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九讲 中华文明的变革与复兴——改革开放以来 1978年至今,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是中华文明的变革与复兴时期,是中国全面改革开放时期,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最突出的时期。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创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科教卫生、文学艺术等方面都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正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一) 时间主线 (二) 空间定位 1 据下面地图所示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地图代表的是哪一时期的发展格局,并阐述判断依据。 ——据薛凤旋《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等整理 2 下图所示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国人口迁移示意图。结合地图,指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国人口迁移的态势,并分析其影响。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国人口迁移示意图 年份 全国卷 江苏卷 甲卷 乙卷 新课标卷 2024年 (选·31)“双百”方针的贯彻落实 (非选·44)新时代的成就 (选·10)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023年 (选·31)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非选·4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交往 (开放性试题·19)改革开放以来国人的社会生活 2022年 ①(选·31)经济体制改革 ②(非选·41)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的提升 (选·3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选·12)上海浦东新区的开发开放 考向分析 (1) 考查内容:近年来,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考查比重一直在提高;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是重点,需要全面把握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和核心历史概念的细节。 (2) 考查方式:以新材料为依托,注重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并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突出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也要多关注。 (3) 价值立意: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0235585 主干回眸一:政治制度与国家治理 政治 建设 伟大的历史转折 中共十一届 三中全会 作出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①____________ ________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平反冤假错案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按照②__________、有错必纠的原则加快平反冤假错案的步伐 中共十一届 六中全会 审议和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③______________,开展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1982 年《中华人 民共和国宪法》 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④______________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民主政治的 恢复和完善 (1)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⑤____________________逐渐恢复;1982年,进一步完善;已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载体。 (2) 改革开放后,进一步明确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个特点和优点,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3)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全面恢复和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以健康发展;1997年,⑦________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4) 改革开放后,⑧______________进入改革和进一步完善阶段,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 ◎⑨________,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 ◎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2019年10月,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突出强调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祖国 统一 “一国两制”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针对?________________提出;它首先被运用于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它是党领导人民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伟大创举 港澳回归 香港、澳门的回归,标志着祖国?______________向前迈出重要一步 海峡两岸关系 (1) 1979 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后,中国政府推动大陆同台湾同胞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促进双方人员往来。 (2) 1992年11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海峡两岸同属?__________,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共识,即“九二共识”。 (3) 1993年4月,汪辜会谈,标志着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 (4) 2005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反分裂国家法》,表明全中国人民维护?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共同意志和坚定决心。 (5) 2005年4月,胡锦涛邀请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成功开启两岸?________交流。 (6) 2008年12月,两岸海、空直航及直接通邮正式启动,两岸全面直接双向通邮、通商、通航的“?__________”迈开实质性步伐 法治 建设 主要方针 改革开放后,中共中央强调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______________,保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1982 年《中华人 民共和国宪法》 是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中国的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中共十五大 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___________________” 《中华人民共和 国宪法修正案》 1999年和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先后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法治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中华人民共 和国民法典》 2020 年 5 月通过,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以?________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 外交 工作 中共十一届 三中全会后 中国的外交政策朝着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服务的方向进行重大调整 世纪之交 中国把巩固与发展________________作为外交工作的首要任务 进入21世纪 中国积极致力于与世界各大国建立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 (1) 中国把与__________________合作作为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一部分。 (2) 中国积极推动区域和国际合作。 (3) 中国积极参与以______________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 中共十八大以来 中国推进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走出一条__________________新路,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中共十九大 中国坚持____________道路,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中共二十大 (1) 中国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对冷战思维,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搞双重标准。 (2) 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军事 建设 国防和军队改革 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重构______________领导指挥体制、现代军事力量体系和军事政策制度,全面推进国防科技创新 要点聚焦__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 会议 时间、地点 主要内容 历史意义 八七会议 1927年、汉口 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秋收时节发动起义。 →工作重心由城市向农村转移 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 遵义会议 1935年、遵义 集中全力解决军事和组织问题,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 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七届二中 全会 1949年、西柏坡 指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提出党的总任务是把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工作重心由农村向城市转移 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重大问题 十一届三 中全会 1978年、北京 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转移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要点聚焦__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治理方面的制度创新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探索出适合本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 开放新格局:从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从开放到推动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时代。 (3) 城乡一体化: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基本被打破,城乡一体化基本框架逐渐显现。 (4) 脱贫攻坚:从中国国情出发,建立并逐步完善,最终取得了全面胜利。 (5) 城镇化进程:城镇化制度创新迈出新步伐,新型城镇化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 要点聚焦__新时期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1. 思想内涵: 世界秩序观 以坚持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立足点、以维护国际秩序总体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以推动新型国际关系为着力点。联合国体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基石,对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国际责任观 以公平、平等、正义为基础,以合作共赢为原则、以关切发展中国家利益为重点、以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中国坚持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准则,坚定支持发展中国家正当诉求和合理利益,以正确义利观为指导方针,按照“亲、诚、惠、容”理念,深化同周边国家的关系,提出“真实亲诚”理念,加强与非洲国家之间的团结合作 国家利益观 以捍卫主权、安全、发展三大国家核心利益为重心的三位一体综合安全思想。维护中国的基本制度和政治大局稳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经济的持续稳定和发展,是国家核心利益不可分割的三个组成部分 2. 主要特点: 不结盟 中国不跟任何国家缔结针对第三国的盟约,这确保了中国外交政策的独立性 平等性 对强国弱国、大国小国一视同仁。大国不欺负小国,强国不欺负弱国 独立性 遵循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包括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等准则 无附加条件 对外援助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是区别于西方国家的最显著特点 3. 基本原则: 一个中心 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外交应以服务于国家发展为中心,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两个基本点 中国外交要维护中国在世界上的正当利益和促进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互利共赢 要点聚焦__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与建设 (1) 中国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推动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生效。 (2) 中国倡议设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对既有国际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 (3) 共商共建共享是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倡议的核心理念,是各方推动“一带一路”的重要共识,被写入联合国决议和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宣言等重要国际文件。 (4) 中国正从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变成更具影响力和作用力的推动者。 (5) 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学习互动: 0236220 主干回眸二:体制改革与社会生活 经济体制 农村经济 体制改革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主要内容包括推广①_______ ________________、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城市经济 体制改革 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后,城市改革全面展开,②_________ 广泛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商投资企业也发展起来 经济体制 改革目标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③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建立现代 企业制度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按照④__________________的总体思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对外开放 (1) 1980年,党和国家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⑤____________。 (2) 1984年,开放南通、连云港等14个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从1985年起,开辟长三角、珠三角、闽东南、环渤海等沿海经济开放区。 (4) 2001年,中国加入⑦__________________,更深层次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 (5) 实施“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 社会生活 货币 (1) 2009年,中国政府开始推进人民币的⑧______________。 (2) 2010年,中国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三大成员。 (3) 2016年,人民币成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之一 关税 (1) 1985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关税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强化了关税制度的⑨________建设。 (2) 198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国务院据此重新修订发布了关税条例,进一步完善了关税的基本制度,对国民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 税收 1980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我国的⑩__________________正式确立 交通 2008年,京津城际铁路通车运营,中国进入?__________时代 医疗 改革开放后,建立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使全民?____________ 城市化 1978年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21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迅猛发展 社会保障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日趋成熟,保障水平稳步提高 食物生产 1996年,中国提出立足国内资源、实现?_______________的方针 食物储备与 食品安全 (1) 200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2) 2010年,中国颁布《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 伟大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中国的综合国力提升 要点聚焦__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三次经济体制转型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56年底 (1) 特点: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到建立起以公有制为主体的计划经济体制。 (2) 表现: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市场调节,以指令性计划和行政管理为主。 2.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至20世纪90年代初 (1) 特点: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属于半计划半市场的经济体制。 (2) 表现: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城市进行国企改革;积极对外开放,逐步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3. 20世纪90年代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以来 (1) 特点: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 表现: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改变过去以行政配置资源的方式,而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逐步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大潮。 