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广东省韶关市翁源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广东省韶关市翁源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

资源简介

广东省韶关市翁源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
(2024八上·翁源期中)“向日葵花盘型智能追光太阳能板”能自动追踪太阳光线,并可以自动倾斜角度,以达到最大发电效率。下图表示我国某地的智能充电板给汽车充电的场景,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从早到晚,“花盘”转动的总体方向为(  )
A.自西向东 B.自东向西 C.自北向南 D.自南向北
2.不考虑天气状况,太阳照射“花盘”时间最长的季节为(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3.下面几个地区,“花盘”使用效率最高的地方可能是(  )
A.欧洲北部 B.马来群岛 C.阿拉伯半岛 D.亚马孙平原
(2024八上·翁源期中)暑假,小麦开启了北京之行。入住宾馆时,他发现大堂墙面上四个城市的钟表时间不一样。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造成四个城市有时间差异的原因是(  )
A.地球公转 B.地球自转 C.地壳运动 D.生活习惯
5.以下不属于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是(  )
A.昼夜交替 B.时间差异
C.昼夜长短变化 D.日月星辰东升西落
(2024八上·翁源期中)读“全球部分区域光照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完成下面小题。
6.图中表示的半球可能是(  )
A.北半球 B.南半球 C.西半球 D.东半球
7.下列关于图中①、②、③三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点位于中纬度地区 B.②点位于③点的东北方向
C.③点有极夜现象 D.②点位于东半球
8.图3可能的日期是(  )
A.春分日 B.夏至日 C.秋分日 D.冬至日
(2024八上·翁源期中)2024年4月25日20时59分,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读 “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9.十八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当日,地球运行至图中的(  )
A.甲乙之间 B.乙丙之间 C.丙丁之间 D.丁甲之间
10.北京某学校旗杆正午日影最长的时间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1.发射当天,广东省的昼夜长短状况及其变化情况是(  )
A.昼短夜长,昼渐长 B.昼短夜长,昼渐短
C.昼长夜短,昼渐长 D.昼长夜短,昼渐短
(2024八上·翁源期中)读“东西半球海陆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2.海洋面积约占地球面积的(  )
A.71% B.29% C.50% D.69%
13.有关图中大洲地理位置的叙述,错误的是(  )
A.①东邻大西洋 B.②地跨热带、温带、寒带
C.②③的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 D.③主要位于低纬度地区
14.在七大洲中,没有被赤道穿过的大洲是(  )
A.南美洲 B.非洲 C.亚洲 D.南极洲
(2024八上·翁源期中)读“世界局部地区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5.图中甲、乙代表的大洲分别是(  )
A.亚洲、欧洲 B.欧洲、亚洲 C.亚洲、非洲 D.欧洲、非洲
16.图中序号与大洲分界线上的地理事物,对应正确的是(  )
A.①-大高加索山脉 B.②-乌拉尔河
C.③-乌拉尔山脉 D.④-白令海峡
17.乙、丙两大洲的分界线是(  )
A.白令海峡 B.巴拿马运河 C.土耳其海峡 D.苏伊士运河
(2024八上·翁源期中)科研人员在江西省西北部采获一批古鱼类化石材料,并在其中一处地层中首次发现了距今约4.38亿年的两个真盔甲鱼类新属种,这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最原始的真盔甲鱼类化石。读“挖掘的真盔甲鱼类化石及其生态复原图”,完成下面小题。
18.该地可能(  )
A.曾是海洋环境 B.地震灾害频发
C.气候条件恶劣 D.高山夷为平地
19.真盔甲鱼是一种已灭绝的“穿”若盔甲的鱼类,曾经生活在远古时期的浅海环境中。此次在江西省发现该化石,除了有利于研究生物进化外,也说明(  )
A.真盔甲鱼可以同时生活在海洋和陆地
B.海洋和陆地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中
C.在远古时期,鱼类也能在陆地上生存
D.真盔甲鱼只在江西省生存过
20.下列现象与材料中的现象的形成原因,相同的是(  )
A.印度发生洪水,淹没土地
B.日本通过填海造陆扩大土地面积
C.荷兰人修筑堤坝,防止海水侵蚀土地
D.在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海洋生物化石
(2024八上·翁源期中)读“阿尔卑斯山脉地理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1.地中海地区多地震的原因可能是(  )
A.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挤压碰撞
B.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张裂拉伸
C.印度洋板块与美洲板块挤压碰撞
D.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张裂拉伸
22.通过图中板块的运动方向,你认为地中海可能会(  )
A.变大 B.缩小 C.不变 D.不能预测
(2024八上·翁源期中)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3.图中丙地年降水量(  )
A.200~500mm B.500~1000mm
C.1000~2000mm D.2000mm以上
24.各点的年降水量特征错误的是(  )
A.甲地位于中纬度内陆,年降水量较少
B.乙地位于回归线西岸,年降水量较少
C.丙地位于赤道地区,年降水量较多
D.丁地位于极地地区,年降水量较多
25.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受青藏高原的阻挡被迫抬升,使亚洲的乞拉朋齐成为“世界雨极”,该地区的降水类型主要是(  )
A.对流雨 B.地形雨 C.锋面雨 D.台风雨
(2024八上·翁源期中)读“五地的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完成下面小题。
26.五种气候中,降水量最多的是(  )
A.热带雨林气候 B.热带季风气候
C.热带草原气候 D.亚热带草原气候
27.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气候特征是(  )
A.全年高温多雨 B.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C.全年温和湿润 D.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2024八上·翁源期中)在中国专家的帮助下,马达加斯加利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实现了粮食自给。读“马达加斯加地形图及甲、乙两地多年平均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完成下面小题
28.对于甲、乙两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都地处南半球②都全年多雨③都是7月气温最低④甲地比乙地降水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9.造成甲、乙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地形因素 C.植被类型 D.人类活动
30.对乙地的气候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
A.终年高温,有明显的雨季、旱季
B.终年高温多雨
C.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
D.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31.(2024八上·翁源期中)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读 “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
(1)列出两种海陆变迁的理论。
(2)在①②③④点中任意选择一个点,分析该地发生地震的主要原因。
(3)阐述两种板块的相对运动方式及可能产生的地貌类型。
(4)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伤害,列举避震的三种方式方法
32.(2024八上·翁源期中)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南半岛北部产的小粒种咖啡浓而不苦,香而不烈,略带果味。小粒种咖啡树一般适合生长在气温11.5℃—25℃,年降水量达到1000mm—1600mm,海拔1000米左右排水良好的山地地区。
材料二:中南半岛地处中国云南南部,地势北高南低,河流大多发源于北部山区,形成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态势。
材料三:读“世界气候类型及咖啡豆主要产地分布示意图”。
(1)列出2个咖啡豆产地主要分布的大洲。
(2)简述图中马来群岛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其特征。
(3)中南半岛北部某国是世界小粒种咖啡重要生产基地。依据下表中数据将下图补充完整。
月份 平均气温/℃ 降水量/mm
8 20.5 240
9 19 160
(4)结合资料,说明中南半岛北部某国适宜小粒种咖啡树种植的有利自然条件。(至少写出三点)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B
2.B
3.C
【知识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及其特点
