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准确把握概念检测练习(含解析)-2025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课准确把握概念检测练习(含解析)-2025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简介

第四课 准确把握概念 检测练习
一、单选题
1.有观点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放弃传统生产力。时代再发展,也离不开衣食住行等最基础、最传统的需求,离不开传统产业,传统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观点中对传统生产力和新质生产力两个概念的理解( )
①否定了二者的本质区别
②未强调二者的本质区别
③认为二者的外延是全异关系
④认为二者的外延是交叉关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要知道一个概念究竟反映什么,就要弄清楚这个概念的内涵,而要知道这个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有哪些”,就要弄清楚这个概念的外延。从外延来看,下列选项对应正确的是( )
A.“劳动性收入”与“经营性收入”——交叉关系
B.“黑”与“白”——属种关系
C.“犯罪行为”与“违法行为”——矛盾关系
D.“《西游记》的作者”与“吴承恩”——全同关系
3.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事物的范围,即概念的适用范围、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数量。下列关于概念的外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会随着认识对象的变化而变化
B.“工人”和“工厂”的外延关系是不相容关系
C.相容关系包括交叉关系、全同关系和属种关系
D.矛盾关系和全异关系是不相容的两种特殊情况
4.2024年1月1日起,新修改的民事诉讼法配套民法典,引入遗产管理人制度。遗产管理人,是指在继承开始后、遗产分割前,对被继承人的财产进行妥善保存和管理分配的主体。遗产管理人可以是遗产继承人,可以是被继承人生前住所地的民政部门或村民委员会等。对“遗产管理人”这一概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使用“种差加属概念”的方法揭示了“遗产管理人”的内涵
②“遗产管理人”是被定义项,“主体”是其属概念
③“遗产”二字前后出现了两次,犯了“循环定义”的错误
④“遗产管理人”与“人”的外延之间存在全同关系的观点犯了“定义过窄”的错误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宜居城市”福州,别称榕城,位于福建省东部,系福建省省会,现辖6区6县1县级市。据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福州”与“榕城”是全同关系
②“福州”与“鼓楼区”是全异关系
③“福州”与“福建省省会”两个概念的内涵一致
④“福州”从概念外延可以划分为“6区6县1县级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数字经济是人类通过大数据(数字化的知识与信息)的识别一选择一过滤一存储一使用,引导、实现资源的快速优化配置与再生,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形态。从定义角度看,该判断( )
A.犯了“定义过宽”的逻辑错误 B.犯了“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
C.犯了“比喻定义”的逻辑错误 D.犯了“子项不全”的逻辑错误
7.元宇宙是利用科技手段进行链接与创造的,与现实世界映射与交互的虚拟世界,具备新型社会体系的数字生活空间。这一定义( )
①被定义项为元宇宙 ②恰当地使用了比喻 ③使用了种差加属概念 ④揭示了元宇宙的外延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符合下图所示外延关系的概念组是( )
①萝卜、白菜、黄瓜
②教师、党员、女性
③诗人、诗词、诗歌
④工人、团员、男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下列各项中,属于种属关系的是( )
①女运动员与运动员
②苹果与水果
③树叶与树枝
④食物与植物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0.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2021年1月1日实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民法典”与“法律”两个概念的关系是( )
A.属种关系
B.种属关系
C.交叉关系
D.全同关系
11.某学习小组学习了《法律与生活》和《逻辑与思维》之后,对相关法律概念做了如下划分。下列选项对应正确的是( )
序号 外延关系 示例
① 全同关系 自物权与所有权
② 属种关系 用益物权与建设用地使用权
③ 矛盾关系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和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④ 反对关系 动产与不动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一位同学在复习概念外延时,画出下面四幅图,正确的是( )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13.校园欺凌,指在校园内外学生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精神损害等的事件。下列对“校园欺凌”这一定义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运用了“种差十属概念”的方法下定义
②“校园欺凌”和“事件”是属种关系的概念
③学生在校园内外受到伤害的事件属于校园欺凌
④明确了“校园欺凌”的内涵,揭示其本质属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4.最美是家乡,一起看太原!设A、B为任意两个外延相容的概念,下列组合中均符合右图关系所示信息的是( )
A.山西(A)—太原(B) 双塔寺(A)—蒙山大佛(B)
B.晋阳(A)—龙城(B) 人工湖(A)—晋阳湖(B)
C.书法(A)—傅山书法(B) 博物馆(A)—北齐壁画博物馆(B)
D.太山(A)—崛围山(B) 双合成(A)—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B)
15.甲乙丙丁四位学生学习了民事权利与义务知识后,分别做出以下判断。对四人判断分析正确的是( )
甲 民事主体的财产权包括债权、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著作权和股权。
乙 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民事主体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
丙 人格权包括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和身份权。
丁 我国所有权划分为三类:国家所有、集体所有和私人所有。
①甲财产权的划分犯了“多出子项”的错误
②乙定义中的“对象”是被定义项的属概念.
