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4讲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考点 真题示例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2024.1,T9 2023.7,T9、T36、T53 2023.2,T35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2024.1,T36、T53 2023.7,T53 2023.2,T10 2022.1,T9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2024.1,T10、T35 2023.7,T10、T35 2023.2,T9、T36、T53 2022.7,T7、T21 2022.1,T7、T8考点一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1.明朝的建立(1)1351年,元朝爆发 ,起义将领 势力逐渐强大,统一了南方大部分地区。 (2)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 ,国号大明。同年,明军攻占 ,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2.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1)废除宰相制度①目的:加强 。 ②实施: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严令子孙永远不许设立宰相。③影响:对以后五百余年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2)设置内阁背景 废除宰相后,皇帝直接领导六部等具体职能部门,工作压力成倍增加确立 明成祖在位时,选拔一些文官入值 ,充当秘书。从此,一个常设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形成,称“ ” 职责 大学士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 ”。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称为“批红” 性质 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 机构 (3)宦官专权原因 宦官比内阁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权力 ①内廷宦官机构 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 的权力 ②负责提督 ,控制锦衣卫 ③对官民的言行进行监视、侦查,有权逮捕、施刑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1.郑和下西洋(1)目的:“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2)概况:15世纪前期,明成祖派遣宦官 远航海外。郑和先后七次率领船队出海,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 和红海沿岸。 (3)评价①积极方面: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 ,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大大 于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 ②消极方面:给明朝带来较大的 ,后来未能持续。 2.戚继光抗倭(1)背景①从元朝末年起,日本海盗不时在我国 骚扰,被称为“ ”。 ②明朝前期,朝廷严厉禁止 。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些海盗、奸商等与倭寇勾结,进行 ,出没沿海,烧杀抢掠,造成巨大破坏。 (2)结果:明廷派遣 等人平倭,重创倭寇, 形势稳定下来,朝廷遂放松了对 海外贸易的限制。 3.欧洲殖民侵略(1)背景:明朝中后期,随着 的开辟, 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活动日益频繁。 (2)表现①16世纪中期, 人获得了在 的租住权。 ② 和西班牙分别占据了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 ③明朝末年,西班牙被荷兰击败,退出台湾。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1.边疆关系蒙古 防御 明朝重新修筑长城战争 明中期,瓦剌和 两次深入内地,包围北京。瓦剌还曾经在一次战役中俘虏了明英宗 和平 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 ,接受明朝 。双方恢复并扩大 关系,直到明末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 西藏 册封 藏族地区在明朝时称为乌思藏。明廷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设机构 设立 等机构管理西藏军民事务,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 东北 在黑龙江流域设立 ,并对东北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2.明清易代(1)女真建金:1616年, 称汗,国号大金。 (2)清朝建立:皇太极将女真族名改为满洲,并于1636年称帝,改国号为大清。(3)明朝灭亡:1644年,农民军首领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攻占北京,明思宗自缢, 灭亡。 (4)清军入关:清朝摄政王多尔衮统军进入山海关,打败李自成,进占并迁都北京。考点二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1.