是妊娠期的正常生理现象。妊娠期糖尿病(GDM)指妊娠前无糖尿病,在妊娠期间出现高血糖的现象。下列相关叙述最不合理的是A.雌激素、孕激素等通过影响胰岛素的分泌直接使血糖上升B.孕妇的生理性胰岛素抵抗有利于保证胎儿的正常发育C.随孕周增加,正常孕妇体内的胰岛素水平可能会随之上升D.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可能与孕妇胰岛 B细胞分泌功能不足或胰岛素抵抗过强有关15.研究发现,正在生长的植物细胞具有“酸生长”特性,即pH4~5的溶液促进细胞伸长生长。为了研究这一现象的内在原因,研究者用黄瓜幼苗快速生长的下胚轴切段进行实验,实验操作及结果如下图。下列有关该实验的描述,错误的是A.若将材料替换为成熟组织的细胞,实验结果不明显B.植物体内,赤霉素和生长素可以协同促进植物细胞伸长生长C.加热处理后切段在pH=4.5的条件下增加不明显与高温导致细胞失去活性有关D.恒力可模拟细胞的内部结构对细胞壁的压力二、非选择题(共55 分)16.(11分)同学甲设计并开展有关光合作用所需条件的探究,装置如图1,光照一段时间后通过染色检测绿叶中的淀粉含量。同学乙进一步研究发现不同光照强度下叶肉细胞中叶绿体分布的情况如图2所示。请据图回答:(1)该实验的自变量为 。(2)为获得理想结果,在进行实验前同学甲应对植株进行 处理,这一处理的目的是 。(3)图2中叶绿体在光下移动的有序性依赖于 (填细胞结构)。A表示 (填“强”或“弱”)光条件,叶绿体这样分布的意义是 。(4)植物在水淹条件下可以进行无氧呼吸。下图所示为细胞内无氧呼吸过程,葡萄糖中的能量只有一小部分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有 。A.图示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都只在第一阶段产生ATPB.图中[H]表示还原型辅酶Ⅱ,在第二阶段起还原剂的作用C.植物体内丙酮酸脱羧基(-COOH)形成的直接产物是乙醇和二氧化碳D.人体内无氧呼吸产生乳酸pH不会明显变化,但[H]会有一定量的积累17.(11分)水稻是人类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种子的胚乳由外向内分别为糊粉层和淀粉胚乳,通常糊粉层为单层活细胞,主要累积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淀粉胚乳为死细胞,主要储存淀粉。选育糊粉层加厚的品种可显著提高水稻的营养。(1)用诱变剂处理某水稻纯合品系的幼苗,待植株成熟、结穗后按图1处理种子,埃文斯蓝染色剂无法使活细胞着色。用显微镜观察到胚乳中 (填“染色”或“未染色”)细胞层数增多的即为糊粉层加厚的种子,将其对应的含胚部分用培养基培养,筛选获得糊粉层加厚突变体甲。基因检测发现,甲植株位于4号染色体上的Bt2 基因的模板链发生了如图2所示变化,导致该基因表达的多肽链第22 位氨基酸转变为 ,进而影响了性状。(1)疼痛时体内的GABA分泌增多,GABA 只作用于相应细胞的根本原因是 。(2)正常情况下,触觉神经元兴奋时,在抑制性神经元上 (填“能”或“不能”)记录到动作电位。正常情况下,GABA 作用于痛觉神经元时,痛觉神经元的电位变化是 (填字母)。(3)痛觉神经元上表达的 Cl 转运蛋白主要包括了 KCC2 和NKCCl,它们共同参与维持Cl 浓度的平衡。患带状疱疹后,痛觉神经元上KCC2/NKCC1 的比值 (填“增大”或“减小”),此时GABA作用于特异性受体后,导致突触后膜膜内的电位变化为 。(4)GHB(γ-羟丁酸)又称“液体迷魂药”,曾用来当做全身麻醉剂及帮助睡眠,现无合法用途,喝完后会出现头晕、嗜睡、意识混乱等症状。研究发现GHB 作用于 GABA-B受体,据图分析“液体迷魂药”令人神志不清的原因是 。20.(13分)土壤盐碱化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难题,通过全基因关联分析,科研人员定位了一个盐碱响应通路中的关键基因ATI。为研究高粱植株中ATI 的作用,研究人员拟构建ATI 过表达植株(AT1 - OE)和AT1 基因敲除植株(AT1-KO)。(1)构建ATl-OE 植株:以高粱 cDNA 为模板,通过 PCR 获取目的基因。将目的基因与 Ti 质粒相连接,将重组质粒转入 。将后者与高粱愈伤组织共培养,筛选后经 获得完整植株。(2)构建AT1-KO植株:以图1中ATI 基因的上、下游片段构建重组质粒(图2),然后通过同源重组(重组质粒中的上、下游片段分别与高粱基因组中ATI 基因上、下游片段配对,并发生交换)敲除高粱植株中的AT1 基因。