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年级寒假练习:科学探究(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寒假练习:科学探究(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寒假练习七年级科学:科学探究(教师版)
一、单选题
1. 长时间玩手机会影响视力,学校每学期都会对学生进行视力的检查,以评估学校学生视力的变化情况。“视力检查”这一过程相当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
A.提出问题 B.建立假设
C.设计实验方案 D.收集事实与证据
2.(2024七上·江北期中)第33届奥运会在巴黎收官,中国代表团共获得40金27银24铜的好成绩。为了维护公平公正的比赛规则,检测人员会对运动员进行尿检、血检等方式来判断运动员是否服用“兴奋剂”。检测人员采取这些行动的直接目的是为了(  )
A.提出问题 B.合作与交流
C.获取事实与证据 D.建立假说
3.(2024七上·义乌月考)“为300万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开展正脊筛查”列入2023年浙江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该项目可以获得学生的脊柱曲度、体质指标等相关健康信息。“正脊筛查”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提出问题 B.建立假设
C.设计实验方案 D.收集事实与证据
4.(2024七上·新昌月考)在一项研究某药疗效的临床试验中,医生把试验者分成两组,一组服用药物,一组服用安慰剂,观察记录两组试验者的各项生理指标。安慰剂本身没有任何的治疗作用,但在外观上与药物无明显区别。上述画线部分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问题 B.猜想与假设
C.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D.得出结论
5. 海难发生后,许多因素威胁着遇险者的生命,如表所示列出了人浸在不同温度的海水中预期可能的存活时间。据表分析,下列判断中,错误的是 (  )
海水温度 预期存活时间
低于0℃ 少于15 min
0~4 ℃ 少于1.5h
4~10℃ 少于3h
10~15℃ 少于 6h
15~20℃ 少于12h
A.海水温度低于 20℃时,温度越低预期存活时间越短
B.海水温度越接近正常体温,越不利于遇险者存活
C.海水温度为6℃时,海难最佳搜救时间应在3h以内
D.除海水温度外,其他因素也可能影响预期存活时间
6. 作出假设是进行科学探究的步骤之一。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观察自然现象,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就是作出假设
B.若探究方法不科学,则可能会作出不正确的假设
C.假设是凭已有知识或经验对问题作出的设想,故假设都是正确的
D.按探究方案进行多次实验,若发现结论与假设不符,则假设可能是错误的
7.(2024七上·瑞安月考)实验室中有一瓶无色液体,小明说它可能是酒精,小明提出打开瓶塞闻气味。对于“小明提出打____开瓶塞闻气味”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问题 B.建立假设 C.设计方案 D.收集证据
8.(2024七上·江北期中)某科学兴趣小组为探究蚂蚁找到食物后是如何回家的,进行了以下实验。他们选择两只正要回家的蚂蚁,用剪刀剪掉其中一只蚂蚁的触角,另一只蚂蚁不作任何处理,然后把它们放回原地,观察它们的运动情况。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此实验的假设是蚂蚁是靠触角找到回家的路的
B.实验时应把剪掉触角的蚂蚁放在离蚁窝近的地方,另一只蚂蚁放在离蚁窝远的地方
C.若发现两只蚂蚁都回家了,则这个结果不符合本实验的假设
D.本实验存在的缺陷是蚂蚁数量太少,实验存在偶然性
9.第33届夏季奥运会于2024年8月11日在巴黎收官,中国代表团共获得40金27银24铜的好成绩。为了维护公平公正的比赛规则,检测人员会对运动员进行尿检、血检等方式来判断运动员是否服用“兴奋剂”。检测人员采取这些行动的直接目的是为了(  )
A.提出问题 B.合作与交流
C.建立假说 D.获取事实与证据
10.(2024七上·萧山月考)为了研究铝对鱼类的毒性及解毒方法,有人设计了以下5组实验:第①组将鱼放在正常的池水中,其余四组分别将鱼放在含铝的池水中,其中在②③④组中分别加入从不同树叶中提取出的汁液。定时观察,结果如图所示,依据图示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叶的汁液加速了鱼的死亡
B.三种叶的汁液对鱼都有毒性,且不同的汁液的毒性不同
C.三种叶的汁液均能不同程度地降低铝对鱼类的毒害
D.松的汁液解毒效果最好
11.(2024七上·义乌月考) 为了探究食物腐败的原因和细菌生存的条件,学校项目化小组同学用已消毒的甲、乙、丙三个相同锥形瓶,按如表进行了实验。请分析表中包含了几组对照实验 变量分别是什么 (  )
瓶号 甲 乙 丙
加入物质 20 毫升灭菌肉汤 20 毫升灭菌肉汤 20毫升灭菌肉汤
瓶口处理 用消毒棉球塞住 不作处理 不作处理
温度 25℃ 5℃ 25℃
A.2组, 温度、消毒棉球 B.2组, 温度、细菌
C.3组, 温度、消毒棉球、空气 D.2组, 温度、空气
12.(2024七上·义乌月考)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能够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作出符合科学事实的假设,是科学探究成功的前提。下列不属于科学问题的是(  )
A.大雁何时南飞
B.鼠妇喜欢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
C.哪种颜色月季花好看
D.植物的蒸腾作用是否受温度影响
13.(2024七上·诸暨期中) 许多鸟种若发现巢内有破蛋,会将蛋壳远远弃置于巢外。为了解此种行为是否与巢的安全有关,科学家将蛋放于野地上,在其旁放置蛋壳,观察其被天敌吃掉的比率,如表是实验的结果。根据表中的数据所作的推论,正确的是 (  )
蛋壳与蛋的距离(cm) 被乌鸦吃掉的蛋(颗数) 没有被乌鸦吃掉的蛋(颗数) 被吃掉的比率 (%)
15 63 87 42
100 48 102 32
200 32 118 21
A.蛋与蛋壳的距离不影响天敌吃蛋的比率
B.蛋壳有助于天敌发现蛋,增大了蛋被吃掉的机会
C.蛋壳离蛋越远,越可防止细菌滋生,降低蛋被感染的机会
D.蛋壳离蛋越远,蛋被天敌吃掉的机会越大
二、实验探究题
14.(2024七上·义乌月考)教室的窗玻璃是双层的。课间,同学在窗外敲玻璃时,小明感觉双层玻璃与单层玻璃的振动情况不一样。于是他想探究“受敲击时,双层玻璃和单层玻璃的振动强弱情况”。为此,小明进行了以下实验:
①将单层玻璃板固定在有一定倾角的斜面上,把玻璃球靠在玻璃板的右侧,把橡胶球悬挂在支架上靠在玻璃板的左侧(如图)。
②随意拉开橡胶球,放手后让其敲击玻璃板,玻璃球被弹开,记下玻璃球被弹出的距离。共做10次。
③换成双层玻璃板重复上述实验。
(1)实验后,发现玻璃球被弹开距离的数据比较杂乱,这与实验中的哪一操作不当有关?   。小明改进后,重做了实验,获得了如下数据: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平均值
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cm) 单层 79 78 82 80 73 84 84 82 81 80 80
双层 20 23 24 24 24 25 22 22 21 25 23
(2)受到橡胶球的敲击时,玻璃板振动的强弱是通过   来反映的。
(3)根据上表中的实验数据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15.(2024七上·萧山月考) “废电池会对生物的生存造成危害吗 ”针对这一问题,小乐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将一节5号废电池破碎, 取出内容物将其均分成四份, 分别放入400mL、200mL, 100mL, 50mL, 的清洁无污染河水中浸泡三天备用
②取四只各装有500mL 清洁无污染河水的鱼缸,贴上标签A、B、C、D
③各量取20mL 四种废电池浸出液,分别装入四只鱼缸中
④再往四只鱼缸中各放入10条生长状况相似的泥鳅,进行相同的喂养
鱼缸编号 A B C D
泥鳅平均成活时间(天) 11 9 6 1
(1) 上述实验,每只鱼缸放入泥鳅的条数为10条的原因是:   。
(2) 上述实验的不足之处是没有设置对照组,对照组设置的方案为; 取一只相同的鱼缸,    (补全方案) ,再放入10条与实验组生长状况相似的泥鳅,进行相同的喂养。
(3) 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
16.(2024七上·萧山月考) 在一次纸飞机比赛中,同学们针对“如何让纸飞机飞得更远”提出了以下观点:
观点1:纸飞机的飞行距离可能与折纸飞机用的纸张的质量有关。