【解析】【点评】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各地正午的太阳高度也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春分日在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夏至日在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秋分在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冬至日在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1.读图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花盘需要跟随太阳运动方向转动才能实现最大的太阳能吸收发电,地球的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受地球自转影响,太阳东升西落,所以花盘转动方向应是自东向西。故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2.读图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夏秋冬四季中,夏季太阳光照最强,白昼时间最长,太阳照射“花盘”时间最长。故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3.读图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花盘”是太阳能电池板,使用效率最高的地方说明太阳辐射最强。选项所给的四个地区中,阿拉伯半岛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高温干燥,光照时间最长,“花盘”使用效率最高。欧洲北部纬度较高,光照时间短;马来群岛和亚马孙平原属于热带雨林气候,降水较多,晴天较少,光照时间比阿拉伯半岛短。故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答案】4.B
5.C
【知识点】昼夜长短的变化
【解析】【点评】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产生的现象是昼夜交替、时间差异和日月星辰东升西落。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产生的现象是四季的更替和五带的变化,同时随着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各地获得的热量也不同。
4.读图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地球不停的自西向东转,同纬度位置偏东的地点比位置偏西的地点早看见太阳,这样就产生了时间的差异。故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5.读图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昼夜长短变化是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昼夜交替、时间差异、日月星辰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故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答案】6.B
7.D
8.D
【知识点】东西半球的划分;极地地区的位置、方向判断
【解析】【点评】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产生的现象是四季的更替和五带的变化,同时随着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各地获得的热量也不同。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时全球昼夜平分,为北半球春分,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此时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为北半球夏至,此时北极圈以北有极昼现象,南极圈以南有极夜现象。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时全球昼夜平分,为北半球秋分,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夜最长尽最短,为冬至此时北极圈以北有极夜现象,南极圈以南有极昼现象。
6.读图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地球的自转方向为顺时针,是以南极点为中心的自转方向,故图中表示的半球可能是南半球。故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
7.读图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①点位于南极圈66.5°S,位于60°S—90°S之间,属于高纬度地区,A错误;
B、在经纬网图中,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可推知②点位于③点东南方向,B错误;
C、③点位于南极圈以北,没有极昼极夜现象,C错误;
D、根据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可知②点位于东经,用符号“E”表示,②点的经度约为135°E,位于160°E以西,属于东半球,D正确。
故答案为:D。
8.读图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阴影表示黑夜,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全部为白昼,可以判断此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为北半球的冬至日。故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答案】9.D
10.C
11.C
【知识点】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昼夜长短的变化
【解析】【点评】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产生的现象是四季的更替和五带的变化,同时随着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各地获得的热量也不同。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时全球昼夜平分,为北半球春分,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此时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为北半球夏至,此时北极圈以北有极昼现象,南极圈以南有极夜现象。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时全球昼夜平分,为北半球秋分,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夜最长尽最短,为冬至此时北极圈以北有极夜现象,南极圈以南有极昼现象。
9.读图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为夏至(6月22日前后),乙为秋分(9月23日前后),丙为冬至(12月22日前后),丁为春分(3月21日前后)。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于4月25日发射,位于春分与夏至之间,即图中丁甲之间。故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10.读图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因为地球绕太阳做公转运动,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做周期性运动。一年中,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夏至日时正午大阳高度最大,正午日影最短;冬至日时正午大阳高度最小,下午日影最长。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情况则相反。在太阳直射点上,日影长度为0。故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11.读图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于4月25日发射,位于春分与夏至之间,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向北回归线以东,位于北半球的广东省此时昼长夜短,且昼渐长,夜渐短。故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答案】12.A
13.A
14.D
【知识点】七大洲;四大洋;世界的海陆分布;大洲分界线
【解析】【点评】世界共有七大洲,按照面积由大到小排列依次是: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其中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的是南极洲;跨纬度最广的是亚洲;被赤道穿过的是非洲、亚洲、大洋洲、南美洲。亚欧两洲分界线是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峡;亚非两洲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红海;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是白令海峡;欧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是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南北美洲的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
12.读图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据计算,地球表面约71%是海洋,而陆地面积仅约占29%。故A正确,BCD错误。
依据题意,故答案为:A。
13.读图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①大洲为非洲,东临印度洋,西临大西洋,A错误;
