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2 出师表教学导航【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课文,领会文章大意,并积累文言词语。2.感受“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的写作手法。3.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4.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5.学习诸葛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重点难点】1.分析领会诸葛亮所提的三项建议。2.了解诸葛亮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的进步主张,初步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学习他的爱国精神。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蜀 相杜 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书 愤陆 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诸葛亮是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说“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杰作。【作者简介】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蜀汉丞相,历史上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气,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汉末避乱荆州,躬耕隐居,常以管仲、乐毅自比。后辅佐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刘备死后,受托辅助后主刘禅。他志在恢复汉室,统一中国,曾先后六次北伐中原,建安十二年(234)死于军中。【文题解读】表,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动之以情”也可以说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写作背景】这篇表写于蜀汉建兴五年(227)诸葛亮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其时蜀汉已从战争中初步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稳定了自己的战略后方,伐魏时机臻于成熟。在这篇表文中,诸葛亮劝说后主刘禅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继承先帝刘备的遗志;也陈述了自己对先帝的“感激”之情和“兴复汉室”的决心。【新课讲授】(一)整体感知1.范读课文。要求学生画记出疑难字词,注意停顿、重音。2.对照课下注释,翻译课文,注意下面字词:古今异义词:(1)开张:古义是扩大;今义是商店等设立后开始营业。(2)痛恨:古义是感到痛心、遗憾;今义是极端伤心。(3)卑鄙:古义是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今义是(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4)感激:古义是感奋激发;今义是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感动并产生谢意。3.对照课下注释,理解课文,齐读,理清文章结构指导划分层次结构。4.教师讲解:第一部分(第1—5段):指明危机,提出建议。写临出师前的忠谏,提出了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的具体建议。第二部分(第6—7段):追忆往事,陈述理由。追述刘备的知遇之恩,表明自己精诚图报的忠心。第三部分(第8段):分清责任,表明决心。点出出师本题,表示兴复汉室的决心。【课后作业】疏通理解课文,熟读。第二课时教学过程【新课讲授】(一)问题探究1.结合第1段,回答问题。(1)当时的不利条件是什么?明确:“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益州疲弊”,处在“危急存亡”的严重关头。对形势的这一清醒的估计,是暗示刘禅,如不发愤图强,国家必然败亡。(2)当时的有利条件是什么?明确:内外之臣均有“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而“不懈于内”“忘身于外”的耿耿忠心。这告诉刘禅,只有依靠、重用这些贤德忠贞之士,才可救亡图存,以竟先帝之业。(3)本段中诸葛亮提出了什么建议?他提出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什么?明确: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诸葛亮对国君进行了怎样的规劝?明确: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这一段中先后两次提出刘备,其用意何在 明确:意在激发刘禅继其父之志和启示他学先帝用人之明。小结:本段分析当前形势,提出了“广开言路”的建议。2.结合第2段,回答问题。(1)作者在本段提出的建议是什么?具体内容是什么?如何具体执行?明确:严明赏罚;“宫中”“府中”不应异法。“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作者提出怎样的劝诫?明确:“陟罚藏否,不宜异同”“不宜偏私”。“内外异法”中的“内”“外”各指什么?明确:“宫中”和“府中”。小结:本段提出应内外一体,赏罚严明的建议。3.结合第3、4段,回答问题。作者举荐了哪些人?他为什么要举荐这些人?明确: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作者提出的“亲贤”的具体作法是什么?好处是什么?明确: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3)作者认为举用向宠将军的好处是什么?明确: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小结:这两段述说人事安排,举荐文臣武将。4.结合第5段,回答问题。(1)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明确: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2)先汉兴隆的原因是什么?明确:(正面)亲贤臣,远小人。(3)后汉倾颓的原因是什么?明确:(反面)亲小人,远贤臣。(4)“每与臣论此事”中“此”指什么?明确:亲小人,远贤臣。(5)“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主要条件是什么?明确:亲贤臣,远小人。小结:这一段把“亲贤臣,远小人”提高到汉室兴衰的历史经验上来总结,也是对前面两段“宫中”“府中”分说后的归纳。并再荐贤臣,希望刘禅能亲贤臣、远小人,以求汉室兴隆。以上第1—5段从形势分析到具体建议,是出师前的周密安排,目的在于出师后无后顾之忧。【课堂小结】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特别是第三条“亲贤远佞”是作者反复强调的。这三条在今天看来也是正确的。【课后作业】1.课后背诵课文1-5段;预习翻译6-7段。2.默写课文1-5段。第三课时教学过程【复习回顾】检查背诵,朗读课文。【新课讲授】(一)问题探究1.结合第6段回答问题。找出表明作者出身的语句。明确: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2)当时作者的志趣是什么?明确: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感激”的原因是什么?明确: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4)文中的“卑鄙”是什么意思?具体指什么?明确:“卑鄙”是“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的意思。具体是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哪句话概括了作者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明确: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2.结合第7段,回答问题。亮“夙夜忧叹”的原因是什么?明确: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2)“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原因是什么?明确: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3)哪一句表明伐魏时机成熟?明确: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3.结合第8段回答问题。第一句照应上段哪一句?明确:奖率三军,北定中原。第二句前半句照应上段哪一句?明确:斟酌损益,进尽忠言。第二句后半句照应第一段哪一句?明确:开张圣听。哪一句话表现了诸葛亮以身许国的意志和决心?明确: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写作特点1.本文的主要特点是议论、叙述、抒情相结合。这种把真挚的感情融于议论、叙事之中的表现手法值得借鉴。2.“寓情于议”。诸葛亮谈形势,教方法,摆先帝任贤事实,引历史经验教训,其目的都是希望后主能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这种把诚挚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摆事实、讲道理中的论证手法,就是“寓情于议”。作者之所以采用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意在使后主能容易接受建议,达到规劝目的。3.“寓情于叙”。本课第6、7段是寓情于叙,在叙述作者本人身世、追随先帝创业的经过和“受命以来”的同时,抒发了对先帝的感激之情,表达了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课堂小结】封建社会推崇诸葛亮,或由于他助刘兴汉是正统,或由于他受了知遇,一生尽忠,是忠臣的典型。人们今天肯定诸葛亮,主要是因为他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于他的“忠”,我们应当赋予新的内容。例如《后出师表》中说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现在已被赋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义。【课后作业】1.背诵全文。2.做课后习题。3.完成相关习题练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