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十三讲 工业文明的震荡与转型——两次世界大战时期20世纪上半期,是工业文明的震荡与转型时期,是现代化模式调整与创新时期,是两次世界大战和两种社会制度并存时期,也是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时期。(一) 时间主线(二) 空间定位1 图一、图二分别为1914年和1923年的欧洲地图,指出图二与图一的三个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图一 1914年欧洲 图二 1923年欧洲 2 对比下列两幅地图,从中任意提取1945年后有关领土变迁的两个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和中东领土变迁示意图 1945年5月以后欧洲领土变迁示意图 年份 全国卷 江苏卷甲卷 乙卷 新课标卷2024年 (非选·46)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选·34)俄国十月革命 (选·14)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苏联重视体育事业2023年 ①(选·34)经济危机 ②(非选·41)日本投降 ③(非选·46)第一次世界大战2022年 (选·35)二月革命 (选·15)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考向分析 (1) 考查内容:有关这段时期内容的考查频率不太高,但近几年比例在增加。平时复习时,我们要重点关注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与苏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探索。 (2) 考查方式:试题多以特定时空下的史料构建学术情境,对学科素养的考查较为全面,更多突出情感价值观的教育。 (3) 价值立意:制度创新;民族自信;现代化模式;国际关系民主化;世界和平与安全主干回眸一:两次世界大战与国际秩序调整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间 ①________________ 1931—1945年战场 主要在欧洲,东线、西线、南线 中国、北非、欧洲、苏德、太平洋性质 列强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战争 ②__________________双方 同盟国与协约国 反法西斯同盟国与法西斯轴心国原因 根本原因: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 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掀起了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 (2) 20世纪初,欧洲形成两大敌对的④__________,它们竞相扩军备战,国际局势日益紧张 (1) 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和对⑤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不满,最终导致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2) 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和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特征 第一次世界范围的战争 第一次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合作进程 (1) 导火线:1914年6月,⑥______________。 (2) 爆发:1914年7月,全面爆发。 (3) 结束:1918年11月,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 (1) 局部爆发:1931年,日本制造⑦__________,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1937 年,日本制造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爆发的标志。 (2) 全面爆发:1939年9月,德国突袭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1941 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⑧________成为抵抗纳粹德国的主战场。 (3) 全球阶段:1941年12月,日军空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到全球阶段。 (4) 战争结束: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9月2日,日本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战后国际秩序的异同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雅尔塔体系协调关系 调整了⑨______________之间的关系 资本主义大国同⑩____________的暂时妥协体现意志 体现了 __________等帝国主义大国的意志 体现了美苏两国的意志国际组织 国际联盟(“ __________”原则) 联合国(“ __________”原则)国际格局 以 ________为中心的传统国际格局 以 ______为中心的两极格局建立基础 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的基础上 两个战胜国间的妥协主要矛盾 战胜国与战败国、战胜国与战胜国、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帝国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矛盾 两种不同的 __________之间的矛盾解体方式 随着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和 __ ___________________而彻底瓦解 随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瓦解相同点: (1) 都是在旧世界体系被破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 都是根据一系列国际会议所确立的基本原则建立新的国际体系。 (3) 都是大国意志的体现,具有大国 __________的烙印,并且都随着各国力量的消长而瓦解影响 (1) 对欧洲: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 ______的世界优势地位。 (2) 对殖民体系: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3) 对国际格局: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4) 对世界形势:改变了人们的________,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 (5) 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1) 对欧洲:各国的国力受到严重消耗。 (2) 对美国:成为世界______政治、经济和军事强国。 (3) 对苏联:军事和政治十分强大,赢得很高威望。 (4) 对国际格局:从以欧洲为中心走向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 要点聚焦__多角度认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给国际体系带来的改变欧洲中心地位受到冲击,美日等国的影响力扩大;国际体系的范围扩大,从欧洲体系变为全球性的世界体系。2.