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白城市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生物试卷(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吉林省白城市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生物试卷(含解析)

资源简介

白城一中2024-2025学年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生物试卷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25 题,共 100 分,共页。考试时间为 75 分钟。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选择题(共 45 分)
一、单选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30 分)
1. 下列与神经细胞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无生命活动现象 B. 神经细胞受到刺激后即能完成反射活动
C. 神经递质与载体蛋白结合运输至突触后膜 D. 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能引起膜电位变化
2. 由蚊子传播、有可能引发新生儿“小头症”的寨卡病毒,曾在美洲“爆炸性”蔓延扩散,其中巴西的疫情最严重。该病毒是一种RNA病毒。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寨卡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 B. 寨卡病毒内含有8种核苷酸,5种碱基
C. 寨卡病毒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 D. 寨卡病毒是生命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层次
3. 原生质体(细胞除细胞壁以外的部分)表面积大小的变化可作为质壁分离实验的检测指标。用葡萄糖基本培养基和NaCl溶液交替处理某假单孢菌,其原生质体表面积的测定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组NaCl处理不能引起细胞发生质壁分离,表明细胞中溶质浓度≥0.3mol/L
B. 乙、丙组NaCl处理皆使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处理解除后细胞可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C. 该菌原生质体表面积增加时是因为外界溶液浓度低于细胞内,从而发生了吸水
D. 若将该菌先65℃水浴灭活后,再用NaCl溶液处理,原生质体表面积无变化
4. 图表示两个细胞相互接触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A、B为高等植物细胞,则A、B之间可以形成胞间连丝
B. 若A是精子,B是卵细胞,则它们的结合与细胞膜上的糖被的识别作用有关
C. 若A是侵入人体的病原体,B是吞噬细胞,则B吞噬病原体的过程依赖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D. 除图中所示方式外,细胞间还可以通过信息分子间接交流
5. (2018·全国卷Ⅱ,4)有些作物的种子入库前需要经过风干处理。与风干前相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风干种子中有机物的消耗减慢 B. 风干种子上微生物不易生长繁殖
C. 风干种子中细胞呼吸作用的强度高 D. 风干种子中结合水与自由水的比值大
6. 绿孔雀与白鹇同属雉科动物,均为典型的热带亚热带林栖物种,体型食性相近。研究人员调查某地同一区域内的绿孔雀和白鹇对不同植被类型的利用率,结果如图。以下表述错误的是(  )
A. 可用红外相机调查两者对植被的利用 B. 绿孔雀的活动区域在雨季比旱季集中
C. 旱季绿孔雀与白鹇的生态位高度重叠 D. 白鹇对阔叶林的利用率高于其他植被
7. 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①~⑦表示生理过程。下列有关该图的分析,错误的是(   )
A. 乙是该生态系统的基石 B. ⑦过程中碳的传递形式是CO2
C. ①过程主要是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D. 丙中的多种生物之间只存在竞争关系
8. (2021·湖北卷,12)酷热干燥的某国家公园内生长有很多马齿苋属植物叶片嫩而多肉,深受大象喜爱。其枝条在大象进食时常被折断掉到地上,遭到踩踏的枝条会长成新的植株。白天马齿苋属植物会关闭气孔,在凉爽的夜晚吸收CO2并储存起来。针对上述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大象和马齿苋属植物之间存在共同进化 B. 大象和马齿苋属植物存在互利共生关系
C. 水分是马齿苋属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素 D. 白天马齿苋属植物气孔关闭,仍能进行光合作用