③丙观点多出了身份权,属于“定义过宽”
④丁所有权划分中的“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是反对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6.准确把握概念、正确运用判断、精确进行推理,思维才能合乎逻辑的要求。从逻辑的角度,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①我国的权力机关和人民代表大会属于全同关系
②“笔是用来写字的工具”犯了“定义过宽”的逻辑错误
③甲认识乙,乙认识丙,“认识”关系是非传递关系
④“汉语中的词可以分为实词、连词、介词”犯了“划分标准不一”的逻辑错误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7.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党和国家面向未来的政治宣言。它着眼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高度的历史担当和使命追求。下列对各种梦想用欧拉图表示它们的关系,正确的是( )
甲 乙 丙 丁
①甲:中国梦(a)、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b)
②乙:梦想(a)、个人梦想(b)
③丙:航天梦(a)、奥运梦(b)
④丁:已经实现的梦想(a)、正追逐的梦想(b)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8.学习法律概念,既要弄清概念的内涵,又要分清概念的外延。下列对法律概念所犯逻辑错误说法正确的是( )
序号 法律概念 逻辑错误
① 物权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 外延划分标准不一
② 专利包括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商标权 外延划分多出子项
③ 著作权是指权利人针对特定文学、艺术作品依法享有的支配和获取利益的权利 定义过窄
④ 继承是指将自然人死亡后遗留的财产依法转移给他人所有 同语反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9.知识产权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依法就作品、发明创造等智力劳动成果或者商标、地理标志等工商业标记所享有的占有、使用、处分和收益的权利。关于这一语句( )
①“知识产权”的定义中定义项和被定义项的外延全同
②“知识产权”是“权利”的一种概念
③把“种差”和“属概念”加起来,形成定义项“知识产权”
④运用划分的方法明确了“知识产权”的内涵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0.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事物的范围,人们经常用图来表示概念外延之间的关系(见下图)。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图甲,可以用来描述财产权和知识产权的关系
②图乙中,如果S是股份有限公司,那么P就应该是合伙企业
③图丙中,Q是法律体系,S是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P是地方人大制定的法规
④图丁中,Q是唯物主义,`S、P分别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二、非选择题
21.《新论·鄙名第十七》卷三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齐国庄里有户人家,给长子起名为“盗”,次子起名叫“殴”。有一天,盗拿着衣服出门耕田,他的母亲在后头追着喊:“盗!盗!”官差听到,就把“盗”捆了起来。他的母亲情急直叫次子“殴”去解释,但慌忙间话又讲不清楚。一味地叫着:“殴!殴!”,官差便殴“盗”。“盗”差点被打死。
问题:这种情况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个算命先生与一个剃头匠是一对棋友,他们的棋艺不相上下,谁也不服谁。一天,他们在“开战”前商定了输赢后的奖惩办法。算命先生说:“要是我输了,我情愿奉送一命。”剃头匠说:“好,一言为定。如果我输了,白送你一个头!”结果,算命先生输了,他如实地履行了“开战”前的协定,免费给剃头匠算了一命。
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认识。
23.假设以下语句都是定义。
◆商品是劳动产品。
◆商品是用人民币交换的劳动产品。
◆麻醉就是麻醉剂所起的作用。
◆哲学不是文学。
◆儿童是祖国未来的花朵。
这些定义正确揭示了概念的内涵吗?
