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步练习(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七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步练习(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同步练习-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一、单选题
1.电影《志愿军:存亡之战》以8.05亿元的票房领跑2024年国庆档。影片再现了朝鲜战场上史诗般的奋斗与牺牲,“战士们呐喊着家乡的名字向前冲锋令人泪目”“70多年过去了,每一位志愿军战士都值得铭记”...观众被坚定的信念和英勇献身的精神所震撼。由此可见( )
①文化支配和影响着人们的实践活动
②文化引领风尚,为人们提供精神指引
③不同时代的经济决定了不同时代的文化
④文化载体承载、表达和展现文化的内容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电影《志愿军:存亡之战》以8.05亿元的票房领跑2024年国庆档。影片再现了朝鲜战场上史诗般的奋斗与牺牲,“战士们呐喊着家乡的名字向前冲锋令人泪目”“70多年过去了,每一位志愿军战士都值得铭记”……观众被坚定的信念和英勇献身的精神所震撼。由此可见( )
①优秀文化支配和影响着人们的实践活动
②不同时代的经济决定了不同时代的文化
③文化能引领风尚,为人们提供精神指引
④文化载体承载、表达和展现文化的内容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昆曲表演的“手眼身步法”、篆刻的“使刀如使笔”等,一般通过师徒传习代代相传。对这种传承方式的解释,合乎逻辑的是( )
①传承人的表现是非遗载体
②非遗是在实践创造中传承的
③非物质形态是非遗的特征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②→③→① D.②→①→③
4.“峭壁凌空望杳微,重重烟锁雾云衣。”宋代游寓诗人倭倭才的诗词石刻将落笔洞雄浑奇特、袅如仙境的特点描绘得淋漓尽致。落笔洞遗址位于三亚市小山峰印岭的东侧崖壁,为天然石灰岩溶洞,为距今一万年前的古人类文化遗存。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石刻承载、表达、展现着落笔洞丰厚的文化内涵
②落笔洞的天然石灰岩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
③落笔洞遗址印证了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④落笔洞古人类文化遗存是人类进步和开化状态的标志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龙泉的青瓷龙、青田的石雕龙、缙云的板凳龙、云和的稻草龙……在丽水,各式各样和“龙”有关的民俗由来已久。从过去作为吉祥、神圣、权力的象征,到如今承载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龙”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含义。由此可见,丽水的“龙”文化( )
①是人们精神活动的外化和表现
②以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为源泉
③体现了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④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6.下列示例属于文化范畴的是( )
A.李雷参加社区居委会组织的议事活动
B.李雷创办奶茶公司
C.天山、三江源、滇池等自然景观
D.李雷到社区文化室阅读书籍
7.2024年春节,潮汕“英歌”、西北“社火”以及华北庙会等民俗活动走红。这些传统民俗大多是几千年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它们热烈奔放、大气磅礴、喜气腾腾,通过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希冀与渴望。透过“民俗热”,我们可以看到( )
①源于生活的民俗文化容易激发文化认同 ②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文化和享用文化
③优秀传统文化是支撑文化创新的重要基因④走向大众的民俗在传承中获得了新的内涵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生动产物,为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了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由材料可知( )
①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是融通的
②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
③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④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价值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人以类聚。“粉丝”英译“fans”,谐音一转,“饭圈”由此而来,通常是指由一群对特定偶像支持和喜爱的人组成的社群,因兴趣爱好而走到一起,成为一个情感共同体,本属正常的社会现象。但近年常滋生畸形形态,成为搅动舆论场的一股股“暗流”,时不时酿成“疯狂的漩涡”,不断挑战道德伦理和法律底线。阅读漫画(中新社发 朱慧卿摄),告诫我们( )
A.适时变革生产关系,以制度规范“饭圈”
B.在价值选择的基础上判断所支持的偶像
C.吸收传统道德养分,抵制“饭圈”邪气
D.对冲击主流价值观的违法行径要依法处置
10.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所蕴含的一个重要规律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做好“两个结合”,需要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这一“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根脉”。之所以要做好“两个结合”,是因为( )
①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
②其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根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2023年某国风动漫电影在全国热映。一边看电影,一边背唐诗的“学习式观影”引发热议。“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当穿越千年的诗句透过银幕与观众相遇,长安的繁华气派、塞北的苍凉辽阔,与回响在历史深处的吟诵一齐“唤醒”了观众骨子里的文化基因。该作品的成功在于( )
①换一种方式学习诗词,拓宽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②用科技手段重塑传统表达,打造文化传承新思路
③传统文化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全部继承即可
④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促进观众与中华文化共情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2.2024年9月29日,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把国家的需要作为理想和志愿的王永志,英勇顽强、屡立战功的黄宗德……这些记载在国家功勋簿上的英雄楷模,他们所代表的国家历史和民族精神,将为一代代人所铭记和传承。党和国家开展功勋荣誉表彰,以崇高礼遇褒奖、致敬英雄模范,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再创辉煌就有了深厚动力,实干担当、奋发进取就有了崇高坐标。由此可见,国家表彰英雄模范( )
