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课件(共43张PPT)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课件(共43张PPT)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共43张PPT)
马克思主义
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史观)
哲学的一般
辩证唯物论(第二课)
唯物辩证法(第三课)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第四课)
社会历史观(第五课)
人生价值观(第六课)
哲学部分知识框架
必修四 哲学与文化
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4.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明确课标要求
课标解读 考情分析
考点 课标要求 探 索 认 识 的 奥 秘 了解人的实践活动的特性和作用,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阐述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 本专题为高考考的重点专题
(1)从命题内容上看,认识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考查的重点
(2)从考査形式上看,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有出现,试题的综合性较强
(3)试题材料多为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党和政府现阶段政策、先进人物先进事迹等
认识与实践
01
(1)认识的含义: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主体:人(而非动物)
对象: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
性质:积极的(不是被动的)
一、认识与实践
1.认识:
注意——“意识”与“认识”的区别和联系:
①意识相对于物质而言,属于唯物论范畴;
认识相对于实践而言,属于认识论范畴。
②认识与意识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都有对错之分。
感觉:看到颜色、闻到味道、触摸到形状等(个别属性)
知觉:对苹果整体认知
表象:当苹果不在眼前时,根据记忆可以浮现它的样子。
概念:用语言概括出苹果的本质属性,具有抽象性。
判断:有的是甜的,有的是酸的。
推理:根据苹果落地,得出万有引力规律。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
内涵
形式
感性认识
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感觉
知觉
表象
关于外貌的认识主要是通过眼睛观察所得,看到的是外在的表象,并不能看到外表下面的脾气秉性、能力等内在的特质。
某同学给人的印象是身材高大、短头发、声音洪亮等,这些特点都给观察人以感觉
众多外在特点综合起来就成为知觉
想起这位同学这些外在特点在脑海中形成的形象就是表象
(2)认识的两个阶段(形式)
内涵
形式
理性认识
概念
判断
推理
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性格特点是热情、慷慨、宽厚还是冷漠、吝啬、刻薄,为概念性的认识;
在能力方面,领导力强还是执行力强,文采出众还是能言善辩,擅长体育还是绘画或者是军事达人,为判断性的认识。
对于生活、生命的认知和规划,更是要在无数次前人、师长的经验和自己的亲身实践之后才能理性地获得,为推理性的认识。
(2)认识的两个阶段(形式)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区别 是对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各个方面的认识 是对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 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的
认识的低级阶段 认识的高级阶段
联系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2)认识的两个阶段(形式)
注意:既没有纯粹感性的认识,也没有纯粹理性的认识,二者也没有绝对的界限,往往感性认识中有理性,理性认识中有感性。
●知识点拨:
知识延伸
◆感觉——是通过各种感官对事物的表面的个别的属性和特性的反映。如:视觉反映事物的颜色、听觉反映事物的声音等。
◆知觉——将各种感觉加以综合,形成反映该事物各方面特性的整体的感性形象。如:关于苹果的知觉,就综合了它的色、香、味等感觉。
◆表象——是客观对象不在主体面前呈现时,大脑对过去的感觉和知觉的回忆,是对事物形象的再现。如:你对某名胜古迹旅游后的印象。
◆概念——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的反映。如:物质、认识等。
◆判断——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判明或断定。如:张三是优秀团员;太阳不是绕着地球转。
◆推理——是从已有的判断合乎规律地推出新的判断的反映形式。如:①归纳推理(从个别到一般):“杨树有光合作用,槐树有光合作用,榆树有光合作用,杨树、槐树、榆树是绿色植物的一部分,所以,绿色植物都有光合作用。”;②演绎推理(从一般到个别):“凡是画家都是艺术家,齐白石是画家,所以齐白石是艺术家。”
(1)含义
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2)形式
主体
对象
直接现实性活动:
把头脑中观念的存在
变为现实的存在
注意:实践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
思考、辩论、认识、言论等都不是实践。
2.实 践
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变革社会的实践
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一、认识与实践
实践的三层含义(判断依据):
①实践是以人为主体的,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②实践是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
③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
1.猩猩用树枝勾食蚂蚁
2.改革开放
3.学生听课
4.教师上课
5.工人修建港珠澳大桥
6.科学家研发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

×



改造自然界的生产实践
科学实验活动
变革社会的实践
下列哪些属于实践活动?为什么?
天问一号于2020年7月23日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成功进入预定轨道 。
2021年5月15日7时18分,短短9分钟内将两万多公里时速降为零,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圆满成功。
5月22日10时40分,“祝融号”火星车安全驶离着陆平台,到达火星表面,开始巡视探测。中国成为世界第二个让火星车成功着陆的国家。
思考:材料体现了实践的什么特点?
实践的基本要素: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实践的手段都是客观的;
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也具有客观性。
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思考:中国深空探测工程任务和计划体现了实践的什么特点?
