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作文写作指导:“传承传统文化,做自信时代青年”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届高考作文写作指导:“传承传统文化,做自信时代青年”

资源简介

2025届高考作文复习和素材积累
“传承传统文化,做自信时代青年”
材料分析+立意指导+标题范例+素材积累+范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俗话说“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那些流传千年的人和事如同耀眼的星座,光耀了悠悠五千年。
统编教材“必修下”我们学习了《论语》《孟子》《庄子》《左传》《史记》等流派众多的诸子学说、历史故事,也了解了“魏征”、“王安石”、“杜牧”和“苏洵”这些智者胸怀天下,勇于担当的拳拳之心。
畅游在这浩如烟海的古代史籍里,聆听着这些弥足珍贵的智慧思想,生于斯,长于斯的我们更需要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文化自信,思考新时代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五四”青年节前期学校文学社开展以“传承传统文化,做自信时代青年”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请你以高一学生身份,结合“必修(下)”单元所学,联系现实写一篇征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一、作文材料分析
材料开篇引用“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这一俗语,点明了古今之间的紧密联系,强调了古代文化对于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和借鉴价值。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经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众多流派的诸子学说和丰富多彩的历史故事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瑰宝,这些古代文化遗产不仅是知识的宝库,更是智慧的源泉和精神的寄托。
接着提到统编教材“必修下”中的《论语》《孟子》《庄子》《左传》《史记》等经典著作以及魏征、王安石、杜牧、苏洵等历史人物,这些具体的文化元素代表着不同的思想流派和历史风貌。诸子学说涵盖了儒家的仁爱、礼义、忠信等观念,道家的自然、无为、逍遥思想,法家的法治、变革理念等,它们从不同角度探讨人生、社会、国家治理等问题,为后世提供了多元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而那些历史人物则以其胸怀天下、勇于担当的精神,在各自的时代展现出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历史贡献,如魏征敢于直谏,辅佐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体现了忠臣的担当与智慧;王安石变法图强,试图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展现了改革家的勇气与决心。
在此基础上,材料进一步引导生于斯、长于斯的当代青年深入思考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以及如何在新时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重要任务。这是一个具有时代紧迫性和现实意义的问题,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各种外来文化不断涌入,传统文化面临着冲击与挑战;同时,社会的发展也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解决现代社会中的诸多问题,如道德滑坡、精神空虚、人际关系冷漠等。当代青年作为社会的未来和希望,肩负着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应当在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时代需求,将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从而增强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民族认同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题的任务驱动明确,要求以高一学生的身份,结合教材所学知识,联系现实生活,围绕“传承传统文化,做自信时代青年”这一主题撰写征文。这就需要考生充分调动所学的历史文化知识,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和时代背景,深入阐述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分析传承传统文化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传承路径和方法,同时展现当代青年在传承传统文化过程中的责任担当和精神风貌,文体应符合征文的要求,语言表达要生动、准确、富有感染力,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二、立意指导
1. 以文化传承为己任,塑造时代青年品格立意:着重阐述当代青年在传承传统文化过程中的责任与担当,以及传统文化对青年品格塑造的重要作用。例如,学习《论语》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精神,激励青年树立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勇往直前,将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家国情怀融入到个人的品格修养中,通过传承文化展现青年的时代风貌,为社会传递正能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
2. 汲取传统文化智慧,引领时代创新发展立意:强调从传统文化中挖掘智慧和灵感,为现代社会的创新发展提供动力和源泉。如借鉴《庄子》中的创新思维和道家的自然哲学,启发科技创新中的绿色发展理念和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以古代的工匠精神和工艺智慧,推动现代制造业的品质提升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通过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经济、文化等领域相结合,展现传统文化在时代发展中的新价值,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引领时代进步潮流。
