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一、【课题名称】《记念刘和珍君》二、【教材分析】《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的经典杂文,以沉痛的笔触纪念在 “三一八” 惨案中牺牲的刘和珍等青年学生。文章背景置于北洋军阀统治下的黑暗年代,帝国主义列强环伺,国内反动势力猖獗,爱国青年奋起抗争却惨遭屠戮。鲁迅此文,既有对烈士的深切缅怀与敬意,又饱含对反动政府、流言家的愤怒批判,更有对革命道路、青年命运的深刻反思。其语言犀利冷峻、情感深沉复杂,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提升语言鉴赏能力、感受时代精神的绝佳文本,能引领学生穿越历史,触摸先辈的热血与悲愤,领悟文学的力量与担当。三、【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学生能够准确认读文中字词,流畅诵读文章,理解鲁迅用词的精妙,如 “欣然”“出离愤怒” 等词蕴含的深意,学习文中反语、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模仿鲁迅的语言风格进行片段写作,表达对社会现象的看法。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会梳理文章脉络,从刘和珍的事迹、鲁迅的情感抒发中分析文章的逻辑层次,对比不同人物形象(如猛士、庸人、流言家等),探究鲁迅对革命、人性、社会的思考,培养深度阅读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文章沉郁顿挫的风格,鉴赏鲁迅冷峻文字下的炽热情感,感受其将悲愤、沉痛、激昂等情绪交织的艺术感染力,能为文中场景绘制插图,或改写、续写部分内容,展现个人对文本的审美理解与创意表达。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 “三一八” 惨案的历史真相、北洋军阀时期的社会风貌,体会鲁迅等知识分子在乱世中的担当与坚守,传承以笔为刃、追求正义的文化精神,洞察文章反映的时代苦难与希望,明晰文学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梳理刘和珍的相关事件,精准概括其精神品质,如通过分析请愿细节,体会其爱国、勇敢、温和等特点。帮助学生感受鲁迅悲愤交织的复杂情感,从文中词句的品读、背景资料的关联中,理解鲁迅对青年牺牲的哀痛、对反动势力的愤怒。教学难点:助力学生领悟鲁迅语言的深刻性与战斗性,像剖析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等语句背后的呐喊,理解其对社会、人性的洞察。启发学生理解鲁迅的理性反思,包括对徒手请愿的思考、对青年成长与革命道路的探索,体会鲁迅作为思想家的深邃。五、【课前准备】布置学生预习课文,结合注释通读全文,了解作者生平、写作背景,梳理文章大致内容,标记疑难字词与语句。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涵盖 “三一八” 惨案的图片、视频资料,鲁迅的相关照片、著作介绍,以及重点语句的分析图表等,增强教学直观性。收集整理同时期其他反映社会现实、青年抗争的文学作品片段,如李大钊、陈独秀的文章,供学生对比阅读,拓展视野。六、【教学过程】(一)第一课时情境导入教师活动:展示 “三一八” 惨案的相关图片,如请愿群众聚集、执政府门前的血腥场景等,用沉重的语气讲述:“同学们,在那个动荡黑暗的年代,一群热血青年为了国家的尊严、民族的未来,毅然走上街头请愿,却遭遇了残酷镇压。其中,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学生刘和珍,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鲁迅,这位时代的呐喊者,怀着悲愤写下了《记念刘和珍君》。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那段历史,认识刘和珍,感受鲁迅的深沉情感。”学生活动:观看图片,沉浸于悲愤的历史氛围,对刘和珍的命运、鲁迅的创作缘由产生强烈好奇,迅速进入学习状态。预习作业检查教师活动:提问学生作者鲁迅的简介,随机抽点学生回答 “大沽口事件”“三一八惨案” 的背景,引导其他同学补充完善,随后请几位同学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教师点评总结。学生活动: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分享预习成果,认真倾听他人发言,补充知识漏洞,进一步熟悉课文背景与框架。学习活动:鲁迅为何要反复写 “始终微笑的和蔼的” 刘和珍?教师活动:展示文中多次提及刘和珍 “始终微笑的和蔼的” 相关语句,引导学生对比阅读,提问:“鲁迅反复强调这一特点,有何用意?” 启发学生从人物塑造、情感表达、批判现实等角度思考。学生活动:仔细研读语句,深入思考,小组交流后发言,如:“突出她的善良温和,与执政府的残暴形成鲜明对比,更能表达鲁迅对她的敬意,也谴责了反动势力的卑劣。”课后学习任务教师活动: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为刘和珍写一段悼念性文字,强调要体现刘和珍的精神品质,表达真挚敬意,可参考推荐阅读篇目,下节课分享展示。详细讲解作业要求,展示优秀范例激发灵感。学生活动:认真聆听作业要求,观摩范例,课后满怀敬意地投入创作,在实践中深化对刘和珍的认识。(二)第二课时情境导入教师活动:回顾上节课刘和珍的形象特点,引出问题:“这么优秀的青年惨死于执政府之手,鲁迅的内心该是怎样的悲痛与愤怒?这节课,让我们深入文本,探寻鲁迅的情感世界。”学生活动:回忆刘和珍事迹,被老师问题引导,急切想了解鲁迅的情感,专注投入课堂。学习活动一:鲁迅在交代写作缘由的时候,为何会 “无话可说” 呢?(1)什么让鲁迅 “无话可说”?