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8张PPT)必修四 哲学与文化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4.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李白写过:“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张九龄写过:“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苏轼更是对明月情有独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月球是离地球最近的星体,也是人类探索太空的第一站。千百年来,上九天揽月一直是人类的梦想。步入21世纪,随着航天科技快速进步,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探月俱乐部”,人类迎来新一轮探月热潮。结合人类探索月球经历的过程,谈谈对认识及其阶段的理解。子议题1子议题2结合中国对于月球的探索,谈谈对实践及其特点的认识。目 录CONTENTS总议题:结合中国的飞天成就,思考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结合正确认识月球的历程,思考实践与认识之间的关系。子议题3认识与实践01人类对月球的探索,经历了如下阶段.1.想象阶段:神话故事嫦娥奔月。2.观察阶段:望远镜的发明使人类得以更清晰地观测月球。3.造访阶段:探测器近月飞行——探测器着陆月面——人类登月——“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月背——“嫦娥五号”是中国首个实施无人月面取样返回的月球探测器。上述三种阶段的认识有何不同?探究活动 1看见月球,是感性认识。认识月球并研究月球深部物质组成,是理性认识。1.认识及其阶段(1)认识的含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P48主体:人(而非动物)对象(客体):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性质:积极的(不是被动的)注意认识与意识本质上是一样的。但是,意识属于唯物论,意识与物质对应;认识属于认识论,认识与实践对应。拓展深化关系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错误观点区别 认识阶段 低级阶段 高级阶段 ①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的根本目的。②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更深刻。认识特点 直接性、具体性 间接性、抽象性 认识内容 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认识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概念、判断、推理 联系 相互依赖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相互转化 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到理性认识。 相互渗透 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总是交织在一起的。 P48-49结合视频内容,从哲学的角度看,对太空的探索是一种什么活动?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探究活动 2——实践活动2.实践及其特点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主体:人(动物没有)对象:客观世界(不是主观世界)性质:直接现实性活动,把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的活动(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1)实践的含义P49实践是连接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设计方案【主观】成功登月【客观】制造探测器【实践】拓展深化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P49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探究活动3对太空的探索①需要什么要素?②对太空的探索和蜜蜂筑窝有什么区别?③能靠一个人的力量探索太空吗?④现在的探测器和以前的探测器一样吗?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不是单个人的孤立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思考:对太空的探索体现了实践具有什么特点 具有客观物质性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社会性具有历史性(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区别于人的纯主观活动)①基本要素是客观的②实践过程和结果要受客观事物和客观规律的制约,也具有客观性。主体:人;对象:月球;手段:嫦娥一号及相关科研设备3.实践的特点1994年,中国组织相关专家对开展月球探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过初步分析与论证,认为中国已有能力开展月球探测,但由于各种原因,探月计划未能启动。2000年8月,由王大珩等9位院士和总装备部、航天科技集团、科技部、中科院和高等院校专家组成的评审组成立,对中国科学院提出的“月球资源探测卫星的科学目标与有效载荷”进行了论证评审。2001年,由中国科学院相关单位组成的专家研究小组成立,有效载荷等关键技术的攻关和地面应用系统等的研究工作开始展开;10月,中国月球探测计划项目立项。2002年3月,“月球资源探测卫星工程可行性”的立项报告提交。P49-50(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区别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人将在实践中形成的认识用于指导实践。2023年1月3日是嫦娥四号探测器降落在月球背面四周年纪念日。截至目前,玉兔二号月球车在月背行驶达到1455米,工况正常,创造了多个举世瞩目的成绩。回溯过去,2004 年国务院正式批准绕月探测工程立项〞作为中国探月事业的起点。按照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战略目标,短短18年,中国探月向世界提交了一份优异成绩单。从嫦娥一号拍摄的全月球影像图,到嫦娥二号首次实现我国对小行星的飞越探测,从嫦娥三号成功实现落月梦想,到嫦娥四号实现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再到嫦娥五号首次实现地外天体采样返回。月球探测工程,是继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飞行取得成功后,我国航天事业发展新的丰碑。(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①社会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现拥有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31名,国家级专家130名,累计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2841名。各类高层次人才数量在中央企业位居前列。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时期(1956.10---1964.11)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钱学森、刘亚楼、王秉璋先后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二、第七机械工业部时期(1964.11-1982.4)1964年12月26日,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成立第七机械工业部的决议。王秉璋、汪洋、宋任穷、郑天翔先后任第七机械工业部部长。三、航天工业部时期(1982.4-1988.7)1982年3月8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2次会议通过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问题的决议,第七机械工业部改称为航天工业部。张钧、李绪鄂先后任航天工业部部长。四、航空航天工业部时期(1988.7—1993.6)1988年4月9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决定撤销航空工业部和航天工业部,组建航空航天工业部。林宗棠任航空航天部部长。五、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时期(1993.6—1999.7)1993年3月22日,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批准撤销航空航天工业部,分别成立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和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国家航天局)。1993年6月,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国家航天局)正式成立,刘纪原任总经理(国家航天局局长)。②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各不相同。古人肉眼观测1666年三棱镜观测1930年发明日冕仪现代卫星(2)实践的基本形式①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最基本的形式)②变革社会的实践③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P49大猩猩用水灭火学生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农民种庄稼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专家研制新冠病毒疫苗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下列活动中哪些是实践活动?12345实践的主体是人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世界 性质:直接现实性活动一、认识与实践1.认识及其阶段 P48(1)认识的概念: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2)两个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2.实践及其特点 P49(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2)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形式:(3)实践的特点: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知识小结①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②变革社会的实践③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02终于看清,月背原来是这样的。人的正确认识是从哪里来的?探究活动 4认识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人脑里固有的,而是从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实践出真知,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注意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直接经验间接经验通过学习知识或从别人那里获得都通过实践获得都是实践的产物归根到底来源于实践认识途径亲自实践获得启示: 读书与实践相结合。注意:认识的来源≠认识的途径P50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促进了认识发展。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实践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推动着人们去探索研究实践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改造着人的主观世界P51探究活动5“到月球背面去”——在不少科学家眼中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2018年12月8日2时23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开启了月球探测的新旅程。12月12日16时45分,嫦娥四号探测器经过约110小时奔月飞行,到达月球附近,成功实施近月制动,顺利完成“太空刹车”,被月球捕获,进入了近月点约100公里的环月轨道。经过约38万公里、26天的漫长飞行,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进入距月面15公里的落月准备轨道。10时26分24秒,经历了近700秒的落月过程,嫦娥四号成功着陆!运用实践与认识的相关知识,谈谈能否到月球背面去,由谁说了算?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联系主观与客观的桥梁,如果认识与实践产生的结果对照相符合,认识就正确。主观认识本身不能“自言其明”本身无法证明多数人公认的观点权威的话科学理论原有的认识客观事物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不能由这一认识本身回答。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实践 桥梁P52②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丧失了存在的意义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类进行月球探测的目的是什么呢?思考①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目的。认识经验后续月球以及更远的行星探测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探月行动获得应用于认识实践实践获得应用于P52课堂总结(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4)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认识基础反作用(双重作用)(1)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2)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方法论要求:1、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参与实践活动。2、重视认识的反作用,重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世界观原理:结语CONCLUSION“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从探月出发,探索浩瀚宇宙亦是中国人长久以来的伟大梦想和不懈追求。按照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战略目标,短短18年,中国探月向世界提交了一份优异成绩单。我们期待,在世界探月的征程上,五星红旗更加耀眼,人类探月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