具体构建过程如下:①以高粱基因组 DNA 为模板,选择引物 进行PCR 扩增,用 对PCR产物进行酶切后电泳,结果如图3。回收片段 (填字母),再与 HindⅢ酶切后的质粒大片段连接,获得重组质粒。②将重组质粒转入高粱愈伤组织,将愈伤组织置于含 的平板上初步筛选,最终获得高粱植株。③初步鉴定:提取高粱植株的核DNA,选择引物1 和引物4 进行PCR,若电泳获得 条条带,则对应植株为 ATI 基因敲除杂合子,通过自交获得敲除纯合子。(3)检测植株在盐碱土壤中的幼苗长势和作物产量,结果发现:相比野生型植株,ATI-KO 植株 ,ATI-OE 植株表型相反,说明ATI 在高粱碱胁迫的响应过程中起负调控作用。重庆市高2025 届高三第五次质量检测生物试题参考答案与评分细则一、选择题:本题共15 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选项 B D B D B D B C D A B B C A C1. B 【解析】 Fe是血红素分子的组成元素,缺乏时不能合成足量的血红蛋白,导致贫血,A正确;1个血红蛋白分子有4条肽链,含有4个血红素,B错误;蛙的成熟红细胞含有细胞核,组成细胞的化合物有血红蛋白、水分、无机盐、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C正确;血液流经肺部时,O 充足,经过气体交换,血液颜色由暗红色变为鲜红色,D正确。2. D 【解析】细胞膜(质膜)的流动性主要与磷脂分子和蛋白质有关,与水没有直接关系,A正确;流动的液晶态是细胞完成运动、生长、分裂、胞吞、胞吐等生命活动的前提,B正确,胆固醇分子与磷脂分子相结合既能限制磷脂分子的运动,又能将磷脂分子分隔开使其更易流动,起着双重调节作用,C正确;耐寒植物细胞膜中的脂肪酸不饱和程度较高,细胞膜的流动性较高,D错误。3. B 【解析】底物分子一旦转化成产物,就会与酶脱离,释放到溶液中,随后酶的构象也得以恢复,酶分子活性中心a、b、c三个结合位点在化学反应前、后相同,A错误;酶催化时需要与底物结合形成酶—底物复合体,酶分子数量有限,反应具有饱和性,B正确;葡萄糖和果糖结合形成蔗糖为吸能反应,C错误;溶菌酶能分解细菌的细胞壁,但支原体无细胞壁,D错误。4. D 【解析】根部在缺氧环境下进行无氧呼吸,利于将NADH转化为NAD ,保证有氧呼吸第一阶段的持续进行,A正确;根部酒精含量与光合速率呈现一定的负相关,B正确;脱落酸促进气孔关闭,细胞分裂素促进叶绿素合成,C正确;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呈正相关,但与胞间CO 浓度呈负相关,故不是气孔关闭导致CO 供应不足从而引起光合速率降低,D错误。5. B 【解析】酿酒酵母为单细胞真菌,有细胞壁和液泡(题图),营养充足时可通过出芽方式快速繁殖,A正确;a型和α型细胞的融合类似受精作用,不发生基因重组,B错误;出芽生殖为无性生殖,染色体和亲代一致,C正确;F 所产生的100个孢子在不含组氨酸的培养基上继续培养,长出了24个菌落,占1/4,推出该相对性状受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同时含有A 和B才能合成组氨酸。F 为AaBb,a细胞与α细胞结合形成的二倍体子代中能合成组氨酸(A B )的占比为9/16,D正确。6. D 【解析】用二苯胺溶液鉴定DNA 需配合沸水浴,A错误;分裂中期每条染色体上含有2个动粒,B错误;纤冠层支配染色体的运动和分离,缺失可能引起染色体的数目变异,C错误;端粒随细胞分裂次数的增加而截短,进而导致细胞衰老,D正确。7. B 【解析】根据“这两种修饰可增加 mRNA 的稳定性”推知,这两种修饰可能减少细胞内 RNA 酶对mRNA的降解,A 正确;根据“polyA 尾是转录完成后……”可知,polyA 尾与基因模板链序列无关,B错误;polyA尾由 AMP 连接而来,故 ATP 可提供原料和能量,C正确;若该 mRNA 含有a 个碱基,考虑 polyA尾等结构的存在,氨基酸数量小于 D正确。生物试题参考答案 第 1 页(共4页)8. C 【解析】三对性状各受一对基因控制,满足基因分离定律;两两之间测交未出现1:1:1:1的比例,不满足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饱满无色糯性和凹陷有色非糯的籽粒数量最少,为双交换的结果,B正确;设籽粒形状、颜色和糯性分别受A/a、B/b、C/c控制,因饱满无色糯性和凹陷有色非糯的籽粒数量最少,推知双交换后的配子为 Abc和aBC,F 基因型为ABC// abc,故A、a基因(控制籽粒形状的基因)在中间,C错误;单交换和双交换均属于基因重组,可为进化提供原材料,D正确。