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70张PPT)第五章 第一节 第1课时课前检测索科特拉岛(位置如图)曾与大陆相连,约600万年前,强烈的地壳运动使其与大陆分离,该岛植物稀少,却拥有307种特有植物物种,龙血树是该岛的代表性物种之一,外观独特,树冠茂密如倒转的伞,零散分布在岛上的石灰岩地区。完成3~5题。1.索科特拉岛拥有多种特有植物的原因主要是A.地处热带地区B.地壳运动活跃C.自然环境多样D.长期远离大陆【答案及解析】3.D 解析:据材料可知,该岛长期点大陆分离,从而使岛屿物种与大陆物种隔离,导致该岛有多种特有植物。课前检测索科特拉岛(位置如图)曾与大陆相连,约600万年前,强烈的地壳运动使其与大陆分离,该岛植物稀少,却拥有307种特有植物物种,龙血树是该岛的代表性物种之一,外观独特,树冠茂密如倒转的伞,零散分布在岛上的石灰岩地区。完成3~5题。2.根据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推断索科特拉岛的气候特点是A.炎热少雨B.高温多雨C.温和湿润D.凉爽干燥【答案及解析】4.A 解析:索科特拉岛位于亚丁湾地区,地处东北信风带内,冬季受来自内陆的信风影响,夏季受西南季风控制,也是从非洲大陆吹来,且沿岸地区在西南风的彩响下,形成上升补偿流,为寒流性质,更加剧了其于旱程度,由于该地纬度低,气温高,所以气侯特征为炎热少雨。课前检测索科特拉岛(位置如图)曾与大陆相连,约600万年前,强烈的地壳运动使其与大陆分离,该岛植物稀少,却拥有307种特有植物物种,龙血树是该岛的代表性物种之一,外观独特,树冠茂密如倒转的伞,零散分布在岛上的石灰岩地区。完成3~5题。3.龙血树巨伞树冠的功能主要是A.防止强光灼伤树干B.提高光合作用强度C.减少土壤水分蒸发D.增加叶面蒸腾散热【答案及解析】5.C 解析:索科特拉龙血树形成巨大的树冠,从而营造了面积尽可能大的树阴,可减少根系附近土壤中水分的蒸发。核心素养1.区域认知:能够运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认识区域的自然环境。2.综合思维: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3.人地协调观: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说明自然环境各要素在自然环境形成中的相互作用,并指导人类合理开发资源。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课程标准目录一 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二 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三 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四 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距今2000多万年以来,青藏高原地区在亚欧板块与印度板块挤压下强烈隆升,从此改变了世界的海陆分布和亚欧大陆轮廓,并对中国自然环境的演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活动: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①青藏高原隆升对当地和我国气候的影响1、促进了青藏地区高寒环境的形成 高原隆升后,气温下降,广大高原面上形成高山草甸、草原和寒漠景观,冻土广布,冰川地貌发育。2、加剧了我国西北地区的干旱程度。高原隆升后,阻碍了南部海洋湿润气流西进北上,并且导致西北地区盛行下沉气流。青藏高原隆升对当地和我国气候的影响3、对中国气候影响巨大,直接改变了大气环流的格局南支沿喜马拉雅山脉向东流动,明显加强了西南季风;北支从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向东流动,从而加强了由于海陆分布引起的偏北季风。进入第四纪后,体积巨大的青藏高原正好耸立在北半球的西风带中,把西风带分为南、北两支。青藏高原隆升对当地和我国气候的影响由于青藏高原的屏障作用,使蒙古高原、西伯利亚一带在冬季不容易受到暖气流的影响,冷空气因而有机会积聚,形成强盛的冷高压。夏季位于青藏高原以南的印度次大陆受地形屏障,受不到北方冷空气的影响,热低压因而得以长期保存。青藏高原隆升对我国地形的影响4、形成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喜马拉雅山运动导致秦岭的不断抬升,造就南方和北方的地域分异。青藏高原隆升对我国河流分布的影响5、形成大面积的高山冰川,成为大河的源头。土壤气候地形水文生物1. 自然环境组成要素植物(生物)大气(水汽)岩石(地貌)河流(水文)土壤一.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2. 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3)意义: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1)类型: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2)三大类循环简图一.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3.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1)气候与水文降水影响陆地水体的分布水分的蒸发和凝结影响气候一.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土壤气候地形水文生物(2)气候与地貌3.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湿润的气候条件:流水侵蚀堆积地貌地表性质影响大气温度一.