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练习(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练习(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练习
一、单选题
1.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长足发展,成为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2024年11月15日,嫦娥六号月球样品首批研究成果发布,揭示了月背火山活动历史,为更好开展月球演化研究提供了关键科学依据。材料表明( )
①实践提出的问题引导科学研究的发展方向
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
③全面认识月球是开展探月工程的根本目的
④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2024年10月30日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神舟十九号乘组飞行期间将重点围绕“太空格物”主题,开展86项空间科学研究与技术试验。这些研究有望在基础理论前沿研究、新材料制备、空间辐射与失重生理效应机制等方面取得一批科学成果。这表明( )
①揭示世界的规律是开展科学研究的根本目的
②我们通过有效的科学实验活动不断接近真理
③科学实践工具的革新会推动认识水平的提高
④科学实践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2024年10月25日,我国科学家在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上,成功完成了全球最大规模的量子计算流体动力学仿真。相对于传统方法,量子计算能够显著加速流体动力学仿真过程,从而大幅缩短研发周期并节省经费。这表明( )
①量子计算能自觉把观念变为现实的存在
②我国自主研发水平取决于量子计算的价值
③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
④量子计算作为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前途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黑格尔认为,同一句格言,在一个饱经风霜备受煎熬的老人嘴里说出来和在一个天真可爱、未谙世事的孩子嘴里说出来,含义和效果是根本不同的。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 )
①对人生与世界的能动反映具有条件性
②主体不同必然导致认识结果的不同
③认识受限于主体自身的实践和人生体验
④认识只有经过实践检验才具有真理的属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我国每年有超过2000万吨的废旧棉织品被丢弃,而每吨可生产出0.99吨分色棉纱。某公司组织研发人员进行科技攻关,历时5年,攻克了旧衣物变再生纤维的关键技术。如今,再生纤维实现规模化量产,并走向国际市场。由此可见()
①实践提出的问题决定着科技攻关的方向和效果
②人们通过推动认识发展使观念存在变为现实存在
③实践产生新问题,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④满足社会实践的需要是认识的根本目的和归宿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告诉全世界中国何以为中国:精准扶贫理念助力实现千年脱贫梦想;共建“一带一路”让中国和周边国家走向共同繁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让中国再次和世界迈向繁荣昌盛……从上述内容可见( )
①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促进社会的发展 ②真理性认识因有直接现实性而能成功指导实践
③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 ④社会主义理论在指导实践中展现其真理的力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国家航天局于2024年10月15日发布《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规划明确了我国空间科学发展目标,提出我国拟突破的“极端宇宙”“时空涟漪”“日地全景”“宜居行星”“太空格物”5大科学主题和17个优先发展方向,描绘了至2027年、2028年至2035年、2036年至2050年三个阶段的科学任务规划,形成我国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路线图。此规划( )
①表明科学实验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实践活动
②体现了科学任务规划是空间科学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③能科学指导我国空间科学实践的中长期发展
④体现了在量变与质变的统一中实现空间科学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曾几何时,由于技术所限,人类眼中的海洋只是邻近的一方水域;而今,借助载人深潜器、大洋钻探船等高新技术设备,深海世界的神秘面纱逐步被揭开。这表明( )
A.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主观活动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认识的目的在于把握规律
D.借助先进的认识工具才能获得正确认识
9.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留守儿童的个体关怀,城乡鸿沟的社会弥合,治理现代化的国家道路……这是一个既能感受个人命运浮沉,又能思考国家发展大势的时代,其中蕴藏的新闻宝藏正期待着发现的眼睛。习近平总书记对“发现”的强调说明( )
①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并依赖于感性认识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要调动思维深入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③由于人们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会产生不同的看法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要把获得的认识放到实践中去检验发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0.在科幻电影中,大量的空中交互场景凝结着人们对更直观的显示与交互方式的想象与追求。如今人们利用无介质空中悬浮成像技术,应用光场重构原理,使结合交互技术的“可交互空中成像”成为现实,人们在空气中动动手指,就能实现人与空中实像的直接交互,让科幻场景走入现实生活。这反映了( )
①人类对未来的探索是科技发展的内因
②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物质性活动
③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有规律的
④意识可把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2024年10月30日,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发射圆满成功。此次任务主要是与神舟十八号乘组轮换,在空间驻留约6个月,开展空间科学与应用实(试)验、安装空间站空间碎片防护装置等任务,开展科普教育和公益活动及空间搭载试验,提升空间站运行效率,发挥综合应用效益。中国空间站不仅仅是中国的空间站,也是促进人类航天技术发展、造福全人类的空间站。这表明( )
①科学研究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实践活动 ②科学研究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强大动力
