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有为有不为 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6课 有为有不为 课件

资源简介

(共33张PPT)
统编版(2024)
语文 七年级

第十六课 有为有不为
课文导入
学习目标
重点:
1.把握本文的行文思路
2.学习面对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善和恶有为有不为的精神。
难点:
3.学习本文引用多种论证方法,体会议论性文章说服力强的特点。
作者简介
季羡林,字希逋,又字齐奘。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他精通12国语言。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作家。对印度语文文学历史的研究建树颇多。
字词积累
zhū

èr
tǒng
cái
kuò

chěng
诉诸
屈膝
贰臣
笼统
制裁
轮廓
毅然
得逞
字词积累
诉诸:
把想说的话说给(别人)。
贰臣:
指在前一朝代做了官,投降后一朝代又做官的人。
笼统:
缺乏具体分析,不明确;含混。
迷途知返:
比喻觉察到犯了错误而知道改正。
大逆不道:
指罪孽深重,严重破坏固有秩序的行为。
内容解读
1.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样的观点?是怎样提出的?
每个人都能有为有不为。一旦“为”错了,就毅然回头。
结尾归纳中心论点。
内容精讲
2.简要分析第③—⑦段的论证思路。
进一步补充论述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
提出善恶有大小之分的观点
用事例论述什么是小恶小善和大善大恶,并得出结论
内容精讲
1.作者是从什么角度入手阐述“有为有不为”的道理的?有什么作用?
①作者是从“善”与“恶”的大小入手阐明道理的。
②作用:深入浅出地告诉读者只要能分清是非善恶,自然明白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也就自然明白什么是有为有不为的道理。
内容精讲
2.第③段:中国古人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可见善恶是有大小之别的,应该不应该也是有大小之别的,并不是都在一个水平上。这一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引用论证
引用“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论述应该不应该和善恶一样,也是有大小之别的。
内容精讲
3.小恶、小善,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可见,比如,在公共汽车上给老人和病人让座,能让,算是小善;这一句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举例论证
举公共汽车上给老人和病人让座的例子,有力而鲜明地论证了有什么是小善和什么是小恶。
内容精讲
4.第④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并分析有什么作用
对比论证
将公共汽车上给老人和病人让座和一看到有老人或病人上车就立即装出闭目养神的样子的人进行对比,有力而鲜明地论证了有什么是小善和什么是小恶。
内容精讲
5.第⑦段中引用俗话“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有哪些作用?
用了道理论证和比喻论证,形象地证明了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内容精讲
6.讨论:本文题目是“有为有不为”,但文中却用大量的笔墨谈论“善”与“恶”的大小,是否离题?
不离题。因能分辨清是非善恶,就会分清什么事因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即什么是有为,什么是有不为。
结构梳理
阐明含义:“为”与“不为”的含义
论证过程
表达观点:每个人都能有为有不为。
一旦“为”错了,就毅然回头
有为有不为
明是非
有原则
守底线
分论点一:善恶是有大小之别的,应该不应该也是有大小之别的,并不是都在一个水平上
分论点二: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
主题归纳
文章围绕“有为有不为”这一主题展开论述,通过对“应该”做与“不应该”做的事的探讨,阐明了善恶有大小之别,以及大善大恶在社会中的体现。最后提到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有联系,并以贪污行为为例,警示人们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一旦犯错要毅然回头,具有很强的现实教育意义。
艺术特色
1.举例论证与道理论证相结合,说服力强。
文中举日常生活中在公共汽车上能否给老人和病人让座,来指明小善和小恶;举历史上宋代的文天祥高赋《正气歌》,从容就义的例子来指明什么是大善,假想文天祥想活下去,屈膝投敌,来指明什么是大恶,让我们在今古正反的对比中明白什么是小善小恶、大善大恶
艺术特色