B、②大洲为北美洲,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从该大洲穿过,地跨热带、温带和寒带,B正确;
C、②大洲为北美洲,③大洲为南美洲,两大洲的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C正确;
D、③大洲是南美洲,赤道从其北部穿过,南回归线从其大陆中部穿过,主要位于低纬度地区,D正确。
故答案为:A。
14.读图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七大洲中,没有被赤道穿过的大洲是位于南极地区的南极洲。南美洲、非洲、亚洲均被赤道穿过。故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答案】15.B
16.B
17.D
【知识点】七大洲;大洲分界线
【解析】【点评】世界共有七大洲,按照面积由大到小排列依次是: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其中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的是南极洲;跨纬度最广的是亚洲;被赤道穿过的是非洲、亚洲、大洋洲、南美洲。亚欧两洲分界线是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峡;亚非两洲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红海;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是白令海峡;欧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是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南北美洲的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
15.读图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甲为欧洲,乙为亚洲,丙为非洲。故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16.读图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图中①是亚欧分界线之一的乌拉尔山脉,A错误;
B、图中②是亚欧分界线之一的乌拉尔河,B正确;
C、图中③是亚欧分界线之一的大高加索山脉,C错误;
D、图中④是有“世界油阀”之称的霍尔木兹海峡,D错误。
故答案为:B。
17.读图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乙大洲为亚洲,丙大洲为非洲,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白令海峡是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是北美洲与南美洲的分界线,土耳其海峡是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之一。故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答案】18.A
19.B
20.D
【知识点】海陆变迁的原因和例证
【解析】【点评】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为沧海,这种变化的实例有许多。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有很多,例如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人类活动也会造成海陆的变化,例如填海造陆。
18.读图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提到“在一处地层中首次发现了距今约 4.38亿年的两个真盔甲鱼类新属种,”,真盔甲鱼曾经生活在远古时期的浅海环境中,据此可推断该地曾经可能是海洋环境。与地震灾害频发、气候条件恶劣和高山夷为平底无关。故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19.读图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提到“真盔甲鱼是一种已灭绝的“穿”若盔甲的鱼类,曾经生活在远古时期的浅海环境中”,现在江西省为陆地,以前为海洋,说明海洋和陆地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中。故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20.读图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所反映的现象是海陆变迁,海洋变为陆地。A、印度发生洪水,淹没土地是气象灾害,不是海陆变迁,A错误;
B、日本通过填海造陆扩大土地面积是人工干预海陆变化,不是自然形成的,B错误;
C、荷兰人修筑堤坝,防止海水侵蚀土地也是人为的,不是自然形成的,C错误;
D、在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海洋生活化石,说明这个地方以前为海洋,通过海陆变迁,现在变成了高山,D正确。
故答案为:D。
【答案】21.A
22.B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
【解析】【点评】地球表层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六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拼合而成。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其运动方向相反,板块之间的距离不断扩张,在张裂地区常形成裂谷或海洋,板块发生挤压运动时,其方向是相对运动,板块之间的距离缩小,地表还会不断隆起,形成山脉。
21.读图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中海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交界处,板块活跃,两板块相向运动即挤压碰撞。故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22.读图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中海位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的挤压碰撞地带,两板块相向运动,地中海会面积会缩小。故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答案】23.D
24.D
25.B
【知识点】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解析】【点评】世界年降水量分布规律:赤道附近地区降水较多,两极地区降水较;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西岸降水较少,大陆东岸降水较多;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较多,内陆地区降水较少。
23.读图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丙地所在地区对应的降水量为2 000mm以上。故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24.读图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甲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北,亚欧大陆内部,年降水量小于200mm,年降水量较少,A正确;
B、乙地位于北回归线西岸伏季,年降水量小于200mm,年降水量较少,B正确;
C、丙地位于赤道地区,年降水量大于2 000mm,年降水量较多,C正确;
D、丁地位于南极大陆,属于极地地区,年降水量小于200mm,年降水量较少,D错误。
故答案为:D。
25.读图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提到“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受青藏高原的阻挡被迫抬升”,可推知暖湿气流受山地阻挡,在迎风坡形成的降雨是地形雨,即乞拉朋齐的降水类型主要是地形雨。故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答案】26.A
27.B
【知识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及其特点
【解析】【点评】判断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的方法:
1.读数值。在气温变化曲线中,主要关注气温的最大值(极大值)和最小值(极小值)的数值大小及其出现的月份。在降水柱状图中,主要看降水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数值大小及其出现的月份。
2.析变化。根据气温变化曲线的斜率大小,可以判断季节变化的幅度,这通常用气温的年较差来表示。例如,北京的气温年较差较大。结合降水柱状图的高度变化,可以分析出降水季节变化的特征,比如北京的降水季节变化较大。
3.找原因。结合影响因素分析气温特点形成的原因,这些因素可能包括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同样,分析降水特点形成的原因时,主要考虑纬度、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
26.读图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1伊基托斯高温多雨,为热带雨林气候;2巴马科全年高温,降水分干、湿两季,为热带草原气候;3孟买全年高温,降水分旱、雨两季,为热带季风气候;4阿斯旺全年高温少雨,为热带沙漠气候;5上海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这五种气候中,降水量最多的是热带雨林气候。故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27.读图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5上海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可以看出该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冬季温和少雨。全年高温多雨为热带雨林气候的特征;全年温和湿润为温带海洋性气候的特征;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是温带季风气候的特征。故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答案】28.C