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土壤气候地形水文生物生物影响大气的组成,调节气候3.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3)气候与生物光照、热量、水分影响植物分布及形态一.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土壤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的干湿状况影响着空气的温度和湿度3.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4)气候与土壤气候影响土壤的质地、土壤形成速度和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一.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土壤气候地形水文生物3.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5)地貌与水文地貌影响水体的形状、大小和分布水体运动塑造地表形态一.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土壤气候地形水文生物3.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6)地貌与土壤坡度、地形部位不同,土层厚度和土壤肥力不同土壤经固结成岩作用可以转化为岩石一.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土壤气候地形水文生物生物促使岩石风化对地表进行微改造3.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7)地貌与生物沙丘地貌与冰川地貌下植被类型迥然不同一.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土壤气候地形水文生物生物吸收和蒸腾水分3.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8)水文与生物水分决定生物的多样性和分布一.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土壤气候地形水文生物一.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3.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9)土壤与生物土壤是陆地生物生长的基础生物促进土壤的形成和发育土壤气候地形水文生物生物圈水圈大气圈岩石圈降水降水矿物质水、无机物无机物二氧化碳、降水氧气水水汽尘埃有机物有机物水循环岩石圈循环生物循环导 练自然环境中的每一个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读“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示意图”,回答1~2题。1.图中对我国西北内陆绿洲的形成起关键作用的是A.① B.②C.③ D.④√2.造成我国南方地区“高山青,涧水蓝”与西北地区“黄沙漫漫飞满天”景观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水文 B.地貌C.植被 D.气候我国南方地区“高山青,涧水蓝”与西北地区“黄沙漫漫飞满天”都是当地典型的地理特征,主要是气候不同造成的。√光照(有机物)6CO2 + 6H2OC6H12O6 + 6O2叶绿素绿色植物1.生产功能:自然地理环境共同合成有机物的能力水圈大气圈无机盐(岩石圈)大气圈二、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自然要素组合的差异影响生产功能的强弱太阳辐射量、热量、水分、土壤、地貌组合条件越好植被高度越大植物种的数量越多生物量越大亚寒带针叶林热带雨林露生层树冠层林下层灌木层草本层热带 亚寒带(大尺度)二、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我国的祁连山地长有“阴阳脸”(如图),即一侧山坡林木葱郁(“阴脸”),另一侧山坡草地青翠(“阳脸”)。请大家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这种现象主要是由坡向引起的,“阴脸”为阴坡,光照少,蒸发较弱,水分条件较好,利于乔灌木的生长;“阳脸”为阳坡,光照充足,但蒸发也快,水分条件差,只能生长一些需水量小的草本植物。案例1:祁连山(小尺度)自然环境要素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自然环境具有能够自我调节、保持性质稳定的能力。特征:各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备,是环境整体功能。O2CO2碳酸钙(沉淀)CO2溶解钙CO2光合作用海-气作用碳氧平衡削减CO2最主要途径削减CO22.稳定功能例如:大气中CO2的含量长期保持稳定。二、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案例2:坡面土壤厚度的稳定性(1)坡面土壤表层常常发生流水侵蚀;(2)岩石不断风化,为土壤形成提供原料;(3)流水侵蚀和岩石风化共同控制着土壤厚度等。坡面土壤表层常常发生流水侵蚀。岩石不断风化,为土壤形成提供原料。流水侵蚀和岩石风化共同控制着土壤厚度。一般来说,如果流水侵蚀强烈,土壤薄,下覆岩石受环境影响加剧,风化加速。相反,如果流水侵蚀较弱,在厚厚的土壤的保护下,岩石就不易风化。表面上看,流水对土壤的侵蚀很明显,一次降水过程就能观察到;而土壤的形成速度比较慢,短时间内难以察觉,土壤厚度似乎应该变薄。但事实上,在自然状态下植被生长良好的坡面,经过多年的土壤侵蚀与土壤形成过程,土壤厚度一般没有明显变化。