①是对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②为强国建设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显示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
③旨在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激发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力量
④有利于弘扬正能量,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中国成立75年来,中国的国家面貌和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有一点从未改变,那就是我们和平良善的本性、博大包容的胸襟和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它根植于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生长于中国人民的灵魂深处。由此我们领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①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结晶,散发着永恒不变的光芒
③其核心思想理念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
④亟待发展,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4.幻想未来的《流浪地球2》,最终拯救地球的“移山计划”“逐月计划”既是想象力的表达,也仿佛远古传说的投影;48首唐诗贯穿《长安三万里》,奔流而来的是永不褪色的时光与诗情;《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重新讲述故事,汪洋恣肆的想象力转化为恢弘的历史图景和奇幻的神话世界……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传承与创新相融合,历史、现在与未来相衔接,国产电影迸发创新创造活力。由此可见( )
A.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连续性 B.文艺创作应展现独具中国特色的精神力量
C.文艺创作要立足于民众的精神需求 D.实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15.新中国成立75年来,中华儿女英雄辈出,从将军农民甘祖昌到石油工人王进喜,从援藏干部孔繁森,到“燃灯校长”张桂梅……牺牲、奋斗、创造,从社会主义建设“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到改革岁月“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再到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新中国的英雄模范在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以实际行动诠释和光大着中华民族品格风范。从中我们能看出( )
①民族精神是凝聚民族复兴力量和坚定意志的行动指南
②中华民族精神在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不断丰富
③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
④家国情怀和爱国情感是中国人民内心深处的自觉选择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6.《典籍里的中国》《古书复活记》《穿越时空的古籍》等文化类节目用影像激活文化典籍,用此形式传承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一些传统文化爱好者以古籍记载为依据,复原传统服饰,再现古书中的餐饮,利用古籍中的字体打造艺术字……这启示我们要( )
①为古籍增添新的时代内涵,促进文化发展
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③以个性化为指导,发展独具特色的古籍文化
④运用现代科技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二、主观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青岛是深受国人喜爱的旅游目的地,同时也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有很多历史文化名人在此居住生活。基于此,当地精心设计了“跟着名人游青岛”的旅游产品,推出以“骆驼祥子博物馆”为起点,以名人故居为轴线的游览线路:西部涵盖老区景点、老街建筑、老街文博、老城餐饮等;中部涵盖网红打卡地、文博场馆、老马牙石路;东部涵盖名人故居一条街、网红咖啡馆。从游景点到品文化,文化和旅游实现了多领域、多方位的深度融合,这不仅有利于文化名人资源的深度开发,也有利于旅游业提质升级,更好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需要。
依据材料,运用“文化的内涵和功能”的相关知识,分析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正确性。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书香传统书香中国】
中华民族自古崇尚读书,有“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但一直以来我国人均阅读数扔普遍较低,2022年发布的第十九次中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21年中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6本。可见,想要全民阅读“热起来”,仍需要社会上下共同打造。
推动全民阅读,党中央一直高度重视。自2014年以来,全民阅读已连续10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6年,首个国家级全民阅读规划《全民阅读“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印发2021年,“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写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要。全民阅读已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动力和文化支撑。
【书香故事书香润人】
推动全民阅读高质量发展,广大党员、干部是重要人群。传统文化中,读书、修身德,不仅是立身之本,更是从政之基。多读书,有助于明大道、修政德。阅读有益于提部队伍的知识水平和干事创业本领。一些地区建设“城市书房”“文化文化空间、嵌入街头巷尾,提供优质服务;一些地区把图书采购权交给读者,读者购书、图书馆买单的模式“吸粉”无数。对于读书人来说,随遇而安地读书再寻常不过。颜回,箪食瓢饮却不改好学之乐;陶渊明,环堵萧然却不失读书之趣。只要有缘遇到一本好书,万恨下热一朝尽释。一本好书就像是一位良师益友,读得多了对一个人的气质会有很大影响。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阐述我国推动全民阅读高质量发展的文化价值。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作为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珍品,更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昆曲又称昆腔,发源于江苏昆山一带,距今已有600多年。昆曲在历史中以其较高艺术和审美价值,引领着中华民族的集体审美。涌现了包括汤显祖的《壮丹亭》、孔尚任的《桃花扇》在内的很多脍炙人口的名剧。同时,昆曲为众多剧种的发展提供了养分,对民间百姓生活影响深远,被称为“百戏之师”“百戏之祖”。
