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9 文明与家园—2025年中考道德与法治一轮复习课件(共42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19 文明与家园—2025年中考道德与法治一轮复习课件(共42张PPT)

资源简介

(共42张PPT)
专题19 文明与家园
2025年中考道德与法治一轮复习课件(统编版)

1
2
3
4
5
6
点击关键词
构建思维导图
巩固核心知识
教材知识梳理
知识课时串讲
学考对接练习
点击关键词
中华
文化
民族
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人口资源环境
传统
美德
绿色
发展
构建思维导图
巩固核心知识
1.中华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2.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3.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4.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力量。
5.中华民族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6.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
7.伟大民族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柱,是维系我国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团结奋斗的牢固精神纽带,是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不竭精神动力。
8.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
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
1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当代中国人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11.我国人口状况的新特点是总人口增速趋级、总和生育率明显低于更替水平、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偏高、老龄化加剧、大量的人口流动等。
12.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13.生态文明是人类的共识,也是时代的选择。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
14.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15.走绿色发展道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16.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
教材知识梳理
1.中华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中华文化虽历经沧桑而能薪火相传、一脉相承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它具有应对挑战、与时俱进的创造力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 (重要性)
(1)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灵魂。(2)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传统文化
4.为什么要坚定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1)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2)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
5.新时代怎样传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坚定文化自信)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中华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文化自信
传统美德
6.为什么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性)
(1)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熔铸了中华民族坚定的民族志向、高尚的民族品格和远大的民族理想,是代代相传、世世发展的民族智慧,是建设富骤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力量。(2)中华文化美德内涵丰富、博大精深。(3)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华传统美德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成为一种文化基因。(4)美德走进社会走向未来,我们的人生才更美好更幸福。 
7.青少年应怎样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美德力量在于践行。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青少年责无旁贷。倡导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青少年必须身体力行。
8.为什么要传承和弘扬伟大民族精神
(1)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没有坚定的民族志向和理想,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伟大民族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柱,是维系我国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团结奋斗的牢固精神纽带,是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不竭精神动力。
9.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及特点是什么
(1)内涵: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人民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2)特点: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并随着时代进步不断丰富和发展。
民族精神
10.怎样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①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表现在国家危难、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能够挺身而出、舍生忘死、前仆后继;
②表现在他人生命、财产遇到危险的关键时刻能够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无私奉献;
③表现在日常学习工作中的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敬业创优。
④让我们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自觉高扬民族精神,放飞梦想,创造精彩人生。  
民族精神
11.为什么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我们必然坚守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又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的价值观。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中国人民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价值共识,而且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3)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人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是什么?
(1)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2)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3)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13.怎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做到落细、落小、落实。
(2)青少年处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自觉做到勤于学习、敏于思考,注重修养、勇于实践,明辨是非、善于选择,认真做事、路实做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我国的人口现状及新的特点。
(1)人口现状: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国家。(2)新的特点:总人口增速趋缓、总和生育率.明显低于更替水平、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偏高、老龄化加剧、大量的人口流动等。
2.我国为什么要重视人口问题?
(1)人口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也是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变量。(2)人口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日益严峻的全球性问题,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3)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发展的大事情。(4)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
3.党和国家为解决我国人口问题所采取的积极措施。