3. 传承文化经典,构建时代精神家园立意:关注传统文化经典在当代社会构建精神家园方面的重要性。例如,通过研读《史记》等历史著作,传承其中的英雄主义、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在快节奏、物质化的现代生活中,为人们提供精神寄托和价值追求的方向。阐述如何利用传统文化经典中的故事、人物、思想等元素,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营造积极向上、富有文化底蕴的社会氛围,让传统文化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凝聚民族精神的纽带,助力时代精神家园的建设。
三、标题范例参考
1. 《承文化圣火,燃时代之光》
2. 《传华夏古韵,铸时代精魂》
3. 《以传统为笔,绘时代华章》
4. 《执文化传承之炬,照青年奋进之路》
5. 《扬传统风帆,启时代远航》
6. 《续文化根脉,绽时代芳华》
7. 《怀文化初心,做时代栋梁》
8. 《汲传统智慧,谱时代新篇》
9. 《传古韵今风,做自信青年》
四、五句名言名句及分析
1.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
分析:此句尽显儒者的宏大抱负和担当精神。在传承传统文化背景下,激励当代青年以天下为己任,继承古代圣贤的学问智慧,传承文化血脉,为社会发展和人类幸福贡献力量,为文化传承赋予崇高使命,增强青年传承文化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是青年传承文化的精神指引。
2. “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分析:强调内心宁静对于实现长远目标的重要性。在传承传统文化过程中,青年需摒弃浮躁,静下心来研读经典、领悟文化精髓,如古代文人在宁静中创作传世佳作、钻研学术思想,启示青年在喧嚣时代坚守文化传承初心,于宁静中汲取传统文化养分,实现个人精神成长与文化传承的有机统一,为传承文化提供心境修养的借鉴。
3.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分析:寓意知识需要不断更新,如同水要有源头活水。传统文化是现代文化发展的源头,当代青年传承传统文化,应不断挖掘其新内涵、新价值,使其与现代社会融合,为文化发展注入活力,如利用新媒体传播传统文化形式,展现文化传承中的创新思维,强调传承与创新结合,促进传统文化持续发展。
4.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
分析:阐述了学习求知的严谨过程,适用于传统文化学习传承。青年传承文化要广泛涉猎经典知识(博学),深入探究文化内涵(审问),理性思考价值意义(慎思),辨别精华糟粕(明辨),并将所学践行于生活(笃行),为青年传承文化提供系统方法指导,助力文化传承实践落地。
5.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杜甫
分析:体现了杜甫对古今文化兼收并蓄的态度。当代青年传承传统文化应秉持开放包容胸怀,既尊重古人智慧,又结合现代理念,如在文化创意产业中融合古今元素,创造新颖文化产品,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交流互鉴,拓宽文化传承视野,推动文化繁荣发展。
五、八个经典事例
1. 李子柒传承传统田园文化:李子柒远离城市喧嚣,回归田园,以短视频形式展现传统农耕生活、美食制作、手工艺等传统文化元素。她亲力亲为种植作物、养蚕缫丝、酿造美酒,将传统田园生活的诗意与智慧呈现给全球观众,引发强烈关注与共鸣。她传承的不仅是技艺,更是背后蕴含的勤劳、质朴、敬畏自然等文化精神,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以新形式焕发生机,为传统文化传承提供创新范例,展示了青年利用新媒体传播传统文化的独特力量。
2. 王希孟与《千里江山图》的文化震撼:北宋王希孟年少时创作《千里江山图》,画卷以细腻笔触、绚丽色彩描绘了祖国壮丽山河,融合了山水美学、绘画技艺、文化意境等丰富内涵。历经千年,其艺术魅力不减,如今通过数字化展览、文创产品开发等形式走进大众视野,让人们领略到传统绘画艺术的博大精深,激发民族文化自豪感,彰显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的永恒价值,启示当代青年重视传统艺术传承与创新传播。
3. 故宫文创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故宫博物院借助文创产品开发,将故宫建筑、文物、历史故事等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实用功能相结合,推出一系列如故宫口红、朝珠耳机、故宫日历等文创产品,深受大众喜爱。这一举措不仅增加了故宫文化的传播度和影响力,还创造了经济效益,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为文化机构传承文化提供新思路,展示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融合的成功模式,激发青年对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思考。
4. 河南卫视传统文化节目创新:河南卫视通过打造《唐宫夜宴》《洛神水赋》等一系列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节目,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将古代舞蹈、音乐、服饰、诗词等文化元素生动呈现,重现古代文化盛宴场景,在网络上掀起热潮,吸引大量年轻观众关注传统文化,为传统文化传承开辟新路径,体现传统与现代科技结合在文化传播中的强大力量,鼓励青年参与文化节目创新传承。
5. 樊锦诗守护敦煌文化遗产:樊锦诗一生奉献给敦煌文化保护事业,从青春年少到白发苍苍,扎根敦煌,致力于洞窟保护、壁画修复、文化研究与传承。她推动敦煌文化数字化工程,让敦煌艺术瑰宝通过互联网走向世界,同时培养众多专业人才,传承敦煌文化薪火。她的坚守与付出展现了对传统文化的深情与担当,为文化遗产传承树立榜样,激励青年投身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守护民族文化根脉。
6. 叶嘉莹传承古典诗词文化:叶嘉莹先生一生与古典诗词相伴,历经战乱流离,始终致力于诗词研究、教学与传承。她在国内外讲学授课,传承古典诗词吟诵方法、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让古典诗词在现代社会生根发芽,以诗词文化滋养人们心灵,展现传统文化在传承中延续民族精神命脉的重要作用,为青年传承古典文化提供典范,引导青年热爱并传承诗词文化。