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短命的原因(1)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帝国主义列强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2) 体系中存在战胜国与战败国、战胜国与战胜国、帝国主义与被压迫民族之间等的各种矛盾。(3) 对战败国的严苛惩罚等刺激了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4) 在经济大萧条的冲击下,法西斯主义乘势而起。(5) 美国、苏联等大国参与有限,对新的侵略缺乏约束等。3. 关于国际联盟的认识(1) 从出发点看:美国的倡议迎合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国人民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愿望;为美国介入国际事务与争夺世界霸权创造了条件。(2) 从进步性看:国际联盟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国际组织,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政治性的国际组织,国际联盟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各国之间的国际合作方面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也为联合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它的出现标志着世界人民反战运动的兴起。(3) 从局限性看:一方面,美国和苏联这两个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大国没有参加,严重削弱了国际联盟的权威性;另一方面,沦为英法维护霸权的工具,最终未能制止侵略,局部战争最终走向了世界大战。 要点聚焦__英美对战争政策立场的变化及启示1. 英国政策变化及带来的结果政策 结果第一次世界大战 后初期 极力推行干涉苏俄的政策;巴黎和会上反对过分削弱德国,推行大陆均势政策 干涉苏俄的活动失败;为德国保存了元气,有利于德国的恢复和发展20世纪30年代 对法西斯采取绥靖政策,妄图祸水东引 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 期间 放弃绥靖政策,对法西斯采取强硬政策 不列颠之战中粉碎了德国的侵略计划,取得了胜利2. 美国政策变化及带来的结果政策 结果第一次世界大战 后初期 倡议召开华盛顿会议 建立起华盛顿体系,与凡尔赛体系一起构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新的国际关系格局20世纪30年代 实行“中立”政策 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第二次世界大战 期间 放弃“中立”政策,加入反法西斯阵营 取得太平洋战争的胜利,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进程3. 启示:(1) 国际经济纠纷容易引发战争,在遇到世界性经济危机时,各国应该团结互助,共渡难关,切忌以邻为壑。(2) 面对侵略势力的威胁,应该联合起来,奋起反抗。绥靖政策只能养虎为患,祸水东引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3) 一个国家必须注重提高自己的综合国力,加强抵御外敌的能力。(4) 要加强维和性国际组织的权威,目前,要努力提高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的作用。学习互动: 主干回眸二: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背景 ①____________将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人类社会发展开辟了新的模式。 1917年3月,②____________→1917年4月,③______________→1917年7月,七月流血事件→1917年 11月,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政策 ④__________________ (1918—1921年) (追随理想的实践) ⑤______________ (1921—1928年) (面对现实的探索) ⑥______________ (1925—1991年) (回归理想的实践)农业 ⑦______________ 粮食税 ⑧______________工业 大中小企业国有化 允许⑨________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工业化 (片面发展⑩________)商业 ______________ 允许自由贸易 ______________经济运行机制 绝对计划调节 计划和市场调节相结合 排斥市场的 ____________经济生产资料所有制 __________ 多种所有制共存 单一的公有制影响 (1) 进步性: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 (2) 局限性: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结论: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直接过渡) (1)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2) 结论: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间接过渡) (1) 使苏联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为后来取得 ____________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2) 排斥 ________,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影响了苏联的发展 要点聚焦__苏俄(联)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三种方式战时共产主 义政策 试图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来发展生产力,着眼点在于生产关系的变革,结果忽视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新经济政策 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是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是落后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苏联模式 单纯利用行政手段,过分强调生产关系的变革,通过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过渡,造成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国民经济比例失调苏联模式在 实践中的经 验教训 历史 经验 (1) 计划经济模式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有利于集中全国人力、物力和财力解决重大问题,一度推动了苏联生产力的发展。 (2) 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为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教训 (1) 从长远看,优先发展重工业影响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2) 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模式,排斥市场的调节作用,挫伤劳动者生产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活力。 (3) 牺牲农民利益,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 (4) 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和思想文化体制的僵化,产生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苏联社会主 义建设的历 程对中国的 启示 (1) 不能照搬别国模式,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时注意吸收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成功经验和教训)。 (2) 要注意工业、农业协调发展。 (3) 制定经济政策时,一定要使生产关系的调整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4) 要切实保障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注重改善民生。 (5) 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要大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要点聚焦__近现代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历程由空想到科学 (1) 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社会提出了一些天才的设想,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2) 马克思、恩格斯在长期的理论探索和革命实践中,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由理论到实践 1871年,法国巴黎爆发了工人武装起义,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个政权——巴黎公社由理想到现实 1917年,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并逐渐向社会主义过渡由一国到多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和亚洲也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由一国发展到多国一模到多模 相当长的时间内主要是苏联模式,各国也纷纷效仿或力图突破这一模式,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真题互动:(2024全国新课标卷T34)1917年10月8日,新的彼得格勒苏维埃执行委员会成立,由13名布尔什维克、6名社会革命党人和3名孟什维克组成,布尔什维克党人当选为苏维埃主席。在莫斯科等大城市的苏维埃中,布尔什维克党人也取得了主导地位。这( )A. 表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完成 B. 奠定了十月革命胜利的组织基础C. 加速了罗曼诺夫王朝的灭亡 D. 标志着苏维埃政权取代临时政府主干回眸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与社会生活及思想文化的发展资本主义 经济 (1) 20世纪初,①________________最终形成。 (2)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到经济危机前,资本主义世界出现暂时的调整和相对的稳定繁荣。 (3) 1929年爆发经济大危机,世界经济遭受重创,导致②__________崩溃。→美国通过③__________________扭转危机,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影响深远。 ◎基本做法:国家通过④________的形式,加强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调节。 ◎主要内容:整顿财政金融、调整工业生产、调整农业生产、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经济与 社会生活 (1) 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20世纪中叶,欧美各国完成了⑤____________,建立起高度集约的现代农业。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墨西哥分别培育出⑥______新品种、小麦新品种。 ◎20世纪20年代起,速冻加工、冷冻设备、冷冻食品等领域的技术不断进步。 (2) 居住条件的改善:20世纪以来,⑦__________和制冷得到推广思想文化 的发展 (1) 思想: ◎20世纪初,⑧____________诞生,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亚非拉⑨____________意识不断发展,民族民主运动高潮出现。 第一次世界大战客观上将自由、民主与民族独立的思想进一步传播到欧洲、西亚和北非各地,战后诞生的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改变了这些地区的政治版图。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⑩______________原则在殖民地传播,成为指导当地人民为独立、民主而斗争的武器。 (2) 科技: ◎20世纪科学理论取得重大突破,如 ________的提出和量子力学的发展;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问世,为技术革命进一步提供了理论支持。 ◎1903年,美国 __________设计的“飞行者1号”成功升空,飞机时代开始。 ◎1908年,美国福特T型 ____诞生,成为当时先进工业生产技术与管理的典范。 (3) 文化:进入20世纪, __________的形成大大促进了电影、音乐等文化的交流 要点聚焦__认识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多面影响学习互动: 主干回眸四:国际法与外交制度阶段 历程 认识17世纪至第一 次世界大战前 (1) 1625年,①____________的《战争与和平法》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确定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 (2) 1648年,《②_________________》签订后,确认了国际法基本原则。 (3) 17世纪时,③____________逐渐建立。 (4) 1815年,在④____________下,国际法的应用范围扩展 (1) 确立了国际法原则。 (2) 国际法⑤__________扩大20世纪以来 (1) ⑥__________后,为国际法开辟了新的发展阶段(苏俄提出不兼并不赔偿的原则,宣布侵略战争为反人类罪)。 (2)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联盟成立;1928年,《⑦____________》签订(宣布缔约各国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中废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⑧____________》签署;1946年,国际法院成立;各种国际组织建立;国际法领域大大扩展,颁布一系列公约或宣言 (1) 国际法主体增加,客体范围扩大。 (2) 国际法内容充实更新。 (3) 国际法⑨__________、法典化。 (4) 国际法适应⑩__________,各国依赖加深。 (5) 国际法地位不断提高。 (6) 影响国际法发展的因素越来越多。 (7) 国际法的效力得到强化国际法发展趋势 从无“法”到有“法”;从无“秩序”到有“秩序”;从无“机制”到有“机制” 要点聚焦__近代民族国家关系的调整时间 阶段 代表性事件 背景 进步性 局限性 特点1625年 奠基 《战争与和平法》 王权国家形成;三十年战争;国家利益冲突 主权独立;国际会议;集体制裁;近代外交 欧洲秩序均衡1648年 诞生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17世纪 外交制度 建立 各国派遣常驻外交使节和外交使团19世纪 外交制度 发展 维也纳体系 拿破仑战争 国际法适用范围扩大,公约法规和平解决争端 西方国家实行双重标准,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 欧洲秩序、大国协调、均势1917年 新主张 苏俄提出反人类罪 第一次世界大战破坏国际法 反战国际组织 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未能实现和平安全 大国中心1920年 新组织 国际联盟第一次世 界大战后 新体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928年 新条约 《非战公约》1945年 新组织 联合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破坏国际法;殖民体系崩溃 国际法范围扩大;国际组织数量激增;国际法领域扩展 时有大国违约行为(威胁世界和平) 全球化第二次世 界大战后 新领域 司法制度、领域扩大1953年 新准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学习互动: 主干回眸五: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背景 (1) ①________________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为民族民主运动提供了契机。 (2) ②________________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被压迫民族人民的民族民主斗争。 (3)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卷土重来,使宗主国与殖民地矛盾尖锐激化。 (4)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忙于战争无暇外侵,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地区③________________获得较大发展概 况 亚洲民族民 主运动的新 高潮 东亚 国民革命时期的④_______ _____ 中国收回了汉口、九江的英租界,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华势力东南亚 (1) 印尼共产党领导的反对⑤________殖民统治的民族大起义。 (2) 越南的抗法斗争西亚 伊拉克、叙利亚和黎巴嫩等地,爆发了反对⑥______占领的斗争南亚 印度的⑦_______________运动 沉重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和经济侵略,增强了印度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非洲独立意 识的觉醒 埃及⑧__________抗英运动 (人物:扎格鲁尔) 资产阶级领导的爱国民族主义运动摩洛哥抗西、抗法斗争 (人物:克里姆) ⑨________________⑩____________________ 局部反法西斯斗争拉丁美洲的 民族民主革 命与改革 阿根廷、 ________、尼加拉瓜等国掀起了不同形式的民族民主运动 尼加拉瓜的 __________被誉为“人民的良心”和“美洲自由的标志”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 ◎对内推行 __________,确立总统一任制度。 ◎对外捍卫国家主权和本国资源,将 __________收归国有 一次 ____________的资产阶级激进民主改革影响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动摇了 ________________,成为影响国际秩序的重要因素 要点聚焦__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特点学习互动: 探究1:欧洲民族国家的演进与两次世界大战材料 从1500年前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欧洲民族主义思潮不断发展,对世界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如下表所示:1500年前后 欧洲民族主义兴起:英法等民族国家形成,王权加强18世纪末19世纪初 欧洲民族主义普遍发展:欧洲各国民族意识普遍觉醒,在反抗外来侵略中发挥重要作用1870—1914年 欧洲民族主义呈现高潮:狭隘的民族主义和极端的民族主义盛行,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20世纪30年代 欧洲民族主义再度狂热:德意等国法西斯猖獗,在民族复仇情绪和种族主义的煽动下,德国成为世界大战的策源地——摘编自陈晓律《欧洲民族国家演进的历史趋势》等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表达清晰)探究2:经济体制的探索与创新材料一 20世纪10年代中期至20年代,西方国家开始放弃“放任主义”,全面或部分干预国家经济。英国在内阁中增设了劳工、外贸、粮食管制等13个部,强化对经济的领导。20世纪20年代,劳合·乔治政府通过实行“复兴计划”,有“计划”地调节生产,并颁布了《工业法庭法》《社会保险法》等。法国在20世纪20年代实行统一的社会保险制度,发放失业救济金、工人伤残补助金及养老金等多种社会福利措施。20世纪10年代末,美国政府对企业实行全面监管,全面控制了铁路运输,加强了反对垄断组织的运动,禁止不公平的竞争和欺骗性的企业行为,规定了八小时工作制,设立了调解与和解局、调解事务局等。——摘编自肖钟生《第一次世界大战对资本主义世界影响的再认识》材料二 1941年6月24日,苏联成立了疏散委员会,6月27日颁布的《关于人员和贵重物资转移与安置办法》,要求优先向工业落后的东部转移生产军工产品的工厂企业。与此同时,按照6月26日颁布的《战时职工工作时间规定》,企业管理者有权要求职工每天义务劳动1~3小时。6月30日成立了劳动分配委员会,以便更集中地按国家需要分配劳动力资源。7月1日、23日苏联先后发布《关于扩大苏联人民委员会在战时条件下的权力》《授予各加盟共和国人民委员会、边疆区(州)执行委员会调动职工工作的权力》两项决定,使政府机关能够更有效地进行经济动员。——摘编自余伟民《成败得失之间:苏德战争爆发前后苏联的应对举措及其经验教训》(1) 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10年代中期至20年代西方国家“全部或部分干预国家经济”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举措出台的原因。(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41年6—7月苏联出台的经济政策的影响。探究3: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材料 如下表所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地区政治运动的概况(部分)亚洲 非洲 拉丁美洲领导力量 资产阶级;共产党 埃及民族主义政党;摩洛哥部落酋长;埃塞俄比亚皇帝 资产阶级;共产党代表运动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印尼反对荷兰大起义;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埃及反抗英殖民统治;摩洛哥反抗西法侵略;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 尼加拉瓜桑地诺抗美斗争;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并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第十三讲 工业文明的震荡与转型——两次世界大战时期时空统整1 不同一:图二中不再有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阐释: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战败,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瓦解。不同二:图二中出现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民族独立国家。阐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根据民族自决原则重新划分欧洲版图,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实现民族独立。