康乾盛世: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出现了100多年的鼎盛局面,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并巩固,被称为“ ”。 2.君主专制的加强奏折 制度 内容 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 ,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形成了 作用 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 ,强化了对 的控制 军机处 设立 雍正时,设立 ,军机大臣由被指派的朝臣兼职充任 职责 军机处官员在皇帝直接监督下工作,日夜轮流值班,商议军情,起草或处理 内阁 只负责处理一般文书文字狱 清朝统治者对思想文化的控制非常严密,频繁制造文字狱,对文化造成严重的摧残二、疆域的奠定1.巩固统一的措施地区 措施台湾 (1)收复:1662年,郑成功驱逐 殖民者,收复 (2)设府: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东北 (1)康熙前期,清军围攻侵占雅克萨的俄军,迫使 同意进行谈判 (2) 年,两国签订《 》,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西北 边疆 (1)蒙古地区 ①1757年将 彻底击败 ②乾隆时平定 兄弟叛乱 ③清朝在 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 (2)新疆地区:1762年,清朝在新疆设立 ,总领军政事务 西藏 (1)册封制度 ①清初,册封五世达赖以“ ”尊号 ②康熙赐予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尊号 ③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经由 册封 (2)派遣驻藏大臣:从 年起,开始派遣 ,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 (3)颁布法律: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29条,以 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 西南 (1)措施:自雍正时起,清政府在西南大规模推行“ ”政策,逐步取消土司世袭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随之进行清查户口、丈量土地、核实赋税等工作 (2)影响:改土归流,强化了清政府对西南地方各民族的管理,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2.边疆政策(1)专设 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 (2)采取 的政策,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优待各族上层分子,保证了局势的稳定。 3.清朝疆域4.行政区划(1)内地分立18省,分设 、总督治理。 (2)在东北、北部和西部边疆,分设若干将军辖区和 辖区。 5.影响:康乾盛世时期,清朝版图在前代王朝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开拓和巩固,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三、统治危机的初显1.内部危机(1)原因① 迅速,资源危机日益显露。 ②政治腐败。③ 矛盾积累,乱象萌生。 (2)表现: 大起义等农民起义屡屡爆发。 2.外部危机(1)背景:西方列强在中国东南沿海频繁活动,要求扩大对华贸易,开拓 。 (2)应对政策: 。 ①仅保留 一处为对外通商口岸,由官府特许的“ ”商人代为管理对外贸易事务。 ②外商在广州的活动及其与中国商民的交往,都受到严格约束。③民间船只出海贸易,更在严厉禁止之列。(3)影响:中国逐渐 于世界潮流。 考点三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1.经济发展的表现类别 表现农业 (1)高产粮食作物 、甘薯的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 (2)江南等地区农业的 日益兴盛, 品种繁多,种植广泛,农民还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 手工业 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制瓷等行业中出现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 ,使用 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在清朝继续有所发展 商业 自明朝后期起, 进入新的繁荣期 (1)美洲等地的 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 (2)商帮出现:如 和晋商 (3)工商业 兴起:位于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以经济功能为主,成为地区 的核心 2.经济发展的局限(1)经济:男耕女织、 的传统小农经济占据压倒优势。 (2)政治:日益僵化的 ,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二、思想领域的变化1.陆王心学(1)背景: 获得官方尊崇后,逐渐失去活力。 (2)主张:以“ ”为核心;“良知”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 ”,往往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和践行,以达到圣贤境界。 (3)评价①强调 ,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②以自己的 为准则,隐含一定的 和叛逆色彩。 ③带有 倾向。 2.李贽的思想(1)内容:提倡 ,蔑视权威和教条,甚至否定 标准。 (2)影响: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震动。3.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1)背景: 社会的剧烈动荡,促进了思想界的活跃。 (2)代表人物 主张黄宗羲 ①严厉抨击 制度,称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 ②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 ” 顾炎武 和王夫之 ①对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批判 ②顾炎武认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三、小说与戏曲1.背景(1)城市 繁荣。 (2)社会娱乐活动丰富。(3)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2.表现(1)小说作者 时间 成就 意义施耐庵 元末明初 《 》 是我国最早的两部长篇白话小说,开创了 的写作体裁 罗贯中 元末明初 《三国志通 俗演义》吴承恩 明朝中期 《西游记》 是 的杰作 吴敬梓 清朝中期 《儒林外史》 是讽刺小说的杰作曹雪芹 清朝中期 《 》 是我国 文学的高峰,也是享誉世界的名著 (2)戏曲①传奇:代表作家有明朝汤显祖、清朝孔尚任等。②昆曲:长期流行。③京剧:清朝 年间,以徽班为基础,融合徽、汉二调,吸取昆曲和其他地方戏的艺术成分而形成,逐渐成为全国最流行的剧种。 四、科技1.传统科技作者 科技著作 主要内容 或贡献李时珍 总结性 著作 《 》 分别系统记载了中国古代医药学、农学、工艺学的相关知识,在各自领域对传统科学技术进行了总结徐光启 《农政全书》宋应星 《 》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 是一部地理和地质学名著2.西学东渐(1)背景:从明朝后期起,一些欧洲天主教传教士前来中国传教。(2)代表人物:意大利人 等。 (3)表现①翻译西方 书籍,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 ②运用欧洲测绘技术,帮助清廷绘制了较为精确的 。 一、单选题1.(2023·广东2月合格性考试)内阁制度确立后,内阁逐渐获得票拟权,以致“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由此可知,当时( )A.中央集权受到削弱B.六部执行效率不断降低C.宰相制度得到重建D.中枢决策程序发生变化2.(2024·广东清远期末)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对海外贸易政策进行了调整,下令开放海禁,允许民间与东西二洋进行贸易,史称“隆庆开关”。这一事件( )A.引发了郑和第七次下西洋B.反映了商业政策的根本变化C.消弭了西方殖民者的侵扰D.表明民间外贸活动有了合法性3.(2024·广东清远期末)雍正帝曾斥言:“朕闻各处土司,鲜知法纪,每于所属土民,多端科派。较之有司徵(征)收正供,不啻倍蓰,甚至取其马牛……土民受其鱼肉,敢怒而不敢言。”这反映了当时( )A.社会治安极其混乱B.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C.改土归流的迫切性D.中央集权被严重削弱4.(2023·广东2月合格性考试)明清时期,棉花等经济作物的种植日渐广泛。明代松江府地区超过50%的垦田用来种植棉花。清前期,大量产自河南的棉花被贩运到纺织业发达的江南地区。这反映了当时( )A.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瓦解B.自由雇佣劳动现象十分普遍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D.手工业是最重要的生产部门5.(2024·广东广州期中)清朝,在江宁、苏州等地出现了许多“账房”,由大商人开设,有的雇匠制造,有的将原料分给小机户生产,向小机户发放工资。这体现了( )A.商帮具有地域特色B.南北经济差距拉大C.新的雇佣关系发展D.城市经济职能增强6.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这里的“良知”指的是( )A.社会的善恶道德标准B.三纲五常的社会秩序C.内心固有的是非标准D.外部世界的运行规律7.(2024·广东梅州期末)明清时期小说创作出现了繁荣局面,在唐传奇、宋话本所载故事基础上形成了《三国演义》《西游记》和《水浒传》等名著,“桃园三结义”“大闹天宫”等情节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明清小说繁荣的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繁荣与市民阶层扩大B.民族融合加强和中外交流广泛C.君主专制加强与理学的思辨化D.社会识字率提高印刷成本下降8.(2024·江苏南通阶段练习)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了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1793年,清政府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上述材料表明我国中央政府( )A.开始管辖东北地区B.努力发展睦邻友好关系C.开始管辖西藏地区D.运用法律手段管辖边疆二、双选题9.(2024·广东深圳学考模拟)明代思想家王守仁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以下言论是他观点的有( )A.天下之物,则必各有所以然之故,与其所当然之则,所谓理也B.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C.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D.“本来面目”,即吾圣门所谓“良知”第4讲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考点突破考点一一、1.