29.B
30.A
【知识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及其特点;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解析】【点评】影响气候的因素是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纬度是影响气候的基本因素,具体表现为低纬气温高,高纬气温低;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海陆位置的影响表现为冬季海洋气温高,陆地气温地,夏季相反;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峰水少。地形的影响表现在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千米,气温下降6℃;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28.甲、乙两地都位于南纬度,都地处南半球,①正确;甲地全年多雨,乙地降雨分干、湿两季,②错误;两地都位于南半球,最低气温出现在7月,③正确;甲地降水比乙地多,④正确。①③④正确,故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C。
29.甲地位于盛行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降水多;乙地位于山脉西侧,高大的山脉阻挡了盛行风,使得乙地降水较少。所以造成甲、乙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地形因素。故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30.读图可知,乙地全年高温,降水分干、湿两季,属于热带草原气候。终年高温多雨是热带雨林气候的特征;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是地中海气候的特征;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是温带季风气候的特征。故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31.【答案】(1)大陆漂移学说;板块构造学说
(2)①处和④处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就,地壳运动活跃,多地震;②处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多地震;③处位于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多地震。
(3)板块张裂拉伸,可能形成裂谷或海洋;板块碰撞挤压,可能形成褶皱山脉、岛弧链、海沟。
(4)①趴下、蹲下或坐下,尽量使身体的重心降低,保护头部。②躲在有墙角的地方。③远离电梯,要走楼梯。④室外去操场、广场等空旷的地方躲避。(言之有理即给分)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我国自然灾害的防治措施
【解析】【分析】读图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我们所接触到的、常用的海陆变迁理论有由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和科学家经过长期研究提出的板块构造学说。
(2)①处和④处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多地震;②处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多地震;③处位于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多地震。
(3)板块的相对运动主要有两种方式:碰撞挤压和张裂拉伸。当两个板块相互碰撞挤时,会形成海沟、岛弧链、褶皱山脉等地貌。当两个板块张裂拉伸时,常常会形成裂谷或海洋等地貌。
(4)在室内时,应趴下、蹲下或坐下,尽量使身体的重心降低,保护头部;躲在有墙角的地方;远离电梯,要走楼梯,以免地震时电梯停电发生电梯失控或被困在电梯内的情况;在室外要远离建筑物、电线杆、路灯、广告牌等可能倒塌的物体,迅速到开阔地带避险;在学校时,要听从老师指挥,有序撤离到操场、广场等空旷的地方躲避;在车内时,应立即停车并留在车内,选择在路边停车,避免停在桥梁、隧道或电线下面;如果在山区,要警惕山体滑坡和滚石,迅速转移到安全地带;避震时保持冷静,听从专业人员的指挥,不要盲目逃生。
【点评】地球表层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六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拼合而成。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其运动方向相反,板块之间的距离不断扩张,在张裂地区常形成裂谷或海洋,板块发生挤压运动时,其方向是相对运动,板块之间的距离缩小,地表还会不断隆起,形成山脉。
(1) 两种主要的海陆变迁理论包括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大陆漂移学说是由德国科学家魏格纳于1915年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称为泛大陆。后来,泛大陆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板块构造学说是基于大陆漂移说的进一步发展。该理论认为,全球岩石圈被分裂成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这些板块在软流圈上“漂浮”并慢慢移动。板块交界处是地壳活动最频繁的区域,火山和地震主要发生在这些地方。
(2)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跃的地带,多火山、地震分布。读图可知,①处和④处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多地震;②处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多地震;③处位于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多地震。
(3)板块的相对运动主要有两种方式:碰撞挤压和张裂拉伸,这两种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地貌类型。当两个板块相互靠近并挤压时,会形成碰撞挤压型板块边界。这种边界通常表现为海沟、岛弧链和褶皱山脉等地貌。例如,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就是由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挤压碰撞形成的 。当两个板块相互远离并拉伸时,会形成张裂拉伸型板块边界。这种边界通常表现为裂谷和海洋等地貌。例如,大西洋中脊和东非大裂谷就是由板块张裂拉伸形成的 。
(4)地震发生时,采取正确的避震措施可以有效减少人员伤亡。以下是几种避震方法:①趴下、蹲下或坐下,尽量使身体的重心降低,保护头部;②躲在有墙角的地方;③远离电梯,要走楼梯,因为地震时电梯可能会失控或被困;④室外远离建筑物、电线杆、路灯、广告牌等可能倒塌的物体,迅速到开阔地带避险;⑤在车内时,应立即停车并留在车内,选择在路边停车,避免停在桥梁、隧道或电线下面;⑥如果在山区,要警惕山体滑坡和滚石,迅速转移到安全地带;⑦避震时保持冷静,听从专业人员的指挥,不要盲目逃生。
32.【答案】(1)非洲、亚洲。
(2)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
(3)
(4)气候夏季高温多雨,水热资源充足;中南半岛北部以山地为主,满足咖啡的海拔和温度要求;中南半岛地势北高南低,排水良好;河流众多,水源充足。
【知识点】七大洲;东南亚的湿热的气候与丰富的物产;东南亚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
【解析】【分析】读图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世界咖啡生产国主要分布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地区,集中分布在南美洲、非洲、大洋洲、北美洲以及亚洲。
(2)马来群岛位于赤道附近,属于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
(3)读表格,将数据补充完整如下:
(4)题干中提到“小粒种咖啡树一般适合生长在气温11.5℃—25℃,年降水量达到1 000mm—1 600mm,海拔1 000米左右排水良好的山地地区”,据此可推知,小粒种咖啡树适合种植在气温较高、降水充足、排水良好的地区。中南半岛北部某国的地形以山地为主,地势总体较高,满足咖啡树生长的海拔和温度要求;小粒种咖啡种植面积大;夏季高温多雨,年均降水量和气温能够满足小粒种咖啡的生长,山地地形,坡度较大,有利于排水。
【点评】判断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的方法:
1.读数值。在气温变化曲线中,主要关注气温的最大值(极大值)和最小值(极小值)的数值大小及其出现的月份。在降水柱状图中,主要看降水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数值大小及其出现的月份。
2.析变化。根据气温变化曲线的斜率大小,可以判断季节变化的幅度,这通常用气温的年较差来表示。例如,北京的气温年较差较大。结合降水柱状图的高度变化,可以分析出降水季节变化的特征,比如北京的降水季节变化较大。
3.找原因。结合影响因素分析气温特点形成的原因,这些因素可能包括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同样,分析降水特点形成的原因时,主要考虑纬度、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
(1)从图上来看,世界咖啡生产国主要分布在热带,集中在南美洲、非洲、大洋洲、北美洲以及亚洲等大洲。
(2)读图可知,马来群岛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平均温度是25℃~31℃,终年高温多雨,年平均降水量为2000毫米。
(3)读表格,将数据补充完整如下:
(4)读题干“小粒种咖啡树一般适合生长在气温11.5℃—25℃,年降水量达到1000mm—1600mm,海拔1000米左右排水良好的山地地区。”可知,中南半岛北部某国地形以山地为主,地势总体较高,满足咖啡树生长的海拔和温度要求;小粒种咖啡种植面积大;夏季高温多雨,年均降水量和气温能够满足小粒种咖啡的生长,山地地形,坡度较大,有利于排水。
1 / 1广东省韶关市翁源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
(2024八上·翁源期中)“向日葵花盘型智能追光太阳能板”能自动追踪太阳光线,并可以自动倾斜角度,以达到最大发电效率。下图表示我国某地的智能充电板给汽车充电的场景,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从早到晚,“花盘”转动的总体方向为(  )
A.自西向东 B.自东向西 C.自北向南 D.自南向北
2.不考虑天气状况,太阳照射“花盘”时间最长的季节为(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3.下面几个地区,“花盘”使用效率最高的地方可能是(  )
A.欧洲北部 B.马来群岛 C.阿拉伯半岛 D.亚马孙平原
【答案】1.B
2.B
3.C
【知识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及其特点
【解析】【点评】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各地正午的太阳高度也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春分日在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夏至日在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秋分在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冬至日在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1.读图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花盘需要跟随太阳运动方向转动才能实现最大的太阳能吸收发电,地球的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受地球自转影响,太阳东升西落,所以花盘转动方向应是自东向西。故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2.读图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夏秋冬四季中,夏季太阳光照最强,白昼时间最长,太阳照射“花盘”时间最长。故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3.读图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花盘”是太阳能电池板,使用效率最高的地方说明太阳辐射最强。选项所给的四个地区中,阿拉伯半岛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高温干燥,光照时间最长,“花盘”使用效率最高。欧洲北部纬度较高,光照时间短;马来群岛和亚马孙平原属于热带雨林气候,降水较多,晴天较少,光照时间比阿拉伯半岛短。故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2024八上·翁源期中)暑假,小麦开启了北京之行。入住宾馆时,他发现大堂墙面上四个城市的钟表时间不一样。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造成四个城市有时间差异的原因是(  )
A.地球公转 B.地球自转 C.地壳运动 D.生活习惯
5.以下不属于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是(  )
A.昼夜交替 B.时间差异
C.昼夜长短变化 D.日月星辰东升西落
【答案】4.B
5.C
【知识点】昼夜长短的变化
【解析】【点评】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产生的现象是昼夜交替、时间差异和日月星辰东升西落。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产生的现象是四季的更替和五带的变化,同时随着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各地获得的热量也不同。
4.读图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地球不停的自西向东转,同纬度位置偏东的地点比位置偏西的地点早看见太阳,这样就产生了时间的差异。故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5.读图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昼夜长短变化是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昼夜交替、时间差异、日月星辰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故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2024八上·翁源期中)读“全球部分区域光照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完成下面小题。
6.图中表示的半球可能是(  )
A.北半球 B.南半球 C.西半球 D.东半球
7.下列关于图中①、②、③三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点位于中纬度地区 B.②点位于③点的东北方向
C.③点有极夜现象 D.②点位于东半球
8.图3可能的日期是(  )
A.春分日 B.夏至日 C.秋分日 D.冬至日
【答案】6.B
7.D
8.D
【知识点】东西半球的划分;极地地区的位置、方向判断
【解析】【点评】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产生的现象是四季的更替和五带的变化,同时随着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各地获得的热量也不同。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时全球昼夜平分,为北半球春分,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此时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为北半球夏至,此时北极圈以北有极昼现象,南极圈以南有极夜现象。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时全球昼夜平分,为北半球秋分,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夜最长尽最短,为冬至此时北极圈以北有极夜现象,南极圈以南有极昼现象。
6.读图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地球的自转方向为顺时针,是以南极点为中心的自转方向,故图中表示的半球可能是南半球。故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
7.读图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①点位于南极圈66.5°S,位于60°S—90°S之间,属于高纬度地区,A错误;
B、在经纬网图中,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可推知②点位于③点东南方向,B错误;
C、③点位于南极圈以北,没有极昼极夜现象,C错误;
D、根据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可知②点位于东经,用符号“E”表示,②点的经度约为135°E,位于160°E以西,属于东半球,D正确。
故答案为:D。
8.读图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阴影表示黑夜,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全部为白昼,可以判断此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为北半球的冬至日。故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2024八上·翁源期中)2024年4月25日20时59分,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读 “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9.十八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当日,地球运行至图中的(  )
A.甲乙之间 B.乙丙之间 C.丙丁之间 D.丁甲之间
10.北京某学校旗杆正午日影最长的时间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1.发射当天,广东省的昼夜长短状况及其变化情况是(  )
A.昼短夜长,昼渐长 B.昼短夜长,昼渐短
C.昼长夜短,昼渐长 D.昼长夜短,昼渐短
【答案】9.D
10.C
11.C
【知识点】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昼夜长短的变化
【解析】【点评】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产生的现象是四季的更替和五带的变化,同时随着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各地获得的热量也不同。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时全球昼夜平分,为北半球春分,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此时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为北半球夏至,此时北极圈以北有极昼现象,南极圈以南有极夜现象。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时全球昼夜平分,为北半球秋分,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夜最长尽最短,为冬至此时北极圈以北有极夜现象,南极圈以南有极昼现象。