通过土壤与水、土壤与岩石间的物质交换,土壤厚度及自然环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坡面土壤厚度的稳定性如何保持的?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示意图分析藏羚羊数量与环境的关系活动探究1.推测可可西里地区的气候与植被特点。高寒气候,昼夜温差较大。植被以高寒草甸为主,较为稀疏,生产力较小。可可西里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海拔多在4500米以上,是藏羚羊的主要栖息地。藏羚羊的繁殖率各年变化不明显,存活率却变化显著。若冬季食物、水源充足,寒潮少发,藏羚羊存活率上升,数量增加。当藏羚羊数量增加以后,食物、水源相对不足,避风处相对缺乏,藏羚羊存活率下降,数量减少。因此,在自然状态下,藏羚羊的数量虽然随着环境变化有所波动,但基本稳定。分析藏羚羊数量与环境的关系活动探究2.说明可可西里地区动物(如藏羚羊)的数量更易受环境条件影响的原因。可可西里地区气候高寒,草类稀疏,食物产量有限且受环境条件影响明显,因此动物数量更易受环境条件影响。可可西里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海拔多在4500米以上,是藏羚羊的主要栖息地。藏羚羊的繁殖率各年变化不明显,存活率却变化显著。若冬季食物、水源充足,寒潮少发,藏羚羊存活率上升,数量增加。当藏羚羊数量增加以后,食物、水源相对不足,避风处相对缺乏,藏羚羊存活率下降,数量减少。因此,在自然状态下,藏羚羊的数量虽然随着环境变化有所波动,但基本稳定。3.藏羚羊的数量虽有波动,但基本稳定。这种现象符合什么地理原理 藏羚羊的数量与可可西里的自然环境承载力相适应。在无人类干扰的情况下,自然环境各要素的变化迫使藏羚羊通过增减数目来适应环境,其结果是藏羚羊的数目保持了相对稳定。这体现了自然环境的稳定功能。分析藏羚羊数量与环境的关系活动探究可可西里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海拔多在4500米以上,是藏羚羊的主要栖息地。藏羚羊的繁殖率各年变化不明显,存活率却变化显著。若冬季食物、水源充足,寒潮少发,藏羚羊存活率上升,数量增加。当藏羚羊数量增加以后,食物、水源相对不足,避风处相对缺乏,藏羚羊存活率下降,数量减少。因此,在自然状态下,藏羚羊的数量虽然随着环境变化有所波动,但基本稳定。藏羚羊与环境的动态平衡环 境 食物、水源丰沛寒潮少避风处、含盐土壤充足藏 羚 羊 存活率上升数量增加环 境 食物、水源、避风处、含盐土壤不足藏羚羊 存活率下降数量锐减经典习题整体性稳定功能1.若图1中A是绿色植物,则图1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A.调节功能B.稳定功能C.消费功能D.生产功能导 练下面两图反映了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据此回答1~2题。√2.图2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A.生产功能B.稳定功能C.消费功能D.选择功能√第五章 第一节 第2课时下图示意青藏高原附近地区从渐新世(3400万年前—2300万年前)至现代三个不同时期南北向海拔变化剖面。(1)从内力作用角度解释青藏高原的形成过程。印度洋板块向北运动,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使地壳不断抬升。主题探究1:青藏高原下图示意青藏高原附近地区从渐新世(3400万年前—2300万年前)至现代三个不同时期南北向海拔变化剖面。渐新世:(热带)森林;现代:荒漠(荒漠草原)。(2)指出图示渐新世和现代两个阶段可可西里的主要植被类型。主题探究1:青藏高原下图示意青藏高原附近地区从渐新世(3400万年前—2300万年前)至现代三个不同时期南北向海拔变化剖面。①因青藏高原隆升,阻挡了南方海洋湿润气流(夏季风或西南风),使甲区域降水稀少,气候干燥,大陆性强;②因气候干燥,河流稀少,地表水缺乏,植被覆盖率低;③昼夜温差大,物理风化作用及风力作用强,荒漠、戈壁广布。(3)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角度,分析甲区域现代地表景观的成因。主题探究1:青藏高原三、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1. 要素特点①变化性:自然环境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②统一性:一个要素的演化必然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各个要素的演化是统一的。第五章 第1节海 气 相 互 作 用平坦高原流水侵蚀高原峡谷不断拓宽,高原面萎缩演化为山地逐步侵蚀丘陵进一步侵蚀平原自然环境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如下面所示的地貌侵蚀的变化:①变化性:自然环境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地貌的侵蚀变化坡面变缓,地表径流减少,水土流失减弱,在成土过程作用下土壤逐渐变厚,植被也更为发育,大气湿度也有所增加。高原山地丘陵平原流水侵蚀进一步侵蚀②统一性:一个要素的演化必然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各个要素的演化是统一的。活动:请根据统一变化过程的原理,分析在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中,各地理要素是如何统一变化的。地貌:气候:生物:土壤:水文:由湖泊变成了陆地由湿润变得干燥由水生生物变成陆地生物逐渐由湿变干水面逐渐缩小至消失经过a—b—c—d—e五个阶段的演化2. 