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研读鲁迅表达 “无话可说” 的相关文段,逐句分析,提问:“从这些语句中,你们能感受到鲁迅怎样的情绪?是什么让他如此悲愤?” 引导学生关注字词运用,如 “艰于呼吸视听”“出离愤怒” 等。学生活动:认真品读语句,圈画关键词,小组讨论后发言,如:“四十多个青年被杀,社会黑暗非人间,还有流言家阴险论调,让鲁迅悲痛愤怒交织,喘不过气,所以无话可说。”(2)这种悲愤在鲁迅的心中到底有多强烈?教师活动:针对学生发言,进一步深挖文本,讲解 “出离愤怒”“深味这浓黑的悲凉” 等词句的修辞手法与表达效果,提问:“通过这些独特的表达,鲁迅的悲愤被放大到何种程度?” 引导学生体会通感等手法的感染力。学生活动:在老师引导下,再次品味语句,感受鲁迅用词精妙,如:“‘出离愤怒’说明超越常规愤怒,‘浓黑的悲凉’用视觉味觉写情绪,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鲁迅悲愤之深。”学习活动二:让鲁迅悲愤的非人间是怎样的?1、让鲁迅悲愤的耳不忍闻的流言是什么呢?教师活动:展示段祺瑞执政府通电、报纸时评等资料,与学生一起分析其中歪曲事实、污蔑青年的内容,提问:“这些流言反映了什么问题?鲁迅为何如此愤怒?” 引导学生洞察流言背后的阴谋。学生活动:仔细阅读资料,义愤填膺地指出流言的虚假与恶毒,如:“执政府颠倒黑白,把青年爱国请愿说成聚众扰乱,流言家跟风造谣,鲁迅愤怒是因为他们污蔑烈士、掩盖真相。”2、目不忍视的惨象是怎样的?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重读刘和珍遇害过程的文段,聚焦细节,如 “欣然”“从背部入” 等,提问:“这些细节透露了怎样的信息?与流言对比,鲁迅描述的用意何在?” 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学生活动:研读细节,结合前文流言分析,发言道:“‘欣然’说明请愿自愿,驳斥‘受人利用’;‘从背部入’证明是虐杀,不是军警防卫。鲁迅用冷峻文字戳穿谎言,表达对执政府的愤怒。”课后学习任务教师活动: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全文阅读,理解给出的几句句意,提示从鲁迅情感、社会现实、青年使命等角度思考,下节课交流讨论。学生活动:认真记录作业,课后仔细研读文本,尝试理解句子,为下节课讨论做准备。(三)第三课时情境导入教师活动:提及上节课留下的作业,展示难句,引出:“这些句子看似晦涩,实则蕴含鲁迅深刻思想。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品读,揭开文字背后的力量。”学生活动:看着难句,期待老师讲解,渴望深入理解鲁迅。学习活动一:品读难句,感受鲁迅语言的深刻性和战斗性。文段一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研读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一句,提问:“一个‘也’字、一个‘早’字有何深意?两次提到‘只能如此’又反映了鲁迅怎样的心情?” 引导学生咬文嚼字,体会情感。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小组讨论后回答:“‘也’表明自发意愿,‘早’说明悲愤久积。‘只能如此’抒发对死者纪念、对生者无奈和对敌人愤慨,体现鲁迅复杂心情。”文段二教师活动:针对 “真的猛士……” 文段,讲解 “猛士”“庸人” 形象特点,提问:“鲁迅对两类人态度如何?两次提到‘写一点东西的必要’用意何在?” 引导学生分析对比,领悟鲁迅写作目的。学生活动:结合文本,分析出:“鲁迅赞美猛士勇敢抗争,哀其哀痛、敬其幸福;批判庸人麻木健忘。两次‘必要’,一是激励生者学猛士,二是唤醒庸人勿忘血耻。”文段三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品读 “惨象……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提问:“‘沉默’意味着什么?鲁迅渴望怎样的结局?”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鲁迅的呐喊。学生活动:思考后回答:“‘沉默’因惨象流言,会致民族灭亡。鲁迅渴望爆发、反抗,不愿民族沉沦,这是他的强烈呼声。”学习活动二:品读语言,理解鲁迅的理性反思。文段一教师活动:讲解文中关于 “徒手请愿” 的文段,结合比喻 “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提问:“鲁迅对徒手请愿持怎样态度?依据是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鲁迅反思背后的逻辑。学生活动:研读文本,结合补充资料回答:“鲁迅不主张徒手请愿,认为牺牲大、成果小,如煤形成耗木材多却得小块。他希望青年吸取教训,用更有利方式斗争。”学习活动三:品读语言,总结鲁迅形象。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品读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 一句,提问:“从这句话能看出鲁迅怎样的自我认知?他在文中扮演什么角色?” 引导学生从文本升华到对鲁迅人格的认识。学生活动:思考后发言:“鲁迅称自己‘苟活’是自谦,他其实是猛士,与青年并肩,以笔为武器,讨伐黑暗,给人希望,激励后人前行。”课后学习任务教师活动:布置作业:1. 推荐阅读文章:《为了忘却的记念》《空谈》《无花的蔷薇之二》《“死地”》《可惨与可笑》,要求阅读后写简短读后感,体会鲁迅在不同文中对青年、革命的思考。2. 提问学生如何理解鲁迅 “苟活者” 形象,引导课后深入探究,下节课交流。学生活动:认真记录作业,课后按要求阅读、思考,准备分享交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