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人口容量——高一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同步课时作业(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3人口容量——高一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同步课时作业(解析版)

资源简介

1.3人口容量——高一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同步课时作业
苍南县位于浙江省最南端,东与东南濒临东海,西南毗连福建省福鼎市。苍南县地处玉苍山之南,属山地丘陵区,耕地资源十分有限。某学者基于建设空间、水资源和粮食供给能力三方面对苍南县人口容量进行测算,结果如下表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方案 测算角度 总人口
方案一 基于建设空间容量角度 220万人
方案二 基于水资源承载量 178.1万人-236.7万人
方案三 基于粮食承载力角度 153万人
1.苍南县的人口合理容量约为()
A.220万人 B.178.1万人 C.236.7万人 D.153万人
2.苍南县提高人口合理容量可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A.降低人均消费水平,减少资源消耗 B.加快城市发展,增加建设空间
C.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粮食产量 D.建设水利设施,增加水资源供给
下图为某地区人口数量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关联变化关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据图可知该地区()
A.在纯自然状态下提供的物资可以养活大约6000人
B.t2时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提高主要得益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C.t3时期,该地区的社会发展最为繁荣安定
D.t4时期的生态环境优于t1时期
4.图中人口数量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关联变化说明()
A.资源环境承载力只受自然资源因素的影响
B.人口数量的变化不受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制约
C.人口数量必须低于资源环境承载力
D.资源环境承载力是维持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底线
1957年中国人口学家提出了我国合理人口容量为7-8亿。1991年中国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研究认为,从土地资源看,我国的人口容量应控制在16亿左右。人口合理容量研究对一个国家乃至世界制定合理的人口政策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进入21世纪,中国人口发展呈现重大变化,人口总量增长势头明显减弱。为顺应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我国相继实施了二孩、三孩政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导致1957年和1991年人口合理容量研究值差距较大的主要原因是()
①人均消费水平不同
②资源开采技术不同
③参考的因素不同
④经济科技水平有差异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6.我国实施二孩、三孩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缓解人口老龄化 B.维持人口的合理容量
C.着眼民生的需求 D.减缓人口总量下降势头
锡林郭勒盟位于内蒙古中部,以高原为主,地势南高北低,气候为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其内部人居环境差异较大。图为锡林郭勒盟各苏木(乡)/镇人居环境综合适宜性评价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7.影响锡林郭勒盟人居环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气温 B.降水 C.地形 D.土壤
8.近年来锡林郭勒盟人居环境综合适宜性提升,主要得益于()
A.全球气候变暖 B.矿产资源储量增加
C.人口数量增加 D.农业技术进步
广西东北部的某县以第一产业为主,下辖乡镇中的黄沙河镇、绍水镇、石塘镇为中心镇(具有较好区位优势、较强经济实力、较好基础设施、较大发展潜力的区域重点镇)。下图示意该县2020年老龄化(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单位:%)程度空间差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该县的县城驻地是()
A.黄沙河镇 B.全州镇 C.绍水镇 D.石塘镇
10.关于该县经济社会状况表述正确的是()
A.绍水镇较全州镇医疗条件优越 B.还未进入老龄化社会
C.白宝乡常住老年人少于户籍老年人 D.中心镇经济辐射作用明显
11.利于该县提升人口容量的适宜举措是()
A.控制对外开放程度,减少资源外流
B.建设综合性大学,培养人才
C.调整产业结构,短期实现以第三产业为主
D.防治环境污染,坚守生态底线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指在某一时期、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某地区的环境资源所能承受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即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经济与社会的限度。左图示意2020年对成渝城市群各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综合评价,评价值越高,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越高。右图示意成渝城市群各城市分布概况。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2.制约重庆和成都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共同因素是()
①受政策影响,人口众多
②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坡地面积大
③城市区县发展差异大
④西部地区工业主要聚集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与周边城市相比,眉山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值低的原因最可能是()
A.交通条件差 B.水资源短缺 C.受虹吸效应影响 D.存在资源竞争
14.乐山近几年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值上升幅度最大,与之对应的措施是()
A.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居民生活水平提升
B.创新科技水平,推动产业升级
C.适度引导人口迁出,减轻环境压力
D.满足粮食需求,开垦更多耕地
15.分析芬兰人口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回答问题。
(1)阅读图a,描述芬兰人口分布特点;
(2)阅读图b,并与图a对照,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说明气候对芬兰人口分布的影响;
(3)阅读图c,并与a对照,说明地形对芬兰人口分布的影响;