观点2:纸飞机的飞行距离可能与纸飞机的形状有关。
观点3:纸飞机的飞行距离可能与投掷纸飞机的力的大小有关。
观点4:纸飞机的飞行距离可能与投掷纸飞机的角度有关。
(1) 同学们提出的以上观点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环节。
(2) 为了探究“纸飞机的飞行距离是否与投掷的角度有关”,某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请帮他完善实验步骤:
步骤一:用1张 A4纸折成纸飞机。
步骤二:调节滑轨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θ1,将纸飞机放置于滑轨上并拉伸橡皮筋至某标记处,如图所示,由静止释放后,测量并记录纸飞机水平飞行的距离 s1。
步骤三:调节滑轨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θ2,   ,由静止释放后,测量并记录纸飞机水平飞行的距离s2。
步骤四:调节滑轨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θ3、θ4,重复步骤三中的实验操作。
步骤五:多次重复上述实验,取不同发射角度的纸飞机水平飞行的平均距离,并记录。
(3) 上述实验中,投掷纸飞机的力的大小用   来表示。
(4) 通过实验,该同学测得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纸张 不同发射角度飞行的平均距离/m
0° 15° 30° 45°
A4 纸 5.8 15.2 13.5 8.1
分析上表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17.(2024七上·临平月考)小科到超市里去买生拌菜,想要加点黄瓜。买菜阿姨说:制作生拌菜不能添加黄瓜,难道黄瓜能使蔬菜中的营养素流失吗 于是小科在网上搜索资料显示:青椒等蔬菜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 C ,且维生素C 能使蓝色的淀粉碘溶液褪色。小科设计了实验作如下探究:
① 淀粉碘溶液配制:取1 克淀粉,加入100mL水,搅拌均匀,再加入1mL 碘酒溶液。
② 分别榨取新鲜黄瓜汁与青椒汁。各取20mL 青椒汁分别倒入A 、B两锥形瓶中,再分别加入黄瓜汁、蒸馏水各40mL 混匀,放置60 分钟,中间每隔10 分钟搅拌一次。
③ 取等量蓝色淀粉碘溶液分别装入两个烧杯,分别倒入A 、B两溶液,搅拌均匀静置观察。
④ 实验现象记录表中。
组别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A 锥形瓶 淀粉碘溶液十青椒和黄瓜混合汁 蓝色不消褪
B 锥形瓶 淀粉碘溶液+青椒汁和蒸馏水 蓝色褪去
根据上述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 科学实验需要控制变量。下列情况会影响测定结果的是____。
A.混合液放置时间不同 B.被测混合液的体积不同 C.锥形瓶的大小不同
(2) 在步骤②中每隔10分钟搅拌一次,其目的是   。
(3) 能证实黄瓜汁把维生素 C 分解了的实验现象是   。
18.(2024七上·新昌月考)夏天我们经常使用电风扇,电风扇吹出风的强度与什么因素有关?对此小明提了两个猜想,并利用玩具电风扇来进行探究。
猜想一:电风扇吹出风的强度与距离电风扇的远近有关;
猜想二:电风扇吹出风的强度与扇叶的转速有关。
为证实上述猜想,小明同学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装置。将纸板B固定在支架上,纸板A与轻杆固定后悬挂在纸板B上的转轴O处,纸板A和轻杆可绕转轴O自由摆动,将电风扇放在左侧正对纸板A。图中s是纸板A自然下垂时(虚线)到电风扇的水平距离,θ是纸板A向右摆动稳定后轻杆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θ越大,说用电风扇吹出风的强度越强。
(1)探究猜想一:保持电风扇的转速不变,移动电风扇,使s分别等于0.3米、0.5米、0.7米、0.9米,在纸板B上分别标下纸板A稳定时轻轩的位置a、b、c、d,如图乙所示,可知猜想一是   (选“正确”或“错误”)的。
(2)探究猜想二:小明同学通过调节电风扇上的风速档位改变扇叶的转速,在探究过程中,还要保持   不变。
19.(2024七上·杭州月考)一种菊科植物从海拔500米的平原到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都有分布,但其植株的高度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现设计实验探究“海拔高度是否是影响该菊科植物株高的因素”,实验分组及处理如表。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 原产地 栽培地
第一组 海拔500米 a组海拔500米
海拔500米 b组海拔3000米
第二组 海拔500米 c组海拔3000米
海拔3000米 d组海拔500米
(1)你认为“第一组”与“第二组”哪个实验方案更合理    。理由是什么    。
(2)a组和b组的对照中,实验组是   。
(3)实验最后测量每组各植株的高度   (选填“最大值”或“最小值”或“平均值”) 为该组植株的株高。
(4) 若仅采用题中一组合理方案进行单次实验获取实验结论其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偶然性,为了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你对本实验设计思路还有什么补充    。
20.(2024七上·瑞安月考) 如图是在空中释放时能旋转下落的纸蜻蜓。小明和小红为探究影响纸蜻蜓下落快慢的因素,取翅身、翅尾长度不相同的纸蜻蜓,并改变回形针的数量,从2.5米部的平台静止释放,并记录落地的时间,实验结果如下表。
组别 翅身长度 (厘米) 翅尾长度 (厘米) 翅身负重 下落时间
1 4 4 无 t1
2 4 5 无 t2
3 5 4 无 t3
4 4 5 一枚回形针 t4
5 4 5 两枚回形针 ts
(1) 为保证纸蜻蜓的下落轨迹呈直线型,选择在无风的环境中进行实验;实验中需用到的测量工具有   和秒表;
(2)小明在纸蜻蜓的翅身增加回形针进行实验,针对的问题是   ;
(3) 比较   组别(填序号) 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纸蜻蜓下落的快慢与翅尾长度的关系;
(4)为了减少在测量纸蜻蜓下落时间时由于偶然因素造成的误差,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
21.某校项目化实验小组利用可乐瓶等材料制作水火箭(如图甲) ,并进行飞行高度测试,水火箭的结构如图乙所示。将水火箭竖立于地面,用打气筒通过打气管向瓶内打气,当瓶内压强足够大时,瓶塞脱落,水向下喷出,水火箭就接近竖直向上飞。
(1)实验中无法直接测量水火箭竖直上升的最大高度,可以转换为测量   来间接反映这个高度。该实验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
(2) 如图丙所示,小组同学用频闪照相机拍下了水火箭从 A 处起飞,到C 处达到最高点, 照相机每隔0.2s曝光一次, 从拍摄的照片可以看出, 水火箭运动情况是   (选填“匀速直线运动”或“变速直线运动”) 。
(3) 以下是水火箭的部分评价量表
评价指标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功能性 火箭能顺利升空, 在空中的上升时间t≥6s 火箭能顺利升空, 在空中的 上升时间3s≤t<6s 火箭能顺利升空, 在空中的 上升时间 t<3s或不能升空
图丁是小组同学实验时水火箭的速度和在空中的上升时间的关系,请结合评价量表的功能性指标,对该水火箭评价并说明理由   。
22. 蓝莓享有“浆果之王”的美誉。为研究不同剂量的蓝莓提取物抗疲劳作用的效果,研究人员将60只雄性小鼠随机平均分为四组,每日定时灌胃不同浓度的蓝莓提取物溶液一次,灌胃30天后让小鼠身体负自身质量3%的铅丝,置于水深40厘米的游泳箱中,维持水温30℃,进行负重游泳实验。记录自游泳开始至小鼠沉于水面下10秒后不能浮出水面的时间,记录相关数据如表:
组别 蓝莓提取溶液浓度 (毫克/千克) 蓝莓提取溶液体积(毫升) 小鼠初始平均质量(克) 小鼠最终平均质量(克) 负重力竭游泳时间(秒)
1 0 0.4 19.7 22.7 70.6
2 100 0.4 19.5 22.6 84.7
3 200 0.4 19.7 22.7 88.8
4 300 0.4 19.5 22.5 106.6
5 400 0.4 19.7 22.7 98.9
(1) 实验中选择小鼠的要求是   。
(2) 实验中用   指标来衡量小鼠抗疲劳效果。
(3) 实验证明蓝莓提取物对抗疲劳作用有功效,其依据是   。
(4)为进一步明确蓝莓提取物对抗疲劳功效的最佳浓度,补充检测的溶液浓度范围最合理的是   毫克/千克。
23.(2024七上·兰溪期中)在做“研究气泡的运动规律”实验时,小明取长50cm的细玻璃管注满水,管中留5mm高的气泡,将玻璃管翻转后,观察气泡的运动情况,如图所示。