相互关系自然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协调,形成了阶段性的自然环境要素组合。图 黄山“四绝”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三、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导 练下图为“某区域不同时期地理环境变化示意图”。据图完成1~2题。1.引起该区域地理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地壳上升 B.植被破坏C.气候变化 D.农业开发√图中的地壳运动引起地形抬升,地形抬升使背风坡受湿润气流影响变小,气候变得干旱,形成草地和荒漠。所以引起该地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地壳上升。2.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主要体现了A.地理环境的独特性B.地理环境的区域性C.地理环境的差异性D.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是一个整体,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整体。√1. 整体响应原理某一自然环境要素收到干扰发生变化改变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其他要素发生连锁变化整个自然环境发生变化四、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五、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 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是协调一致的例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温带荒漠景观的形成图 中国三大自然区分布示意图气候深居内陆水文土壤地貌植被干旱 大陆性风化、风力作用显著稀少发育差多为内流河例如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和滥伐森林会引起整个生态环境的失调五、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2.自然环境各个要素的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变化必然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牵一发而动全身)案例:楼兰古城新疆楼兰古城遗址曾经是人们生息繁衍的乐园,那时,这里河流两岸水草丰美,田地肥沃,一派“七里十万家”的繁荣景象。然而,到了公元400年,楼兰已经“上无飞鸟,下无走兽”。从此,楼兰古城悄无声息地消失了。楼兰古城究竟是怎样消亡的,也就成为一个难解的谜团。但多数人认同的说法是:由于孔雀河改道,塔里木河断流,下游的楼兰地区水源逐渐枯竭,植被死亡,居民的生计难以维系,纷纷离开故土,古城由此消亡。楼兰古城1.假如材料中的说法成立,楼兰古城的消亡反映了地理环境的什么特征?2.举例说明楼兰文明消失过程中某个地理环境要素变化对其他要素的影响。整体性河流断流,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减少;河湖减少,气候恶化,风沙增多。3. 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青藏高原隆升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图 “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五、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人为干扰下的环境变化多为快速的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扰不断增强,干扰的后果常常被放大环境的快速变化往往不利于人类的适应五、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4.人为干扰对自然环境影响的特点1.据图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主题探究2: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地理位置的过渡性从季风区向非季风区过渡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从湿润向干旱过渡从森林向草原过渡……2.结合所学知识,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的过渡性。主题探究2:黄土高原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运用整体性原理,描述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特征。地理位置大气水文生物土壤地貌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冬冷夏热;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黄河流经,河流含沙量大。高原地貌,地形坡度大,千沟万壑。黄土土质疏松。植被覆盖率低。过渡性黄土高原自然环境脆弱 材料1: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夏季暴雨时,水土流失量占全国总量的40℅左右,每年损失土壤近20亿吨,土壤中大量的氮、磷、钾肥料通过黄河、海河等河流白白地流入大海。