随着中国近代社会动荡、战事频繁,昆曲几近消亡;到了现代,昆曲又离当代人的审美需求有一定的差距,逐渐与时代脱节。现在,我国推动昆曲重新焕发生机:针对昆曲脱离时代的问题,要求昆曲创作者主动出击,“放下架子”走入市场,走进群众:支持昆曲创新发展,创作更多的原创剧目,以更为新颖的面貌出现在舞台上。
(1)从昆曲的发展历史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中华文化具有哪些特点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功能”的知识,阐明为什么要推动昆曲重新焕发生机。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4年是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红军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具有穿越时空的强大感召力。它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滋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我们要努力弘扬和实践长征精神,使其激励和鼓舞全国各族人民奋发图强、开拓前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长征”道路上不断夺取新胜利。
结合材料,运用《哲学与文化》中“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与“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分析新时代弘扬和践行长征精神的价值。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D C B B D A B D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D B B D D
1.D
【详解】①:文化影响着人们的实践活动,而不是支配,①错误。
②④:电影《志愿军:存亡之战》再现了朝鲜战场上史诗般的奋斗与牺牲,观众被坚定的信念和英勇献身的精神所震撼,这说明文化引领风尚,为人们提供精神指引,文化载体承载、表达和展现文化的内容,②④正确。
③:材料强调文化的作用,而不是强调经济决定文化,③排除。
故本题选D。
2.D
【详解】①:文化影响着人们的实践活动,而不是支配,①错误。
②:材料强调文化的作用,而不是强调经济决定文化,②不符合题意。
③④:电影《志愿军:存亡之战》再现了朝鲜战场上史诗般的奋斗与牺牲,观众被坚定的信念和英勇献身的精神所震撼,这说明文化引领风尚,为人们提供精神指引,文化载体承载、表达和展现文化的内容,③④正确。
故本题选D。
3.C
【详解】②:文化是在人民群众伟大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孕育和创造的。非遗是在实践创造中传承的,②排在第一位。
③: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昆曲表演的“手眼身步法”、篆刻的“使刀如使笔”表明非物质形态是非遗的特征。“非物质形态作为非遗的特征”是在文化在实践中创造之后才具有的,③排在第二位。
①:文化要通过载体呈现出来。文化载体承载、表达和展现着文化的内容。昆曲、篆刻一般通过师徒传习代代相传。这表明传承人的表现是非遗载体。在实践中创造文化、呈现非遗的特征之后,可以通过非遗传承人进行传承,①排在第三位。
因此正确的顺序是②→③→①。
故本题选C。
4.B
【详解】①:“峭壁凌空望杳微,重重烟锁雾云衣。”宋代游寓诗人倭倭才的诗词石刻将落笔洞雄浑奇特、袅如仙境的特点描绘得淋漓尽致,这表明石刻承载、表达、展现着落笔洞丰厚的文化内涵,①正确。
②: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遗址中的天然石灰岩是天然形成的,不是文化现象,②错误。
③:落笔洞遗址为距今一万年前的古人类文化遗存,记载了人类活动的痕迹,印证了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③正确。
④:文明是人类进步和开化状态的标志,而非落笔洞古人类文化遗存,④错误。
故本题选B。
5.B
【详解】①: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①错误。
②:龙泉的青瓷龙、青田的石雕龙、缙云的板凳龙、云和的稻草龙……在丽水,各式各样和“龙”有关的民俗由来已久,这表明丽水的“龙”文化以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为源泉,②正确。
③:从过去作为吉祥、神圣、权力的象征,到如今承载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龙”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含义。这体现了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③正确。
④:材料强调文化的来源,并没有强调丽水的“龙”文化推动社会发展,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6.D
【详解】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意识形态。
A:李雷参加社区居委会组织的议事活动属于政治范畴,A不符合题意。
B:李雷创办奶茶公司属于经济范畴,B不符合题意。
C:自然景观不能称为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C不符合题意。
D:李雷到社区文化室阅读书籍属于文化范畴,D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7.A
【详解】①②:传统民俗是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它通过音乐、舞蹈和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传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这说明源于生活的民俗文化容易激发文化认同,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文化和享用文化,故①②正确。
③:材料强调的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不涉及优秀传统文化对文化创新的作用,故③排除。
④: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具体内涵能够因时而变,而材料并不涉及获得新的内涵,故④排除。
故本题选A。
8.B
【详解】①:全球文明倡议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生动产物,说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价值上呈现内在相通性、高度契合性,①正确。
②:马克思主义诞生于欧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一脉相承的,②错误。
③:全球文明倡议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了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说明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转化为物质力量,③正确。