(1)小明将实验所测得的数据记录在下表中,请你选择合适的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通过分析,你认为气泡近似做   运动,你判断的依据   ;气泡从0运动到40cm处,平均速度大小为   m/s(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从0点开始的距离s/cm 0 10 20 30 40
5mm高的气泡从0点开始的时间t/s 0 4.9 9.8 14.8 19.6
(2)小明换用粗玻璃管又做了2组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所示。观察数据可知,   (选填“长”或“短”)气泡运动得较快。
从0点开始的距离s/cm 0 20 40 60 80
1cm高的气泡从0点开始的时间t/s 0 3.6 7.1 10.8 14.4
2cm高的气泡从0点开始的时间t/s 0 3.4 6.8 10.2 13.6
(3)小明还改变玻璃管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θ进行实验,测量并计算出玻璃管在不同倾斜角下气泡运动的平均速度,数据记录如下表所示。观察数据可得出结论   。
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θ/度 85 75 65 55 45 35 25 15 5 0
平均速度v/(cm/s) 0.93 1.50 1.96 2.40 2.59 2.54 2.40 2.07 1.54 1.20
三、解答题
24.(2024七上·萧山月考)小明学习了“皮肤能阻挡微生物侵入人体”的相关知识后,他想了解果皮能否成为阻挡微生物的屏障。于是设计了如下实验:
步骤一:取三个新鲜、等大的苹果,洗净、消毒,分别标为 A、B、C。
步骤二:再取一个腐烂的苹果,将牙签插入这个苹果的腐烂部位,然后拔出,用该牙签的尖端轻轻地在A 苹果的表面滑动,不划破果皮; 将牙签再次插入腐烂的苹果里,然后拔出,用牙签尖端在 B苹果上划出一条狭长的划痕,并划破果皮; 对C苹果不做任何处理。
步骤三:将A、B、C三个苹果分别放入相同的三个消过毒的塑料袋中,放在温暖的地方。每天观察一次,并记录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 为什么要将三个苹果洗净、消毒    。
(2) 实验中,把牙签插入苹果腐烂部位的目的是    。
(3) 请你帮助该同学设计一个表格,用来记录前三天观察到的现象(只填写表中第一行和第一列内容,实验现象不需填写)。
       
       
       
       
25.知识建构
26.柿子成熟的季节,果农们在柿子还未完全成熟的时候就进行采摘,怎样才能使柿子早点成熟呢 小西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并且对实验结果做了记录。小西选了30个大小接近、成熟度相近的同种柿子,分成三组,每组10个,分别放在三个相同的纸箱中,他往第一个纸箱中另加了两个成熟的苹果,将第二个纸箱放在温度稍高的地方,而第三个纸箱中只放10个柿子并放在与第一个纸箱相同的地方。通过观察柿子的颜色和感知软硬程度来比较柿子的成熟度,实验记录如表所示。
组别 操作方法 达到成熟所 需的时间
第一组 另加两个成熟苹果 7 天左右
第二组 温度稍高 10天左右
第三组 不处理 将近 22天
(1)小西探究的问题:   
(2)实验中,第三组的作用是   。
(3)小西分析实验结果后得出实验结论:   。
27.(2024七上·萧山月考)小科利用矿泉水瓶等器材制作“会旋转的瓶子”。将矿泉水瓶去掉顶部,在靠近底部同一高度的侧壁上等距打若干个相同的小孔,小孔中插入吸管,再用细线将其悬挂起来,如图甲所示。
【实验目的】探究矿泉水瓶旋转快慢的影响因素。
【实验过程】往瓶中加水后,水从吸管中喷出,瓶子发生旋转。通过调节注水速度使瓶内水位保持不变。记录矿泉水瓶旋转5周所用时间。
【实验结果】如表所示(记录结果均为可靠数据)。
编号 水位深度/ cm 吸管数量/根 矿泉水瓶旋转5周所用时间/s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1号 15 2 15.1 15.3 16.1
2号 4 7.9 7.3 8.2
3号 6 4.9 4.5 4.7
4号 7.5 2 5.0 5.3 5.5
5号 4 2.4 2.6 3.1
(1) 生活中小科观察到打开淋浴房花洒龙头时,水向前喷出,握花洒的手有被向后推的感觉,受此启发,根据图乙中吸管的出水方向,可判断瓶子沿   (选填“顺时针”或“逆时针”) 旋转。
(2) 实验中,1号矿泉水瓶旋转1周所需平均时间为   s。
(3) 根据本实验数据推测,水位深度与吸管数量两个变量中,哪个变量对矿泉水瓶旋转快慢的影响更大,请说明推测依据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寒假练习七年级科学:科学探究(教师版)
一、单选题
1. 长时间玩手机会影响视力,学校每学期都会对学生进行视力的检查,以评估学校学生视力的变化情况。“视力检查”这一过程相当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
A.提出问题 B.建立假设
C.设计实验方案 D.收集事实与证据
【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探究的一般过程为: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解答】 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或设计方案)→收集事实与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拓展与迁移。学校每学期都会对学生进行视力检查,检查视力这个过程属于探究环节中的收集事实与证据,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2.(2024七上·江北期中)第33届奥运会在巴黎收官,中国代表团共获得40金27银24铜的好成绩。为了维护公平公正的比赛规则,检测人员会对运动员进行尿检、血检等方式来判断运动员是否服用“兴奋剂”。检测人员采取这些行动的直接目的是为了(  )
A.提出问题 B.合作与交流
C.获取事实与证据 D.建立假说
【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搜集数权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解答】为了维护公平公正的比赛规则,检测人员会对运动员进行尿检、血检等方式来判断运动员是否服用“兴奋剂”。检测人员采取这些行动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获取事实与证据,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3.(2024七上·义乌月考)“为300万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开展正脊筛查”列入2023年浙江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该项目可以获得学生的脊柱曲度、体质指标等相关健康信息。“正脊筛查”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提出问题 B.建立假设
C.设计实验方案 D.收集事实与证据
【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探究的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
【解答】科学探究的环节包括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收集事实与证据、分析与解释数据、得出结论等。题目中提到的“正脊筛查”是为了获得学生的脊柱曲度、体质指标等健康信息,这属于收集事实与证据的环节。因此,正确答案是D。
故答案为:D。
4.(2024七上·新昌月考)在一项研究某药疗效的临床试验中,医生把试验者分成两组,一组服用药物,一组服用安慰剂,观察记录两组试验者的各项生理指标。安慰剂本身没有任何的治疗作用,但在外观上与药物无明显区别。上述画线部分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问题 B.猜想与假设
C.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D.得出结论
【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解答】探究的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作出假设。再围绕提出的问题和假设制定并实施探究计划。然后,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结果,得出结论,最后表达交流探究过程和结论。根据画线部分内容可知,该部分属于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步骤。
故答案为:C。
5. 海难发生后,许多因素威胁着遇险者的生命,如表所示列出了人浸在不同温度的海水中预期可能的存活时间。据表分析,下列判断中,错误的是 (  )