③探究世界的规律是科学研究的目的和归宿 ④创新能力的提高推动实践发展和认识深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2.脑机接口,是新一代人机交互与人机混合智能的前沿技术。2024年4月25日,我国自主研发的“北脑二号”发布,这项技术解决了大规模单细胞信号长期稳定记录和实时解码的国际前沿难题,对帮助脊髓损伤、偏瘫、失语、渐冻症患者的临床治疗和康复具有重要意义。可见( )
①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创造条件,建立起新的具体联系
②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认识发展
③实践是认识的动力,认识能够促进实践的发展
④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之物,只有尚未认识之物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3.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智慧春耕不断助力农业创新转型。科学家根据实际需要对作物种子的基因进行定向编辑,以培育出抗病虫害、适应性更强的优质品种,此举在提高作物产量、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量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从认识论角度看,智慧春耕的发展表明( )
①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②人能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
③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④实践与认识是辩证统一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4.在嫦娥六号完成人类首次月球背面取样的壮举后,我国勇于挑战更艰巨的深空探测任务:从更遥远的火星采回样品,探寻红色星球上是否存在生命这一重大科学问题。但火星比月球距离远得多,环境也更加复杂,必须突破火星表面采样、起飞上升、环绕火星交汇、行星保护等关键技术。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
①完成月球背面取样的壮举——实践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②从月球背面取样到计划火星取样——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③挑战更艰巨的深空探测任务——人的实践领域是不断拓展的
④火星取样要突破起飞上升等关键技术——突破历史条件的制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5.2024年10月30日4时27分,搭载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九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此次任务主要目的是:与神舟十八号乘组完成在轨轮换,在空间站驻留约6个月,开展空间科学与应用实(试)验,进行空间站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安装等任务,进一步提升空间站运行效率,持续发挥综合应用效益。由此可知( )
①揭示事物的本质是科研发展的根本目的 ②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特点
③科学实验是人类获取航天认识的唯一途径 ④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能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6.锂硫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性能会快速下降,传统技术方法无法针对性地解决。经反复试验,中国科研团队开发出高分辨电化学原位透射电镜技术,加深了对相关问题的认识,为下一代锂硫电池设计和广泛应用提供了指导。由此可见( )
①科学实验是推动认识发展的重要动力 ②科学实验的目的和归宿是揭示客观规律
③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 ④科学实验中获得的认识推动社会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7.秦朝时期,我国修建了最早的标准化高速公路网——驰道;西汉时期,古人带着开放与自信,走出了一条通往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丝绸之路;隋朝时期,大运河贯通南北,造就和促进了几十座沿河城市的繁荣……如今,我国高速公路迅猛发展,秦岭隧道如剑穿云,青藏铁路盘桓于世界屋脊之上,港珠澳大桥宛如巨龙腾空。由此可见( )
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人类的实践活动受客观规律的制约
②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付出艰辛和努力,梦想就能变为现实
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不同时期的实践规模和水平会不同
④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给世界打上了人的活动的烙印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8.中国科学家团队以耐盐碱作物高粱为突破口,揭示了基因AT1赋予植物高耐盐碱性的机制。经大田实验证明,基于AT1基因改良的高粱、水稻和玉米等作物在盐碱地上的存活率和产量显著提升。该成果为盐碱地综合利用和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新思路。这表明( )
①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②按规律办事是提高植物在盐碱地存活率的前提
③任何认识都要经过“实践-认识-实践”的多次反复
④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指导人类成功改造客观世界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19.今年6月,嫦娥六号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近日,珍贵的月背“土特产”完成解封,并被分装到10个玻璃器皿中。据了解,相比嫦娥五号样品,嫦娥六号月背样品颜色略浅、密度更小、颗粒来源也更为复杂。通过嫦娥六号带回的月球背面样本,科学家们可以更深入地研究月球乃至整个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材料表明( )
①我国探月工程实验活动具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②获得对月球的真理性认识是探月工程的最终目的
③对月球的认识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不断深化发展的
④“从科学实验到认识、再从认识到科学实验”是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抗战时期,日本侵略军侵占了华北、华中等地,北平、天津、上海、南京相继沦陷,淞沪会战失败,徐州失守,武汉危急,国内战局一度走向混沌迷离,“亡国论”甚嚣尘上。为此,毛泽东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思考,并对抗战进行了系统总结,撰写了《论持久战》,有力批驳了关于抗日战争的错误论调,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战略总方针。这表明( )