④: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价值观,但材料没体现,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9.D
【详解】A:消除“饭圈”乱象要适时变革上层建筑,以制度规范引导青少年,而不是变革生产关系,A错误。
B: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B不选。
C:应吸收传统美德养分, 而不是传统道德,C错误。
D:漫画中强调要依法打击整治不良“饭圈”文化,说明对冲击主流价值观的违法行径要依法处置,D正确。
故本题选D。
10.B
【详解】①③:做好“两个结合”,需要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的“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之所以要做好“两个结合”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①③正确。
②: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②排除。
④: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根源,④排除。
故本题选B。
11.D
【详解】②④:一边看电影,一边背唐诗的“学习式观影”,用科学技术重塑传统表达,打造文化传承新思路;当穿越千年的诗句透过银幕与观众相遇,长安的繁华气派、塞北的苍凉辽阔,与回响在历史深处的吟诵一齐“唤醒”了观众骨子里的文化基因,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促进观众与中华文化共情,②④符合题意。
①:材料没有涉及拓宽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①不符合题意。
③:传统文化有精华与糟粕之分,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③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D。
12.D
【详解】③④:材料强调“党和国家开展功勋荣誉表彰,以崇高礼遇褒奖、致敬英雄模范,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再创辉煌就有了深厚动力,实干担当、奋发进取就有了崇高坐标”,可见,国家表彰英雄模范旨在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激发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力量,有利于弘扬正能量,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③④正确。
①:民族文化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①错误。
②:国家表彰英雄模范与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无关,②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13.B
【详解】①③:我们和平良善的本性、博大包容的胸襟和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它根植于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生长于中国人民的灵魂深处。由此我们领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其核心思想理念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①③符合题意。
②: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结晶,②错误。
④:材料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的影响,没有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亟待发展,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14.B
【详解】B:国产电影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传承与创新相融合,历史、现在与未来相衔接而迸发创新创造活力。这表明文艺创作应该展现独具中国特色的精神力量,B符合题意。
C:文化创作要立足于社会实践,C排除,
A:材料反映是文艺创作要展示独具中国特色的精神力量,未体现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连续性,A排除。
D:实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夸大了这些影片的作用,且应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D错误。
故本题选B。
15.D
【详解】①:我国的指导思想是坚定意志的行动指南,不是民族精神,①排除。
②:材料是新中国成立75年来,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不涉及中华民族精神在民主革命中不断丰富,②排除。
③④:新中国成立75年来,中华儿女英雄辈出,牺牲、奋斗、创造,在各个时期以实际行动诠释和光大着中华民族品格风范,体现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家国情怀和爱国情感是中国人民内心深处的自觉选择,③④正确。
故本题选D。
16.D
【详解】①:材料体现了对古籍传播手段的创新,没有丰富古籍的时代内涵,①排除。
③: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我们要以共性为指导发展古籍文化,③排除。
②④:影像属于现代科技,用此形式把古籍文化发扬光大,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②④正确。
故本题选D。
17.①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有利于旅游业提质升级。②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能够为人们提供精神指引和精神食粮,提高人们的文明素养,推动社会进步。③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有利于认同传承中华文明。④文化塑造人。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有利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分析】背景素材:“跟着名人游青岛”的旅游产品
考点考查:文化的内涵和功能
能力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属于分析说明类主观题,需调用文化的内涵和功能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有效信息分析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文化和旅游实现了多领域、多方位的深度融合,这不仅有利于文化名人资源的深度开发,也有利于旅游业提质升级,更好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需要。→可联系教材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文化塑造人。
