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章 声的世界 单元测试一、单选题1.2024年3月3日是第25个“全国爱耳日”,科学爱护耳朵,实现主动健康,增强全民爱耳护耳意识,是我们共同的责任。下列与声现象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学校录播教室的内墙常用吸声软装材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B.医院楼道上常见的“禁止大声喧哗”,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C.居民小区禁止汽车鸣喇叭,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D.建筑工人在嘈杂的环境中戴耳罩,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2.如图所示是中国传统戏曲京剧的主要伴奏弦乐器——京胡。京胡发出的声音既慷慨激越,又酣畅圆润。关于京胡发出的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调节京胡琴弦的松紧可以改变声音的响度B.京胡发出的声音可以在太空中传播C.调节京胡琴弦的松紧可以改变声音的音调D.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2024年春晚开场节目《鼓舞龙腾》,寓意龙腾华夏,福满万家,人们用热情的鼓声、欢快的歌 舞欢度春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鼓发出的声音是由鼓面振动产生的B.演员用力敲鼓是为了提高声音的音调C.响亮的鼓声属于超声波D.对于电视机前看节目的人来说,鼓声是噪声4.高速公路上安装了如图甲所示的限速标志牌。为了监督司机是否遵守限速规定,交管部门在高度公路上安装了固定测速仪。如图乙所示,汽车在左侧行车道向放置在道路中间的测速仪匀速驶来,测速仪向汽车发出两次短促的超声波信号。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经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0.5s,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经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0.3s,若发出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1.3s,超声波的速度是340m/s,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170mB.汽车两次接收到信号时位置相距68mC.在该测速区内,汽车的速度是102km/hD.在该测速区内,汽车违反了交通规则5.下列对于声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在忠县第二届运动会上用高音喇叭播放《运动员进行曲》,高音喇叭的主要作用是增大音调B.我们能准确的判断自己熟悉的人是谁在讲话,主要是根据音色来辨别的C.在太空中漫步的翟志刚可以在舱外和队友面对面交谈D.进入城区禁鸣喇叭主要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6.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我们无法听到蝴蝶飞过的声音,是因为它发出声音的响度太小B.“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C.用超声波可击碎人体内“结石”,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D.市区内“禁鸣喇叭”,采用的是在声音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7.小明完成以下四种探究实验活动,属于“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的实验活动是( )A.雨天先看到闪电,几秒钟后才听到远处的雷声B.将手指放在喉咙发声处,感受到讲话时声带在振动C.放在玻璃钟罩内的电铃正在发声,抽去罩内一些空气后,铃声明显减弱D.用同一个塑料片以相同的速度划过疏密不同的梳齿,听声音变化8.如图所示是博物馆珍藏的古代青铜“鱼洗”,其盆底铸有两条铜鱼,注入半盆水,用双手搓把手,会发出嗡嗡声,盆内水花四溅,好似“铜鱼”在戏水一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花四溅”说明发声的“鱼洗”正在振动B.“水花四溅”说明声音在水中传播的速度比空气中慢C.嗡嗡声响时双手是声源D.在“鱼洗”的把手上涂油,更容易做到“水花四溅”9.已知15℃时声音在铁、水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依次为5200m/s、1500m/s和340m/s,人耳能分清前后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要大于0.1s。有一段长为68m的装满水的铁管,将耳朵贴在装满水的铁管的一端,在另一端敲一下,能听到的声音次数是( )A.1次 B.2次 C.3次 D.4次10.根据图中人和一些动物的发声和听觉的频率范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大象之间的“交谈”有时频率很高,人类听不见,但大象们能听清B.人悄悄说话,身边的狗无动于衷,因为“悄悄话”的频率狗是无法感知的C.夜晚狗有时突然耳朵一竖并转动几下,这可能是狗听到了人类听不见的声音D.由于大象和狗的“发声频率”没有重叠区,所以狗的叫声大象永远也听不见二、多选题11.如图所示的声现象中,分析正确的是( )A.甲图: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B.乙图:刻度尺振动得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C.