①人的感性认识没有理性认识可靠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
③人们的理性认识根源于感性认识
④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全面深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二、非选择题
21.有颌类的出现与崛起是“从鱼到人”的脊椎动物演化史上最关键的跃升之一。然而,化石实证的缺失使得有颌类的起源与崛起一直笼罩在重重迷雾之中。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研究团队踏遍我国志留纪地层可能含鱼的200多个地点,最终在重庆、贵州等地志留纪早期距今约4.4亿年的地层中发现了“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和“贵州石阡化石库”,并从中发现大量特异埋藏保存的完整志留纪早期鱼类化石,找到了破解有颌类最初崛起与辐射分化之谜的钥匙。
应用高精度CT、性状大数据分析、流体动力学模拟等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团体向世界首次展示出最早有颌类的牙齿、头部、身体以及偶鳍的雏形等过去完全未知的最早有颌类身体结构与解剖学信息,为解答“从鱼到人”探源最初阶段的一系列重要科学问题提供了确凿证据,改写了有颌脊椎动物早期演化历史的各个方面。
结合材料,说明中国研究团队发现有颌类化石实证的过程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伟大实践中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是对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这一重要思想内涵丰富、论述深刻、博大精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引领世界文明发展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知识,分析新时代坚持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正确性。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2年10月22日,党的二十大表决通过了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以下为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和二十大通过的党章修正案的主要内容。
时间 党章修改
党的十八大 把科学发展观列入党的指导思想,充实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成就的内容,充实了坚持改革开放的内容,充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内容,充实完善关于党的建设总体要求的内容
党的十九大 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提出新时代的新方略、作出新部署,提出从严治党新要求
党的二十大 把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发展、党的初心使命、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加强党的建设的新鲜经验等内容写入党章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的知识,说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对党章进行修改的原因。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让中国大飞机翱翔蓝天,承载着国家意志、民族梦想、人民期盼。2022年9月29日,国产大型客机C919取得中国民航局型号合格证。这是中国大飞机事业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中国按照国际通行适航标准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客机通过适航审定。自此,中国拥有了一款可以投入航线运营的单通道干线客机。从2007年立项到2017年首飞,再到完成取证,历时15年,C919研制团队坚持自主创新、开放合作,先后攻克了一批关键技术、形成了一批核心能力、锤炼了一批人才队伍、带动了一批产业发展,形成了支撑中国大飞机自主发展的能力平台。国产大飞机攻坚克难,终于获准从事商业运营,可以翱翔于蓝天之上。稳扎稳打,潜力无限,中国大飞机将书写更多精彩故事。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的特点的知识,分析我国大飞机项目的发展历程。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9月23日,第十九届亚洲运动会在杭州举行。杭州亚运会不仅是体育的盛会,也是科技和艺术融合的盛会。开幕式最让人期待的是主火炬的点火方式。杭州亚运会为创造一个与众不同的点火仪式,导演团队设想出万众参与、数字互联的形式。最大限度地让全民共同参与。为实现这一设想,技术团队通过自研Web3D互动引擎等多种技术的结合,进行了上万次的动作捕捉,采集了几十万张服装图像数据,用几百台不同型号的手机进行了超10万次测试,最终实现了1亿“亚运数字火炬手”汇聚现场,线上线下同频共振,实现了“数实融合”。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及其特点的知识,谈谈杭州亚运会火炬的点火方式是如何实现“数实融合”的。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D D B D D D B D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C B C C B D A A D
1.D
【详解】②④:嫦娥六号作为航天探测器,其从月球带回的样品,揭示了月背火山活动历史,说明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推动认识不断发展,也说明世界是可知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②④正确。
①:材料反映的是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没有体现实践提出的问题引导科学研究的发展方向,①排除。
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本身不是目的,③排除。
故本题选D。
2.D
【详解】①:科学研究的根本目的是指导实践,①说法错误。
②:人们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不断接近真理说法错误,②错误。
③:神舟十九号乘组飞行期间将重点围绕“太空格物”主题,开展86项空间科学研究与技术试验,有望取得一批研究成果体现了科学实践工具的革新会推动认识水平的提高,③正确
④:神州十九号飞行乘组人员围绕“太空格物”主题开展科学实验,体现了实践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④正确。
故本题选D。
3.D
【详解】①:实践能把观念变为现实的存在,而不是量子计算本身能自觉把观念变为现实的存在,①错误。
②:量子计算的探索水平取决于每一个时期的社会实践活动水平,②错误。
③:我国科学家在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上,成功完成了全球最大规模的量子计算流体动力学仿真,体现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③正确。
④:量子计算相对于传统方法有显著优势,能够加速流体动力学仿真过程,大幅缩短研发周期并节省经费,这表明量子计算作为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前途,④正确。
故本题选D。
4.B