9.读图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为夏至(6月22日前后),乙为秋分(9月23日前后),丙为冬至(12月22日前后),丁为春分(3月21日前后)。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于4月25日发射,位于春分与夏至之间,即图中丁甲之间。故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10.读图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因为地球绕太阳做公转运动,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做周期性运动。一年中,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夏至日时正午大阳高度最大,正午日影最短;冬至日时正午大阳高度最小,下午日影最长。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情况则相反。在太阳直射点上,日影长度为0。故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11.读图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于4月25日发射,位于春分与夏至之间,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向北回归线以东,位于北半球的广东省此时昼长夜短,且昼渐长,夜渐短。故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2024八上·翁源期中)读“东西半球海陆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2.海洋面积约占地球面积的(  )
A.71% B.29% C.50% D.69%
13.有关图中大洲地理位置的叙述,错误的是(  )
A.①东邻大西洋 B.②地跨热带、温带、寒带
C.②③的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 D.③主要位于低纬度地区
14.在七大洲中,没有被赤道穿过的大洲是(  )
A.南美洲 B.非洲 C.亚洲 D.南极洲
【答案】12.A
13.A
14.D
【知识点】七大洲;四大洋;世界的海陆分布;大洲分界线
【解析】【点评】世界共有七大洲,按照面积由大到小排列依次是: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其中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的是南极洲;跨纬度最广的是亚洲;被赤道穿过的是非洲、亚洲、大洋洲、南美洲。亚欧两洲分界线是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峡;亚非两洲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红海;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是白令海峡;欧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是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南北美洲的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
12.读图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据计算,地球表面约71%是海洋,而陆地面积仅约占29%。故A正确,BCD错误。
依据题意,故答案为:A。
13.读图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①大洲为非洲,东临印度洋,西临大西洋,A错误;
B、②大洲为北美洲,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从该大洲穿过,地跨热带、温带和寒带,B正确;
C、②大洲为北美洲,③大洲为南美洲,两大洲的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C正确;
D、③大洲是南美洲,赤道从其北部穿过,南回归线从其大陆中部穿过,主要位于低纬度地区,D正确。
故答案为:A。
14.读图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七大洲中,没有被赤道穿过的大洲是位于南极地区的南极洲。南美洲、非洲、亚洲均被赤道穿过。故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2024八上·翁源期中)读“世界局部地区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5.图中甲、乙代表的大洲分别是(  )
A.亚洲、欧洲 B.欧洲、亚洲 C.亚洲、非洲 D.欧洲、非洲
16.图中序号与大洲分界线上的地理事物,对应正确的是(  )
A.①-大高加索山脉 B.②-乌拉尔河
C.③-乌拉尔山脉 D.④-白令海峡
17.乙、丙两大洲的分界线是(  )
A.白令海峡 B.巴拿马运河 C.土耳其海峡 D.苏伊士运河
【答案】15.B
16.B
17.D
【知识点】七大洲;大洲分界线
【解析】【点评】世界共有七大洲,按照面积由大到小排列依次是: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其中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的是南极洲;跨纬度最广的是亚洲;被赤道穿过的是非洲、亚洲、大洋洲、南美洲。亚欧两洲分界线是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峡;亚非两洲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红海;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是白令海峡;欧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是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南北美洲的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
15.读图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甲为欧洲,乙为亚洲,丙为非洲。故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16.读图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图中①是亚欧分界线之一的乌拉尔山脉,A错误;
B、图中②是亚欧分界线之一的乌拉尔河,B正确;
C、图中③是亚欧分界线之一的大高加索山脉,C错误;
D、图中④是有“世界油阀”之称的霍尔木兹海峡,D错误。
故答案为:B。
17.读图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乙大洲为亚洲,丙大洲为非洲,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白令海峡是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是北美洲与南美洲的分界线,土耳其海峡是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之一。故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2024八上·翁源期中)科研人员在江西省西北部采获一批古鱼类化石材料,并在其中一处地层中首次发现了距今约4.38亿年的两个真盔甲鱼类新属种,这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最原始的真盔甲鱼类化石。读“挖掘的真盔甲鱼类化石及其生态复原图”,完成下面小题。
18.该地可能(  )
A.曾是海洋环境 B.地震灾害频发
C.气候条件恶劣 D.高山夷为平地
19.真盔甲鱼是一种已灭绝的“穿”若盔甲的鱼类,曾经生活在远古时期的浅海环境中。此次在江西省发现该化石,除了有利于研究生物进化外,也说明(  )
A.真盔甲鱼可以同时生活在海洋和陆地
B.海洋和陆地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中
C.在远古时期,鱼类也能在陆地上生存
D.真盔甲鱼只在江西省生存过
20.下列现象与材料中的现象的形成原因,相同的是(  )
A.印度发生洪水,淹没土地
B.日本通过填海造陆扩大土地面积
C.荷兰人修筑堤坝,防止海水侵蚀土地
D.在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海洋生物化石
【答案】18.A
19.B
20.D
【知识点】海陆变迁的原因和例证
【解析】【点评】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为沧海,这种变化的实例有许多。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有很多,例如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人类活动也会造成海陆的变化,例如填海造陆。
18.读图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提到“在一处地层中首次发现了距今约 4.38亿年的两个真盔甲鱼类新属种,”,真盔甲鱼曾经生活在远古时期的浅海环境中,据此可推断该地曾经可能是海洋环境。与地震灾害频发、气候条件恶劣和高山夷为平底无关。故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19.读图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提到“真盔甲鱼是一种已灭绝的“穿”若盔甲的鱼类,曾经生活在远古时期的浅海环境中”,现在江西省为陆地,以前为海洋,说明海洋和陆地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中。故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20.读图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所反映的现象是海陆变迁,海洋变为陆地。A、印度发生洪水,淹没土地是气象灾害,不是海陆变迁,A错误;
B、日本通过填海造陆扩大土地面积是人工干预海陆变化,不是自然形成的,B错误;
C、荷兰人修筑堤坝,防止海水侵蚀土地也是人为的,不是自然形成的,C错误;
D、在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海洋生活化石,说明这个地方以前为海洋,通过海陆变迁,现在变成了高山,D正确。
故答案为:D。
