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六单元单元教学大纲教学导航【教学目标】1.能自主了解作者及相关的文化、文学常识。2.能积极主动积累文言常用词语,理解常见实词、虚词的词义和常见句式。3.能够主动熟读并背诵课文,品味精彩语段。4.通过研读文本,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并从中汲取智慧。5.正确理解并学习经典古文的写作方法。6.注意培养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并得出自己的见解。【重点难点】1.了解作品、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2.掌握文言文常用的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能正确翻译疑难的句子。3.疏通文意,理清文章思路及主题。4.品析重点人物形象及文言文的写作特色。【教学指导】1.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性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能够熟练朗读并背诵课文。2.能自主整理文言词语和句式,结合学过的文言知识,总结出同类语言现象的规律,逐步达到理性的认识和理解。3.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从中汲取民族智慧。4.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对这些经典传统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体验,从而提高自己的认识及评价能力。【课时安排】《曹刿论战》……………………………………………………………………………1课时《邹忌讽齐王纳谏》……………………………………………………………………2课时《出师表》………………………………………………………………………………3课时《诗词曲五首》…………………………………………………………………………2课时20 曹刿论战教学导航【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和虚词,掌握其意义和用法,能正确翻译疑难的句子。2.学习本文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了解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和简洁精练的笔法。3.理解文章大意,培养正确、流畅地朗读文言文的能力。4.引导学生赏析鲜明的人物形象,即曹刿和鲁庄公。5.学习曹刿“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优秀品质。【重点难点】1.能熟练地翻译课文,并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2.赏析鲜明的人物形象。3.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4.体会本文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了解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和简洁精练的笔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古今中外,军事家纵横捭阖、层出不穷,从创作《孙子兵法》的孙武到编著《孙膑兵法》的孙膑;从“幸甚至哉,歌以咏志”的曹操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诸葛亮;从“不世出”的拿破仑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毛泽东……这些名字,我们耳熟能详。可今天,我们要走近一名普通而又不平凡的老百姓,他不是国君,却创造了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的长勺之战;他不是军中大将,却有着主动请缨、亲临沙场、展现智慧的风范。他无愧于“平民军事家”的称号,他就是曹刿。【作品简介】学生课前收集整理相关资料,课上展示交流。【背景介绍】这次战争发生的时间是春秋初期,交战双方是强大的齐国和弱小的鲁国。交战地点是鲁国的长勺,所以史称长勺之战。发生战争的原因是齐襄公时,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后来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所杀,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王位,称为齐桓公。后来鲁国也送公子纠回齐国争夺王位,结果被齐桓公打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掉公子纠。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桓公又借口鲁国曾经帮助公子纠与他争夺齐国君位,再次举兵攻鲁,两军战于鲁国长勺,结果弱小的鲁国战胜了入侵的强大的齐国。【新课讲授】(一)整体感知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和节奏。2.小组竞读。可以四人一组,一人一段,一人评。教师根据朗读实况纠正语调及正音。如: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应读出“反对”的语气。②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应读出“否定”的语气。③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应读出“肯定”的语气。④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应读出“解说”的语气。⑤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应读出“解说”的语气。⑥要注意“间”“帛”“孚”“勺”“辙”“靡”等的读音。⑦虚词停顿要鲜明。⑧要再现故事的氛围。3.师生互译,疏通文意。(1)学生个体自译。对照注释,疏通文意,质疑问难,向注释、工具书、同学或老师解难。(2)同桌互译。同桌互评互补,互助互进,培养伙伴合作关系,形成共学优势。老师做点拨调控。(3)学生根据注释对照自己的理解找差距。然后把疑难问题提出来,全班的同学和老师一起解决。(4)文言字词归类。4.学生齐读课文,然后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写了什么。明确:本文记述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在长勺之战中,使弱小的鲁国击败了强大的齐国,并论述了战前的准备和取胜的原因,反映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二)问题探究1.学生自主朗读第1段,探究如下问题。(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明确: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2)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明确:因为民心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本段末句“战则请从”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明确:不仅写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而且注意实际作战中的战略战术。文章也以此作为过渡,转入下文写他临阵参战指挥。教师小结:第1段写的是曹刿“请见”,论战前准备,显示了曹刿热爱国家、深谋远虑的品质以及鲁庄公“勇于纳谏”的胸怀。2.学生齐声朗读第2段,探究如下问题。(1)这次战争是由谁指挥的?根据何在?明确:由鲁庄公指挥,曹刿协助。这从“公与之乘”可以看出。(2)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明确:在“彼竭我盈”之时。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曹刿阻止了他;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曹刿又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曹刿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教师小结:第2段叙述的是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作战的过程写得非常简略,突出写了曹刿“谋”的部分,为下文“论战”打下伏笔。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时机,所以才击败敌人,获得战争胜利。3.学生听老师朗读第,3段,探究如下问题。鲁国获胜后,“公问其故”,曹刿的解释分哪几层意思?明确:有两层意思:一层说明为什么要选择“齐人三鼓”的时机进行攻击。“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彼竭我盈”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进攻时的最佳战机。另一层解释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看到敌人“辙乱”“旗靡”才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可见曹刿考虑问题周到,行动谨慎,观察仔细,善于抓住时机,故而夺取了战争胜利。教师小结:第3段写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本文最主要的人物有哪些?请简要分析主要人物的形象。明确:①曹刿: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了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了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了他过人的谋略。②鲁庄公:课文集中表现了鲁庄公的“鄙”。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在政治上的无能;他急于求成,急于攻击,说明他在军事上的无知。但他不是一个昏君,鲁庄公备战见曹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取意见;鲁庄公作战用曹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了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鲁庄公战后问曹刿,不因胜而自喜,表现了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5.本文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有什么作用?明确: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鲁庄公的对比中,突出他的深谋远虑。文章哪些地方详写?哪些地方略写?为什么?明确:课题的中心是“论战”,着眼于曹刿的“远谋”来写。曹刿论战前的政治准备和作战中的战术以及总结胜利原因详写。从这些言论中表现了他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因此详写。而对于战争起因、双方实力、战斗场面和战后处理一概不写。而一些与“论战”有关的事,也只是一笔带过,使文章能衔接就可以了。【课堂小结】本文通过记述弱鲁强齐的史实以及曹刿对长勺之战的论述,表现了曹刿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说明了只有取信于民和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把握好作战时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2.汇总本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并写出其古今意义。3.完成课后相关练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