【详解】①③:从哲学上看,“同一句格言,在一个饱经风霜、备受煎熬的老人嘴里说出来和在一个天真可爱、未谙世事的孩子嘴里说出来,含义和效果是根本不同的”,这是因为认识受限于主体自身的实践和人生体验,主体对人生与世界的能动反映具有条件性,①③正确。
②:主体不同不会,认识结果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②观点绝对化,②排除。
④:认识经过实践检验,或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或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所以可能是正确的认识,也可能是谬误,④排除。
故本题选B。
5.D
【详解】①:实践提出的问题会影响科技攻关的方向和效果;“决定着科技攻关的方向和效果”的说法夸大了实践提出的问题的作用,①错误。
②: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头脑中的观念存在变为现实存在,②说法错误。
③:针对被废弃的废旧棉织品可以生产出一定量的分色棉纱这一情况,该公司组织研发人员进行科技攻关,攻克了旧衣物变再生纤维的关键技术,实现了再生纤维实现规模化量产,这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③正确。
④:材料强调,某公司攻克了旧衣物变再生纤维的关键技术,通过该技术,废旧棉织品得以被有效利用,由此可见,满足社会实践的需要是认识的根本目的和归宿,④正确。
故本题选D。
6.D
【详解】③④:精准扶贫理念助力实现千年脱贫梦想;共建“一带一路”让中国和周边国家走向共同繁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让中国再次和世界迈向繁荣昌盛,这些都体现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说明了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社会主义理论在指导实践中展现其真理的力量,③④符合题意。
①:要立足客观实际,而不是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①错误。
②: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②错误。
故本题选D。
7.D
【详解】③④:规划明确了我国空间科学发展目标,提出我国拟突破的“极端宇宙”“时空涟漪”“日地全景”“宜居行星”“太空格物”5大科学主题和17个优先发展方向,描绘了至2027年、2028年至2035年、2036年至2050年三个阶段的科学任务规划,形成我国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路线图。此规划体现了在量变与质变的统一中实现空间科学发展,能科学指导我国空间科学实践的中长期发展,③④符合题意。
①:科学实验是作为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不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实践活动,①错误。
②:矛盾是空间科学发展的源泉和动力,②错误。
故本题选D。
8.B
【详解】A: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A错误。
B:借助载人深潜器、大洋钻探船等高新技术设备,深海世界的神秘面纱逐步被揭开,这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正确。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C错误。
D:借助先进的认识工具有利于获得正确认识,“借助先进的认识工具才能获得正确认识”的说法太绝对,D错误。
故本题选B。
9.D
【详解】②④:“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的大意是在浅水里走的人只能见到虾,那些走到较深处的人便能看到鱼和甲鱼,那些走到极深处的人才能看到蛟和龙。这说明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要调动思维深入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也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要把获得的认识放到实践中去检验发展,②④正确。
①: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①表述错误。
③:材料体现的是对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认识,而不是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会产生不同的看法,③不合题意。
故本题选D。
10.B
【详解】①:人们对更直观的显示与交互方式的想象与追求,使“可交互空中成像”成为现实,这反映了人类孜孜以求的探索是科技发展的内驱动力,是内因,①符合题意。
③:“可交互空中成像”实际上是人们应用光场重构原理,利用无介质空中悬浮成像技术,在科幻电影中的成功应用,这反映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有规律的,③符合题意。
②: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性活动,②说法错误。
④: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人们可通过实践把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B。
11.D
【详解】①:科学研究是实践的基本形式之一,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①错误。
②④: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发射圆满成功,可以开展科普教育和公益活动及空间搭载试验,可以促进人类航天技术发展,这说明了科学研究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强大动力,创新能力的提高推动实践发展和认识深化,②④正确。
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科学研究的目的和归宿不是探究世界的规律,而是改造世界是、造福人类,③不选。
故本题选D。
12.C
【详解】②④:“北脑二号”这项技术解决了大规模单细胞信号长期稳定记录和实时解码的国际前沿难题,对帮助脊髓损伤、偏瘫、失语、渐冻症患者的临床治疗和康复具有重要意义,这说明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之物,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认识发展,②④正确。
①: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①排除。
③:正确的认识能够促进实践的发展,③排除。
故本题选C。
13.B
【详解】①:科学家根据实际需要对作物种子的基因进行定向编辑,以培育出抗病虫害、适应性更强的优质品种,这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①正确。
④:科学家根据实际需要对作物种子的基因进行定向编辑,以培育出抗病虫害、适应性更强的优质品种,此举在提高作物产量、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量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智慧春耕不断助力农业创新转型,这表明实践与认识是辩证统一的,④符合题意。
②:材料强调的是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未涉及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②不符合题意。
③:材料强调的是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未体现实践推动认识的发展,③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14.C