(2024八上·翁源期中)读“阿尔卑斯山脉地理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1.地中海地区多地震的原因可能是(  )
A.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挤压碰撞
B.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张裂拉伸
C.印度洋板块与美洲板块挤压碰撞
D.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张裂拉伸
22.通过图中板块的运动方向,你认为地中海可能会(  )
A.变大 B.缩小 C.不变 D.不能预测
【答案】21.A
22.B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
【解析】【点评】地球表层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六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拼合而成。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其运动方向相反,板块之间的距离不断扩张,在张裂地区常形成裂谷或海洋,板块发生挤压运动时,其方向是相对运动,板块之间的距离缩小,地表还会不断隆起,形成山脉。
21.读图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中海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交界处,板块活跃,两板块相向运动即挤压碰撞。故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22.读图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中海位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的挤压碰撞地带,两板块相向运动,地中海会面积会缩小。故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2024八上·翁源期中)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3.图中丙地年降水量(  )
A.200~500mm B.500~1000mm
C.1000~2000mm D.2000mm以上
24.各点的年降水量特征错误的是(  )
A.甲地位于中纬度内陆,年降水量较少
B.乙地位于回归线西岸,年降水量较少
C.丙地位于赤道地区,年降水量较多
D.丁地位于极地地区,年降水量较多
25.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受青藏高原的阻挡被迫抬升,使亚洲的乞拉朋齐成为“世界雨极”,该地区的降水类型主要是(  )
A.对流雨 B.地形雨 C.锋面雨 D.台风雨
【答案】23.D
24.D
25.B
【知识点】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解析】【点评】世界年降水量分布规律:赤道附近地区降水较多,两极地区降水较;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西岸降水较少,大陆东岸降水较多;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较多,内陆地区降水较少。
23.读图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丙地所在地区对应的降水量为2 000mm以上。故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24.读图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甲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北,亚欧大陆内部,年降水量小于200mm,年降水量较少,A正确;
B、乙地位于北回归线西岸伏季,年降水量小于200mm,年降水量较少,B正确;
C、丙地位于赤道地区,年降水量大于2 000mm,年降水量较多,C正确;
D、丁地位于南极大陆,属于极地地区,年降水量小于200mm,年降水量较少,D错误。
故答案为:D。
25.读图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提到“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受青藏高原的阻挡被迫抬升”,可推知暖湿气流受山地阻挡,在迎风坡形成的降雨是地形雨,即乞拉朋齐的降水类型主要是地形雨。故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2024八上·翁源期中)读“五地的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完成下面小题。
26.五种气候中,降水量最多的是(  )
A.热带雨林气候 B.热带季风气候
C.热带草原气候 D.亚热带草原气候
27.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气候特征是(  )
A.全年高温多雨 B.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C.全年温和湿润 D.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答案】26.A
27.B
【知识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及其特点
【解析】【点评】判断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的方法:
1.读数值。在气温变化曲线中,主要关注气温的最大值(极大值)和最小值(极小值)的数值大小及其出现的月份。在降水柱状图中,主要看降水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数值大小及其出现的月份。
2.析变化。根据气温变化曲线的斜率大小,可以判断季节变化的幅度,这通常用气温的年较差来表示。例如,北京的气温年较差较大。结合降水柱状图的高度变化,可以分析出降水季节变化的特征,比如北京的降水季节变化较大。
3.找原因。结合影响因素分析气温特点形成的原因,这些因素可能包括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同样,分析降水特点形成的原因时,主要考虑纬度、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
26.读图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1伊基托斯高温多雨,为热带雨林气候;2巴马科全年高温,降水分干、湿两季,为热带草原气候;3孟买全年高温,降水分旱、雨两季,为热带季风气候;4阿斯旺全年高温少雨,为热带沙漠气候;5上海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这五种气候中,降水量最多的是热带雨林气候。故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27.读图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5上海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可以看出该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冬季温和少雨。全年高温多雨为热带雨林气候的特征;全年温和湿润为温带海洋性气候的特征;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是温带季风气候的特征。故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2024八上·翁源期中)在中国专家的帮助下,马达加斯加利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实现了粮食自给。读“马达加斯加地形图及甲、乙两地多年平均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完成下面小题
28.对于甲、乙两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都地处南半球②都全年多雨③都是7月气温最低④甲地比乙地降水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9.造成甲、乙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地形因素 C.植被类型 D.人类活动
30.对乙地的气候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
A.终年高温,有明显的雨季、旱季
B.终年高温多雨
C.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
D.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答案】28.C
29.B
30.A
【知识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及其特点;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解析】【点评】影响气候的因素是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纬度是影响气候的基本因素,具体表现为低纬气温高,高纬气温低;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海陆位置的影响表现为冬季海洋气温高,陆地气温地,夏季相反;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峰水少。地形的影响表现在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千米,气温下降6℃;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28.甲、乙两地都位于南纬度,都地处南半球,①正确;甲地全年多雨,乙地降雨分干、湿两季,②错误;两地都位于南半球,最低气温出现在7月,③正确;甲地降水比乙地多,④正确。①③④正确,故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C。