海水温度 预期存活时间
低于0℃ 少于15 min
0~4 ℃ 少于1.5h
4~10℃ 少于3h
10~15℃ 少于 6h
15~20℃ 少于12h
A.海水温度低于 20℃时,温度越低预期存活时间越短
B.海水温度越接近正常体温,越不利于遇险者存活
C.海水温度为6℃时,海难最佳搜救时间应在3h以内
D.除海水温度外,其他因素也可能影响预期存活时间
【答案】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人体通过神经和激素的调节使正常体温维持在是37摄氏度,此时呼吸、循环、心跳、血压等新陈代谢活动正常,若长时间在低温环境下,人体会与外界环境发生热交换,过多的消耗了人体的能量,而使人的呼吸、循环等新陈代谢减弱或停止。
【解答】 A、由表中数据可知,海水温度低于20℃,温度越低预期存活时间越短,故A正确;
B、海水温度越接近正常体温,越有利于遇险者存活,故B错误;
C、海水温度为6℃,海难搜救时间应在3小时以内,故C正确;
D、除海水温度外,其他因素也可能影响预期存活时间,故D正确。
故答案为:B。
6. 作出假设是进行科学探究的步骤之一。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观察自然现象,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就是作出假设
B.若探究方法不科学,则可能会作出不正确的假设
C.假设是凭已有知识或经验对问题作出的设想,故假设都是正确的
D.按探究方案进行多次实验,若发现结论与假设不符,则假设可能是错误的
【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根据自己对科学探究的认识判断即可。
【解答】 A.观察自然现象,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是探究什么,针对什么现象设问,不是作出假设,故A错误;
B.若探究方法不够科学完善,可能会作出不正确的结论,故B错误;
C.假设是凭已有知识或经验对问题作出的设想,假设不一定都正确,故C错误;
D.按探究方案进行多次实验,发现结论与假设不符,就需要进一步找资料,重新作出假设,故D正确。
故选D。
7.(2024七上·瑞安月考)实验室中有一瓶无色液体,小明说它可能是酒精,小明提出打开瓶塞闻气味。对于“小明提出打____开瓶塞闻气味”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问题 B.建立假设 C.设计方案 D.收集证据
【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源自问题的发现,经历的过程是: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研究方案→实施方案(收集证据)→检验评价→合作与交流。如果收集的证据不支持假设,则需要重新提出假设并重新验证。
【解答】“小明提出打开瓶塞闻气味”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设计实验方案的环节。
故答案为:C。
8.(2024七上·江北期中)某科学兴趣小组为探究蚂蚁找到食物后是如何回家的,进行了以下实验。他们选择两只正要回家的蚂蚁,用剪刀剪掉其中一只蚂蚁的触角,另一只蚂蚁不作任何处理,然后把它们放回原地,观察它们的运动情况。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此实验的假设是蚂蚁是靠触角找到回家的路的
B.实验时应把剪掉触角的蚂蚁放在离蚁窝近的地方,另一只蚂蚁放在离蚁窝远的地方
C.若发现两只蚂蚁都回家了,则这个结果不符合本实验的假设
D.本实验存在的缺陷是蚂蚁数量太少,实验存在偶然性
【答案】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 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蚂蚁触角与辨别食物方向有关,实验变量是触角,在设计实验时,要给蚂蚁提供触角的有无两种环境,一组剪去触角,另一组不做处理,实验组是一组,对照组是另一组。
【解答】 A.由于本实验是兴趣小组为探究蚂蚁寻找到食物后是如何回家的,所以这样做的目的是:假设是蚂蚁是靠触角找到回家的路的,故A正确不合题意;
B.两只蚂蚁到窝的距离远近不同,变量不唯一,故B错误符合题意;
C.如果发现两只蚂蚁都回家了,则说明蚂蚁不是靠触角找到回家的路的,故这个结果不支持本实验的假设,故C正确不合题意;
D.本实验存在的缺陷是蚂蚁数量太少,实验存在着偶然性,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9.第33届夏季奥运会于2024年8月11日在巴黎收官,中国代表团共获得40金27银24铜的好成绩。为了维护公平公正的比赛规则,检测人员会对运动员进行尿检、血检等方式来判断运动员是否服用“兴奋剂”。检测人员采取这些行动的直接目的是为了(  )
A.提出问题 B.合作与交流
C.建立假说 D.获取事实与证据
【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搜集数权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解答】检测人员会对运动员进行尿检、血检等方式来判断运动员是否服用“兴奋剂”直接目的是为了获取事实与证据。
故答案为:D。
10.(2024七上·萧山月考)为了研究铝对鱼类的毒性及解毒方法,有人设计了以下5组实验:第①组将鱼放在正常的池水中,其余四组分别将鱼放在含铝的池水中,其中在②③④组中分别加入从不同树叶中提取出的汁液。定时观察,结果如图所示,依据图示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叶的汁液加速了鱼的死亡
B.三种叶的汁液对鱼都有毒性,且不同的汁液的毒性不同
C.三种叶的汁液均能不同程度地降低铝对鱼类的毒害
D.松的汁液解毒效果最好
【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条件对研究对象影响的时,控制研究对象的其他条件相同,仅有探究的条件发生变化。
【解答】A、通过⑤ 与②③④组实验对照,有汁液鱼的存活总数增加的 ,A不符合题意;
B、所测三种叶的分解产物能降低可溶性铝盐对鱼类的毒性,B不符合题意;
C、三种叶的分解产物能降低可溶性铝盐对鱼类的毒性,C符合题意;
D、柏的汁液中活鱼总数比其他两种叶的活鱼总数高,解毒效果最好 ,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1.(2024七上·义乌月考) 为了探究食物腐败的原因和细菌生存的条件,学校项目化小组同学用已消毒的甲、乙、丙三个相同锥形瓶,按如表进行了实验。请分析表中包含了几组对照实验 变量分别是什么 (  )
瓶号 甲 乙 丙
加入物质 20 毫升灭菌肉汤 20 毫升灭菌肉汤 20毫升灭菌肉汤
瓶口处理 用消毒棉球塞住 不作处理 不作处理
温度 25℃ 5℃ 25℃
A.2组, 温度、消毒棉球 B.2组, 温度、细菌
C.3组, 温度、消毒棉球、空气 D.2组, 温度、空气
【答案】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 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溢一的变量。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更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 根据表格中的信息可知,甲、乙、丙三个相同的锥形瓶中,甲和丙作对照,丙瓶口不做处理,空气中的细菌能进入甲锥形瓶,甲瓶口用消毒棉球塞住,空气中的细菌不能进入丙锥形瓶,除了有无细菌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形成了以细菌为单一变量的对照实验。乙和丙除了温度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形成了以温度为单一变量的对照实验;所以表中包含了2组对照实验,变量分别是温度和细菌。ACD错误,B正确。
故答案为:B。
12.(2024七上·义乌月考)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能够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作出符合科学事实的假设,是科学探究成功的前提。下列不属于科学问题的是(  )
A.大雁何时南飞
B.鼠妇喜欢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
C.哪种颜色月季花好看
D.植物的蒸腾作用是否受温度影响
【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过程一般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解答】科学探究过程一般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探究成功的前提是能够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作出符合科学事实的假设。 大雁何时南飞 , 鼠妇喜欢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 , 植物的蒸腾作用是否受温度影响, 有科学研究价值,属于科学问题;哪种颜色月季花好看,没有科学研究价值,不属于科学问题。
