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合理利用网络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合理利用网络 教案

资源简介

八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走进社会生活
第二课 网络生活新空间
第2课时 合理利用网络
一、教学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二课时《合理利用网络》,学生在第一课时已经了解到了网络是把双刃剑,所以,在享受现代文明、互联网时代带来方便快乐的同时,也要懂得如何合理地运用好网络,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预防网络带来的消极影响。本课时意在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引导学生学会“信息节食”,在网络世界中也要自觉遵守道德和法律的要求,传播网络正能量,做一名负责的网络参与者。本课教材内容与时俱进,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关度高,对学生的现实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 辨别媒体中的不良信息,了解网络环境中如何保护未成年人隐私等合法权益。 以“如何铸牢自我保护的防火墙”为议题,讨论网络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的方法与策略。可采取主题班会的形式,或者举办图片展,交流分享成功经验,或者制订安全上网指导手册。
核心素养目标 政治认同:利用网络为社会传递正能量,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道德修养:养成网络媒介素养,遵守网络公德,养成文明上网、合理用网的个人素质。 法治观念:了解网络交往的规则,形成正确的网络生活意识和习惯,养成遵守网络规则的意识。 健全人格:掌握网络交往自我保护的知识,理解网络的价值与作用,善用网络带来的正向价值,合理利用网络促进自我和社会的发展。 责任意识:增强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为维护和参与网络环境尽自己的责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性参与网络生活。
教学难点:传播网络正能量。
二、导入新课
材料和问题导入:
教师展示:
思考:面对网络,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表现,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教师总结:媒介素养不同。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合理利用网络。
三、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理性参与网络生活
(一)如何理性参与网络生活?
1.思考:媒介素养是什么?
提示: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总结:媒介素养一般是指人们正确地、建设性地使用媒介资源的能力。它包括人们面对各种信息时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等能力。
选择能力——是否浏览?
理解能力——是否合适?
质疑能力——是否正确?
评估能力——是否有用?
2.教师展示:
思考:你有没有遇见过这些问题?网络还给你带来哪些困扰?
提示: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引导学生:网络聊天,网络游戏等可以放松身心,但要适度,注意分寸。如果沉迷其中,会耽误学业,影响身心健康,还可能被不良信息和网络犯罪威胁自身安全。
3.教师展示:网瘾的定义及危害
网瘾又称为网络过度使用症,主要是指长时间沉迷于网络,对网络之外的事情没有多少兴趣,影响身心健康的一种病症。 网瘾患者无法控制上网时间,花费在网上的时间比原定时间要长,想减少或控制上网时间却做不到。关注网上的情况超过自己的现实生活 网络成瘾对身体的伤害: 颈项疾病,眼干燥症 腕管挤压综合征 睡眠障碍、免疫力下降 孤僻、精神不振、扭曲、 悲观、消极 自残、轻生
思考:我们该怎么改变呢?(如何理性参与网络生活?)
提示: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总结:互联网上有无限的信息,而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我们要注意浏览、寻找与学习和工作有关的信息,不应在无关信息面前停留,不应在无聊信息上浪费精力,更不可
沉溺于网络,要学会“信息节食”。
做法:暂时关闭网络、安排好自己的时间、让父母进行监督、提高自控力等。
4.教师播放视频:《辨别谣言》。学生进一步了解谣言存在于网络的形态,注重防范。
思考:看完视频,你有什么感悟?