文中还大量引用名言警句进行道理论证,如引用“行而宜之之谓义”来阐述什么是“应该”;引用“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论述应该不应该和善恶一样,也是有大小之别的;引用“千里之是,溃于蚁穴”论述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
艺术特色
2.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本文篇幅短小,思路清晰,结构严谨。文章先是阐释“为”与“不为”的含义,紧接着加以论证,最后水到渠成地表明观点。中间部分的论证过程,层层深人,逻辑严密,首先由“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引出对善恶大小的思考;
艺术特色
然后列举公共汽车上有人假装闭目养神逃避让座的事例和文天祥从容就义的事例,提出两个分论点,并归纳出什么是大小善,什么是大小恶;最后进一步补充论述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
拓展迁移
知足知不足 作者丨季羡林
曾见冰心老人为别人题座右铭:“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言简意赅,回味无穷。特写短文两篇,稍加诠释。先讲知足知不足。
知足
中国有一句老话:“知足常乐。”为大家所遵奉。什么叫“知足”呢?还是先查一下字典吧。
《现代汉语词典》说:“知足:满足于已经得到的(指生活、愿望等)。”如果每个人都能满足于已经得到的东西,则社会必能安定,天下必能太平,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
可是社会上总会有一些人不安分守己,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这样的人往往要栽大跟头的。对他们来说,“知足常乐”这句话就成了灵丹妙药。但是,知足或者不知足也要分场合的。在旧社会,穷人吃草根树皮,阔人吃燕窝鱼翅。在这样的场合下,你劝穷人知足,能劝得动吗?正相反,应当鼓励他们不能知足,要起来斗争。这样的不知足是正当的,是有重大意义的,它能伸张社会正义,能推动人类社会前进。
除了场合以外,知足还有一个分(fèn)的问题。什么叫分?笼统言之,就是适当的限度。人们常说的“安分”“非分”等等,指的就是限度。这个限度也是极难掌握的,是因人而异、因地而异的。勉强找一个标准的话,那就是“约定俗成”。我想,冰心老人之所以写这一句话,其意不过是劝人少存非分之想而已。
这个限度也是极难掌握的,是因人而异、因地而异的。勉强找一个标准的话,那就是“约定俗成”。我想,冰心老人之所以写这一句话,其意不过是劝人少存非分之想而已。
知不足
至于知不足,在汉文中虽然字面上相同,其涵义则有差别。这里所谓“不足”,指的是“不足之处”“不够完美的地方”。这句话同“自知之明”有联系。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一句老话:“人贵有自知之明。”这一句话暗示给我们,有自知之明并不容易,否则这一句话就用不着说了。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就拿现在来说,我所见到的人,大都自我感觉良好。
以学界而论,有的人并没有读几本书,却不知天高地厚,以天才自居,靠自己一点小聪明——这能算得上聪明吗?——狂傲恣睢,骂尽天下一切文人,大有用一管毛锥横扫六合之概,令明眼人感到既可笑,又可怜。这种人往往没有什么出息的。
因为,又有一句中国老话:“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还有一句中国老话:“学海无涯。”说的都是真理。但在这些人眼中,他们已经穷了学海之源,往前再没有路了,进步是没有必要的。他们除了自我欣赏之外,还能有什么出息呢?古代希腊人也认为自知之明是可贵的,所以语重心长地说出了“要了解你自己”!中国同希腊相距万里,可竟说了几乎是一模一样的话,可见这些话是普遍的真理。中外几千年的思想史和科学史,也都证明了一个事实:只有知不足的人才能为人类文化作出贡献。
课堂练习
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谈谈你对第⑦段中“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一句话的理解。
【链接材料一】刘志军,19岁从铁路养路工干起,逐级上位,官至铁道部部长、党组书记。经查,他在任期间滥用职权帮助邵力平、丁羽心等11人在职务晋升、承揽工程、获取铁路货物运输计划等方面提供帮助,先后非法收受上述人员给予的财物,共折合人民币6460多万元,仅丁羽心及其亲属违法所得数额竟达20多亿元。2013年7月,刘志军被判死缓,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课堂练习
【链接材料二】魏鹏远,长期在国家发改委煤炭处工作,后任处长,再升职为国家能源局煤炭司副司长。近日被有关部门带走调查。据财新记者多方证实,魏被带走时,家中发现上亿元现金。执法人员从北京一家银行调去16台点钞机清点,因工作时间较长,当场烧坏4台。目前,魏案正在进一步调查和处理中。
①常行小善修为大善,小恶不改终成大奸。
②刘志军弄权徇私,给国家和人民造成重大损失;魏鹏远疯狂敛财,小贪变大贪。他们都将受到法律的严办。
③为官者当存公仆之心,守法廉政,防微杜渐做好官。
课后作业
结尾说“我希望每个人都能有为有不为。”请你列举出现实生活中“有为”和“不为”的例子各一个。
完成相应课时练习。
谢谢观看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