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与社会经济发展微点1 田园风情——精耕细作的农业经济的发展1.生产模式——精耕细作(1)生产工具:春秋战国铁制农具、牛耕的出现及日渐推广,汉代的二牛一人犁耕法、三国时期的翻车、唐代的曲辕犁和筒车,促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不断成熟与发展。(2)生产技术、生产经验:包括选种、施肥、轮作等在内的经验和技术的积累,在《齐民要术》《农书》《农政全书》等著名农书中都有记载和收录。2.经营方式——惜土养土(1)古代土地制度时期 制度 特点商周 井田制 奴隶社会时期的土地国有制制度,分为公田和私田,由奴隶集体耕作曹魏 屯田制 政府为取得军队给养或税粮,由政府直接组织经营的一种农业集体耕作制度,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度西晋 占田制 农民向官府登记占有土地的制度。占田数并不是国家授予农民的土地数额,而是国家允许农民占有土地的限额北魏隋唐 均田制 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土地为国有制宋至明清 永佃田 佃农有权“永久”性耕种地主土地的租佃制度。土地所有权同土地使用(耕作)权分离(2)农业地理空间的扩展(3)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3.人口迁移——中国历史上的人口流向(1)由北方边疆地区向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迁移。如东汉以后的五族内迁和元朝时女真、蒙古人的南下。(2)北方人民南迁。由黄河流域迁向长江中下游地区。如西晋末年北方人民南迁和五代十国时期中原人民流向江南。(3)内地人口向边疆迁移。政府组织军民迁移,从事戍守、开发、屯田等。如秦朝迁50万中原人前往越族地区。(4)华人外流。我国古代出现的到海外谋生、居住现象,形成华人外流。如郑和下西洋后形成的下南洋潮流。(5)外族内流。在长期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不少外国人来华经商定居,形成外族内流。微点2 工匠精神——巧夺天工的手工制造业发展1.古代中国的三种手工业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 私营手工业 家庭手工业经营方式 官府直接经营 民间私人经营 以家庭为单位自主经营产品用途 官府、皇室专用 用于民间消费 用于交纳赋税和自己消费流通方式 不在市场流通 在市场流通 剩余部分出售特点 大作坊生产、资金雄厚, 不以营利为目的 规模较大,以营利为 主要目的 规模小、资金少,不以 营利为目的地位 明中叶以前占主导地位 明中叶以后占主导地位 农户的副业,始终存在于 社会经济生活中2.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主要行业金属冶炼 夏商周时期是中国的“青铜时代”,青铜铸造业发达。春秋战国时期,冶铁技术出现纺织业 我国古代的丝织品大量出口海外;棉花在内地的种植始于宋朝,元朝得到大力推广制瓷业 我国制瓷业历史悠久,宋朝制瓷技术有重要改进,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坯车、匣钵、支钉是重要的生产工具3.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因素微点3 “汇通天下”——车水马龙的古代商业的繁荣1.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变化的趋势活动场所 先在城市,后向农村集市发展;先是固定时间和场所,到后来打破时空界限;明清时期,出现专业性的市集、市镇交易内容 先以贩运、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经营统治者所需要的奢侈品为主,到后来以交易民间所需的农副产品、手工业产品为主交易媒介 从最初物物交换到以贝壳等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进行交换,再后来以固定统一货币为媒介进行交换。北宋时,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明清时期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商人组织 由最初的亲缘关系组织发展为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组织,如明清时期的晋商和徽商商人地位 秦汉以来,商人社会地位低下;到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地位提高;明清时期商帮出现,也反映了重农抑商政策下,商人地位的提高2.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1)先以陆路贸易为主,后以海路贸易为主。①汉代开辟了丝绸之路,中国对外陆路贸易开始发展;②唐朝时,海陆并重;③宋元时期,海路贸易日渐上升,并占据主导地位。(2)以友好交往为主。不管是陆路还是海路,带去的都是我国最精美的丝绸、瓷器等,虽然畅销,但有不少是赠送的,返航时不仅带回货物,而且常常有外国使臣搭船来中国访问。(3)外贸伴随着文化交流。不少外国商人带来了西方宗教,中国科技也相继西传。(4)外贸促进了民族交融。不少波斯人、阿拉伯人等在我国定居,长期与中国人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在元朝时形成了回族的前身——回回。(5)由对外开放走向闭关锁国。①汉朝至明前期的对外友好政策,促进了我国与亚、非、欧各国经济文化发展;②明清统治者对外实行闭关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使我国日益落后于世界潮流。(6)朝贡贸易。政府垄断对外贸易,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微点4 赋役制度——从“人头税”到“资产税”秦汉 主要有田赋、人头税和徭役,汉朝还征收财产税隋唐 隋朝征收租调,征派力役。唐朝实行租庸调制,“租”是田租,“调”是人头税,“庸”是指纳绢(或布)代役。唐朝中期改行两税法,按田亩征收地税,按户等征收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标志着以人丁为主的课税标准开始改变宋朝 承袭唐朝两税法,附加税繁杂多变;王安石推行募役法,百姓缴纳免役钱、助役钱,官府募人代役元朝 基本上沿袭唐朝,在税粮外又有“科差”明朝 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清朝 康熙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帝实行“摊丁入亩”,废除了人头税,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微点5 社会生活——古代中国的村镇、城市、交通与公共卫生1.中国古代的村镇和城市村落 人类居住形式经历了从穴居、巢居、半穴居到地面筑屋的演变,村落是农耕经济的产物集镇 中国古代的镇主要是为军事目的而设的。两宋时期,工商业者经营及定居的集镇发展起来。明清时期,集镇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专业分工城市 中国古代的城市布局主要分为宫殿区、手工业区和商业区、居民区。手工业区和商业区处于依附地位2.中国古代的交通(1)陆上交通建设:中国古代王朝都重视全国交通网络的建设,秦代的驰道和直道、汉代的丝绸之路、元代的驿路交通网等都有较大影响。(2)陆上漕运运输:中国在春秋时期已有运河,秦朝修建的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隋朝的大运河沟通了中国的南方和北方。(3)海上丝绸之路:西汉已初步形成东、南两条航路。宋代,随着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提高,海上交通更加发达。郑和下西洋的规模是历史罕见的。(4)中国古代邮驿:中国的邮驿历史超过3 000年,古代邮驿主要为官方服务,明朝出现了民间通信机构民信局。3.中国古代预防疫病的四大举措隔离治疗,阻断传染 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采取了隔离措施,并设立“临时时疫医院”,隔离传染源巡视散药,赐棺埋葬 发放药物,预防疫病,及时掩埋尸体,以防疫病的进一步扩散开仓放粮,减免租税 宋朝对受灾地区的百姓进行分片轮流发放食物,避免了饥民大量涌入城市,既便于赈灾,又起到了预防疫病发生的作用颁布医方,群防群治 在村口要路立牌晓示或编撰一些简单的强体避疫的药方引导群众运用,增强机体抵抗力,控制疫病蔓延,切断疫病的传播途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