要点聚焦__比较古代、近代和当代对外开放的异同 古代对外开放 近代对外开放 当代对外开放 背景 封建国家的繁荣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则 友好往来,平等贸易 不平等 平等互利 内容 宣扬国威,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开辟通商口岸、降低关税 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设备,扩大对外贸易 结果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7620主干回眸三:文化交融与理论自信 阐述的问题 精髓 意义 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中国 特色 社会 主义 理论 体系 邓小平理论 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指引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1997年 ①________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认识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③_______ 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2002年 中共十六大 ④__________ 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求真务实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 2012年 ⑤________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求真务实 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⑦__ ____________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2017年 中共十九大 认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⑧______________新的飞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理论结晶,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 精神文明 (1) 20世纪80年代,“⑨____________________”是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最响亮的口号。 (2) 20世纪90年代后,爱国主义教育和⑩________________成为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3) 中共十八大以来,形成简明扼要、便于传播和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 进入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________________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文化传承 (1) 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快。 (2) 20世纪90年代,国家开始实行“?____________”发展战略,大量增加教育投入。 (3) 1998年,“北京图书馆”改称“国家图书馆”。 (4) 2003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式组建。 (5) 文物保护:1985年11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遗产公约》,成为缔约国。2004年8月,中国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要点聚焦__改革开放精神的内涵 1.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创新精神。 1978年,一场大讨论,一个动员令,一次重要的会议,一声改革的“春雷”。从此,改革成为时代强音,开放成为时代潮流。 2. 劈波斩浪、一往无前的精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以及“三步走”发展战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形成、“中国梦”的提出、“两步走”的战略安排等,不断展开和完善、推进和深化改革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 3. 敢闯敢试、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 深圳经济特区的成功创办,代表的就是敢闯敢试、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敢闯敢试、勇于创新是改革开放精神的内生动力。 4. 互利合作、命运与共的包容精神。 改革开放和新时代的探索,向世界传递出中国坚定扩大开放、携手各国合作共赢的时代强音。互利合作、命运与共已成为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 5. 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务实精神。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求真务实精神是伟大改革开放精神的品格。 要点聚焦__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1)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1978 年 5 月,思想理论界开展的这场讨论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纠正了长期以来束缚人们的“左”的错误,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 (2) 邓小平南方谈话:1992 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计划和市场的关系等重大问题,从根本上冲破了姓“资” 姓“社”问题的困扰,打破了人们思想上的束缚。 (3) 中共十五大:1997 年,中共十五大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了困扰人们的姓“公”姓“私”问题。 学习互动: 探究1: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材料 如下表所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各个阶段外交话语的构建及成果 时期 构建方式 外交话语 部分外交成果 1949— 1978年 自主独立构建 “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 “两个拳头打人”“一条线,一大片”“三个世界”“反帝、反霸、反殖”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的缓和;中日正式建交 1979— 2008年 借用西方话语 构建 和平与发展;全方位;“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中美建交;举办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举行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08年至今 创造性构建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亲、诚、惠、容”;新型国际关系 主办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举办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承办了奥运会、亚运会等重大体育赛事;先后举办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摘编自李强《中国国际话语权:演进逻辑、构建维度与现实挑战》 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当代外交史,围绕“中国国际话语权”,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探究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的变化 材料 1992年4月,按中央统一部署,山东诸城对150家市属独立核算企业进行审计,发现有103家亏损,其中43家资不抵债,同年10月,诸城市政府选择5家企业进行试点改革,涵盖小型国有工业企业、小型国有商业企业、小型集体企业和乡镇企业,第一家试点改制企业——国营电机厂的改革方案由职工提出,其内容为:将企业净资产平均出售给每一位员工,国有土地使用权不入股,让企业有偿使用,诸城市政府将之总结核定为“人人持股,平均持股”的股份合作制方案,准予实施,并在全市推广。至1994年7月,该市288家乡镇以上企业有272家实现改制,其中210家实行了股份合作制改造。 1996年,中央九部委对诸城改革进行联合调查,对其改革给予高度评价。诸城实行企业股份制改革后,经济活力迅速迸发,21世纪初期,吸引多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落户,一跃进入中国百强县行列。 ——摘编自迟福林主编《伟大的历程——中国改革开放40年实录》 (1)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诸城市企业改革的背景。 (2)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诸城市企业改革的路径。 探究3: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材料 如下表所示: 会议 重大决议 主要内容 1945年中共六 届七中全会 《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对党成立以来的若干历史问题,特别是对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错误作了详细结论;高度评价了毛泽东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杰出贡献;号召全党在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央的正确领导之下,实现中国革命达到彻底的胜利 1981年中共十 一届六中全会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2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作了科学分析和正确的总结,实事求是地评价了32年来的重大历史事件,分清了功过是非;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毛泽东在中国革命中的历史地位;肯定了三中全会以来逐步确立的适合我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正确道路;号召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下,为把我们的国家逐步建设成为现代化的、高度民主的、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努力奋斗 2021年中共十 九届六中全会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 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总结了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伟大成就,以及取得这些重大成就必须坚持的十条经验;高度肯定了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过程中取得的巨大成就;号召全党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摘编自《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45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年)、《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2021年) (1) 据材料,指出中国共产党三个历史决议在内容上的共通之处。 (2) 任选一个历史决议所涉及的历史时期,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表现。 