9. 龙血树是一种生长在我国云南、海南等地的观赏树种,其树脂可加工成一种名贵的中药。随着人们对龙血树野生资源掠夺性采伐,龙血树资源日趋枯竭,被列为珍稀濒危保护植物。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龙血树对人类有直接价值
B. 人类活动是造成龙血树成为濒危物种的主要原因
C. 可以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对龙血树的基因进行保护
D. 保护龙血树最好的方法是建立龙血树自然保护区
10. 某同学欲制作一个DNA片段模型,现准备了15个碱基A塑料片,8个碱基T塑料片,40个脱氧核糖和40个磷酸塑料片,为了充分利用现有材料,还需准备碱基C塑料片(  )
A. 8个 B. 24个 C. 16个 D. 12个
11. 下图表示叶片的光合作用强度与植物周围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关系。图示中,C~E段是增大了光照强度后测得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植物体鲜重增加量是光合作用强度的重要指标 B. 在E点后再次增大光照强度,曲线有可能为E~G段
C. 叶绿体内A点时的三碳化合物含量大于B点 D. 出现B~C段的限制因素主要是温度
12. 下列有关纯合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由相同基因型的雌雄配子结合发育而来 B. 连续自交,性状能稳定遗传
C. 杂交后代一定是纯合子 D. 不含等位基因
13. 图示为中科院近来发现的一种诱导细胞凋亡的新机制。在H2O2和细胞因子TNFa等因素的诱导下,鼠肝细胞内的溶酶体释放微量的胰凝乳蛋白酶,将细胞质内的Bid蛋白分解成更小的cBid,后者与线粒体、溶酶体的膜结合,诱导内容物释放,最终导致细胞凋亡。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抗体与图中H2O2和细胞因子相似,都可以作为信号分子
B. 胰凝乳蛋白酶的释放增加了cBid的数量,cBid进一步引起溶酶体内容物的释放是正反馈调节
C. 线粒体、溶酶体内容物的释放是导致细胞凋亡的根本原因
D. 该过程主要与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有关
14. 下图是某动物细胞中分泌蛋白合成、运输和分泌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分泌蛋白在结构①上合成的过程中有水产生
B. 结构②能对来自结构③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
C. 结构④与细胞膜融合后,分泌蛋白被分泌到细胞外
D. 线粒体能为分泌蛋白的合成、运输和分泌提供能量
15. 下图是研究两种植物生长调节剂(赤霉素、烯效唑)对大豆根尖内源激素(IAA和ABA) 含量变化影响的实验结果。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一类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生长起促进作用的植物激素类似物
B. 本研究实验的自变量有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浸泡处理时间和大豆根尖培养时间
C. 两类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后48时左右,对内源IAA含量影响较显著
D. 赤霉素处理对大豆根尖内源ABA含量的抑制效应要比烯效唑处理出现得晚
二、不定项选择题(共 5 小题,每题 3 分,多选、错选不得分,漏选得 1 分,共计 15 分)
16. 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某一种群的λ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通过对曲线分析可知,在10~20年间该种群数量一直下降
B. 曲线所示20~30年间λ保持不变,说明该段时间种群数量趋于稳定
C. 由图可知,0~30年间在第15年时该种群种内竞争最激烈
D. 依据图中数据可知,在第10年时该种群数量达到最小值
17. 如图表示电刺激轴突上一点后,该神经细胞轴突膜外在某一时刻的电位示意图,A、B、C、D为轴突上等距离的点,在B、D两点间连接上一个电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此时的指针读数显示的是动作电位的值 B. 电刺激的点一定是D点,因为此时膜外为负电位
C. 此时A点膜外可能是负电位,也可能是正电位 D. 若刺激A点,电表会出现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18. 某人感染了一种细菌,该细菌对多种抗生素都无反应,患者经医院抢救21 d,最终脱离危险。下列关于该细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细菌与动物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该细菌有细胞壁
B. 该细菌的遗传物质主要分布在染色体上