24.为了证明“白马非马”的论题,公孙龙提出了很多理由。比如,如果求“马”,那么“黄马”“黑马”都可以满足这一要求;如果求“白马”,那么“黄马”“黑马”就不符合要求。“马”讲的是马的形体;“白马”讲的是“马的颜色”。讲颜色不同于讲形体,所以“白马非马”。
(1)请从明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角度,批驳材料一中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
(2)试从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上分析“马”与“白马”以及“黄马”与“黑马”的关系。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个算命先生与一个理发匠是一对棋友,他们的棋艺不相上下,谁也不服谁。一天,他们在“开战”前商定了输赢后的奖惩办法。算命先生说:“要是我输了,我情愿奉送一命。”理发匠说:“好,一言为定。如果我输了,白送你一个头!”结果,算命先生输了,他如实地履行了“开战”前的协定,但算命先生却没有死。
利用概念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认识。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D B A A A B C A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D B C C A A C A B
1.C
【详解】①:材料中只是说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放弃传统生产力,没有否定二者的本质区别,①错误。
②:材料中只是说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放弃传统生产力,但没有明确指出二者的本质区别,②正确。
③④:材料提到“传统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说明两者之间在外延上是全异关系,而不是交叉关系,③正确,④错误。
故本题选C。
2.D
【详解】A:交叉关系是指两个词的外延有交叉部分,但“劳动性收入”与“经营性收入”之间没有交叉部分,它们是全异关系,A错误。
B:“黑”与“白”是矛盾关系,B错误。
C:“犯罪行为”包含了“违法行为”,所以它们是种属关系,C错误。
D:“《西游记》的作者”就是“吴承恩”,所以它们是全同关系,D正确。
故本题选D。
3.B
【详解】A:认识对象是变化发展的,反映认识对象的概念也会发生变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可能固定不变,A错误。
B:工厂和工人的外延是全异关系,也称为不相容关系,B正确。
C:相容关系包括交叉关系、全同关系、种属关系和属种关系,C错误。
D: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是不相容的两种特殊情况,D错误。
故本题选B。
4.A
【详解】①:定义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是种差加属概念。根据题干可知用“种差加属概念”的方法对“遗产管理人”这一概念下了定义,而定义法就是明确概念内涵的方法,①正确。
②:“遗产管理人”是被定义项,“在继承开始后、遗产分割前,对被继承人的财产进行妥善保存和管理分配的主体”是定义项,“主体”是其属概念,②正确。
③:尽管“遗产”二字前后出现两次,但该语句是对“遗产管理人”而不是对“遗产”下定义,因此该定义并没有犯“循环定义”的错误,③错误。
④:遗产管理人”与“人”在外延之间的关系是种属关系,认为“遗产管理人”与“人”的外延之间存在全同关系的观点犯的错误是“定义过宽”,④错误。
故本题选A。
5.A
【详解】①:“全国宜居城市”福州,别称榕城,“福州”与“榕城”是全同关系,①正确。
②:“福州”与“鼓楼区”是福建省的两个不同的地区,是全异关系,②正确。
③:“福州”与“福建省省会”两个概念的内涵不一致,③排除。
④:“福州”与“6区6县1县级市”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不是属种关系,④排除。
故本题选A。
6.A
【详解】A:定义过宽是定义项的外延大于被定义项的外延的逻辑错误。数字经济是一种经济形态,而“形态”不仅包括定义项“经济形态”,还包括其他方面的形态,犯了“定义过宽”的逻辑错误,A正确。
B:定义项与被定义项的外延必须全同。否则,就会犯“定义过宽”或“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数字经济是一种经济形态,而“形态”不仅包括定义项“经济形态”,还包括其他方面的形态,犯了“定义过宽”的逻辑错误,而不是犯了“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B错误。
C:定义不能用比喻。否则就会犯“比喻定义”的逻辑错误。该判断没有犯“比喻定义”的逻辑错误,C排除。
D:子项的外延之和必须等于母项的外延。否则就会犯“划分不全”或“多出子项”的逻辑错误。材料要求从定义角度看,而不是从划分的角度分析,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7.B
【详解】①③:定义由被定义项、定义项和定义联项三部分构成。 定义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是:种差加属概念。元宇宙属于被定义项,其定义使用了种差加属概念,①③符合题意。
②:材料未使用比喻定义,②不选。
④:下定义是为了明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无关,④不选。
故本题选B。
8.C
【详解】①:图中的三个概念之间是互为交叉关系,①中事物萝卜、白菜、黄瓜是不相容关系,即全异关系,①不符合题意。
②:交叉关系是两个概念之间有而且只有一部分外延是相同的,教师、党员、女性互为交叉关系,②符合题意。
③:如果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不具有相同的部分,则为不相容关系,不相容关系又称为全异关系。诗人和诗词、诗歌是全异关系,③不符合题意。