第九讲 中华文明的变革与复兴——改革开放以来 时空统整 1 地图描绘的是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的对外开放格局。判断依据: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在此基础上,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建立了4个经济特区,又开放了14个沿海城市,随后又开辟了沿海经济开放区,并将开放范围逐步向内陆推进,因此形成了图中布局。 2 态势:由西南省份大量迁入东南沿海地区;由东北、华北、华东地区部分省份迁入京津地区;由中部省份大量迁入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新疆部分地区。影响:对迁出地而言,人口迁移造成当地劳动力不足,影响当地经济的发展,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地的人地矛盾。对于迁入地来说,给城市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不同地区的交流,但也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科学、合理、有序地引导人口流动,是当前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研究课题。 回眸聚焦 一、 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②实事求是;③统一全党思想;④民主政治;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⑦中共十五大;⑧干部制度;⑨1993年;⑩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台湾问题;?统一大业;?一个中国;?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政党;?三通;?违法必究;?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法典;?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周边关系;?发展中国家;?联合国;?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平发展;?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人民军队。 二、 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②国营企业;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⑤经济特区;⑥沿海港口城市;⑦世界贸易组织;⑧国际化;⑨法制化;⑩个人所得税制度;?高铁;?病有所医;?粮食基本自给。 【要点聚焦】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态下的被动开放;②在我国主权独立、国力增强的情况下主动进行;③加强了海外联系,推动了东亚文化圈的形成;④丧失主权,严重阻碍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⑤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 三、 ①中共十五大;②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③与时俱进;④科学发展观;⑤中共十八大;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⑨五讲四美三热爱;⑩以德治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科教兴国;?中国国家博物馆。 探究研习 探究1 示例一 国家利益和国家实力深刻影响当代中国的国际话语权。 首先,从国家利益的角度来看,我国一直秉持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坚定地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例如,朝鲜战争爆发后,应朝鲜党和政府请求,中国党和政府决定入朝作战。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与朝鲜军民并肩作战。又如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建交。因此,20世纪70年代,中国迎来了建交高潮。这些外交成就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拓展了外交活动的舞台。 其次,从国家实力的角度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种经济实力的提升,使得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话语权也随之提升。例如,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举办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举行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主办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承办奥运会和亚运会等重大体育赛事,特别是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我国的国际话语权建立在国家利益和国家实力的基础之上,我们将继续努力,为世界和平和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示例二 国际话语权的提升反映了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外交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国际话语权不断提升。中华人民共和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即“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同苏联等十个人民民主国家建交,打破了美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孤立,奠定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独立地位。1953年,我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也为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提供了道义和理论支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及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通过深化经贸、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合作,增进与各国人民的友谊和相互了解,提升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 我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等多边国际组织的活动,认真履行国际责任,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和地位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我国一直秉持和平发展的理念,积极参与国际反恐、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等方面的行动,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我国国际话语权的提升,既是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的体现,也反映了我国为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 探究2 (1) 背景: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诸城市属企业亏损严重。 (2) 路径: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从小型企业试点起步,然后逐步推广;从公有制到股份合作制。 探究3 (1) 共通之处:对党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进行了总结;明确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民主革命或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地位;提出了新的奋斗目标。 (2) 示例一 选择:《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主要表现:创建中国共产党,提出党的奋斗目标,制定民主革命纲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召开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领导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创造性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描绘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 示例二 选择:《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主要表现: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民族独立;实行“一五”计划,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并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毛泽东同志发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举行中共八大,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实践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实事求是地评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分清了功过是非;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毛泽东在中国革命中的历史地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开始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示例三 选择:《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主要表现:(除了以上两个决议所包含的表现外,还可以包含以下要点)明确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并得到发展;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民主政治逐渐制度化、法律化;“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重视民族工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一国两制”构想成功实践,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迈出重要一步;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立和发展,人们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