C. 该细菌是滥用抗生素造成的细菌的抗药性变异
D. 可根据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判断该细菌的存活情况
19. 一个非常大的、有性生殖的自然种群,要使群体中各基因型的比例从一代到下一代维持不变,下列选项中属于必要条件的是(  )
A. 种群中个体应该是雌雄异体的 B. 种群中个体间都能随机交配并产生后代
C. 种群中个体没有迁入和迁出 D. 自然选择对生物的性状不起作用
20. 图1表示一片草原上兔子和狼达到相对稳定状态后一段时间内相对数量变化的趋势,图2中A、B表示两个营养级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a~e表示能量值。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图1中甲、乙分别表示兔子和狼的数量变化,狼的K值接近B点对应的数值
B. 图1中甲、乙分别表示狼和兔子的数量变化,狼的K值接近C、D点对应的数值
C. 图2中B的食物残渣的能量包含在c中
D. 图2中B用于生长发育及繁殖的能量值可表示为a-b-d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 55 分)
21. 玉米是雌雄同株异花植物,利用玉米纯合雌雄同株品系M培育出雌株突变品系,该突变品系的产生原因是2号染色体上的基因Ts突变为ts,Ts对ts为完全显性。将抗玉米螟的基因A转入该雌株品系中获得甲、乙两株具有玉米螟抗性的植株,但由于A基因插入的位置不同,甲植株的株高表现正常,乙植株矮小。为研究A基因的插入位置及其产生的影响,进行了以下实验:
(1)实验一中作为母本的是________,实验二的F1中非抗螟植株的性别表现为____________(填“雌雄同株”“雌株”或“雌雄同株和雌株”)。
(2)选取实验一的F1抗螟植株自交,F2中抗螟雌雄同株∶抗螟雌株∶非抗螟雌雄同株约为2∶1∶1。由此可知,甲中转入的A基因与ts基因________(填“是”或“不是”)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F2中抗螟雌株的基因型是________。若将F2中抗螟雌雄同株与抗螟雌株杂交,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取实验二的F1抗螟矮株自交,F2中抗螟矮株雌雄同株∶抗螟矮株雌株∶非抗螟正常株高雌雄同株∶非抗螟正常株高雌株约为3∶1∶3∶1,由此可知,乙中转入的A基因________(填“位于”或“不位于”)2号染色体上,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2中抗螟矮株所占比例低于预期值,说明A基因除导致植株矮小外,还对F1的繁殖造成影响,结合实验二的结果推断这一影响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2抗螟矮株中ts基因的频率为________,为了保存抗螟矮株雌株用于研究,种植F2抗螟矮株使其随机受粉,并仅在雌株上收获籽粒,籽粒种植后发育形成的植株中抗螟矮株雌株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
22. 细胞增殖是细胞生命历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细胞①表示某植株(由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一个体细胞,则形成该植株的亲本属于    倍体生物,其体细胞中一般含有    条染色体。
(2)细胞②是某二倍体高等雄性动物的一个细胞,该细胞处于    分裂的    期。
(3)细胞③是某二倍体高等雌性动物的一个细胞,它的名称是       ,在产生此细胞的分裂过程中,可形成    个四分体。
(4)如图所示,柱形图表示某二倍体生物细胞在分裂过程中,4个不同时期的细胞核内相关物质或结构的数量变化。在柱形图中的4个时期中,细胞中含有染色单体的时期是     ,细胞分裂图①~③中处于时期Ⅱ的是    (填图中序号)。
23. 科学家发现水稻的B基因在胚的发育启动过程中有重要作用,B基因中插入一个其他基因会使其功能丧失(记为b),bb突变体的胚发育不能启动,从而使种子不能萌发。请回答下列问题:
(1)科研人员利用TDNA将一个高产基因(A)导入野生型水稻(BB)基因组中获得转基因水稻,利用该转基因水稻进行自交获得种子,理论上,若种子的萌发率为________,则基因A插入到基因B中;若种子的萌发率为________,则基因A没有插入到基因B中。
(2)科研人员用获得的转基因水稻(Bb)和野生型水稻(BB)进行正反交,结果如下表所示:
推测亲本组合1子代中部分种子不萌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上述推测正确,将亲本组合2得到的种子种植并随机交配,后代种子的萌发率为________。
(3)bb突变体种子与基因型为BB、Bb的种子在外观上相同而无法辨认,可从分子水平上进行辨别。已知基因B两侧及基因A中都含有限制酶HindⅢ的酶切位点(如图1所示),现有甲、乙、丙、丁四粒种子,分别提取种子中与B、b基因有关的DNA进行PCR,产物用HindⅢ酶切后进行电泳,将不同长度的DNA片段分离,结果如图2所示,图中结果说明甲~丁四粒种子中为bb突变体的是________。