丙图:医生用听诊器为病人检查身体,是利用声音传递能量D.丁图:从玻璃罩里向外抽气,听到铃声逐渐减小,推知真空不能传声12.从物理知识运用的角度看,下列对于诗句或俗语的理解正确的是( )A.“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音调很高B.“长啸一声,山鸣谷应”——声音遇到障碍物反射可以形成回声C.“响鼓也要重锤敲”——振幅越大音调越大D.“夜半钟声到客船”——“钟声”是根据音色判断的13.如图为“摩托车加装消声器”,下列控制噪声的措施与图示方法相同的是 ( )A.观演时手机调为静音B.道路两旁设置隔音板C.考场旁边禁止鸣笛D.街道上安装噪声监测仪14.如图用槌击鼓,鼓面振动。在此过程中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距离鼓越远听到鼓声的响度越小B.槌鼓的力越大鼓面振动频率越快C.鼓声以声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D.鼓面停止振动,仍能发出声音三、填空题15.学习了声音的特性,小芳自己来制作“水瓶琴”乐器,如图所示,在8个相同的水瓶中,灌入质量不同的水,水面的高度不等。(1)敲击它们发出声音,是由于瓶子和水在 ,盛水越多,敲击时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就越 ,当不同的瓶子发出声音的频率和基本音阶的频率一致时,一个简单的“水瓶琴”就做好了;(2)小芳发现若改用嘴吹瓶口,也可以发出不同的音调,此时的声音是由 振动而产生,轻吹和重吹同一瓶口时,重吹时发出的声音 会更大一些。16.某种昆虫靠翅膀振动发声,若这种昆虫的翅膀在3分钟内振动了54000次,则它的振动频率是 Hz,人类 听到该频率的声音(选填“能”或“不能”)。17.《黄河大合唱》中有一句歌词:“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它们的声源分别是 、 和 。18.某琴声的波形如题图所示,此声波的 (填声音的特性)在发生变化。若琴弦A的振动频率是180Hz,琴弦B每5秒振动1800次,则琴弦B的振动频率是 Hz。将琴弦A、B发出的声音输入到同一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图如题图所示,则图 (选填“甲”或“乙”)是琴弦A发声的波形图。19.(1)如图1是中国古代的计程车——“计里鼓车”。当车走一里时,车上的木人就敲一下鼓,鼓面由于 发声,当车走到十里时,车上的木人就敲一下镯(古代的乐器),人们根据鼓和镯发声的音色不同,确定车行驶的是一里还是十里,这是利用声传递 (填“信息”或“能量”)。(2)昆虫学家法布尔在他的著作《昆虫记》一书中记录了某种昆虫靠翅膀振动发声,如果这种昆虫的翅膀在2s内振动了600次,频率是 Hz,人类 (选填“能”或“不能”)听到该频率的声音。(3)把图2甲、乙、丙、丁四种声音分别输入同一设置的示波器,其中音调最小的是 ,响度最小的是 ,音色相同的是 。(4)2024年7月6日,广州市人民政府发布《国家碳达峰试点(广州)实施方案》,某中学迅速响应,在校园中种草、种花和植树,不仅能绿化环境,还能有效控制噪声,这属于在 减弱噪声。《掩耳盗铃》这则寓言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讲,盗铃者是采用了在 处减弱噪声的方法。20.如图,用一塑料片刮木梳的齿,这时可以听到塑料片的“轧轧”声.先慢慢刮然后迅速刮,随着塑料片运动的加快, 塑料片发出声音的音调会变 ,由此得到结论:音调与声源振动的 有关;四、实验题21.请阅读下面一段短文后,认真思考并回答有关问题。如图所示,小明和小刚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可乐饮料的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 (1)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10m间的通话,这表明 (选填“固体”、“液体”或“气体”)能够传声;(2)如果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捏住棉线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 停止,发声也停止;(3)某研究小组利用以上两个纸杯和一些长短、粗细不同的琴弦,又进行了探究“音调和哪些因素有关”的活动。他们选用的琴弦长度、材料在图中已标出(其中琴弦的直径关系:a=c=d<b),并且每根琴弦固定在“音箱”上的松紧程度一致。①若他们想研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长度”的关系应选择琴弦 (选填符号a、b、c或d);②若选择琴弦a和b,则是为了研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 的关系;③两位同学还可以选择琴弦 (选填符号a、b、c或d),研究“琴弦音调高低与材料的关系”。22.物理课堂上,老师为大家展现了一个“探究声音的传播是否需要介质”的实验,设计及操作步骤如下:①将正在播放铃声的手机装入一玻璃罐中;②将手机和玻璃罐一起放入透明塑料袋中并密封;③用抽气机逐渐抽出袋中的气体;④打开透明塑料袋口。根据实验现象可知:(1)在抽气前, (填“能"“不能”)听见铃声;(2)在步骤③中,听到的手机铃声 (填“越来越强”或“越来越弱”),对比步骤③与④中的现象可得出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 ;(3)在此实验基础上进一步推理可得出结论: 。23.下面是探究声现象的四个实验情景,请回答相关问题:(1)如图甲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乒乓球,发现乒乓球被多次弹开,这说明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小球的作用是 。图乙中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将小球弹起,如果此实验放在月球上做,将看到乒乓球 (选填“能”或“不能”)弹开。