故选C。
13.(2024七上·诸暨期中) 许多鸟种若发现巢内有破蛋,会将蛋壳远远弃置于巢外。为了解此种行为是否与巢的安全有关,科学家将蛋放于野地上,在其旁放置蛋壳,观察其被天敌吃掉的比率,如表是实验的结果。根据表中的数据所作的推论,正确的是 (  )
蛋壳与蛋的距离(cm) 被乌鸦吃掉的蛋(颗数) 没有被乌鸦吃掉的蛋(颗数) 被吃掉的比率 (%)
15 63 87 42
100 48 102 32
200 32 118 21
A.蛋与蛋壳的距离不影响天敌吃蛋的比率
B.蛋壳有助于天敌发现蛋,增大了蛋被吃掉的机会
C.蛋壳离蛋越远,越可防止细菌滋生,降低蛋被感染的机会
D.蛋壳离蛋越远,蛋被天敌吃掉的机会越大
【答案】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由表中的数据可知:蛋壳与蛋的距离越近,被乌鸦吃掉的蛋的数量越多,蛋被吃掉的比率也越大。
【解答】A、由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蛋与蛋壳的距离会影响天敌吃蛋的比率,蛋壳与蛋的距离越近,天敌吃蛋的比率越大,A 错误。
B、由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蛋壳与蛋的距离越近,被乌鸦吃掉的蛋的数量越多,可能的原因是蛋壳有助于天敌发现蛋,增大了蛋被吃掉的机会,B正确。
C、由表中的数据无法得知,蛋壳离蛋越远,越可防止细菌滋生,降低蛋被感染的机会,C错误。
D、蛋壳与蛋的距离越近,被乌鸦吃掉的蛋的数量越多,没有被乌鸦吃掉的蛋的数量越少,蛋被天敌吃掉的比率(机会)越大,D错误。
故答案为:B。
二、实验探究题
14.(2024七上·义乌月考)教室的窗玻璃是双层的。课间,同学在窗外敲玻璃时,小明感觉双层玻璃与单层玻璃的振动情况不一样。于是他想探究“受敲击时,双层玻璃和单层玻璃的振动强弱情况”。为此,小明进行了以下实验:
①将单层玻璃板固定在有一定倾角的斜面上,把玻璃球靠在玻璃板的右侧,把橡胶球悬挂在支架上靠在玻璃板的左侧(如图)。
②随意拉开橡胶球,放手后让其敲击玻璃板,玻璃球被弹开,记下玻璃球被弹出的距离。共做10次。
③换成双层玻璃板重复上述实验。
(1)实验后,发现玻璃球被弹开距离的数据比较杂乱,这与实验中的哪一操作不当有关?   。小明改进后,重做了实验,获得了如下数据: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平均值
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cm) 单层 79 78 82 80 73 84 84 82 81 80 80
双层 20 23 24 24 24 25 22 22 21 25 23
(2)受到橡胶球的敲击时,玻璃板振动的强弱是通过   来反映的。
(3)根据上表中的实验数据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答案】(1)随意拉开橡胶球,放手后让其敲击玻璃板
(2)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
(3)受敲击时,双层玻璃比单层玻璃震动的要弱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实验中采用了转换法,通过比较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来反映玻璃板振动的强弱。
【解答】(1)实验时随意拉开橡胶球,橡胶球撞击时对玻璃板的作用力大小不同,所以导致玻璃球被弹开后测得的距离杂乱无章。
(2)实验中通过比较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来反映玻璃板振动的强弱,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越远,说明玻璃板振动的强度越强。
(3)由表中数据可知,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双层玻璃板旁的玻璃球被弹开后移动的距离较近,故可得:受敲击时,双层玻璃比单层玻璃震动的要弱。
15.(2024七上·萧山月考) “废电池会对生物的生存造成危害吗 ”针对这一问题,小乐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将一节5号废电池破碎, 取出内容物将其均分成四份, 分别放入400mL、200mL, 100mL, 50mL, 的清洁无污染河水中浸泡三天备用
②取四只各装有500mL 清洁无污染河水的鱼缸,贴上标签A、B、C、D
③各量取20mL 四种废电池浸出液,分别装入四只鱼缸中
④再往四只鱼缸中各放入10条生长状况相似的泥鳅,进行相同的喂养
鱼缸编号 A B C D
泥鳅平均成活时间(天) 11 9 6 1
(1) 上述实验,每只鱼缸放入泥鳅的条数为10条的原因是:   。
(2) 上述实验的不足之处是没有设置对照组,对照组设置的方案为; 取一只相同的鱼缸,    (补全方案) ,再放入10条与实验组生长状况相似的泥鳅,进行相同的喂养。
(3) 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
【答案】(1)有足够的样本数量,避免偶然因素对实验的影响,得出普遍规律
(2)加入500mL无污染河水
(3)废电池浸出液的浓度对泥鳅存活的时间有影响,废电池浸出液的浓度越高,泥鳅存活时间越短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1)一条泥鳅具有偶然性,所以要在每个鱼缸内放置多条泥鳅。
(2)对照组一般是不用改变条件的那一组,所以对照组为不加电池浸出液的一组。
(3)泥鳅存活时间越短,说明浸出液对泥鳅生存的影响越大。
【解答】(1)在每个鱼缸中都加入多条泥鳅的目的是避免偶然性,得出具有普遍性规律的结论。
(2)没有设置空白对照组,对照组应不加电池浸出液,只加入等量的清洁无污染河水。
(3)由表中数据可知,电池浸出液浓度越大,泥鳅存活的时间越短,说明电池浸出液对泥鳅的生存造成影响且浓度越大影响越大。
16.(2024七上·萧山月考) 在一次纸飞机比赛中,同学们针对“如何让纸飞机飞得更远”提出了以下观点:
观点1:纸飞机的飞行距离可能与折纸飞机用的纸张的质量有关。
观点2:纸飞机的飞行距离可能与纸飞机的形状有关。
观点3:纸飞机的飞行距离可能与投掷纸飞机的力的大小有关。
观点4:纸飞机的飞行距离可能与投掷纸飞机的角度有关。
(1) 同学们提出的以上观点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环节。
(2) 为了探究“纸飞机的飞行距离是否与投掷的角度有关”,某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请帮他完善实验步骤:
步骤一:用1张 A4纸折成纸飞机。
步骤二:调节滑轨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θ1,将纸飞机放置于滑轨上并拉伸橡皮筋至某标记处,如图所示,由静止释放后,测量并记录纸飞机水平飞行的距离 s1。
步骤三:调节滑轨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θ2,   ,由静止释放后,测量并记录纸飞机水平飞行的距离s2。
步骤四:调节滑轨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θ3、θ4,重复步骤三中的实验操作。
步骤五:多次重复上述实验,取不同发射角度的纸飞机水平飞行的平均距离,并记录。
(3) 上述实验中,投掷纸飞机的力的大小用   来表示。
(4) 通过实验,该同学测得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纸张 不同发射角度飞行的平均距离/m
0° 15° 30° 45°
A4 纸 5.8 15.2 13.5 8.1
分析上表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答案】(1)提出猜想
(2)将纸飞机放置于滑轨上并拉伸橡皮筋至某标记处
(3)皮筋拉伸的长度
(4)其他条件均相同时,随发射角的增大纸飞机水平飞行的距离先增大后减小,发射角在15°左右时,水平飞行的距离最远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1)提出各种可能的影响因素的过程属于提出猜想过程。
(2)根据控制变量法,在探究某一因素的影响时,要控制其它因素相同。
(3)力的大小不易观察,可以用橡皮筋的形变量来反映。
(4)根据表中数据可得结论,主要要分段分析。
【解答】(1)上述观点均为同学们的猜想,所以属于提出猜想的环节。
(2)由控制变量法可知,改变了夹角,则应控制其它条件相同,所以应将纸飞机放置于滑轨上并拉伸橡皮筋至某标记处。
(3)投掷纸飞机的力可以通过皮筋拉伸的长度来表示,采用了转换法。
(4)由表中数据可知,角度在0°至15°时,随着角度变大,飞行的距离变大,由15°增大到45°,随着角度变大,飞行的距离变小,故可得:其它条件均相同时,随发射角的增大纸飞机水平飞行的距离先增大后减小,发射角在15°左右时,水平飞行的距离最远。