24. α-syn是一种神经细胞突触核蛋白,正常情况下以可溶的单体形式存在,当其聚集成不溶性寡聚体(α-syn PFF)时,可导致帕金森病。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科研人员用α-突触核蛋白寡聚体(α-syn PFF)处理小鼠脑细胞,连续观察14天,发现细胞内的PARP-1基因表达的蛋白PAR增多,有些脑细胞开始死亡,可初步假设α-syn PFF使脑细胞死亡的机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研究人员用α-syn PFF和三种PARP-1抑制剂(ABT、AG、BMN)处理小鼠脑细胞,一段时间后测定脑细胞的死亡率,结果见图1。
注:“+”表示处理,“-”表示不处理。
据上图可知,PARP-1抑制剂能________α-syn PFF对脑细胞的致死效应,且________抑制剂的作用效果最显著,实验结果________(填“支持”或“不支持”)上述假设。
(3)为了在活哺乳动物中进一步进行验证,研究人员将α-syn PFF注射到正常小鼠和缺乏PARP-1基因的小鼠的大脑中。如缺乏PARP-1的小鼠脑细胞比正常小鼠脑细胞________________,则能验证PARP-1的作用。
(4)PARP-1引起神经细胞死亡的作用机理如图2所示。α-syn PFF激活NO合成酶,NO含量增加造成DNA损伤,过度激活PARP-1。在PARP-1过度激活时会导致神经元产生________,从而导致细胞死亡。另外PAR通过核孔,在______________中与α-syn PFF结合,_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α-syn PFF积聚,加剧细胞死亡。
25. 图1所示为线粒体内膜上发生的质子转运和ATP合成过程,图2所示为光合作用光合磷酸化过程,①~⑤表示过程,⑥~⑧表示结构。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所示的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阶段,图2所示__________阶段。
(2)①②③⑤过程都表示质子的跨膜运输,其中属于主动运输过程的是________。参与②⑤过程的蛋白质是同一种,由CF0、CF1两部分构成,其中亲水部分应为________,该蛋白质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叶绿素a(P680和P700)接受光的照射后被激发,释放势能高的电子,电子的最终供体是________,水的光解造成膜内外质子势能差,而高能的电子沿电子传递链传递时又促进③过程,进一步加大了质子势能差,导致这一现象的另一个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NADPH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答案:D
解析: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内各项生理活动正常进行,如果生理活动异常,神经细胞的静息状态可能无法维持,A项错误;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若神经细胞受刺激后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则不能完成反射活动,B项错误;神经递质通过胞吐的方式从突触前膜释放之后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然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不需要载体蛋白的参与,C项错误;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能引起突触后膜膜电位变化,从而使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D项正确。
2. 答案:A
解析:A、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其生活和繁殖都是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进行的,离开了活细胞,病毒的生存就受到限制,因此,病毒不能独立生活,A正确;
B、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所以只含有4种核苷酸、4种碱基,B错误;
C、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没有细胞器,原核生物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C错误;
D、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能在活细胞中生存,所以病毒不是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生命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层次是细胞,D错误。
3. 答案:C