(1)党和国家始终坚持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科学把握人口发展规律,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调控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有力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意义。)(2)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人口问题,根据我国人口发展变化形势,先后作出实施单独两孩、全面两孩政策等重大决策部署,取得积极成效。(3)为进一步适应人口形势新变化和推动高质量发展新要求,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2021年,我国开始全面实施一对夫妻可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
人口
5.我国的资源现状有哪些特点
(1)我国自然资源丰富,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总体上资源紧缺。(2)长期以来,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依靠消耗大量资源换取经济发展的现象突出,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污染和破坏都很严重。
6.破坏资源的影响:对资源的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和无节制消耗,必然导致资源的枯竭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的空间和后劲会越来越小。
资源
7.我国的生态环境现状、形成原因及危害。
(1)生态环境现状:当前我国生态环境虽总体有所改善,但生态环境形势仍不容乐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各类环境问题时有发生,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
(2)形成原因:由于一些地方、一些领域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加上工业化进程加快、资源短缺、人口基数大等问题所产生的多重叠加效应。
(3)危害:①环境恶化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②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③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8.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给我们的警示和必然选择。
(1)警示: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人类关爱和保护环境就是走向重生,漠视和破坏环境就是走向自我毁灭。
(2)必然选择:①转变发展方式。②坚持绿色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环境
9.为什么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2)自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滋养和必要条件;人类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也有责任避免自然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同时要为开发和利用自然作出必要的补偿和修复。(3)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做出的智慧选择,(4)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但不能肆意凌驾于自然之上,必须符合自然规律。
10.怎样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 (措施)
(1)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2)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3)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1.怎样坚持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
(1)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2)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
(3)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的原则,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让绿色发展理念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细节中,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
(4)必须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5)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
绿色发展
知识课时串讲
人口资源环境
文化
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关系
计划生育
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
处理好
发展
弘扬
传统美德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发展
坚持
实现
美丽中国
高扬
民族精神
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坚持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坚定
学考对接练习
1.今年是甲辰龙年,某中学生向到访的外国友人介绍:“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具有刚健威武的雄姿、勇猛无畏的气概、福泽四海的情怀、强大无比的力量。历经几千年,龙文化一直贯穿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对此评析恰当的是
①中华文化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
②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③自信的中国人对中华文化有底气
④我们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C
2.有一种浪漫,叫“中国人给航天器取名”。我们的导航卫星叫“北斗”、科学卫星叫“悟空”、月球探测器叫“嫦娥”、火星探测器叫“天问”…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这些响亮的名字彰显了( )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③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
④中华文化具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A
3. 2023年,“我的韶山行”——湖南省中小学生红色研学在韶山启动。该活动将毛泽东广场、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毛泽东同志故居等地点串联成线,通过展教结合的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此活动有助于青少年
①追寻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
②领悟革命精神,强化使命担当
③厚植爱国情怀,汲取奋进力量
④发展文化产业,增加居民收入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A
4.下列名言与“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所蕴含的中华传统美德相近的是
A.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B.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C.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D.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
5.年过六旬的老人结伴而来,残障者由志愿者搀扶着就座,环卫工人被请进幽静的座位.……这温情的一幕发生在某市“家之味”餐厅。俗话说,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但“家之味”却为这些弱势群体提供免费午餐,惠及有需要的人,让小城爱意满满。“家之味”提供免费午餐,蕴含着
①“文明有礼,与人为善”的社会风尚
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相处之道
③“乐善好施,热心公益”的美好品德
④“共同富裕,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B
6.7月1日,“伟大精神铸就伟大时代——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大型原创专题展在甘肃省博物馆开展。举办这一专题展有利于
①弘扬建党精神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②激励全国各族人民赓续红色血脉
③激发人民群众爱党爱国的情怀
④为实现中国梦凝聚强大精神动力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D
7.一百多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伟大建党精神。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内涵丰富、意境深远,跨越时空、历久弥新。下列伟大建党精神与诗句内涵最接近的是( )
①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②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③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④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C
8.2024年2月17日,受大风降雪天气影响,超过2.5万人滞留我省酒泉市瓜州县城,当地政府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全力以赴为滞留人员提供生活保障,瓜州群众积极提供免费住宿和帮助,为滞留人员带来温暖。瓜州县政府和人民的行为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