17.(2024七上·临平月考)小科到超市里去买生拌菜,想要加点黄瓜。买菜阿姨说:制作生拌菜不能添加黄瓜,难道黄瓜能使蔬菜中的营养素流失吗 于是小科在网上搜索资料显示:青椒等蔬菜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 C ,且维生素C 能使蓝色的淀粉碘溶液褪色。小科设计了实验作如下探究:
① 淀粉碘溶液配制:取1 克淀粉,加入100mL水,搅拌均匀,再加入1mL 碘酒溶液。
② 分别榨取新鲜黄瓜汁与青椒汁。各取20mL 青椒汁分别倒入A 、B两锥形瓶中,再分别加入黄瓜汁、蒸馏水各40mL 混匀,放置60 分钟,中间每隔10 分钟搅拌一次。
③ 取等量蓝色淀粉碘溶液分别装入两个烧杯,分别倒入A 、B两溶液,搅拌均匀静置观察。
④ 实验现象记录表中。
组别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A 锥形瓶 淀粉碘溶液十青椒和黄瓜混合汁 蓝色不消褪
B 锥形瓶 淀粉碘溶液+青椒汁和蒸馏水 蓝色褪去
根据上述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 科学实验需要控制变量。下列情况会影响测定结果的是____。
A.混合液放置时间不同
B.被测混合液的体积不同
C.锥形瓶的大小不同
(2) 在步骤②中每隔10分钟搅拌一次,其目的是   。
(3) 能证实黄瓜汁把维生素 C 分解了的实验现象是   。
【答案】(1)B
(2)使混合液充分接触,加快反应速度
(3)A瓶溶液蓝色不消褪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 此题通过对比实验来研究黄瓜能破坏蔬菜中的维生素C,利用维生素C能使蓝色的淀粉碘溶液褪色的原理进行探究。由于是对比实验,作为对比实验时一定注意控制好变量,如果应该控制的不变的量不一样时,就会影响到测定结果。
【解答】(1)控制变量以必须保证一个变量,其他条件相同,只有这样才能确定现象的不同是由此因素引起的。
A、混合液放置时间不同,维生素含量受到影响,会影响到实验的结果。
B、被测混合液的体积不同,滴入液体体积的不同,会影响实验的结果。
C、锥形瓶的大小不同也不会影响测定结果,因此对实验没有影响。
故答案为:AB。
(2)步骤二:分别榨取新鲜黄瓜汁与青椒汁.各取20毫升青椒汁分别倒入A、B两锥形瓶中,再分别加入黄瓜汁、蒸馏水各40毫升混匀,放置60分钟,中间每隔10分钟搅拌一次;在步骤二中每隔10分钟搅拌一次,其目的是使混合液充分接触,加快反应速度。
(3)淀粉碘溶液+青椒汁和蒸馏水,实验现象蓝色褪去,说明维生素C能使蓝色的淀粉碘溶液褪色;在淀粉碘溶液+青椒和黄瓜混合汁实验中,由于黄瓜能破坏蔬菜中的维生素C,因此能证实黄瓜汁把维生素C分解了的实验现象是A瓶溶液蓝色不消褪。
18.(2024七上·新昌月考)夏天我们经常使用电风扇,电风扇吹出风的强度与什么因素有关?对此小明提了两个猜想,并利用玩具电风扇来进行探究。
猜想一:电风扇吹出风的强度与距离电风扇的远近有关;
猜想二:电风扇吹出风的强度与扇叶的转速有关。
为证实上述猜想,小明同学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装置。将纸板B固定在支架上,纸板A与轻杆固定后悬挂在纸板B上的转轴O处,纸板A和轻杆可绕转轴O自由摆动,将电风扇放在左侧正对纸板A。图中s是纸板A自然下垂时(虚线)到电风扇的水平距离,θ是纸板A向右摆动稳定后轻杆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θ越大,说用电风扇吹出风的强度越强。
(1)探究猜想一:保持电风扇的转速不变,移动电风扇,使s分别等于0.3米、0.5米、0.7米、0.9米,在纸板B上分别标下纸板A稳定时轻轩的位置a、b、c、d,如图乙所示,可知猜想一是   (选“正确”或“错误”)的。
(2)探究猜想二:小明同学通过调节电风扇上的风速档位改变扇叶的转速,在探究过程中,还要保持   不变。
【答案】(1)正确
(2)纸板A自然下垂时到电风扇的距离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1)保持电风扇的转速不变,移动电风扇的距离,由图乙所示,距离电风扇越近,θ越大,电风扇吹出风的强度越强,据此进行解答;
(2)根据控制变量法可知探究电风扇吹出的风的强度与扇叶的转速有关时控制的变量是距离电风扇的远近;
【解答】 (1)保持电风扇的转速不变,移动电风扇的距离,由图乙可知,距离电风扇越近,θ越大,电风扇吹出风的强度越强,据此可知,猜想一是正确的;
(2)探究电风扇吹出的风的强度与扇叶的转速有关时,应控制纸板A自然下垂时到电风扇的距离 不变,通过调节电风扇上的风速挡位改变电风扇的转动速度;
19.(2024七上·杭州月考)一种菊科植物从海拔500米的平原到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都有分布,但其植株的高度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现设计实验探究“海拔高度是否是影响该菊科植物株高的因素”,实验分组及处理如表。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 原产地 栽培地
第一组 海拔500米 a组海拔500米
海拔500米 b组海拔3000米
第二组 海拔500米 c组海拔3000米
海拔3000米 d组海拔500米
(1)你认为“第一组”与“第二组”哪个实验方案更合理    。理由是什么    。
(2)a组和b组的对照中,实验组是   。
(3)实验最后测量每组各植株的高度   (选填“最大值”或“最小值”或“平均值”) 为该组植株的株高。
(4) 若仅采用题中一组合理方案进行单次实验获取实验结论其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偶然性,为了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你对本实验设计思路还有什么补充    。
【答案】(1)第一组;控制单一变量
(2)b组
(3)平均值
(4)换用不同的高度重复试验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的变量。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更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1)“第一组”与“第二组”两个实验方案中,更合理的是第一组,因为选用的植株都是原产地海拔500米,只有栽培地海拔这一个条件不同,变量唯一。
第二组中,植株的原产地和栽培地海拔都不相同,变量不唯一,设置不合理。
(2)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a组和b组的对照中,b组将原产地海拔500米的植株移到海拔3000米的栽培地,对实验对象进行了处理,因此是实验组;则a组是对照组。
(3)实验最后测量每组各植株的高度,为了减小实验误差,应以平均值作为该组植株的株高。
(4)若仅采用题中一组合理方案进行单次实验获取实验结论,其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偶然性,为了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应进行重复实验。
20.(2024七上·瑞安月考) 如图是在空中释放时能旋转下落的纸蜻蜓。小明和小红为探究影响纸蜻蜓下落快慢的因素,取翅身、翅尾长度不相同的纸蜻蜓,并改变回形针的数量,从2.5米部的平台静止释放,并记录落地的时间,实验结果如下表。
组别 翅身长度 (厘米) 翅尾长度 (厘米) 翅身负重 下落时间
1 4 4 无 t1
2 4 5 无 t2
3 5 4 无 t3
4 4 5 一枚回形针 t4
5 4 5 两枚回形针 ts
(1) 为保证纸蜻蜓的下落轨迹呈直线型,选择在无风的环境中进行实验;实验中需用到的测量工具有   和秒表;
(2)小明在纸蜻蜓的翅身增加回形针进行实验,针对的问题是   ;
(3) 比较   组别(填序号) 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纸蜻蜓下落的快慢与翅尾长度的关系;
(4)为了减少在测量纸蜻蜓下落时间时由于偶然因素造成的误差,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
【答案】(1)秒表;
(2)翅身负重是否会影响纸晴下落的快慢;
(3)1、2;
(4)多次实验,求下落时间的平均值。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1)要测量下落的时间,需要秒表;
(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纸蜻蜓的翅身加回形针,增大了纸蜻蜓翅身负重,结合实验目的可知,针对的问题是翅身负重是否会影响纸晴天下落的快慢;
(3)探究蜻蜓下落的快慢与翅尾长度的关系,要控制翅身长度不变翅身负重不变,只改变翅尾长度;
(4)为了减少在测量纸蜻蜓下落时间时间时由于偶然因素造成的误差,可以多次实验,求下落时间的平均值。
【解答】(1)实验中要测量纸蜻蜓下落的时间,需要秒表;
(2)在纸蜻蜓的翅身加回形针,增大了纸蜻蜓翅身负重,结合实验目的可知,针对的问题是翅身负重是否会影响纸晴下落的快慢?