【详解】②: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会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从月球背面取样到计划火星取样,体现了人类探索宇宙的实践是不断变化发展的,符合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②正确。
③:随着技术的进步,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不断深化,我国勇于挑战更艰巨的深空探测任务,体现了人的实践领域是不断拓展的,③正确。
①: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而非主观与客观的统一,①错误。
④:历史条件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无法突破条件的制约,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C。
15.C
【详解】①:科研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指导实践,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不是仅仅揭示事物的本质,①排除。
②:此次发射体现了人类根据特定目的(如在轨轮换、科学实验等)主动进行的实践活动,这符合主观能动性的特点,②正确。
③:科学实验是获取认识的重要途径,但并非唯一途径。人类还可以通过理论学习、经验总结等多种方式获取航天认识,③排除。
④:长征二号F遥十九运载火箭等现代科技工具的使用,进一步提升空间站运行效率,持续发挥综合应用效益,显然促进了人类对航天领域的深入认识和发展,④正确。
故本题选C。
16.B
【详解】①:中国科研团队开发出高分辨电化学原位透射电镜技术,加深了对锂硫电池的认识,说明科学实验是推动认识发展的重要动力,①正确。
②: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科学实验的目的和归宿不是揭示规律,②错误。
③:从材料可知,以前传统技术方法无法针对性地解决锂硫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性能会快速下降的问题,现在中国科研团队开发出高分辨电化学原位透射电镜技术,体现了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③正确。
④:科学实验中获得的认识有正误之分,正确的认识指导人们推动社会发展,④错误。
故本题选B。
17.D
【详解】①:材料反映的是从古到今人类实践的成果,不涉及人类的实践活动受客观规律的制约,①不符合题意。
②:梦想能否变为现实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付出努力不一定能成功,②错误。
③:从材料可知,从古至今,人们都在进行实践活动,但是这些实践活动的规模和水平受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不同的,③正确。
④:从材料可知,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出众多奇迹,这些实践活动给世界打上了人的活动的烙印,④正确。
故本题选D。
18.A
【详解】①:中国科学家团队以耐盐碱作物高粱为突破口,揭示了基因AT1赋予植物高耐盐碱性的机制;该成果为盐碱地综合利用和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新思路。这表明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①正确。
②:科学家揭示了基因 AT1 赋予植物高耐盐碱性的机制,并且经过大田实验证明基于该基因改良的作物在盐碱地上的存活率和产量显著提升。这表明植物在盐碱地的生长是有规律的,科学家们认识并利用了这一规律,按规律办事是提高植物在盐碱地存活率的前提,②正确。
③: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而不是所有的认识,③错误。
④:意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正确意识能指导人类成功改造客观世界,④错误。
故本题选A。
19.A
【详解】①:据了解,相比嫦娥五号样品,嫦娥六号月背样品颜色略浅、密度更小、颗粒来源也更为复杂,说明我国探月工程实验活动具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①符合题意。
②:实践是探月工程的最终目的,②错误。
③:通过嫦娥六号带回的月球背面样本,科学家们可以更深入地研究月球乃至整个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表明对月球的认识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不断深化发展的,③正确。
④:从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④错误。
故本题选A。
20.D
【详解】②④:面对抗日战争十分严峻的形势,“亡国论”甚嚣尘上。为此,毛泽东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思考,并对抗战进行了系统总结,撰写了《论持久战》。体现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全面深刻,②④观点符合题意。
①:人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有正误之分,因此不能说感性认识没有理性认识可靠,①说法错误。
③:无论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都根源于实践,③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D。
21.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研究团队踏遍多个地点,最终发现鱼类化石的实践,为“从鱼到人”这一推理提供了关键的实证。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研究团队应用新技术新方法,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创新得出最早有颌类身体结构与解剖学信息,促进了人们对有颌类的认识的发展。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研究团队的研究为解答“从鱼到人”探源最初阶段的一系列重要科学问题提供了确凿证据。
【分析】背景素材:中国研究团队发现有颌类化石实证的过程
考点考查: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为体现类,调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知识,结合材料分析作答即可。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研究团队踏遍200多个地点,最终发现了大量志留纪早期鱼类化石,找到了破解有颌类最初崛起与辐射分化之谜的钥匙→可联系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关键词②:应用高精度CT等新技术新方法,创新得出最早有颌类身体结构与解剖学信息→可联系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关键词③:研究团队的研究为解答“从鱼到人”探源最初阶段的一系列重要科学问题提供了确凿证据→可联系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