仅以黄河为例,它每年从黄土高原上带走16亿吨的泥沙,若堆成1米见方的大堤,其长度是地月距离的3倍,可以绕赤道27圈,带走的氮、磷、钾肥约4000万吨,相当于全国每公顷耕地被冲走375克肥料。1.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仅仅只是土壤侵蚀过程吗?2. 水土流失涉及哪些自然地理要素?3. 各个自然地理要素在水土流失的过程中是怎么联系在一起的?试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展示出来。不是土壤 气候 植被 大气 水 地貌等自然要素主题探究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植被覆盖率下降气候干旱地表破碎沟谷土壤植被大气、水地貌各自然地理要素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过程中的联系:2.自然环境各个要素的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变化必然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牵一发而动全身)主题探究2:黄土高原黄土高原自然环境过渡性明显,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狂风骤起,尘土蔽日,鸟无栖树,是曾经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在历史上一直都是这么严重的吗?主题探究2:黄土高原材料2:在历史上,从有文字记载开始,黄土高原属于森林草原区,在西周春秋时期,森林覆盖率达53%,当时河流众多比较清澈,枯水季节流量也较大。由于生态环境整体上来说较为优越,黄土高原地区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源地,而且周秦汉唐诸多强盛王朝皆建都于此,经济文化几度繁荣。材料3:西周到建国初期,黄土高原森林植被覆盖率的变化情况表格。推测导致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加剧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主题探究2:黄土高原材料4:黄土高原上的人类活动。描述图中的人类活动行为,它们主要对黄土高原的哪个要素影响最大?该要素的变化会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有什么影响?请尝试用思维导图表示。人类为了利用林木资源过渡砍伐,破坏植被;为了获取能源,过渡樵采;过渡开垦;过渡放牧。主要对黄土高原的植被造成很大的影响。黄土高原地理环境各要素变化示意图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更加脆弱。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滥伐森林过度放牧植被破坏大气生物水文土壤地貌局部小区域气候变得更加干旱,降水变率加大。地表径流增加,河流含沙量加大,淤积下游的河道和湖泊,导致河湖调蓄能力下降,旱涝灾害增加。表层土壤流失更加严重,土壤肥力下降加剧。地表受流水侵蚀变强,水土流失加剧。4.人为干扰对自然环境影响的特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除了导致当地生态环境脆弱,还会对其他区域的自然环境造成什么影响呢?材料5: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这里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加上由于滥垦滥牧等造成的地面植被破坏,水土流失非常严重,黄河携带大量的泥沙形成滚滚泥流。黄河进入下游以后,河道变宽,水流变缓,泥沙大量淤积,河床逐年抬高。为防止黄河水溢出,需要人工筑堤束水,如此年复一年,黄河下游河道成为高出两岸平地的“地上河”。如开封河床平均高出市区7—10米以上,“悬河”特点突出。一旦黄河决堤,泛滥成灾,土壤盐碱化也会加剧。黄河下游的“地上河”严重影响和威胁着下游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结合材料5,用思维导图分析黄河上中游地区水土流失对下游地区的影响。河流上、中游砍伐森林上、中游水土流失加剧河道泄洪能力降低洪涝河床抬升地下水位升高土壤盐渍化河流含沙量增加下游河道泥沙淤积黄河上中游地区水土流失对下游地区的影响3.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主题探究2:黄土高原地上河过度砍伐植被破坏生态恶化水土流失土壤变薄肥力下降河流径流季节变化增大沟谷纵横旱涝灾害增多森林过度采伐变化导致东北自然环境的整体变化案 例修建大坝阻断水生生物联系形成人工湖泊草甸化或盐碱化诱发地震改变下游河流流速和流量时空调控地方气候生物地下水土壤泥沙沉积洪水灾害水资源岩石减少减少地下水位上升物种构成改变变得温和湿润认识修建大坝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活 动课堂小结根据教材5-3,绘制一幅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 互关系示意图,并以我国西北内陆为例,阐明各要素间的关系?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生物深度内陆,地形封闭干旱、光照强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大多大风天气河流短小稀疏,多内流河,水量小,含沙量大多沙质土发育程度较低植被稀少耐旱课后作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