(1)农民起义 朱元璋 (2)应天府 大都 2.(1)①皇权 (2)文渊阁 内阁 票拟 秘书 (3)司礼监 批红东厂二、1.(2)郑和 非洲东海岸 (3)①远洋航行 领先 ②财政负担 2.(1)①东部沿海 倭寇 ②海外贸易 走私活动 (2)戚继光 东南沿海 私人 3.(1)新航路 欧洲(2)①葡萄牙 濠镜澳 ②荷兰三、1.鞑靼 和议 册封 贸易 行都指挥使司 奴儿干都司 2.(1)努尔哈赤 (3)明朝考点二一、1.康乾盛世 2.密封报告 奏折制度 决策效率 官僚机构 军机处 机要文书二、1.荷兰 台湾 沙俄 1689 尼布楚条约 准噶尔部 大、小和卓 蒙古族 伊犁将军 达赖喇嘛 中央政府 1727 驻藏大臣 法律 管辖权 改土归流 2.(1)理藩院 (2)因地制宜 4.(1)巡抚 (2)办事大臣三、1.(1)①人口膨胀 ③贫富 (2)白莲教 2.(1)中国市场(2)闭关自守 ①广州 十三行 (3)落后考点三一、1.玉米 多种经营 经济作物 工场 自由雇佣劳动 商品经济 白银 徽商 市镇 贸易网络 2.(1)自给自足 (2)专制统治二、1.(1)程朱理学 (2)致良知 天理 (3)①主观能动性 ②内心 平等 ③主观唯心主义 2.(1)个性自由 传统伦理道德 3.(1)明末清初 (2)君主专制 工商皆本三、1.(1)商品经济 2.(1)水浒传 章回体 神话小说 红楼梦 古典现实主义 (2)③道光四、1.本草纲目 天工开物 2.(2)利玛窦 (3)①科学 ②全国地图过关演练1.D 根据材料“内阁逐渐获得票拟权”“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可知,明代决策程序本来由皇帝直接领导六部逐渐演变为内阁票拟,皇帝批红,说明中枢决策程序发生了变化,故选D项;中央集权并没有被削弱,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六部,排除B项;明朝废除宰相制度,排除C项。2.D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政府调整对外贸易政策,允许民间与东西二洋贸易,表明民间外贸活动有了合法性,故选D项;郑和下西洋目的不是进行海外贸易,排除A项;明朝实行的是重农抑商政策,“根本变化”的说法有误,排除B项;明朝海外贸易政策的调整并不能消弭西方殖民者的侵扰,表述有误,排除C项。3.C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时期,土司制度腐朽没落的弊端日益显露,土官的残酷统治极大地激化了土官与土民之间的矛盾,体现了统治者实施改土归流的迫切性,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土司制度的弊端,未涉及社会治安极其混乱的信息,排除A项;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排除B项;清朝封建统治者与时俱进,果断地实施大规模的改土归流政策,这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D项。4.C 根据材料“棉花被贩运到纺织业发达的江南地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故选C项;此时小农经济尚未瓦解,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自由雇佣劳动”,排除B项;材料未比较农业、手工业等生产部门的地位,排除D项。5.C 根据材料“雇匠制造”“小机户生产,向小机户发放工资”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当时新的经营方式——雇佣关系的发展,故选C项;商帮指的是地域性商人群体,与题意无关,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江宁、苏州等”南方地区,不涉及北方,不能得出南北经济差距拉大,排除B项;材料没有格外突出村镇或是城市,不能得出城市职能的发展情况,排除D项。6.C 理学家王守仁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其提出的“良知”,指的是人内心固有的是非标准,故选C项;社会的善恶道德标准是外在的,而王守仁提出的“良知”是人内心深处固有的,排除A项;三纲五常的社会秩序也是外在的标准,而王守仁提出的“良知”是人内心深处固有的,排除B项;外部世界的运行规律也是外在的,与理学家王守仁的“良知”主张不一致,排除D项。7.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业的繁荣和市民阶层的扩大,通俗小说创作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故选A项;明清时期,由于海禁与闭关自守政策,使得中外交流有限,排除B项;小说的发展与理学的思辨化没有直接联系,排除C项;印刷成本不是形成材料中现象的原因,排除D项。8.D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我国东北边疆,《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说明这一时期我国中央政府运用法律手段管辖边疆,故选D项;“开始”说法错误,排除A项;“睦邻友好关系”指与周边邻国的友好关系,东北地区和西藏地区都是边疆地区而非邻国,排除B项;“开始”说法错误,元朝将西藏地区正式纳入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之内,排除C项。9.C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守仁主张“良知”就是隐藏在人们心中的“天理”,强调“致良知”,即“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本来面目’,即吾圣门所谓‘良知’”,C、D两项正确;“天下之物,则必各有所以然之故,与其所当然之则,所谓理也”是朱熹的观点,“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是张载的观点,排除A、B两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