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改造自然界的实践中
表现
创造新的物质生活资料
创造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改造社会的过程中
社会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一)
认识与实践
3.实践的特点:
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实践的基本要素: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实践的手段都是客观的;
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也具有客观性。
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社会性: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归纳】实践及其特征
实践 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特点 客观物质性 主观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构成要素是客观的 实践过程及结果受客观规律制约 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人是社会关系中的人
受历史条件的制约
总结 实践是人有意识的、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是社会历史性的活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02
合作探究:材料蕴含着实践与认识什么样关系?各小组选取代表进行发言。
天宫空间站,也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中的“第三步”。从排除在国际空间俱乐部之外到天宫空间站的整体逐步建成,中国走出一条自强自主的道路。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成功进入问天实验舱后,8月10日,中国空间站舱外机械臂展开在轨测试,为后续航天员出舱活动做准备。地面工作人员可以通过与舱外服一体化的“太空眼睛”——摄像机,随时了解航天员情况。探索太空是为了人类寻找新家园,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的新技术将为我国人民带来福利。
来源
动力
目的
探究与分享: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思考:这个苹果是酸的还是甜的,我怎么才能知道?
认识!
实践!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P50末段)
认识途径
直接经验
间接经验
实践是认识唯一来源
通过实践获得
通过学习知识或从别人那里获得
通过实践获得
注意:认识的来源≠认识的途径
这玩意扎人!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不是唯一途径!
读书与实践相结合
启示:
判断:下列属于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
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
间接经验
直接经验
直接经验
直接经验
直接经验
实践
遇到
新问题
提出
新要求
推动
探索和研究
实践
改造
客观世界
主观世界
提高
判断
推动
认识深化
推理
实践
提供
认识工具
延伸
认识器官
促进
认识发展
2.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区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二者的侧重点不同: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通过实践产生认识,前提是这种认识之前没有,是从无到有。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指推动认识进一步发展的动力是实践,前提是已经有了这种认识,是这种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是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浅入深”。侧重强调实践是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化发展不断向前发展的,推动认识不断深化。
改革开放以来实践的每一次创造,理论上的每一次突破,事业上的每一次进步,都证明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之所以能够成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因为什么?
实践能够把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加以对照
认识处于主观于客观的交汇点上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本身无法成为判断标准
客观事物自身无法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它
主观
客观
注意:
实践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来的桥梁和纽带。人们把观念中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两者对照,就能判断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
名言:①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②真理无价宝,实践里面找
③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目的和归宿。
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丧失了存在的意义 。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归纳: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强调了认识在实践基础上“从无到有”。强调了人的一切知识(直接经验、间接经验)都来源于实践。
强调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浅入深”。侧重于强调实践是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化发展不断向前发展的,推动认识不断深化
强调了认识不能脱离实践,要回归到实践中去,服务实践。
强调了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1、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2、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3、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4、学然后知不足
6、学以致用
7、真金不怕火炼
8、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所获。
9、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目的
检验标准
来 源
动 力
目 的
检验标准
目的
检验标准
知识拓展
宣传普及防疫知识,科学防疫
抗疫奇葩——印度民众迷信恒河沐浴
认识可以指导实践,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①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
②错误的认识对实践具有阻碍作用。
原理归纳: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
【原理】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表现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则会把实践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实践的发展。
【方法论】
(1)我们既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2)又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标志性关键词法
理论 关键词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针对、立足、基于、按照、根据…… (问题、现状、特点、情况、形势、影响),提出、制定、出台、调整、颁布……(理论、方针、政策、规划、措施、方案)
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在…… (主题、路线、方针、措施、制度)下,促进……(事业、活动、实践、活动)取得(成就、胜利、发展、前进、成功)等
含义
检验标准
目 的
客观物质性
主观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来 源
特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动 力
实践
认识
含义