29.甲地位于盛行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降水多;乙地位于山脉西侧,高大的山脉阻挡了盛行风,使得乙地降水较少。所以造成甲、乙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地形因素。故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30.读图可知,乙地全年高温,降水分干、湿两季,属于热带草原气候。终年高温多雨是热带雨林气候的特征;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是地中海气候的特征;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是温带季风气候的特征。故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31.(2024八上·翁源期中)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读 “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
(1)列出两种海陆变迁的理论。
(2)在①②③④点中任意选择一个点,分析该地发生地震的主要原因。
(3)阐述两种板块的相对运动方式及可能产生的地貌类型。
(4)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伤害,列举避震的三种方式方法
【答案】(1)大陆漂移学说;板块构造学说
(2)①处和④处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就,地壳运动活跃,多地震;②处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多地震;③处位于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多地震。
(3)板块张裂拉伸,可能形成裂谷或海洋;板块碰撞挤压,可能形成褶皱山脉、岛弧链、海沟。
(4)①趴下、蹲下或坐下,尽量使身体的重心降低,保护头部。②躲在有墙角的地方。③远离电梯,要走楼梯。④室外去操场、广场等空旷的地方躲避。(言之有理即给分)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我国自然灾害的防治措施
【解析】【分析】读图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我们所接触到的、常用的海陆变迁理论有由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和科学家经过长期研究提出的板块构造学说。
(2)①处和④处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多地震;②处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多地震;③处位于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多地震。
(3)板块的相对运动主要有两种方式:碰撞挤压和张裂拉伸。当两个板块相互碰撞挤时,会形成海沟、岛弧链、褶皱山脉等地貌。当两个板块张裂拉伸时,常常会形成裂谷或海洋等地貌。
(4)在室内时,应趴下、蹲下或坐下,尽量使身体的重心降低,保护头部;躲在有墙角的地方;远离电梯,要走楼梯,以免地震时电梯停电发生电梯失控或被困在电梯内的情况;在室外要远离建筑物、电线杆、路灯、广告牌等可能倒塌的物体,迅速到开阔地带避险;在学校时,要听从老师指挥,有序撤离到操场、广场等空旷的地方躲避;在车内时,应立即停车并留在车内,选择在路边停车,避免停在桥梁、隧道或电线下面;如果在山区,要警惕山体滑坡和滚石,迅速转移到安全地带;避震时保持冷静,听从专业人员的指挥,不要盲目逃生。
【点评】地球表层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六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拼合而成。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其运动方向相反,板块之间的距离不断扩张,在张裂地区常形成裂谷或海洋,板块发生挤压运动时,其方向是相对运动,板块之间的距离缩小,地表还会不断隆起,形成山脉。
(1) 两种主要的海陆变迁理论包括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大陆漂移学说是由德国科学家魏格纳于1915年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称为泛大陆。后来,泛大陆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板块构造学说是基于大陆漂移说的进一步发展。该理论认为,全球岩石圈被分裂成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这些板块在软流圈上“漂浮”并慢慢移动。板块交界处是地壳活动最频繁的区域,火山和地震主要发生在这些地方。
(2)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跃的地带,多火山、地震分布。读图可知,①处和④处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多地震;②处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多地震;③处位于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多地震。
(3)板块的相对运动主要有两种方式:碰撞挤压和张裂拉伸,这两种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地貌类型。当两个板块相互靠近并挤压时,会形成碰撞挤压型板块边界。这种边界通常表现为海沟、岛弧链和褶皱山脉等地貌。例如,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就是由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挤压碰撞形成的 。当两个板块相互远离并拉伸时,会形成张裂拉伸型板块边界。这种边界通常表现为裂谷和海洋等地貌。例如,大西洋中脊和东非大裂谷就是由板块张裂拉伸形成的 。
(4)地震发生时,采取正确的避震措施可以有效减少人员伤亡。以下是几种避震方法:①趴下、蹲下或坐下,尽量使身体的重心降低,保护头部;②躲在有墙角的地方;③远离电梯,要走楼梯,因为地震时电梯可能会失控或被困;④室外远离建筑物、电线杆、路灯、广告牌等可能倒塌的物体,迅速到开阔地带避险;⑤在车内时,应立即停车并留在车内,选择在路边停车,避免停在桥梁、隧道或电线下面;⑥如果在山区,要警惕山体滑坡和滚石,迅速转移到安全地带;⑦避震时保持冷静,听从专业人员的指挥,不要盲目逃生。
32.(2024八上·翁源期中)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南半岛北部产的小粒种咖啡浓而不苦,香而不烈,略带果味。小粒种咖啡树一般适合生长在气温11.5℃—25℃,年降水量达到1000mm—1600mm,海拔1000米左右排水良好的山地地区。
材料二:中南半岛地处中国云南南部,地势北高南低,河流大多发源于北部山区,形成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态势。
材料三:读“世界气候类型及咖啡豆主要产地分布示意图”。
(1)列出2个咖啡豆产地主要分布的大洲。
(2)简述图中马来群岛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其特征。
(3)中南半岛北部某国是世界小粒种咖啡重要生产基地。依据下表中数据将下图补充完整。
月份 平均气温/℃ 降水量/mm
8 20.5 240
9 19 160
(4)结合资料,说明中南半岛北部某国适宜小粒种咖啡树种植的有利自然条件。(至少写出三点)
【答案】(1)非洲、亚洲。
(2)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
(3)
(4)气候夏季高温多雨,水热资源充足;中南半岛北部以山地为主,满足咖啡的海拔和温度要求;中南半岛地势北高南低,排水良好;河流众多,水源充足。
【知识点】七大洲;东南亚的湿热的气候与丰富的物产;东南亚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
【解析】【分析】读图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世界咖啡生产国主要分布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地区,集中分布在南美洲、非洲、大洋洲、北美洲以及亚洲。
(2)马来群岛位于赤道附近,属于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
(3)读表格,将数据补充完整如下:
(4)题干中提到“小粒种咖啡树一般适合生长在气温11.5℃—25℃,年降水量达到1 000mm—1 600mm,海拔1 000米左右排水良好的山地地区”,据此可推知,小粒种咖啡树适合种植在气温较高、降水充足、排水良好的地区。中南半岛北部某国的地形以山地为主,地势总体较高,满足咖啡树生长的海拔和温度要求;小粒种咖啡种植面积大;夏季高温多雨,年均降水量和气温能够满足小粒种咖啡的生长,山地地形,坡度较大,有利于排水。
【点评】判断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的方法:
1.读数值。在气温变化曲线中,主要关注气温的最大值(极大值)和最小值(极小值)的数值大小及其出现的月份。在降水柱状图中,主要看降水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数值大小及其出现的月份。
2.析变化。根据气温变化曲线的斜率大小,可以判断季节变化的幅度,这通常用气温的年较差来表示。例如,北京的气温年较差较大。结合降水柱状图的高度变化,可以分析出降水季节变化的特征,比如北京的降水季节变化较大。
3.找原因。结合影响因素分析气温特点形成的原因,这些因素可能包括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同样,分析降水特点形成的原因时,主要考虑纬度、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
(1)从图上来看,世界咖啡生产国主要分布在热带,集中在南美洲、非洲、大洋洲、北美洲以及亚洲等大洲。
(2)读图可知,马来群岛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平均温度是25℃~31℃,终年高温多雨,年平均降水量为2000毫米。
(3)读表格,将数据补充完整如下:
(4)读题干“小粒种咖啡树一般适合生长在气温11.5℃—25℃,年降水量达到1000mm—1600mm,海拔1000米左右排水良好的山地地区。”可知,中南半岛北部某国地形以山地为主,地势总体较高,满足咖啡树生长的海拔和温度要求;小粒种咖啡种植面积大;夏季高温多雨,年均降水量和气温能够满足小粒种咖啡的生长,山地地形,坡度较大,有利于排水。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