7. 曲阜打造“孔子文化节”:山东曲阜每年举办“孔子文化节”,通过祭祀大典、学术研讨、文化展览、传统礼仪展示等多种活动形式,传承孔子儒家文化思想,弘扬尊师重道、仁爱礼义等传统美德,吸引全球各界人士参与,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承发展,提升文化影响力,为地方文化传承与文化品牌建设提供成功案例,启示青年关注家乡文化传承,利用地域文化特色推动传统文化发展。
8. 汉服文化兴起与传承:近年来,汉服文化在青年群体中广泛兴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穿着汉服出行、参加传统礼仪活动、举办汉服文化节等。这不仅是对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更带动了传统礼仪、配饰制作、古典妆容等相关文化产业发展,形成独特文化现象,体现青年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创新传承,展示传统文化在民间自发传承中的活力与潜力,鼓励青年以兴趣为导向传承传统文化元素。
范文一:
承文化圣火,铸时代担当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中华文化如长河般奔腾不息,诸子学说、历史故事熠熠生辉,魏征之忠、王安石之变、杜牧之思、苏洵之智,皆为华夏文明宝库中的璀璨明珠。身为新时代青年,生于斯长于斯,传承传统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铸就时代担当的根基。
传承文化经典,滋养精神世界。《论语》中“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教导我们胸怀宽广、正直做人;《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激励我们坚守道德底线,不屈从于权势与利益。这些经典语句如春风化雨,润泽心灵。当我们在生活中遭遇挫折时,从古人的智慧中汲取力量,能让我们保持乐观豁达的心境,坚定理想信念,不被困难轻易打倒,以平和而强大的内心应对人生挑战。
创新文化传播,展现时代风采。李子柒以短视频展现田园生活,将传统农耕、美食、手工艺等文化元素巧妙融合,让传统文化跨越时空界限,走向世界;河南卫视的《唐宫夜宴》运用现代科技重现大唐风华,在网络上掀起热潮。新时代青年应学习这种创新精神,借助新媒体、新技术,让传统文化以新颖、有趣、贴近生活的形式呈现,使其融入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吸引更多人关注和热爱传统文化,让古老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新魅力。
践行文化价值,担当时代使命。古有仁人志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今有无数青年投身公益、扎根基层、助力科研,将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奉献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在抗击疫情中,许多青年志愿者逆行而上,传承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为守护家园贡献力量。我们应把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传承文化精髓,在时代浪潮中勇立潮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所在,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做文化传承的火炬手,让文化圣火照亮民族复兴之路。在传承中汲取力量,在创新中展现活力,在践行中担当使命,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让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范文二:
传古韵新声,育时代青年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诸子学说争鸣,历史故事璀璨,如明灯照亮华夏千年之路。于高一的我们,在学习中领略其魅力,深知传承传统文化是时代赋予的使命,更是培育自信时代青年的关键路径,我们应在传承中创新,在坚守中前行。
研读经典,厚植文化底蕴。《史记》以纪传体展现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项羽本纪中“彼可取而代也”的豪情壮志、李广列传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品德风范,无不令人动容。深入研读这些经典著作,如同与古人对话,感受他们的智慧、勇气与情怀,让我们在文化的浸润中丰富内心世界,培养深邃的历史眼光和敏锐的文化感知力,为成为有内涵、有修养的时代青年筑牢根基。
弘扬传统技艺,传承匠心精神。传统技艺如剪纸、刺绣、陶瓷等,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剪纸艺人以一把剪刀、一张纸,剪出世间万象,每一刀都蕴含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执着;陶瓷工匠精心制作,从选料到烧制,历经多道工序,追求极致完美。我们应学习这种匠心精神,传承传统技艺,让古老的技艺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同时也培养自己专注、耐心、精益求精的品质,以匠心雕琢时代品质,用双手创造美好生活。
汲取传统智慧,引领时代风尚。古人在为人处世、治国理政方面留下诸多智慧,如道家的“无为而治”启示我们尊重自然规律、不过度干预;儒家的“和而不同”教导我们在多元社会中求同存异、和谐共处。在当今时代,我们面临着环境污染、人际关系复杂等问题,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有助于我们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倡导绿色生活、和谐社会等理念,引领时代新风尚,成为有思想、有担当的时代弄潮儿。
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与魂,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传承文化基因,让古韵与新声交织共鸣。在经典研读中沉淀自我,在技艺传承中锤炼品质,在智慧运用中引领风尚,以自信之姿、昂扬之态,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青年的华章,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向着光明未来大步迈进,让中华文化的光芒闪耀于世界舞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