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同步练习1.20世纪上半叶,在中国的出路、前途和命运问题上,各种政治力量分别提出自己的方案,进行了异常激烈的较量,最终中国共产党的方案脱颖而出,这主要是因为( ) ①中国共产党人的主张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②中国共产党的方案得到了当时社会各阶级的拥护③只有中国共产党的方案真正把握了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决定了近代中国矛盾重重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近代中国有多重矛盾,相互交织。其中,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①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 ②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③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④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3.在近代中国三种政治力量所提出的三种救国方案中,中国共产党的方案在历史和人民的检验中脱颖而出,成为唯一正确的选择。以下属于中国共产党成功的外部条件的是( )A.1919年五四运动后,工人阶级成为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B.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C.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D.中国共产党对“为什么革命,怎样革命”的根本问题给出了正确的答案4.中国在由封建社会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其社会结构和阶级结构也在发生变化,下列对这种变化认识正确的是( )A.随着民族资本企业的创建,中国出现了最早的产业工人B.中国工人阶级人数众多,但分布较为扩散C.中国工人阶级在三重大山的压迫下,富有斗争精神和具有革命性D.在旧中国,工人阶级无法代表先进的生产力。5.毛泽东在1939年12月在其《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指出,“这些就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的矛盾。当然还有别的矛盾……”,“这些”指的是( )①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②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③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 ④各帝国主义国家争夺对中国控制权的矛盾和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6.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毛泽东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①使中国革命有了明确的方向与目标②让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站起来了③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④使中国人民在斗争中有了主心骨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7.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经过长期努力奋斗,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充分说明( )①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②中国共产党是带领人民实现解放的主心骨③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④中国共产党是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8.在淮海战役胜利之后,曾担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的陈毅说道:“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这从一个侧面说明( )①人民群众是中国革命成功的“主心骨”②中国共产党执政是人民的选择③中国共产党能广泛地发动人民群众④近代的农民阶级具有革命性、先进性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9.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存在的主要政治力量分别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建国方案,只有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下列关于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说法正确的是( )①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②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主张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③中共的建国方案之所以成功主要得益于中国工人阶级力量强大④中共坚持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0.20世纪上半叶,在中国的出路、前途和命运问题上,各种政治力量进行了异常激烈的较量,提出了各自的方案。中国共产党的方案在历史和人民的检验中脱颖而出,最终成为唯一正确的选择。这是因为( )①近代无产阶级力量最为强大,人数最为众多 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是中国人民的选择 ③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夺取政权,代表人民执掌政权,让人民坚定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④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满足了人民群众的需要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11.鸦片战争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从那时起,救亡图存就成为中国人民关注的重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为我们最伟大的梦想。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①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②中国共产党提出的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成为唯一正确的选择③五四运动后,工农联盟成为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④认清中国当时的国情是认识和解决近代中国一切社会问题的基本依据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2.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指出:“只有认清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才能认清中国革命的对象、中国革命的任务、中国革命的动力、中国革命的性质、中国革命的前途和转变。”毛泽东同志的这段话主要说明( )A.帝国主义入侵、西方对中国的欺凌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B.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是解决近代中国问题的基本依据C.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中国人民斗争经验的历史总结D.清政府封建统治者的腐败没落是中国人民遭受苦难的重要原因13.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历史任务是( )①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②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③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 ④进行革命并建立民主国家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14.邓小平同志指出:“人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中国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人民是不是也能站起来,中国是不是也能翻身 让我们看看历史吧。国民党搞了二十几年,中国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是不能成功的。”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之所以行不通,原因是( )①帝国主义要维护其在华特权,决不允许中国强大②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③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的特点④资本主义在中国没有发展的土壤和条件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15.20世纪上半叶,在中国的出路、前途和命运问题上,各种政治力量分别提出自己的方案。在三种建国方案中,中国共产党的方案在历史和人民的检验中脱颖而出,成为唯一正确的选择。其原因是( )A.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B.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比其他各种政治力量强大C.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D.中国共产党主张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统治16.有比较才有鉴别。在近代中国三种政治力量所提出的三种方案中,中国共产党的方案在历史和人民的检验中脱颖而出,最终成为唯一正确的选择。中国共产党执政,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人民的选择。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 )①五四运动使中国知识分子成为反帝反封建的领导力量②党在马列主义的科学真理中找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③中国人民急需指引斗争方向、引领农民运动的核心力量④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五四运动如同一道闪电照亮了历史的天空,也照亮了一个民族前行的道路。作为一场伟大的群众爱国运动,它的斗争对象直指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政府,表现出的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它揭开了全民族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序幕。五四运动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新思潮的蓬勃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五四运动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民众的力量得到了广泛的发动,从而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阶级上、思想上和干部上的条件。请说明五四运动作为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伟大探索,对中国社会和中国共产党诞生产生的积极意义。18.徐特立是杰出的无产阶级教育家。1905年,徐特立将名字“懋恂”改为“特立”,以示高洁自守、不同流俗。之后,徐特立由追随康有为、梁启超,走上了相信孙中山的民主革命道路。当辛亥革命胜利果实被窃取,人民刚刚看到的一丝希望旋又破灭时,徐特立称“我的精神忽然死了”。为了重新寻找救国之路,徐特立远赴法国勤工俭学。其间,他开始接触和学习马克思主义。1927年春,他回到家乡调查农民运动情况,看到过去落后的农村在农民运动迅猛兴起以后简直变成了另外一个世界。这次农村调查后不久,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就在革命斗争形势如此严峻的时刻,徐特立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认为“从此解决了我政治上的苦闷”。从“我的精神忽然死了”到“从此解决了我政治上的苦闷”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请你运用所学《政治与法治》的知识加以说明。参考答案:1.B2.D3.B4.C5.A6.B7.A8.C9.C10.B11.A12.B13.C14.C15.A16.C17.①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它揭开了全民族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序幕,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②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思想上的条件。五四运动标志着工人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阶级上的条件。18.此变化说明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正确的选择。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从此,中国人民在斗争中就有了主心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己任,广泛动员和发动人民群众,凝聚起中国革命的强大力量,让中国人民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和希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