④:工人、团员、男性互为交叉关系,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9.A
【详解】①②: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是另一个概念的外延的一部分,外延小的概念为种概念,外延大的概念为属概念。女运动员与运动员,苹果与水果,都属于种属关系,①②正确。
③:树叶与树枝属于全异关系,③不符合题意。
④:食物与植物属于交叉关系,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10.B
【详解】ABCD:外延大的概念为属概念,外延小的概念为种概念。“法律”的外延包含着“民法典”的全部外延,因此“民法典”与“法律”两个概念的关系是种属关系,B符合题意,ACD排除。
故本题选B。
11.A
【详解】①:自物权是民事主体依法对自己的所有物所享有的物权,通常即指所有权。自物权与所有权是全同关系,①说法正确。
②:用益物权包括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建设用地使用权等,因此用益物权与建设用地使用权属于属种关系,②说法正确。
③: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包括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因此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和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属于反对关系,不是矛盾关系,③说法错误。
④:物包括动产与不动产,因此动产与不动产是矛盾关系,不是反对关系,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A。
12.D
【详解】①:联合国是一个世界性的国际组织,它的外延不包含区域性国际组织,而且联合国不是新兴的国际组织,①表述错误。
②:权力机关的外延包含立法机关,二者不是全异关系,②表述错误。
③:财产权的外延包含物权、知识产权和产权,③符合题意。
④:传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外延有交叉,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13.B
【详解】①④:“种差十属概念”是定义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定义是从内涵方面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校园欺凌”这一定义运用了“种差十属概念”的方法下定义(其中,“在校园内外学生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精神损害等”是种差,“事件”是属概念),明确了“校园欺凌”的内涵,揭示其本质属性,①④说法正确。
②:“校园欺凌”和“事件”是种属关系,②说法错误。
③:该选项犯了“定义过宽”的逻辑错误,③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B。
14.C
【详解】A:山西和太原是全异关系, 双塔寺和蒙山大佛也是全异关系,A不选。
B:晋阳和龙城是全异关系, 人工湖和晋阳湖是属种关系,B不选。
C:书法和傅山书法, 博物馆和北齐壁画博物馆均是属种关系,与题干A与B的关系相符合,C入选。
D:太山和崛围山是全异关系, 双合成(太原一家公司)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异关系,D不选。
故本题选C。
15.C
【详解】①:民事主体的财产权包括债权、物权、知识产权、股权等。所有权与他物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属于物权,著作权属于知识产权,因此甲观点犯了“越级划分”的逻辑错误,①排除。
②:属概念也叫上位概念,指两个具有从属关系的概念中范围较大的那个概念。可见,乙定义中的“对象”是被定义项“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的属概念,②正确。
③:人身权包括人格权和身份权两大类,其中人格权包括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名称权、名誉权、肖像权、荣誉权等。身份权包括亲权、配偶权、亲属权等,因此丙观点犯了“多出子项”的错误,而且“定义过宽”属于下定义所犯的逻辑错误,丙的观点属于对人格权外延的划分,③排除。
④:反对关系是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包含在一个属概念中,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小于该属概念的外延。④正确。
故本题选C。
16.A
【详解】本题考查概念的知识。
①:我国的权力机关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因此二者属于全同关系,①说法正确。
②:笔不仅可以用来写字,还可以画画等,因此“笔是用来写字的工具”犯了“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②说法错误。
③:甲认识乙,乙认识丙,但甲不一定认识丙,因此这里的“认识”关系是非传递关系,③说法正确。
④:划分应该逐级进行,汉语中的词可以分为实词、虚词。虚词包括连词、介词等,因此”犯了“越级划分”的逻辑错误,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A。
17.A
【详解】①:中国梦(a)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b)属于交叉关系,两个概念之间有而且只有一部分外延是相同的,①正确。
②:梦想(a)和个人梦想(b)是全同关系,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相同,②正确。
③:航天梦(a)和奥运梦(b)是全异关系,不是属种关系,③错误。
④:已经实现的梦想(a)和正追逐的梦想(b)是全异关系,不是种属关系,④错误。