22.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伟大实践中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是对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性认识。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可以促进实践的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正确的认识,在实践中产生,并经过实践检验,能够为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原题无答案,该答案仅供参考)。
【分析】背景素材:习近平文化思想
考点考查: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能力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与探究问题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要求考生运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知识,分析新时代坚持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正确性。考生直接调动知识结合材料分析即可。
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
有效信息①: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伟大实践中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是对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可联系实践决定认识的相关知识。
有效信息②: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引领世界文明发展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可联系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
23.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发展动力,检验标准和目的。修改党章是由实践决定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的需要,推动了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②认识反作用于实践,科学理论能指导实践发展,修改党章有助于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分析】背景素材:党的二十大表决通过了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
考点考查: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能力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的设问要求是说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对党章进行修改的原因,注意作答主体为党,需要调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的有关知识,从原因角度分析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关于党章的修改→可联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发展动力,检验标准和目的;
关键词②:把科学发展观列入党的指导思想、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等→可联系认识反作用于实践,科学理论能指导实践发展;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
24.①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我国大飞机项目团队不懈奋斗,创造了大飞机项目的奇迹。
②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大飞机项目团队不断攻克难关,推出新技术,推动了载人航天事业的进步。
③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为了实现国家意志、民族梦想和人民期盼,大飞机项目团队创造出一款可以投入航线运营的单通道干线客机。
④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稳扎稳打,潜力无限,中国大飞机将书写更多精彩故事。
【分析】背景素材:我国大飞机项目的发展历程
考点考查: 实践的特点
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实践的特点的知识,分析我国大飞机项目的发展历程。属于分析类主观题,知识限定明确,考生可根据材料内容和设问要求调动教材实践的特点的知识加以分析说明。
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
有效信息①:国产大型客机C919取得中国民航局型号合格证。这是中国大飞机事业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中国按照国际通行适航标准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客机通过适航审定。自此,中国拥有了一款可以投入航线运营的单通道干线客机→可从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角度加以分析说明。
有效信息②:国产大飞机攻坚克难,终于获准从事商业运营,可以翱翔于蓝天之上→可从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角度加以分析说明。
有效信息③:从2007年立项到2017年首飞,再到完成取证,历时15年,C919研制团队坚持自主创新、开放合作,先后攻克了一批关键技术、形成了一批核心能力、锤炼了一批人才队伍、带动了一批产业发展,形成了支撑中国大飞机自主发展的能力平台→可从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角度加以分析说明。
有效信息④:稳扎稳打,潜力无限,中国大飞机将书写更多精彩故事→可从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角度加以分析说明。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解答本题,考生可根据设问要求,运用实践的特点相关知识,结合材料加以分析说明。
25.①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技术团队通过试验把导演团队的设想变成现实的存在,实现了1亿“亚运数字火炬手”汇聚现场。②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为了实现数字火炬手线上线下同频共振,数字化火炬的设计立足实际,技术团队运用多种技术,针对不同型号手机进行测试,最终打破时空壁垒,实现“数实融合”。
【分析】背景素材:杭州亚运会开幕式
考点考查:实践及其特点的知识
能力考查:描述阐释事物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公共参与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围绕杭州亚运会开幕式,需要调用实践及其特点的知识来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
有效信息①:技术团队通过试验把导演团队的设想变成现实的存在,实现了1亿“亚运数字火炬手”汇聚现场→可联系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有效信息②:技术团队通过多种技术的结合,针对不同型号手机进行测试,最终实现了“数实融合”→ 可联系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教材信息与材料、时政信息相结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