图甲装置还可以探究 (选填序号);①响度与振幅的关系②音调和频率的关系(2)如图丙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用相同大小的力再次拨动钢尺。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振动的 (选填“频率”或“振幅”)和发声的 (选填“音调”或“响度”)关系。若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虽然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振动,却听不到声音 (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24.某同学做了有关声音的实验,步骤如下:(1)取8支相同的玻璃试管;(2)在试管中分别加入数量不等的水,如图所示,分别从管口向管内吹气,结果发现,不同水量的试管发出声音的音调是 (选填“相同”或“不同”)的,以此类推他得出结论:若是向热水瓶中灌水时,瓶中的 (选填“水”或“空气”)振动发声,水瓶中灌的水越多,发出的声音的音调越 ;(3)他又发现用细棒分别敲击试管也会发出不同的声音,由此他想:医生用手叩击患者腹部时,听其发声判断病人腹部是否有积水,其依据是 。A.声音的音调B.声音的响度C.声音的音色D.都可以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C A D B C B A B C题号 11 12 13 14答案 AD BD AC AC1.B【详解】A.学校录播教室的内墙常用吸声软装材料,可以吸收反射噪声,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A错误;B.医院楼道上常见的“禁止大声喧哗”,是防止噪声的产生,即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B正确;C.居民小区禁止汽车鸣喇叭,是防止噪声的产生,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故C错误;D.建筑工人在嘈杂的环境中戴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不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D错误。故选B。2.C【详解】A.调节琴弦松紧可以改变琴弦的振动快慢,从而改变声音的音调,故A错误;B.太空是真空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B错误;C.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就越高,调节京胡琴弦的松紧可以改变声音的音调,故C正确;D.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是340m/s,故D错误。故选C。3.A【详解】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因此鼓发出的声音是由鼓面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B.用大小不同的力敲鼓,鼓面振动的幅度不同,则鼓声的响度不同,故是为了改变鼓声的响度,故B错误;C.响亮的鼓声不属于超声波,超声波的频率大于20000Hz,人耳听不到,故C错误;D.对于电视机前看节目的人来说,鼓声不是噪声,而是乐音,故D错误。故选A。4.D【详解】A.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5s,所以第一次信号到达汽车的时间为0.25s,由可得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汽车距测速仪故A错误;B.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3s,所以第二次信号到达汽车的时间为0.15s,汽车接收到第二次信号时,汽车距测速仪汽车两次接收到信号时位置相距(即汽车行驶的距离)故B错误;C.汽车行驶这34m共用的时间所以汽车的车速为故C错误;D.根据甲图中的速度要求,两车道最高限速是120km/h,而车的速度是,因此在该测速区内,汽车违反了交通规则,故D正确。故选D。5.B【详解】试题分析:(1)物理学中把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响度与声音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2)同的发声体因材料和结构不同,所发出的声音的音色就不同,音色是辨别不同发声体的重要依据;(3)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作为传播声音的媒介.真空不能传声;(4)考查防治噪声的途径,从三方面考虑:①在声源处;②在传播过程中;③在接收处.解:A、高音喇叭的主要作用是增大声音的响度,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B、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和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不同的人由于声带不同,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也是不同的,故可以通过音色进行辨别自己熟悉的人是谁在讲话,选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C、太空中没有空气,声音不能传播,所以人之间不能直接对话,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D、禁止鸣喇叭是在声音的产生处减弱噪声,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声音的传播条件的了解和掌握,有关噪声问题和音色是声学中常见考点,还要和实际生活结合,是一道基础题.6.C【详解】A.