(4)探讨芬兰超过1/4的人口集中在赫尔辛基和周边城镇的人文因素。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根据“木桶理论”,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一个地区的人口容量取决于该地区最少的那种资源。由材料可知,粮食承载力最小,故苍南县的合理人口容量约为153万人,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答案:C
解析:由上题分析可知,制约苍南县人口合理容量的首要因素是粮食,因此可以加大农业技术投入,提高粮食产量以提高该地的人口合理容量,C正确。人均消费水平、建设空间、水资源均不是制约苍南县人口合理容量的首要因素,A、B、D错误。故选C。
3.答案:B
解析:资源环境承载力受到资源、科技等因素的影响,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为6000人,这是考虑了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各种因素而估计出的数值,故A错误。t2时期,该地区人口数量和资源环境承载力均得到提高,据此推测该时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提高主要得益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故B正确。t3时期,该地区实际人口数量超出资源环境承载力,环境恶化,故C错误。t4时期,该地区实际人口数量接近资源环境承载力,生态环境较t1时期差,故D错误。B正确,ACD错误,故选B。
4.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资源环境承载力受到资源、科技、对外开放程度、消费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故A错误。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变化受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制约,故B错误。读图可知,t3时期人口数量超过了资源环境承载力,故C错误。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保证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区域的资源环境条件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是维持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底线,D正确,ABC错误,故选D。
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1957年中国人口学家提出了我国合理人口容量为7-8亿。1991年中国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研究认为,从土地资源看,我国的人口容量应控制在16亿左右”可知,1991年人口容量依据土地资源进行分析,与1957年参考的因素不同,③正确。1991年比1957年消费水平提高,人口容量应该减少,①与题意不符,①错误。自然资源的数量与人口容量是正相关,但资源开采技术不同对自然资源数量影响不大,对人口容量影响不大,②错误。1991年比1957年经济科技水平提高,人口容量增大,④正确。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6.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进入21世纪,中国人口发展呈现重大变化,人口总量增长势头明显减弱。为顺应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我国相继实施了二孩、三孩政策”,结合所学可知,我国现在的人口模式增长为“低低低”模式,存在人口老龄化问题。实施二孩、三孩政策可以增加少年儿童的数量和比重,缓解人口老龄化,A正确。人口合理容量具有警戒性,不需要努力达到,B错误。二孩、三孩政策会增加民生需求,增大社会保障的压力,C错误。中国人口增速变慢,但人口数量仍在增加,D错误。故选A。
7.答案:B
解析:由于锡林郭勒位于内蒙古中部,属于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地区,降水量较少且降水整体由东向西减少,从而导致整体人居环境的差异。故选B。
8.答案:D
解析:全球气候变暖会加剧蒸发量,从而使得锡林郭勒地区变得更加干旱,人居环境综合适宜性下降;矿产资源的储量受地质作用影响,短时间内不会增加,但勘探量可能会增加;人口数量增加并不会提高人居环境综合适宜性;农业技术进步能够增加农牧业的产量,从而提升人居环境综合适宜性。故选D。
9.答案:B
解析:读图可知,全州镇位于该县政区的几何中心,且老龄化较低,说明人口迁入,故为该县的县城驻地,B正确;黄沙河镇、绍水镇、石塘镇为中心镇,是区域重点镇,相比全州镇地理位置较偏,老龄化较严重,ACD错误,故选B。
10.答案:C
解析:由图可知,白宝乡人口老龄化最严重,人口大量迁出,常住人口少,常住老年人少于户籍老年人,C正确;由上题可知全州镇为县城驻地,医疗条件较绍水镇优越,A错误;由图可知,该县老龄化严重,B错误;中心镇人口老龄化程度也较高,人口迁出,辐射作用不够明显,D错误,故选C。
11.答案:D
解析:该县位于广西东北部,喀斯特地貌广布,生态较为脆弱,防治环境污染,坚守生态底线能够提升人口容量,D正确;控制对外开放程度,不利于地区发展,A错误;该县位于山区,经济较落后,不利于建设综合性大学,B错误;该以第一产业为主,无法短期实现以第三产业为主,C错误,故选D。
12.答案:C
解析:重庆是直辖市,成都是省会城市,都有政策因素,①正确;重庆市“山城”,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成都不满足条件,②错误;两座城市存在中心区域与落后区域发展不均的问题,会起到制约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作用,③正确;成渝地区是西部工业重镇,存在环境污染和生态问题,④正确。故选C。
13.答案:D
解析:从图2可以看出,交通条件、水资源情况、距中心城市距离都是相似条件,排除ABC;相邻城市会有正面的资源共享与合作,也会有负面的资源竞争,故选D。
14.答案:B
解析:资源环境承载力受消费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水平、资源数量的影响。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并不能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A错误;与人口迁出无关,C错误;开垦耕地会降低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D错误;提高科技水平,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有利于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故选B。
15.答案:(1)人口分布极不均匀,主要分布在南部及沿海地区,北部地区人口少。
(2)气温影响:芬兰位于北欧高纬度地区,冬季严寒漫长,夏季温和短暂,北部气候寒冷,人口大部分居住在气候比较温和的南部。
降水影响:芬兰降水呈南多北少,人口集中分布在南部湿润地区
(3)芬兰地形北高南低,南部多为平原地区,海拔多在200米以下,地势平坦,交通便利,人口密度大。芬兰北部地势较高,人口密度较小。
(4)历史悠久,经济发达,赫尔辛基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经济因素、政治因素、交通因素、文化因素、历史因素。
解析:(1)读图1.8a可知,芬兰人口分布特点是主要分布在南部及沿海地区,北部地区人口少。
(2)读图1.8b分析可知,气候对芬兰人口分布的影响很大。芬兰南部和沿海地区,纬度低,受海洋影响大,降水较多,气温较高,人口密度较大;相反,芬兰北部纬度高,气温低,降水稀少,不适合人类居住,人口密度较小。
(3)对比图1.8c、1.8a可知,芬兰人口主要分布在南部及沿海地区,北部地区人口少。因为芬兰南部和沿海地区,海拔多在200米以下,地势平坦,交通便利,人口密度大。芬兰北部地形多山,地势较高,地形崎岖,人口密度较小。
(4)芬兰超过1/4的人口集中在赫尔辛基和周边城镇,因为赫尔辛基是芬兰的首都,历史悠久,经济发达,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也是全球最宜居的城市之一,该市同时也是全球幸福感最高的城市之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