A. 爱国 B. 民主 C. 诚信 D. 友善
D
9.第四季度“中国好人榜”共有152人(组)光荣上榜,他们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助人为乐……评选“中国好人榜”,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启示有
①要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做到落细、落小、落实
②要自觉做到勤于学习、敏于思考,注重修养、勇于实践
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太宏大了,我们在生活中没法照着做
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只存在于观念中、停留在口头上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B
10.2024年5月27日,中宣部授予陆军某合成旅的“杨根思连”时代楷模称号。他们坚持和传承“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的英雄宣言,以卓越表现赢得了广泛的赞誉。“杨根思连”的事迹
①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的要求
②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③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崇尚英雄、尊重英雄的价值取向
④提供了强大物质力量,推动了社会发展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A
11.目前,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近3亿,在2035年前后将突破4亿。为此,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发展银发经济”。这表明我国
A.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剧的形势
B. 为解决大量的人口流动采取积极措施
C. 将解决老龄化问题作为国家发展的中心工作
D. 把发展银发经济作为提高国民素质的根本途径
A
12.2024年3月20日,国务院公布《节约用水条例》,自2024年5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首部节约用水行政法规。该法规的实施有利于
①为保障国家水安全提供法治保障
②根本上解决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
③形成全社会节约用水的良好风气
④降低我国人均水资源的占有比重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B
13.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中国向世界承诺将在2030年前和2060年前分别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注:碳达峰是指温室气体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碳中和是指将排放的二氧化碳全部捕集或吸收掉)。下列有利于实现上述承诺的做法是
①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
②坚持保护优先,禁止开发资源
③走绿色发展之路,建设美丽中国
④保护环境,践行低碳生活方式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C
14.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自然资源部联合印发的《全国湿地保护规划(2022-2030年)》(下称《规划》)提出,到2025年,全国湿地保有量总体稳定,湿地保护率达到55%。印发规划,加强对湿地的保护( )
①有利于走绿色发展道路 ②是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发展战略的要求
③践行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④使我国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改善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B
15.近年来,位于海南中部生态核心区的某地,以生态资源资产运行平台为抓手,建设“生态家底”数据库,探索出适应当地生态发展的有机稻、有机茶等15个种植项目,使当地居民普遍增收。这充分体现了
①保护生态环境是当前中心工作
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③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④贯彻共享发展理念探索共富路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D
16.锦绣天府,川蜀遗韵。四川,一个融合了十余个民族的省份,孕育着绚丽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有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132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3项。
2024年10月19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摄制的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走进四川,以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形式,全面展示川蜀大地的非遗项目,感受蕴藏其中的文化气息和生活氛围。从家喻户晓的川剧、蜀锦、蜀绣到历史悠久的青城武术、川西藏族山歌……四川是当之无愧的非遗大省。以“流动”的镜头对准四川各地的特色非遗,《非遗里的中国》四川篇带观众在沉浸式的氛围中解锁包罗万象的非遗之美。形式多样、类型多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凝聚着无数四川儿女的劳动与智慧。多元共生的非遗之美,离不开生活的浸润,也离不开一代代“人”的接力。
——材料选自“纪录中国”微信公众号(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信息中心认证账号)
(1)请结合材料,从文化自信的角度,解锁《非遗里的中国》走进四川产生的深远影响。
(2)请你为弘扬四川优秀传统文化写2条宣传标语。(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①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非遗里的中国》走进四川,全面展示了川蜀大地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人们感受到了四川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有助于增强四川人民对本土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②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四川的非遗项目凝聚着无数儿女的劳动与智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节目通过展示这些非遗项目,传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文化自信提供了坚实支撑。③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在创新中发展。《非遗里的中国》以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形式展示四川非遗,促进了四川非遗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推动了四川非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其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进一步提升了文化自信。④该节目展示了四川多元共生的非遗之美,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有助于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从而提升全民族的文化自信。
(2)示例:①品味四川非遗,领略天府魅力。②传承川蜀非遗,弘扬中华古韵。
17.踏上红色沂蒙之旅,同学们重温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登大青山,追忆浴血青山胜利突围的惊心动魄;到沂蒙革命纪念馆,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到红色朱村,听钢八连英勇抗击日寇、沂蒙人民踊跃支前的感人故事;在沂蒙山革命根据地和沂蒙红嫂的家乡聆听红色故事,汲取奋进力量,感悟沂蒙精神……从战火纷飞和顽强奋斗中孕育出的沂蒙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具有跨越时空的重要意义和时代价值。
最美不过“沂蒙红”。请结合所学内容,就“沂蒙精神具有跨越时空的重要意义和时代价值”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沂蒙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表现,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沂蒙精神(民族精神)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一种永不歇息的历史传承;是沂蒙人民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柱;是维系沂蒙人民团结奋斗的牢固精神纽带,是激励沂蒙儿女为实现梦想而奋斗的不竭精神动力等。
18.五一期间,学校号召同学们开展“跟着旅发大会游家乡”实践活动。行走在绿水青山之间,同学们欣赏着临沂各地优美的生态环境。到国家5A级旅游景区沂蒙山,看到山峰众多,景色秀美,龟蒙、云蒙、天蒙各具特色;到九间棚,邂逅春日醉美的山乡风情;来岱崮地貌和天上王城,远眺连绵不绝的沂蒙山崮群风光;漫步在临沂园博园、凤凰广场,看五颜六色的春花次第盛开;到苍马山·冠山旅游区,体验“山幽水秀、树古、泉灵”;去天马岛看百条瀑布飞流直下,享受“水作琴中听,山疑画里看”;到兰陵国家农业公园,徜徉花海,无比惬意……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些优美生态环境的取得与国家哪些举措有关?
【答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绿色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用严明制度与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