9. D 【解析】根据Ⅰ 和Ⅰ 生下Ⅱ 可知,半乳糖血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根据Ⅱ 和Ⅱ 生下Ⅲ 可知,遗传性肾炎为显性遗传病,又因电泳结果显示Ⅱ 为纯合子,故遗传性肾炎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A错误;Ⅱ 的致病基因酶切后电泳只出现一条带,无Not Ⅰ酶切位点,B错误;设半乳糖血症受A、a控制,遗传性肾炎受B、b控制,由电泳图可知Ⅲ 为杂合子( 与正常男性X Y生出患遗传性肾炎儿子(X Y)的概率为1/4,C错误;若Ⅱ 是半乳糖血症致病基因的携带者(Aa),Ⅱ 是AA的概率为1/3、Aa的概率为2/3,故后代为AA 的概率为1/3, Aa的概率为1/2, aa的概率为1/6,因Ⅲ 表现正常(A ),故其为纯合子(AA)的概率为2/5,D正确。10. A 【解析】环境可以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A正确;EPAS1 基因在现在的藏族人中很常见,汉族人及世界各地的其他人群中很少见,故并非所有的高海拔地区EPAS1 的基因频率均相同,B错误;由EPAS1 基因无法推断现在的藏族人是由丹尼索瓦人进化而来,有可能藏族人的部分祖先曾与丹尼索瓦人通婚,有过基因交流,C错误;DNA 测序只能确认由致病基因引起的遗传病,D错误。11. B 【解析】神经系统主要包括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两大类细胞,A错误;进食后,副交感神经活动增强,消化液的分泌增加,C错误;神经元细胞膜上存在与K 、Na 协助扩散有关的通道蛋白,D错误。12. B 【解析】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属于吞噬细胞而非淋巴细胞,A错误;细胞Ⅱ为细胞毒性T细胞,可以识别并清除被病毒入侵的上皮细胞,B正确;E7 蛋白与pRb蛋白结合,促进上皮细胞由G 期进入S期,C错误;E6 蛋白促进 p53蛋白降解,从而推动细胞进入G 期,推测p53 蛋白可抑制上皮细胞纺锤体相关蛋白的合成,D错误。13. C 【解析】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控制甲状腺激素的释放为神经—体液调节,控制①(肾上腺素)的释放属于神经调节,A错误;Ⅰ阶段调定点高于体温,冷觉感受器兴奋,促进产热,减少散热,皮肤毛细血管收缩,B错误;Ⅱ阶段机体产热与散热达到动态平衡,此时体温更高,故与Ⅰ阶段相比散热更多,C正确;Ⅲ阶段为体温下降期,此时加盖棉被不利于散热,D错误。14. A 【解析】雌激素、孕激素等降低胰岛素的敏感性,即通过影响胰岛素的作用间接使血糖上升,A错误;孕妇的生理性胰岛素抵抗利于提升血糖,保证胎儿的能量供应,B正确;孕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随孕周增加而下降,故正常孕妇体内的胰岛素水平应随之上升以保证血糖的相对稳定,C正确;妊娠期糖尿病的产生可能与孕妇胰岛素水平不能有效上升或胰岛素抵抗过强(敏感度下降过多)有关,D正确。15. C 【解析】“酸生长”为正在生长的植物细胞的特性,故成熟组织的细胞可能结果不明显,A正确;赤霉素和生长素可以协同促进植物细胞伸长生长,B正确;实验初期已去除原生质体,细胞已死亡,只保留了细胞壁,故加热处理后切段增加不明显应是导致了细胞壁某些成分的改变,C错误;恒力可模拟细胞内大液泡对细胞壁的膨压,D正确。生物试题参考答案 第2页(共4页)从三二、非选择题(共55分)16.【答案】(除标注外,每空2分,共11分)(1)CO 浓度和光照强度(2)黑暗(饥饿) (1分) 将叶片中原有的淀粉运走或耗尽,保证实验结果准确可靠(合理即可)(3)细胞骨架(1分) 弱(1分) 最大限度地吸收光能,保证高效率的光合作用(4)BCD【解析】(1)稀碳酸氢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蒸馏水对比,自变量为CO 浓度;锡箔+蒸馏水、蒸馏水对照,自变量为光照强度。(2)进行实验前应对植株进行黑暗(饥饿)处理,将叶片中原有的淀粉运走或耗尽,避免原有淀粉干扰染色结果,保证实验结果准确可靠。(3)细胞骨架与细胞器的锚定以及定向运动有关。A表示弱光条件,叶绿体汇集到细胞顶面,以最大限度地吸收光能,保证高效率的光合作用。