解析:甲组中NaCl处理后原生质体的表面积随时间变化逐渐增加,增速与葡萄糖培养基一致,说明细胞正常生长或微量吸水,外界溶液浓度低于或等于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中溶质浓度≥0.3mol/L,A正确;乙、丙中用NaCl处理时原生质体体积都比葡萄糖基本培养基处理时小,说明NaCl处理后发生了质壁分离。换用葡萄糖基本培养基处理后,原生质体体积又增大,说明NaCl处理解除后细胞又发生质壁分离复原,B正确;该菌的正常生长和吸水都可导致原生质体表面积增加,C错误;若将该菌先进行65℃水浴灭活,细胞死亡,细胞膜会失去选择透过性,再用NaCl溶液处理,不会发生质壁分离与复原,原生质体表面积无变化,D正确。
4. 答案:C
解析:若A、B为高等植物细胞,则A、B之间可以通过胞间连丝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A正确;若A是精子,B是卵细胞,能直接接触进行信息交流,则它们的结合与细胞膜上的糖被的识别作用有关,B正确;若A是侵入人体的病原体细胞,B是吞噬细胞,B通过胞吐作用吞下病原体,则B吞噬病原体的过程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不是选择透过性,C错误;除图中所示方式外,细胞间还可以通过信息分子(如激素等)间接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D正确。
5. 答案:C
解析:风干种子细胞中含水量少,细胞呼吸作用强度低,有机物的消耗慢,A项正确、C项错误;风干种子细胞中含水量少,微生物不易在其上生长繁殖,B项正确;风干种子细胞中自由水的含量相对少,结合水与自由水的比值大,D项正确。
6. 答案:C
解析:可用红外相机调查两者对植被的利用,恒温动物一靠近,就会触发相机自动拍摄照片或视频,A正确;旱季时绿孔雀的活动区域相对均匀分布在阔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和灌丛,而雨季时绿孔雀的活动区域主要集中在针叶林和灌丛,B正确;旱季时绿孔雀的活动区域相对均匀分布在阔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和灌丛,而白鹇几乎集中生活在阔叶林,两者生态位重叠较小,C错误;白鹇在干旱和雨季时均集中分布在阔叶林,说明白鹇对阔叶林的利用率高于其他植被,D正确。
7. 答案:D
解析:由图可知,乙、丙、丁都指向甲,因此甲是大气中CO2,根据双向箭头可判断出乙是生产者,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A正确;⑦过程表示呼吸作用释放CO2,B正确;①过程将CO2输入到生物群落中,主要是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C正确;丙中多种生物之间还可能存在捕食关系,D错误。
8. 答案:B
解析:大象和马齿苋属植物属于不同种生物,它们之间相互影响,不断进化和发展,存在共同进化,A正确;由题意可知,大象和马齿苋属植物存在捕食关系,B错误;由题意可知,马齿苋属植物生长环境为“某国家公园”内酷热干燥,即缺少水分,因此水分是马齿苋属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素,C正确;白天马齿苋属植物会关闭气孔,但在凉爽的夜晚吸收CO2并储存起来,这些CO2在白天释放出来供给马齿苋属植物光合作用需要,因此白天马齿苋属植物气孔关闭,仍能进行光合作用,D正确。
9. 答案:D
解析:龙血树可以作为中药,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A正确;人类对龙血树的掠夺性开发是导致其濒危的主要原因,B正确;可以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对龙血树的基因进行保护,如建立遗传资源种子库、植物基因库等,C正确;龙血树已经是濒危物种,应易地保护,而不是建立自然保护区进行就地保护,D错误。
10. 答案:D
解析:DNA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每分子脱氧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所以40个脱氧核糖和40个磷酸的塑料片能形成20个碱基对。在双链DNA中,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A=T、G=C,所以15个碱基A塑料片,8个碱基T塑料片,能形成8个A—T碱基对。因此,为了充分利用现有材料,还需准备12个碱基C塑料片,以形成12个C—G碱基对。
11. 答案:B
解析:植物鲜重量增加的主要是水分,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因此光合作用强度的重要指标是植物干重的增加量,A错误;在E点后再次增大光照强度,光合作用强度可能会增加,也可能E前点已达到光饱和点,增大光照强度,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加,则曲线有可能为E~G,B正确;从A点开始,CO2浓度不断增加,叶绿体内CO2固定生成的三碳化合物含量不断增加,B点时光合速率达到最大,此时三碳化合物含量大于A点,C错误;分析题图可知,出现B~C段的限制因素主要是光照强度,D错误。
12. 答案:C