(3)探究蜻蜓下落的快慢与翅尾长度的关系,要控制翅身长度不变翅身负重不变,只改变翅尾长度,所以选1、2组实验结果;
(4)为了减少在测量纸蜻蜓下落时间时间时由于偶然因素造成的误差,可以多次实验,求下落时间的平均值。
21.某校项目化实验小组利用可乐瓶等材料制作水火箭(如图甲) ,并进行飞行高度测试,水火箭的结构如图乙所示。将水火箭竖立于地面,用打气筒通过打气管向瓶内打气,当瓶内压强足够大时,瓶塞脱落,水向下喷出,水火箭就接近竖直向上飞。
(1)实验中无法直接测量水火箭竖直上升的最大高度,可以转换为测量   来间接反映这个高度。该实验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
(2) 如图丙所示,小组同学用频闪照相机拍下了水火箭从 A 处起飞,到C 处达到最高点, 照相机每隔0.2s曝光一次, 从拍摄的照片可以看出, 水火箭运动情况是   (选填“匀速直线运动”或“变速直线运动”) 。
(3) 以下是水火箭的部分评价量表
评价指标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功能性 火箭能顺利升空, 在空中的上升时间t≥6s 火箭能顺利升空, 在空中的 上升时间3s≤t<6s 火箭能顺利升空, 在空中的 上升时间 t<3s或不能升空
图丁是小组同学实验时水火箭的速度和在空中的上升时间的关系,请结合评价量表的功能性指标,对该水火箭评价并说明理由   。
【答案】(1)水火箭竖直上升到最大高度的时间(或水火箭从发射到落地时间);秒表
(2)变速直线运动
(3)优秀。因为水火箭在空中飞行的时间等于8s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1)根据转换法分析;
(2)从他拍下的照片可以看出,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距离不同,根据分析;
(3)根据图丁中水火箭飞行的时间和评价量表中的标准进行分析。
【解答】(1)火箭上升的高度越高,到落地时所需的时间就越大,所以实验中可以测量水火箭从发射到落地的时间来间接反映这个高度;该实验需要的测量工具是秒表。
(2)如图丙所示,因照相机每隔0.2s曝光一次,从他拍下的照片可以看出,在水火箭在做变速直线运动,其理由是: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距离不同,根据知,水火箭在做变速直线运动;
(3)由图丁知该水火箭在空中的飞行时间等于8秒,由评价指标中优秀的标准知该水火箭为优秀。
22. 蓝莓享有“浆果之王”的美誉。为研究不同剂量的蓝莓提取物抗疲劳作用的效果,研究人员将60只雄性小鼠随机平均分为四组,每日定时灌胃不同浓度的蓝莓提取物溶液一次,灌胃30天后让小鼠身体负自身质量3%的铅丝,置于水深40厘米的游泳箱中,维持水温30℃,进行负重游泳实验。记录自游泳开始至小鼠沉于水面下10秒后不能浮出水面的时间,记录相关数据如表:
组别 蓝莓提取溶液浓度 (毫克/千克) 蓝莓提取溶液体积(毫升) 小鼠初始平均质量(克) 小鼠最终平均质量(克) 负重力竭游泳时间(秒)
1 0 0.4 19.7 22.7 70.6
2 100 0.4 19.5 22.6 84.7
3 200 0.4 19.7 22.7 88.8
4 300 0.4 19.5 22.5 106.6
5 400 0.4 19.7 22.7 98.9
(1) 实验中选择小鼠的要求是   。
(2) 实验中用   指标来衡量小鼠抗疲劳效果。
(3) 实验证明蓝莓提取物对抗疲劳作用有功效,其依据是   。
(4)为进一步明确蓝莓提取物对抗疲劳功效的最佳浓度,补充检测的溶液浓度范围最合理的是   毫克/千克。
【答案】(1)年龄、大小相同,健康状况相似的小鼠
(2)负重力竭游泳时间
(3)灌胃不同浓度蓝莓提取物的小鼠,负重力竭游泳时间均大于第一组
(4)200-400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为了使实验有说服力,实验中一定要设置对照组。在设计对照实验时,要遵循单一变量的原则。
【解答】(1)实验中选择小鼠的要求是年龄、大小相同,健康状况相似的小鼠。
(2)观表中数据可知:负重力竭游泳时间可直接反映机体的运动耐力,是评价抗疲劳效果的重要指标。
(3)观表中数据可知:灌胃不同浓度蓝莓提取物的小鼠,负重力竭游泳时间均大于第一组,因此,实验证明蓝莓提取物对抗疲劳作用有功效。
(4)由表中数据可知,灌胃蓝莓提取物溶液浓度为300毫克/千克时,负重力竭游泳时间最长,说明最佳抗疲劳功效的蓝莓提取物溶液的浓度在300毫克/千克附近,所以应该在200~400毫克/千克浓度范围内多测量几次。
23.(2024七上·兰溪期中)在做“研究气泡的运动规律”实验时,小明取长50cm的细玻璃管注满水,管中留5mm高的气泡,将玻璃管翻转后,观察气泡的运动情况,如图所示。
(1)小明将实验所测得的数据记录在下表中,请你选择合适的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通过分析,你认为气泡近似做   运动,你判断的依据   ;气泡从0运动到40cm处,平均速度大小为   m/s(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从0点开始的距离s/cm 0 10 20 30 40
5mm高的气泡从0点开始的时间t/s 0 4.9 9.8 14.8 19.6
(2)小明换用粗玻璃管又做了2组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所示。观察数据可知,   (选填“长”或“短”)气泡运动得较快。
从0点开始的距离s/cm 0 20 40 60 80
1cm高的气泡从0点开始的时间t/s 0 3.6 7.1 10.8 14.4
2cm高的气泡从0点开始的时间t/s 0 3.4 6.8 10.2 13.6
(3)小明还改变玻璃管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θ进行实验,测量并计算出玻璃管在不同倾斜角下气泡运动的平均速度,数据记录如下表所示。观察数据可得出结论   。
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θ/度 85 75 65 55 45 35 25 15 5 0
平均速度v/(cm/s) 0.93 1.50 1.96 2.40 2.59 2.54 2.40 2.07 1.54 1.20
【答案】(1)匀速直线;气泡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0.02m/s
(2)长
(3)在气泡长度等其他条件相同时,随着玻璃管与竖直方向夹角的减小,气泡的运动速度先增大后减小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1)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当距离每增大10cm时,气泡通过这段距离的时间分别为:4.9s、4.9s、5s和4.8s。比较可知,运动时间几乎是相同的,据此判断气泡的运动状态。
(2)比较两种气泡的运动时间,运动时间越短的,运动的越快;
(3)根据表格数据,分析气泡运动速度与玻璃管倾斜角度的关系。
【解答】(1)小明小组将实验所测得的数据记录在上表中,通过分析你认为气泡近似做匀速直线运动,判断的依据:气泡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
(2)根据表格可知,2cm高的气泡通过相同距离用的时间更短,即:长气泡运动的较快。
(3)根据表格数据得到:在气泡长度等其他条件相同时,随θ角的减小气泡运动速度先变快后变慢。