关键词②:青岛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有很多历史文化名人在此居住生活。基于此,当地精心设计了“跟着名人游青岛”的旅游产品,推出以“骆驼祥子博物馆”为起点,以名人故居为轴线的游览线路。→可联系教材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
18.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广大党员、干部多读书,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明大道、修政德,为治国理政提供借鉴。②文化发展离不开物质载体。各级政府打造公共阅读空间,发展文化事业,可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③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推动全民阅读高质量发展,能帮助人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养。
【分析】背景素材:全民阅读
考点考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文化载体、文化的作用等
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本题考查的知识范围是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设问指向是阐述我国推动全民阅读高质量发展的文化价值。本题属于意义类试题,考查知识切口较大,具体可运用中华优秀文化的基本特征、文化载体、文化的功能等知识来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传统文化中,读书、修身德,不仅是立身之本,更是从政之基。多读书,有助于明大道、修政德→可联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关键词②:一些地区建设“城市书房”“文化文化空间、嵌入街头巷尾,提供优质服务;一些地区把图书采购权交给读者,读者购书、山书馆买单的模式“吸粉”无数→可联系文化发展离不开物质载体。
关键词③:阅读有益于提部队伍的知识水平和干事创业本领;一本好书就像是一位良师益友,读得多了对一个人的气质会有很大影响→可联系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要求与材料信息、课本知识的结合。
19.(1)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①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的功能。昆曲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引领着中华民族的集体审美,同时对民间百姓生活影响深远。②文化具有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昆曲焕发生机有利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促进民族团结,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国家发展。
【分析】背景素材:昆曲是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考点考查:中华文化的特点、文化的功能等有关知识
能力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
核心素养:科学精神、公共参与
【详解】(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要求说明从昆曲的发展历史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中华文化具有哪些特点。属于认识类主观题,知识限定明确,属微观考查。解答时,考生可根据材料内容和设问要求调动教材知识加以分析说明。
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
有效信息: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珍品,更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昆曲又称昆腔,发源于江苏昆山一带,距今已有600多年。昆曲在历史中以其较高艺术和审美价值,引领着中华民族的集体审美→可由此说明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解答本题,考生可根据设问要求,运用中华文化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分析说明。
(2)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功能”的知识,阐明为什么要推动昆曲重新焕发生机。属于原因类主观题,知识限定明确,属微观考查。解答时,考生可根据材料内容和设问要求调动教材知识加以分析说明。
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
有效信息①:昆曲在历史中以其较高艺术和审美价值,引领着中华民族的集体审美,昆曲为众多剧种的发展提供了养分,对民间百姓生活影响深远,被称为“百戏之师”“百戏之祖”→可从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的功能角度加以说明。
有效信息②:针对昆曲脱离时代的问题,要求昆曲创作者主动出击,“放下架子”走入市场,走进群众:支持昆曲创新发展,创作更多的原创剧目,以更为新颖的面貌出现在舞台上→可从文化具有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角度加以说明。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解答本题,考生可根据设问要求,运用文化的功能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加以分析说明。
20.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②长征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红色基因,是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③长征精神以强大感召力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原卷无答案,此答案仅供参考)
【分析】背景素材: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
考点考查:“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与“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
能力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需要调用“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与“民族精神”的有关知识,从意义角度分析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红军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具有穿越时空的强大感召力。→可联系教材知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②:它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滋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可联系教材知识民族精神的时代意义,说明长征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