解析:纯合子是由两个基因型相同的雌雄配子结合而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生物个体,A正确;纯合子自交后代都是纯合子,性状能稳定遗传,B正确;如果是AA和aa之间杂交,子代就是杂合子,如果是AA和AA杂交,子代就是纯合子,C错误;纯合子没有等位基因,D正确。
13. 答案:B
解析:抗体是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并没有在细胞间或细胞内传递信息,故抗体不属于信息分子,A错误;胰凝乳蛋白酶的释放使Bid分解,增加了cBid的数量,cBid引起溶酶体内容物的释放使细胞凋亡,该过程属于正反馈调节,B正确;导致细胞凋亡的根本原因是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C错误;据图示可知,该过程与H2O2和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结合有关,故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D错误。
14. 答案:B
解析:结构③能对来自结构②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B错误。
15. 答案:C
解析: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生长的调节表现为促进或抑制生长发育,A错误。本研究中生长调节剂浸泡处理时间属于无关变量,B错误。根据实验结果,与其它时间相比,处理48h与对照组的差异变化最明显,C正确。赤霉素处理48h~96h间,对根尖内源脱落酸(ABA)的影响变化不明显,而烯效唑处理96h会明显减少内源ABA含量,其它处理时间与对照组差异不明显,说明烯效唑处理对内源ABA含量的抑制效应要比赤霉素处理出现迟,D错误。
16. 答案:CD
解析:据图分析可知,在10~20年间λ<1,故该种群数量一直下降,A正确;曲线所示20~30年间λ保持不变,说明该段时间种群数量保持不变,B正确;由图可知,0~30年间在第10年时该种群数量最多,因此种内竞争最激烈,C错误;依据图中数据可知,在10~20年间λ<1,该种群数量一直下降,在第20年时λ=1,该种群数量达到最小值,D错误。
17. 答案:AB
解析:此时的指针读数仅仅是膜外的电位情况,而动作电位是指内正外负的膜电位,A错误;由于兴奋可以沿着神经纤维传导,因此电刺激的点不一定是D点,B错误;若在AD的中点进行刺激,则此时A点膜外可能是负电位,若在D点右侧进行刺激,则此时A点膜外为正电位,C正确;若刺激A点,兴奋先到达B点后到达D点,因此电表会出现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D正确。
18. 答案:ABC
解析: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动物属于真核生物,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A项错误。细菌属于原核生物,细胞内无染色体,B项错误。该细菌的抗药性变异不是由抗生素引起的,抗生素只是对细菌的抗药性进行了选择,C项错误。只有活细胞的细胞膜才具有选择透过性,故可根据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判断该细菌的存活情况,D项正确。
19. 答案:BCD
解析:种群中个体是否为雌雄异体与上下代基因型的比例维持不变无关,A错误。
20. 答案:ABD
解析:图1中甲、乙分别表示兔子和狼的数量变化,B点是狼种群的最大值,不是狼的K值,狼群的K值是狼群长期稳定的值,A错误;图1中甲、乙分别表示兔子和狼的数量变化,兔子的K值接近C、D点对应的数值,B错误;图2中B的食物残渣不能被B利用,能量包含在c中,流向分解者,C正确;图2中B用于生长发育及繁殖的能量值可表示为a-b,D错误。
21. 答案:(1)甲 雌雄同株
(2)是 AAtsts 抗螟雌雄同株∶抗螟雌株=1∶1
(3)不位于 抗螟性状与性别性状间是自由组合的,因此A基因不位于Ts、ts基因所在的2号染色体上 含A基因的雄配子不育 1/2 1/6
解析:(1)据题中信息可知,品系M为雌雄同株,甲基因型为 Atsts,表现为雌株,因此实验一中的母本只能是甲。实验二的F1中非抗螟正常株高植株中不含抗螟基因,且控制性别的基因型是Tsts,性别应该是雌雄同株。(2)实验一中,若转入的A基因与ts基因位于一条染色体上,则甲植株的基因型可表示为,品系M的基因型是,则F1抗螟植株的基因型是,F1抗螟植株自交所得F2中抗螟雌雄同株∶抗螟雌株∶非抗螟雌雄同株约为2∶1∶1,因此甲转入的A基因与ts基因是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的。F2中抗螟雌株的基因型是AAtsts,抗螟雌雄同株的基因型是ATsts(A和ts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二者杂交,子代表现型及比例是抗螟雌雄同株∶抗螟雌株=1∶1。(3)实验二的F1抗螟矮株自交,F2中出现了抗螟性状和性别之间的自由组合,推测插入的A基因不位于2号染色体上,乙植株的基因型可表示为,品系M的基因型是,为了做题方便,可以把插入A基因的染色体对应的同源染色体上标上等位基因a,这样F1中的抗螟矮株的基因型是 AaTsts,非抗螟正常株高的基因型是aaTsts。F1抗螟矮株(AaTsts)自交,按照自由组合定律,后代表现型及比例应该是抗螟矮株雌雄同株(A_Ts_)∶抗螟矮株雌株(A_tsts)∶非抗螟正常株高雌雄同株(aaTs_)∶非抗螟正常株高雌株(aatsts)=9∶3∶3∶1,而事实上上述比例出现异常的3∶1∶3∶1。