三、解答题
24.(2024七上·萧山月考)小明学习了“皮肤能阻挡微生物侵入人体”的相关知识后,他想了解果皮能否成为阻挡微生物的屏障。于是设计了如下实验:
步骤一:取三个新鲜、等大的苹果,洗净、消毒,分别标为 A、B、C。
步骤二:再取一个腐烂的苹果,将牙签插入这个苹果的腐烂部位,然后拔出,用该牙签的尖端轻轻地在A 苹果的表面滑动,不划破果皮; 将牙签再次插入腐烂的苹果里,然后拔出,用牙签尖端在 B苹果上划出一条狭长的划痕,并划破果皮; 对C苹果不做任何处理。
步骤三:将A、B、C三个苹果分别放入相同的三个消过毒的塑料袋中,放在温暖的地方。每天观察一次,并记录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 为什么要将三个苹果洗净、消毒    。
(2) 实验中,把牙签插入苹果腐烂部位的目的是    。
(3) 请你帮助该同学设计一个表格,用来记录前三天观察到的现象(只填写表中第一行和第一列内容,实验现象不需填写)。
       
       
       
       
【答案】(1)避免其他微生物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
(2)提取腐烂部位的微生物
(3)
项目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A苹果 l I I
B苹果 l l l
C苹果 l I I

项目 A苹果 B苹果 C 苹果
第一天 l l l
第二天 l I l
第三天 l I l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1)为了避免其它条件干扰实验,应在实验前将苹果洗净并消毒。
(2)微生物的存在是造成苹果腐烂的原因,所以要提取微生物。
(3)第一行或者第一列分别书写苹果名称和时间。
【解答】(1)苹果表面带有的微生物会对实验造成干扰,所以应将苹果洗净并消毒。
(2)腐烂的部分有较多微生物,所以将牙签插入苹果腐烂部位的目的是提取微生物。
(3)表格中需要分别记录三个苹果在三天中的情况。
25.知识建构
【答案】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体积的测量;温度及温度的测量;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常用单位间的换算:1米=100厘米;1毫升=1立方厘米;1立方厘米=立方米。
【解答】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出问题、建立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搜集证据、分析证据、得出结论、交流与表达。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科学观察、科学实验、科学测量。
科学测量有:长度的测量,体积的测量和温度的测量,测量长度的工具是刻度尺,长度的常用单位是米、厘米等;测量体积的工具是量筒,体积的常用单位有毫升、立方米等;测量温度的工具是温度计,温度常用单位是摄氏度。
26.柿子成熟的季节,果农们在柿子还未完全成熟的时候就进行采摘,怎样才能使柿子早点成熟呢 小西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并且对实验结果做了记录。小西选了30个大小接近、成熟度相近的同种柿子,分成三组,每组10个,分别放在三个相同的纸箱中,他往第一个纸箱中另加了两个成熟的苹果,将第二个纸箱放在温度稍高的地方,而第三个纸箱中只放10个柿子并放在与第一个纸箱相同的地方。通过观察柿子的颜色和感知软硬程度来比较柿子的成熟度,实验记录如表所示。
组别 操作方法 达到成熟所 需的时间
第一组 另加两个成熟苹果 7 天左右
第二组 温度稍高 10天左右
第三组 不处理 将近 22天
(1)小西探究的问题:   
(2)实验中,第三组的作用是   。
(3)小西分析实验结果后得出实验结论:   。
【答案】(1)怎样才能使柿子早点成熟(或成熟的苹果和稍高的温度是否能促进柿子的成熟)
(2)作对照
(3)成熟的苹果和稍高的温度能促进柿子的成熟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1)根据实验操作可知,变量是加了两个成熟苹果和升高温度,由此提出问题即可;
(2)通过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比照,可以探究某个因素对物理量的影响;
(3)根据表格数据分析促进柿子成熟的影响因素。
【解答】(1)小西探究的问题:怎样才能使柿子早点成熟(或成熟的苹果和稍高的温度是否能促进柿子的成熟
(2)实验中第三组不处理,可与前两组作对照。
(3)由表中数据可知,加成熟苹果和升高温度都能够加快柿子的成熟。
27.(2024七上·萧山月考)小科利用矿泉水瓶等器材制作“会旋转的瓶子”。将矿泉水瓶去掉顶部,在靠近底部同一高度的侧壁上等距打若干个相同的小孔,小孔中插入吸管,再用细线将其悬挂起来,如图甲所示。
【实验目的】探究矿泉水瓶旋转快慢的影响因素。
【实验过程】往瓶中加水后,水从吸管中喷出,瓶子发生旋转。通过调节注水速度使瓶内水位保持不变。记录矿泉水瓶旋转5周所用时间。
【实验结果】如表所示(记录结果均为可靠数据)。
编号 水位深度/ cm 吸管数量/根 矿泉水瓶旋转5周所用时间/s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1号 15 2 15.1 15.3 16.1
2号 4 7.9 7.3 8.2
3号 6 4.9 4.5 4.7
4号 7.5 2 5.0 5.3 5.5
5号 4 2.4 2.6 3.1
(1) 生活中小科观察到打开淋浴房花洒龙头时,水向前喷出,握花洒的手有被向后推的感觉,受此启发,根据图乙中吸管的出水方向,可判断瓶子沿   (选填“顺时针”或“逆时针”) 旋转。
(2) 实验中,1号矿泉水瓶旋转1周所需平均时间为   s。
(3) 根据本实验数据推测,水位深度与吸管数量两个变量中,哪个变量对矿泉水瓶旋转快慢的影响更大,请说明推测依据   。
【答案】(1)逆时针
(2)3.1
(3)哪个变量:分析表中的数据可知,水位深度对矿泉水瓶旋转快慢的影响大于吸管数量对矿泉水瓶旋转快慢的影响。依据:比较1号和2号(或4号和5号) 可知水位深度 相同时,吸管数量增大一倍,瓶子旋转5周所需时间约为原来的; 比较 1号4号(或2号和5号) 可知吸管数量相同时,水位深度降为原来的,瓶子旋转 5周所需时间约为原的。(意思相近即可)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1)瓶子转动方向与出水方向相反。
(2)实验记录的是瓶子旋转5周所用的时间,要记得除以5.
(3)通过分析表中数据,得出结论,注意控制变量法的使用,选择合适的实验组别进行分析。
【解答】 (1)由水向前喷出,握花洒的手有被向后推的感觉可知,水喷出的方向与瓶子转动的方向相反,图乙中水沿顺时针方向喷出,所以瓶子应沿逆时针方向转动。
(2)由表中数据可知,1号矿泉水瓶旋转1周所需平均时间为。
(3)水位深度对矿泉水瓶旋转快慢的影响大于吸管数量对矿泉水瓶旋转快慢的影响。由表中数据可知,比较1号和2号(或4号和5号) 可知,水位深度相同时,吸管数量增大一倍,瓶子旋转5周所需时间约为原来的;比较 1号4号(或2号和5号) 可知吸管数量相同时,水位深度降为原来的,瓶子旋转5周所需时间约为原的,可知水位深度对矿泉水瓶旋转快慢的影响大于吸管数量对矿泉水瓶旋转快慢的影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