提示: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总结:学会辨析网络信息,抵制不良信息,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
5.教师展示:《如何辨别网络谣言?》知识卡片
让学生举例生活中遇到的相关谣言,加深对谣言的了解,不再被谣言所迷惑。
6.教师展示:法律条文。让学生对造谣的后果有明确的认识。
“网络诽谤”“网络传谣”入刑:新修订的刑法规定,同一诽谤信息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转发达到500次以上的,要承担刑事责任。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传播虚假消息,造成严重后果的,最高将被处以七年有期徒刑。
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246条第1款规定的“情节严重”,可构成诽谤罪。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四十六条 【侮辱罪】【诽谤罪】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第二十五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一)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   (二)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物质或者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三)扬言实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7.教师展示:真实案例。让学生把知识理论和现实生活结合,加深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
案例一:依法查处杨某为博取眼球和流量而歪曲事实的行为 2024年3月26日,网民杨某通过某短视频平台(账号昵称:希某某餐饮)上传一段合江城区元宵活动视频,并配“相亲不成功,出发去开封,王婆,我们来了”等不实内容。面对网友询问,杨某依然回复:相亲。杨某为博取眼球和流量而歪曲事实的行为,造成不良社会影响。 案例二:依法查处罗某歪曲沉船事件事实的网络谣言 2024年4月2日,网民罗某在某短视频平台一用户发布的“沉船事故”视频动态下,采用评论的方式,散布“200人啊!听说当时已经游到岸边的人,不让上岸,你们知道有多绝望嘛”等不实信息,引发网友热议,该评论歪曲事实、扰乱公共秩序,造成严重不良社会影响。
目前,合江公安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对杨某、罗某二人依法处以行政处罚。
8.教师展示:材料: 有一些网友认为,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你看不见我,我也看不见你,网络生活可以摆脱任何约束,为所欲为。
思考:网络交往的“自由”有没有限度?
提示: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总结:网络生活是自由的,但这种自由并不是绝对的自由,我们在享受自由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9.教师播放视频:《护苗·网络安全系列课堂》。看完视频,请同学说出哪些平时习以为常,但是却是错误的行为,以后需要怎样做才对。
思考:怎样做一名负责的网络参与者?
提示: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总结:恪守道德、遵守法律是网络生活的基本准则。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网络言论负责,不制造和传播谣言,不泄露他人隐私,不恶意攻击他人,不宣泄负面情绪……只有自觉遵守道德和法律,才能做一名负责的网络参与者。
10.教师展示:《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要求全班同学熟悉公约,并共同遵守。
11.知识点总结:
如何理性参与网络生活?
①我们要提高媒介素养,积极利用互联网获取新知、促进沟通、完善自我。
②注意浏览、寻找与学习和工作有关的信息。不沉溺于网络,要学会“信息节食”。
③要学会辨析网络信息,让谣言止于智者,自觉抵制暴力、色情、恐怖等不良信息。
④恪守道德、遵守法律是网络生活的基本准则,自觉遵守道德和法律,做一名负责的网络参与者。
目标导学二:传播网络正能量
(二)如何传播网络正能量?
1.教师展示:材料:《春天里的互动 奏响民主最强音》
仅2023年,“捎句话”活动累计收到群众有效留言10万件;4位部委领导、14位书记省长通过人民网给群众复信回应关切,话题全网曝光量超5亿,全网点评赞超150万。 人民网2024年“我给两会捎句话”建言征集活动共收到群众留言32万件。其中,由人民网在快手发起的#我给两会捎句话 话题共发布1.8万条作品,视频总播放量达2.5亿,总点赞量高达405万,评论数达82万,广大网友积极参与讨论,为两会营造了良好互动态势与氛围。
思考:该材料启发我们应怎样传播网络正能量?
提示: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总结: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为社会发展建言献策。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就身边的一些公共事务向有关部门积极提出意见和建议,表达我们的诉求,为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贡献自己的力量,让网络成为汇聚民智、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的重要渠道。
2.思考:对社会生活中的现象、问题,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向有关部门建言献策?
提示: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总结:网民建言征集活动、政务平台、市长信箱等
3.思考:如何传播网络正能量?
提示: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总结:(1)利用网络平台为社会发展建言献策。(2)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网络媒介素养,共同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让网络公共空间充满正能量,弘扬主旋律。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既处于现实的生活中又处于虚拟的网络生活中,我们不仅要遵守现实社会的规则,更要遵守虚拟世界即网络世界的规则,让网络为我所用,不要被网络所困;让网络助力生活,推动社会发展,不要让生活困于网络,不要让社会受阻于网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