故本题选A。
18.C
【详解】①:民事主体的物权包括所有权、他物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该项犯了“越级划分”错误,并非“外延划分标准不一”,①错误。
②:专利包括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该项外延划分多出子项,②正确。
③:著作权是权利人针对特定作品依法享有的支配和获取利益的权利,该项犯了定义过窄错误,③正确。
④:继承是指将自然人死亡后遗留的个人合财产依法转移给他人所有,该项犯了定义过宽的错误,④错误。
故本题选C。
19.A
【详解】①:知识产权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依法就作品、发明创造等智力劳动成果或者商标、地理标志等工商业标记所享有的占有、使用、处分和收益的权利。从中可以看出定义项与被定义项所指向的对象是一样的,即其外延完全相同,故①符合题意。
②:“权利”的外延包含“知识产权”,所以“知识产权”是“权利”的一种概念,故②符合题意。
③:把“种差”和“属概念”加起来形成定义项,但“知识产权”不是定义项,是被定义项,故③表述错误。
④:材料是运用下定义的方法明确了“知识产权”的内涵,故④表述错误。
故本题选A。
20.B
【详解】①:S和P的关系是属种关系,财产权包含知识产权,图甲可以描述二者的关系,①正确;
②:S和P的关系是交叉关系,但是股份有限公司和合伙企业是全异关系,②错误 ;
③:S和P的关系是矛盾关系,法律体系是指一个国家的全部现行法律规范,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等,除了人大立法,还有国务院的行政法规等,所以图丙中如果Q是法律体系,SP的关系应该是反对关系而不是矛盾关系,③错误;
④:S和P的关系是反对关系,唯物主义包括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末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反对关系,故④正确。
故本题选B。
21.提示:概念只有通过语词才能表达出来,但并非一个语词在任何场合一定表达同一个概念。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如果不作区分,就容易引起概念混淆。
“盗”和“殴”在不同语境下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母亲喊“盗”和“殴”特指她两个儿子的名字,官差捆“盗”和“殴”泛指“盗贼和殴打”。
【分析】背景素材:《新论·鄙名第十七》卷三记载的小故事
考点考查:概念的含义
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为原因类主观题,运用《逻辑与思维》的知识,从“概念”的角度来分析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母亲和官差对与“盗”和“殴”的理解不同→可联系概念和语词的关系分析作答。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22.概念只有通过语词才能表达出来,但并非一个语词在任何场合都一定表达同一个概念。算命先生所说的“情愿奉送一命”的“命”是“算命”的意思,而不是“生命”的意思。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如果不作区分,就容易引起概念混淆。
【分析】背景素材:算命先生与剃头匠的“开战”协定
考点考查:概念的概述的相关知识
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
核心素养:科学精神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的设问要求谈谈对算命先生与剃头匠“开战”协定的认识,属于说明类主观试题,需要调用概念的概述的有关知识分析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要是我输了,我情愿奉送一命。”→可联系概念的概述,可从概念的表达上阐释:“命”是“算命”的意思,而不是“生命”的意思;
关键词②:算命先生输了,但没有死,免费给剃头匠算了一命→可联系概念的概述,可从概念的表达上阐释: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要注意区分。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
23.都不能正确揭示了概念的内涵。
分别是:定义过宽;定义过窄;同语反复;否定定义;比喻定义。
【分析】背景素材:各种定义
考点考查:概念的内涵
能力考查: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需要调用《逻辑与思维》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中的语句能否揭示概念的内涵。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都不能揭示概念的内涵。
关键词①:商品是劳动产品→可联系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犯了定义过宽的错误;
关键词②:商品是用人民币交换的劳动产品。→可联系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犯了定义过窄的错误;
关键词③:麻醉就是麻醉剂所起的作用→可联系并没有解释“麻醉”的概念,犯了同语反复的错误;
关键词④:哲学不是文学→可联系否定形式知识说明被定义项不是什么,没有揭示究竟是什么,违反了否定定义;