形式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本课小结
分类
1.法国的笛卡尔、荷兰的斯宾诺莎是哲学史上的“唯理论”学派的代表,他们认为“感觉给人以欺骗”。英国的培根、霍布斯则认为“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这两个对立派别的共同错误是( )
A.混淆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和界限
B.否认了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
C.否认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D.割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的相互联系
对点训练
D
当堂检测
2.(2018年北京卷)山脊上,代表中华悠久文化的长城蜿蜒曲折;山腰间,詹天佑创造性设计的“人”字形铁路折回而上;地表下,运用当代中国先进技术建造的京张高铁穿行向前。为避免破坏沿线文物和环境,京张高铁建设者采用“精准微爆破”等新技术,在地下100多米建造隧道,做到施工地表零沉降,实现了高铁与环境和谐共存。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京张高铁与“人”字形铁路是新旧事物的关系
B. 工程设计与施工水平的提高说明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C. 建设者的创新意识是高铁成功建设的首要前提
D. 高铁与环境和谐共存体现了矛盾同一性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
B
当堂检测
3.2022年5月4日,我国珠峰科考队员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并完成世界海拔最高自动气象站的架设;首次在“地球之巅”利用高精度雷达,测量峰顶冰雪厚度,在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研究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这表明( )
①科学实验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②科学实验的水平受客观历史条件的制约
③科考获得的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可靠
④新的认识工具促进了人的认识不断发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当堂检测
错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才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错误。直接经验并不比间接经验更可靠。二本不能简单比较。
D
4.(2022·全国乙卷)穿山甲原来被作为重要的药用野生动物,近年来受人类活动影响我国穿山甲数量急剧下降,在2020年版《中国药典》中,穿山甲未被继续收载。2020年6月5日,国家林草局发布公告,将穿山甲调整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人们对野生动物的认识发生了深刻变化,这表明( )
①认识只有不断变化才能正确指导实践
②符合客观规律的认识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③认识发展的目的在于不断创新原有观点
④社会实践的需要是认识发展变化的动因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国家将穿山甲调整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人们对野生动物的认识发生了深刻变化,表明符合客观规律的认识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社会实践的需要是认识发展变化的动力。②④符合题意。
错误。正确的认识才能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而不断变化的认识可能正确也可能错误。
错误。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发展的目的在于指导人们实践。
C
当堂检测
5.(2022·全国甲卷)2022年2月27日,以某高校学生为主研制的遥感卫星“启明星”发射升空,学生可以根据需要给卫星发指令获得地球观测数据,用来验证自己的创意是否合理可行。通过研制卫星,学生巩固了专业知识,极大地提升了专业能力。由此获得的启示是( )
①认识的目的全在于从实践中获得真理
②亲身参与实践获得的知识才是可靠的知识
③间接经验同直接经验相结合能够深化认识
④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认识的客观真理性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通过研制卫星,学生巩固了专业知识,极大地提升了专业能力,这明是间接经验同直接经验相结合能够深化认识,③正确切题。学生可以根据需要给卫星发指令获得地球观测数据,用来验证自己的创意是否合理可行,这说明“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认识的客观真理性”,④正确切题。
错误。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错误。亲身参与实践获得的知识不一定是正确的,不一定是可靠的知识。
D
当堂检测
5、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23日表决通过家庭教育促进法。新法将于2022年1月1日起施行。法律明确,未成年人父母或监护人负责实施家庭教育。
为呼应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双减”要求,法律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加强监管,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畅通学校家庭沟通渠道,推进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配合。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合理安排未成年人学习、休息、娱乐和体育锻炼的时间,避免加重未成年人学习负担,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1149名未成年人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0.7%的受访家长平时在家庭教育上困惑很多,94.7%的受访家长期待此法能帮助自己缓解教育焦虑,也希望这部法律能真正给家长提供一些实质性的帮助和指导。
运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相关知识,分析家庭教育促进法实行的原因。
答案
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要求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勇于实践。在教育实践中,家长遇到很多困惑,学生课业负担重,推动相关法律的拟定和施行。
②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科学认识对实践有促进作用。家庭教育促进法是科学的理论,该法律的施行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压力,拓展课外实践活动,并为家长的教育实践提供实质性的帮助和指导,推动理论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6 .以袁隆平为代表的我国杂交水稻研发团队长期不懈奋斗,持 续创造,不断挖掘水稻高产的潜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和世界粮食生产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几十年来,研发团队奔走在试验田和实验室,解决了杂交水稻育种的一系列关健性难题。1973 年,实现了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的“三系”配套育种;1989 年,两系法杂交水稻育种获得成功;1997 年,开启了第三代起级杂交稻育种研究,兼顾了三系法和两系法育种的优点;2017 年,创造了亩产 1149 公斤世界水稻单产的最高纪录。 为助力国家水稻产业升级,满足人们对高品质稻米的需 求,团队进一步确立了培育“量质齐升”稻种的攻关目标并取得了新的突破,培育的适宜盐碱地种植的“海水”试验品种已经适应了 5 %盐度的海水灌溉。 作为水稻育种专家的杰出代表,袁隆平院士将全部精力倾注在杂交水稻事业上,他主持举办国际杂交水稻技术培训班 50 多期,培训来自亚、非、拉美 30 多个国家的2000 多名学员,并多次到国外指导杂交水稻研究与生产。
(1) 我国杂交水稻研发推广为什么能够取得举世属目的成就?运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加以说明。(12 分)
参考答案要点 :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发展。立足社会需要选择课题,开拓创新,在实践、认识的循环往复中不断发展、完善育种技术,优质杂交水稻新品种的培有不断取得突破。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应用推广优质杂交水稻,为我国和世界粮食生产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