B表示强光条件,叶绿体移动到侧面,防止灼伤。(4)图中[H]表示还原型辅酶Ⅰ,B错误;丙酮酸脱羧基(-COOH)形成的直接产物是乙醛和二氧化碳,C错误;人体内无氧呼吸产生[H]还原丙酮酸,不会有积累,D错误。17.【答案】(除标注外,每空2分,共11分)(1)未染色 亮氨酸(2)显性(3)(每空1分,共5分)【解析】(1)糊粉层为活细胞,不能被埃文斯蓝染色,故未染色细胞层数增多的即为糊粉层加厚的种子。由图可知,第22位密码子为CUC,对应亮氨酸。(2)野生型为纯种,突变体甲与野生型杂交,F 植株中野生型:突变型=1:1,说明突变体甲为杂合子,即发生了显性突变(aa→Aa)。(3)为将糊粉层加厚性状引入品系B,应先杂交,将不同来源的优良性状集中在一个个体,再不断与品系 B 回交,最终通过自交获得纯合子。18.【答案】(除标注外,每空2分,共10分)(1)尿的成分 (1分)(2)血细胞和血浆蛋白 血糖升高,原尿渗透压升高,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3)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具有控制作用(4)减少水分损失,更好地适应陆地环境 尿酸 (1分)生物试题参考答案 第3页(共4页)【解析】(1)结合图1以及选择性必修一P61,水和无机盐的平衡,是在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调节尿量和尿的成分实现的。(2)由图1可知,水和溶质可进入超滤液,而血液中的血细胞和较大的血浆蛋白不能透过。与正常人相比,糖尿病人血糖升高,原尿渗透压升高,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3)憋尿说明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具有控制作用。(4)尿酸不易溶于水,排泄尿酸可以减少水分损失,更好地适应陆地环境;陆生生物排泄含氮废物的形式是尿素、尿酸,痛风由尿酸引发。19.【答案】(除标注外,每空2分,共10分)(1)只有相应细胞中的GABA 受体基因选择性表达(2)能(1分) B (1分)(3)减小 负→正(4)GHB作用于大脑皮层神经元上的GABA-B受体,激活钾离子通道,使得钾离子外流,从而产生抑制性效应【解析】(1)GABA 只作用于相应细胞的直接原因是只有特定细胞有GABA受体,根本原因是GABA受体基因的选择性表达。(2)正常情况下,触觉神经元兴奋后,能将兴奋传递给抑制性神经元,后者释放神经递质GABA作用于下一个神经元,故能记录到动作电位。正常情况下,GABA 作用于痛觉神经元上的GABA-A受体,引起Cl 内流,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3)转运蛋白KCC2使Cl 排出细胞,NKCC1 使 Cl 转入细胞,患带状疱疹后,Cl 经Cl 通道外流,说明此时Cl 浓度内部高于外部,所以痛觉神经元上KCC2/NKCC1 的比值减小。GABA 作用于特异性受体后,导致突触后膜兴奋,膜内负电位→正电位。(4)GHB 作用于GABA-B受体,激活钾离子通道,钾离子外流,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从而产生抑制性效应。20.【答案】(除标注外,每空2分,共13分)(1)农杆菌 (1分) 再分化 (1分)(2)①1 和4 Not Ⅰ和 Hind Ⅲ b和 c②潮霉素 (1分)③2(3)幼苗长势好、作物产量高【解析】(1)根据题意“目的基因与 Ti质粒相连接”,故应将重组质粒导入农杆菌。携带重组质粒的农杆菌侵染愈伤组织,经再分化得到完整植株。(2)①以高粱基因组 DNA 为模板,选择引物1 和4 进行 PCR扩增,获得ATI 基因及其上、下游片段;用Not Ⅰ和Hind Ⅲ对PCR 产物进行酶切后电泳,得到三种不同大小的片段,上游片段、下游片段和ATI 基因片段。根据大小回收片段b(下游片段)和c(上游片段),再与 HindⅢ酶切后的质粒大片段连接,获得重组质粒。②将重组质粒转入高粱愈伤组织,利用标记基因(潮霉素抗性基因)进行初步筛选。③选择引物1和引物4 进行PCR,若高粱为杂合子,则应有两条条带(2.7kb和1.1kb)。(3)因ATI 在高粱碱胁迫的响应过程中起负调控作用,故敲除后应表现为幼苗长势好、作物产量高。生物试题参考答案 第4页(共4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