不同三:图二中苏联代替了俄国。阐释: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不同四:图二中出现英、法托管殖民地。阐释: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胜国通过国际联盟对战败国的殖民地实行托管,即委任统治。不同五:图二中德国东部出现波兰走廊(西部出现莱茵非军事区)。阐释: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为限制德国,协约国在德国东部划出波兰走廊,让波兰拥有波罗的海出海口(在德国西部,规定莱茵河以东50千米内为“非军事区”,不许德军进入)。(任答三处,言之有理即可)2 信息:意大利、德国等国的领土缩小;苏联的疆域扩大。说明:意大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是战败国,被迫割让领土;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分区占领,随着冷战的结束,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合并,实现统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立陶宛、拉脱维亚等并入苏联。回眸聚焦一、 ①1914—1918年;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③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④军事集团;⑤凡尔赛—华盛顿体系;⑥萨拉热窝事件;⑦九一八事变;⑧苏联战场;⑨帝国主义国家;⑩社会主义大国; 英、法、美; 全体一致; 大国一致; 欧洲; 美苏; 社会制度;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强权政治; 欧洲; 观念; 第一。二、 ①俄国十月革命;②二月革命;③四月提纲;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⑤新经济政策;⑥苏联模式;⑦余粮收集制;⑧农业集体化;⑨私营企业;⑩重工业; 取消自由贸易; 计划经济; 指令性计划; 公有制; 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 卫国战争; 市场经济。【真题互动】 B 据材料“1917年10月8日,新的……当选为苏维埃主席”“在莫斯科……也取得了主导地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月革命后,俄国社会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由此可推知,十月革命前夕,布尔什维克党在主要城市取得了主导地位,为十月革命的胜利奠定了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故选B项;1917年3月的二月革命,完成了推翻封建专制制度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排除A项;1917年3月的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结束了俄国的君主专制统治,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1917年11月8日,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宣布推翻临时政府,成立苏维埃政权,排除D项。三、 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②金本位制;③罗斯福新政;④立法;⑤农业机械化;⑥玉米;⑦集中供暖;⑧列宁主义;⑨民主与民族独立;⑩民族自决; 相对论; 莱特兄弟; 汽车; 全球贸易网。四、 ①格劳秀斯;②威斯特伐利亚和约;③近代外交制度;④维也纳体系;⑤适用范围;⑥十月革命;⑦非战公约;⑧联合国宪章;⑨系统化;⑩全球问题。五、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②俄国十月革命;③民族资本主义;④北伐战争;⑤荷兰;⑥英法;⑦非暴力不合作;⑧华夫脱;⑨爱国民族主义运动;⑩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 智利; 桑地诺; 土地改革; 石油行业; 反帝反封建; 世界殖民体系。探究研习探究1示例20世纪30年代,欧洲民族主义思潮狂热,严重危害世界和平。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严重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欧洲各国为摆脱经济危机,纷纷提高关税,进行关税和贸易大战,经济民族主义盛行,欧洲各国的关系恶化。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对德国严厉制裁,造成德国的强烈不满,民族复仇情绪严重,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纳粹党乘机上台,鼓动德国极端民族主义情绪,对外大肆侵略扩张,与意大利法西斯结盟,形成欧洲战争策源地。20世纪30年代欧洲民族主义思潮的狂热,造成法西斯猖獗,导致欧洲乃至世界局势紧张,严重危害世界和平。探究2(1) 措施:增设经济社会管理部门;采用计划和法律手段调节生产;监管企业;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工人权益。原因:放任主义的弊端暴露;应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需要;战后恢复与发展经济的考虑;稳定社会秩序的考虑。(2) 影响:有助于国民经济转入战时轨道,提高战时动员能力;一定程度上保存了苏联的工业,有助于恢复与发展生产,为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物质条件,同时促进了东部地区的开发建设;容易导致苏联模式的弊端强化。探究3示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随着亚非拉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力量进一步壮大,民族民主意识不断增强。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极大地鼓舞了亚非拉被压迫民族人民的民族民主斗争。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蓬勃发展,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动摇了世界殖民体系。示例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民族民主运动的领导力量不同。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胜利,削弱了帝国主义势力,推动了亚非地区民族民主运动的深入开展。20世纪初,亚洲国家资本主义发展较快,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意识不断觉醒,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反帝反封建运动的领导力量。非洲地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在反对外来殖民侵略的斗争中,领导阶级主要是部落酋长或封建皇帝。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两地的领导力量不同。其他论题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民族民主运动涉及国家多、阶层多、范围广;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斗争方式多样;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地区政党政治的发展为民族民主运动指明方向;等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