蝴蝶飞行时,其翅膀振动的频率低于20赫兹,不在人耳的听觉范围之内,所以听不到,故A错误;B.我们能区分出不同人的声音,是因为不同人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故B错误;C.声波具有能量,所以可以利用超声波击碎结石,故C正确;D.“禁鸣喇叭”,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错误。故选C。7.B【详解】A.雨天先看到闪电,几秒钟后才听到远处的雷声,说明光的传播速度远远大于声音的传播速度,不能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故A不符合题意;B.将手指放在喉咙发声处,感受到讲话时声带在振动,说明发生的物体在振动,故B符合题意;C.在玻璃钟罩内的电铃正在发声,抽去罩内一些空气后,铃声明显减弱,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能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故C不符合题意;D.薄塑料片先后经过疏密不同的梳子,速度相同,梳子齿振动快慢不同,频率不同,音调不同。此实验研究音调跟频率的关系,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8.A【详解】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水花四溅”是“鱼洗”振动产生的,说明发声的“鱼洗”正在振动,故A正确;B.“水花四溅”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故B错误;C.嗡嗡声响是“鱼洗”振动产生的,“鱼洗”是声源,故C错误;D.在“鱼洗”的把手上涂油,摩擦力减小,不容易做到“水花四溅”,故D错误。故选A 。9.B【详解】声音在铁管中传播的时间,声音在水中传播的时间,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时间。比较三次时间可以看出,在铁和水中传播的时间相差不到0.1s,所以人耳是分辨不出来的,只能听到混在一起的一次声音,但是在水和空气中传播的时间相差大于0.1s,人耳能分清这两次声音,所以能听到两次声音。10.C【详解】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高于20000Hz的是超声波,低于20Hz的是次声波。A.大象之间的“交谈”有时频率很低,属于次声波,不在人耳听觉范围之内,人类听不见,但大象们能听清,故A错误;B.人的发声频率在狗的听觉范围内,“悄悄话”的频率狗可以感知,故B错误;C.狗的听觉范围比人的听觉范围广,因此人耳听不到的声音狗能感觉到,故C正确;D.大象和狗的“发声频率”没有重叠区,但狗的发声与大象的听声有重叠区,所以大象是能够听到狗的叫声的,故D错误。故选C。11.AD【详解】A.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说明音叉在振动,这表明正在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故A正确;B.刻度尺振动得越快,振动的频率越高,则音调越高,故B错误;C.医生用听诊器为病人检查身体,是利用声音能够传递信息,故C错误;D.从玻璃罩里向外抽气,听到铃声逐渐减小,可以推理假如玻璃罩内是真空,将不能听到声音,说明真空不能传声,故D正确。故选AD。12.BD【详解】A.“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响度大,故A错误;B.“长啸一声,山鸣谷应”——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回声,故B正确;C.响度指声音的大小、强弱,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响鼓也要重锤说明越用力敲鼓,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故C错误;D.不同发声体的音色不同,“夜半钟声到客船”——“钟声”是根据音色判断的,故D正确。故选BD。13.AC【详解】摩托车加装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少噪声的产生。A.观演时手机调为静音可以防止噪声的产生,在声源处减小噪声,故A符合题意;B.道路两旁设置隔音板可以阻断噪声的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减小噪声,故B不符合题意;C.考场旁边禁止鸣笛可以防止噪声的产生,在声源处减小噪声,故C符合题意;D.街道上安装噪声监测仪只能显示噪声的强度等级,不能减小噪声,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C。14.AC【详解】A.听到声音的大小与声音的响度和距离有关,距离鼓越远听到鼓声的响度越小,故A正确;B.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槌鼓的力越大鼓面的振幅越大,鼓声也就越大,故B错误;C.声音的传播方式类似与水波,鼓声以声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故C正确;D.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故D错误。故选AC。15.(1) 振动 低(2) 空气柱 响度【详解】(1)[1]敲击瓶子时,由于瓶子和水在振动而发出声音。[2]瓶子中盛水越多,敲击后振动频率越慢,敲击时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就越低。(2)[1]若改用嘴吹瓶口,振动的物体是空气柱,此时的声音是由空气柱振动而产生。[2]轻吹和重吹同一瓶口时,重吹时空气柱的振幅变大,发出的声音响度会更大一些。16. 300 能【详解】[1][2]昆虫的翅膀在3分钟内振动了54000次,则它的振动频率是为人类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Hz ~ 20000Hz,所以能听到。