关键词⑤:儿童是祖国未来的花朵→可联系定义不能用比喻,犯了“比喻定义”的错误;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24.(1)①正确地使用概念,必须明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②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它反映事物"质"的规定性,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究竟“是什么”。“马”这一概念的内涵抽象概括了所有马的共同本质属性,“马”概括的不是马的形体、颜色等非本质属性。③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事物的范围,它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有哪些”。“马”这一概念的外延包括所有不同颜色的马。因此,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是一种诡辩。
(2)①依据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是否具有相同部分,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分为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全异关系)②属种关系或种属关系∶一个概念的外延包含着另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外延大的概念为属概念,外延小的概念为种概念。“马”的外延比“白马”的外延大,且包含着"白马"的全部外延,因此,二者是相容关系中的属种关系。③反对关系—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包含在一个属概念中,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小于该属概念的外延。“黄马”与“黑马”在外延上不具有相同部分,都包含在“马”这一属概念中,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小于“马”的外延。因此,“黄马”与“黑马”是不相容关系中的反对关系。
【分析】背景素材:公孙龙“白马非马”论题
考点考查:概念的有关知识
能力考查:描述和阐述事物
核心素养:科学精神
【详解】(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需要从明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角度,批驳材料一中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请从明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角度→正确地使用概念,必须明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关键词②:“马”讲的是马的形体,“白马”讲的是“马的颜色”→可联系概念的内涵、概念的外延说明“马”这一概念的内涵抽象概括了所有马的共同本质属性,“马”概括的不是马的形体、颜色等非本质属性;“马”这一概念的外延包括所有不同颜色的马。因此,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是一种诡辩。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信息等相结合。
(2)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需要从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上分析“马”与“白马”以及“黄马”与“黑马”的关系。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马”与“白马”→可联系教材知识一个概念的外延包含着另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外延大的概念为属概念,外延小的概念为种概念。“马”的外延比“白马”的外延大,且包含着"白马"的全部外延;
关键词②:“黄马”“黑马”→可联系教材知识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包含在一个属概念中,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小于该属概念的外延。“黄马”与“黑马”在外延上不具有相同部分,都包含在“马”这一属概念中,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小于“马”的外延。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信息等相结合。
25.算命先生所说的“情愿奉送一命”中的“命”是“算命”的意思,而不是“生命”的意思,所以算命先生虽然输了却没有死。这说明,在汉语中,概念只有通过语词才能表达出来,但并非一个语词在任何场合都一定表达同一个概念,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如果不作区分,就容易引起概念混淆。
【分析】背景素材:算命先生与理发匠的对话
考点考查:概念的概述的有关知识
能力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
核心素养:科学精神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要求调用概念的概述的有关知识,分析算命先生与理发匠的对话。本题为分析说明类主观题,侧重于知识要点与材料信息的结合,需调动概念的有关知识,结合材料分析。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有效信息①:“要是我输了,我情愿奉送一命”→可联系概念的概述,可从概念的表达上阐释:“命”指的是“算命”,而不是“生命”。
有效信息②:算命先生输了,却没有死→可联系概念的概述,可从概念的表达上阐释:并非一个语词在任何场合都一定表达同一个概念,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要注意区分。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结合试题设问和材料载体确定解题需要的概念的知识要点,结合材料信息分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