据题中给出的A基因可能对F1的繁殖造成影响,推测可能是含A基因的花粉致死,按照该推测分析:F1抗螟矮株(AaTsts)产生的4种雌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Ts∶Ats∶aTs∶ats=1∶1∶1∶1,产生的2种雄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Ts∶ats=1∶1,后代表现型及比例是抗螟矮株雌雄同株(AaTs_)∶抗螟矮株雌株(Aatsts)∶非抗螟正常株高雌雄同株(aaTs_)∶非抗螟正常株高雌株(aatsts)=3∶1∶3∶1,结果与题中事实吻合,说明含A基因的雄配子不育。F2中抗螟矮株雌雄同株的基因型有2种,其比例为AaTsTs∶AaTsts=1∶2,F2抗螟矮株雌株的基因型是Aatsts,3种基因型个体的比例是AaTsTs∶AaTsts∶Aatsts=1∶2∶1,因此F2抗螟矮株中ts基因的频率是1/2。F2抗螟矮株雌雄同株有2种基因型,其比例为AaTsTs∶AaTsts=1∶2,F2抗螟矮株雌株基因型是Aatsts,让F2抗螟矮株随机受粉,并仅在雌株上收获籽粒,事实上就是抗螟矮株雌株(Aatsts)作母本(产生2种配子:Ats∶ats=1∶1),抗螟矮株雌雄同株(AaTsTs∶AaTsts=1∶2)作父本进行杂交,父本产生雄配子的基因型是(含A基因的雄配子不育)aTs∶ats=2∶1,因此后代中抗螟矮株雌株(Aatsts)所占的比例是1/2×1/3=1/6。
22. 答案:(1)二 6 (2)有丝 中 (3)卵细胞或(第二)极体 3 (4)Ⅱ、Ⅲ ②
解析:(1)细胞①表示某植株(由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一个体细胞,细胞中只有一个染色体组,3条染色体,则形成该植株的亲本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6条染色体,属于二倍体。
(2)细胞②含有等位基因说明含有同源染色体,又由于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故处于有丝分裂中期。
(3)由题意可知,细胞③属于生殖细胞,属于卵细胞或(第二)极体。
(4)有染色单体存在时,染色体与DNA含量之比为1∶2,因此细胞中含有染色单体的时期有Ⅱ、Ⅲ;Ⅱ中染色体数和核DNA分子数之比为1∶2,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因此细胞分裂图①~③中处于时期Ⅱ的是②。
23. 答案:(1)75% 100% (2)含b的精子受精后没有启动胚胎发育,导致种子不萌发 75% (3)丁
解析:(1)利用TDNA将一个高产基因(A)导入野生型水稻(BB)基因组中获得转基因水稻,若A基因插入B基因中,将使基因型为BB的野生型水稻突变为Bb,若利用该转基因水稻进行自交获得种子,出现bb的概率为25%,即有25%的种子不能萌发,因此种子的萌发率为75%;若种子的萌发率为100%,则基因A没有插入到基因B中。(2)由表格可知,♀BB×Bb组合产生后代的种子中Bb都没有萌发,原因为父本(Bb)产生的含b基因的精子受精后没有启动胚胎发育,导致种子不萌发。由表格数据可知,亲本组合2得到的种子BB∶Bb=1∶1,若这些种子种植并随机交配,其中雌雄配子类型及比例均为B∶b=3∶1,由于含b基因的精子受精后不能启动胚胎发育,导致种子不萌发,计算可得出不能萌发的种子的概率为25%,即后代种子的萌发率为75%。(3)根据电泳图可知,只有丁图不含有B基因,因此判断甲~丁四粒种子中为bb突变体的是丁。
24. 答案:(1)α-syn PFF诱导脑细胞中的PARP-1基因表达,产生更多的PAR而引起脑细胞死亡 (2)抑制 ABT 支持 (3)死亡率明显降低 (4)PAR 细胞质基质 促进
解析:据图1可知,用ABT、AG和BMN这三种PARP-1抑制剂处理小鼠脑细胞,一段时间后测定脑细胞的死亡率,发现这三种抑制剂处理后脑细胞的死亡率都会降低,说明PARP-1抑制剂能抑制α-syn PFF对脑细胞的致死效应,且ABT抑制剂的作用效果最显著。实验结果支持上述假设。
25. 答案:(1)有氧呼吸第三 光反应 (2)①③ CF1 转运质子并合成ATP (3)水 NADP+与H+、e-结合形成NADPH时消耗叶绿体基质中的H+ 还原和供能
解析:(1)图1所示过程发生在线粒体内膜,是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图2中发生水的光解,是光反应阶段。(2)主动运输是逆浓度梯度的运输,且该过程需要能量,据图可知,①②③⑤过程中属于主动运输的是①③。生物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其中磷脂包括亲水性的头部和疏水性的尾部,头部排列在外侧,故亲水部分应为CF1;在该蛋白质的作用下,可将H+跨膜运输,且可促进ATP的生成,故该蛋白质的作用是转运质子并合成ATP。(3)电子的最终供体是水;水的光解造成膜内外质子势能差,而高能的电子沿电子传递链传递时又促进③过程,进一步加大了质子势能差,导致这一现象的另一个原因是NADP+与H+、e-结合形成NADPH时消耗叶绿体基质中的H+,NADPH的作用是作为还原剂,并提供能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