17. 空气 马的声带 黄河水【详解】[1][2][3]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风在吼中是空气振动发声,马在叫是马的声带振动发声,黄河在咆哮是黄河水振动发声,故声源分别是空气、马的声带、黄河水。18. 响度 360 甲【详解】[1]由图可知,琴声的振动幅度逐渐减小,声音的响度逐渐减小,声波的响度发生变化。[2]琴弦B的振动频率[3]由于琴弦A的振动频率是180Hz,而琴弦B的振动频率是360Hz,根据波形图与振动频率的关系,振动频率越高,波形图上的波形就越密集。因此,我们可以判断,波形图甲(波形较稀疏)对应的是琴弦A,而波形图乙(波形较密集)对应的是琴弦B。19.(1) 振动 信息(2) 300 能(3) 丙 丁 甲、丙、丁(4) 传播过程中 人耳【详解】(1)[1][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鼓声是由于鼓面振动发声;由于不同物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所以人们根据音色分辨出鼓和镯发声的;确定车行驶的是一里还是十里,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2)[1][2]这种昆虫的翅膀在2s内振动了600次,频率人类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频率300Hz在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所以人能听见该频率的声音。(3)[1][2][3]在波形图中,音调的高低是在相同的时间内看振动的次数的多少,由图可知在相同的时间内丙的振动的次数最少,故丙音调最低;在波形图中,响度的大小看振幅,由图可知,丁的振幅最小,故丁响度最小;在波形图中,音色看的是波的形状,由图可知,甲、丙、丁波的形状相同,故甲、丙、丁的音色相同。(4)[1]减弱噪声有三种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种草、种花和植树不仅能绿化城市,还能有效控制噪声,这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2]掩耳盗铃是指堵住自己的耳朵,去偷别人的铃铛,使自己听不到铃铛产生的声音。堵住自己的耳朵,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20. 高 频率【详解】[1] 物理学中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的振动快慢有关;所以慢慢刮时,纸片振动较慢,振动频率较低,音调较低;随着塑料片运动的加快,塑料片发出声音的音调会变高;[2]根据实验现象得到结论:音调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振动频率较大,音调较高.21. 固体 振动 a、d 粗细/直径 a、c【详解】(1)[1]细棉线是固体,能实现通话,说明固体也是传声的介质,即声音能够在固体中传播(2)[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细线被捏住,就停止了振动,所以发声停止,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对方说话的声音了。(3)①[3]实验中,若想研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长度”的关系,应控制琴弦的粗细、材料、松紧程度相同,只改变长度,故应选择琴弦a、d。②[4]若选择琴弦a和b,表明其粗细不同,其它条件相同,则是为了研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粗细的关系。③[5]研究“琴弦音调高低与材料的关系”,要控制琴弦的长度和粗细相同,材料不同,因此应选择琴弦a、c。22.(1)能(2) 越来越弱 介质(3)真空不能传声【详解】(1)抽气前,声源与人耳之间有介质,所以能听见铃声。(2)[1][2]将气体抽出塑料袋时,由于传播声音的介质(空气)逐渐减少,所以听到的手机铃声越来越弱,再打开塑料袋口,空气进入,听到的铃声又越来越大,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3)在以上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推理:若塑料袋内为真空,则听不到铃声;故可得出结论:真空不能传声。23. 振动 将音叉的振动放大 不能 ① 频率 音调 次声波【详解】(1)[1]根据题意可知,乒乓球被多次弹开,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2]根据转换法可知,小球的作用是音叉的微弱振动转换成乒乓球的运动。[3]图乙可知,说明空气可以传声,如果此实验放在月球上做,月球上是真空,真空不能传声,所以图乙实验中左边的乒乓球不能被弹开。[4]①.图甲可以探究发声的物体在振动,用不同的力度敲击音叉,音叉响度不同,乒乓球被弹起的高度不同,所以实验还可以探究响度跟振幅的关系,故①符合题意;②.一个音叉的音调是固定的,不能探究音调跟频率的关系,故②不符合题意。故选②(2)[5][6]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用相同大小的力再次拨动钢尺,控制响度相同,比较两种情况下的频率和音调的关系。[7]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却听不到声音,这是由于此时产生的声音频率低于20Hz,为次声波,所以人耳听不到。24. 不同 空气 高 A【详解】(2)[1]音调的高低与频率有关,试管内空气柱的长度不同,振动的快慢不同,所以音调不同。[2][3]向热水瓶中灌水时,瓶中的空气振动发声,水瓶中灌的水越多,空气柱越短,振动的越快,频率越大,发出的声音的音调越高。(3)[4]医生用手叩击患者腹部时,听其发声判断病人腹部是否有积水,有积水和没有积水,发声的音调是不同的,其依据是声音的音调。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