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宁德市部分学校2025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福建省宁德市部分学校2025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三12月联考地理试卷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洪都拉斯国内气候条件差异较大,其相对干旱的地区历史上以种植玉米为主。近年来,在市场需求的导向下,相对干旱的地区改为以种植腰果为主。下图为洪都拉斯的位置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洪都拉斯腰果最可能种植在( )
A. 甲地 B. 乙地 C. 丙地 D. 丁地
2. 由玉米改种腰果,能显著增加当地的( )
A. 种植规模 B. 种植收益 C. 农产品产量 D. 就业机会
3. 推测洪都拉斯腰果主要供应( )
A. 本国 B. 俄罗斯 C. 邻国 D. 美国
西班牙巴塞罗那近年来提出了构建“慢行城市”的计划。该计划将整个城市划分为大量半径不超过500m的慢行片区,每个慢行片区内配备完善的公共生活服务设施,同时利用道路、铁路河流等构建绿色廊道,连接不同的慢行片区。慢行片区旨在提升城市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的舒适性,其内部机动车严格限速,部分片区内禁止机动车进入。完成下面小题。
4. 最适合作为“慢行城市”计划试点的功能区是( )
A 工业区 B. 商业区 C. 住宅区 D. 文教区
5. “慢行城市”计划将引导城市( )
A. 形成同心圆模式 B. 空间利用私人化
C. 公共服务分散化 D. 降低城镇化水平
6. 巴塞罗那利用道路、铁路、河流等构建绿色廊道的主要目的是( )
A. 提升居民通行效率 B. 扩大慢行片区规模
C. 增加城市路网密度 D. 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孤立微网系统是指不连接国家电网,利用多种能源进行发电的系统。孤立微网系统建设是解决偏远地区村落无供电的新方案。下图示意我国某偏远地区不同风速条件下,孤立微网系统的最优能源配置结果。完成下面小题。
7. 与利用国家电网供电相比,偏远村落采用孤立微网系统的好处是( )
A. 保障供电稳定 B. 减少输电损耗 C. 保护生态环境 D. 保障用电安全
8. 随着风速的升高( )
①光伏容量大幅增加 ②清洁能源占比提高
③偏远村落不再出现缺电状况 ④非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减少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天气系统的移动受局地下垫面性质的影响较大。图示意10月某日某时刻芬兰湾附近地面风场。完成下面小题。
9. 图示时刻,控制芬兰湾的天气系统是( )
A. 气旋 B. 反气旋 C. 冷锋 D. 暖锋
10. 图示时刻,该区域总体上的气压分布特点为( )
A. 东北高,西南低 B. 东北低,西南高 C. 东南高,西北低 D. 东南低,西北高
11. 受图示天气系统影响,与H地相比,V地气温( )
A. 降低较早 B. 升高较晚 C. 降低较晚 D. 升高较早
土壤温度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图示意新疆阿克苏地区某观测站不同深度土壤温度(单位:°C)的年变化特征。完成下面小题。
12. 影响阿克苏地区表层土壤温度季节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深层土壤温度 B. 太阳短波辐射 C. 大气保温作用 D. 农业生产排热
13. 阿克苏地区不同深度土壤温度的分布特点是( )
①深层土壤没有季节变化②表层土壤温度季节变化大
③冬季距地表80cm向下低于0°C④深层土壤较晚达到最高温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14. 阿克苏地区土壤温度垂直变化最小的月份是( )
A. 1月 B. 3月 C. 7月 D. 10月
广东省某中学地理社团组织了“探究竿影日变化规律”的活动。下图示意该组成员在M日记录的竿影顶端移动轨迹,木竿垂直于地面。完成下面小题。
15 推测M日最接近( )
A. 春分日 B. 秋分日 C. 夏至日 D. 冬至日
16. 若某日竿影在一天中的转动角度为一年中最小,则该日( )
A. 竿影指向变化为东北—南—西北 B. 竿影指向始终偏南
C. 竿影指向变化为东南—北—西南 D. 竿影指向始终偏北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由中国企业承建的亚的斯亚贝巴至吉布提铁路(简称“亚吉铁路”)是东非首条标准轨距电气化铁路。该铁路于2012年正式开工,2018年1月全线开通运营。亚吉铁路开通后,两国单程运输时间由7天缩短至12小时。铁路沿线各类发展要素如新兴城镇、园区、基础设施等不断涌现,为沿线经济发展注入动力。图示意亚吉铁路沿线城市的人口规模及工业园区分布。
描述亚吉铁路沿线城市人口规模特点,并说明亚吉铁路建设对沿线地区工业发展的作用。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坡耕地占东北地区黑土耕地总面积的60%,具有坡度较缓、坡长较长的特点。在春季融雪集中期,表层土壤逐渐解冻,此时坡耕地表层土壤侵蚀较为严重。为探究坡耕地融雪径流及产沙规律,研究人员选取东北地区某小流域内典型坡耕地一处天然小型集水区作为研究对象。观测在3月中旬进行,3月17日开始融雪,3月20日坡面已无积雪,但集流口处观测到的产沙量在20日达到峰值。其中,3月18日至21日天气晴朗。图示意观测场地概况和不同坡面位置土壤解冻深度随日期的变化。
(1)分析春季融雪集中期坡耕地表层土壤侵蚀严重的原因。
(2)据图判断左右两坡面土壤侵蚀开始时间的差异,并推测3月18日至21日右坡下解冻深度远大于左坡下的原因。
(3)观测期间,集流口处最大产沙量出现时间滞后于最大径流量出现时间,试分析原因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西拉木伦河发源于内蒙古高原.流经地区属于农牧交错带。在主河以南有广泛的黄土堆积,以北为大片沙地。考古研究表明,西拉木伦河流域的古人类活动十分活跃。下图示意西拉木伦河河谷南岸横剖面及人类文化遗址分布范围。表示意不同文化遗址距今的时间和出土物品。
文化遗址 距今时间/年 出土物品
兴隆洼—赵宝沟遗址 8000—6000 以掘土用的石锄为主,也有翻土用的石铲,砍伐用的石斧和加工食物用的石磨盘、石磨棒等
红山—小河沿遗址 6000—4000 红山遗址出土铜器及种类、数量繁多、制作精美的石器;小河沿遗址出土了少量石斧和制作精良的石铲,但先进的翻土工具几乎绝迹
夏家店遗址 4000—2800 夏家店遗址下层出土大量先进的翻土石器和铜器,上层出土较多骨箭簇、骨匕首、马具、饰品等
(1)描述西拉木伦河河谷人类文化的迁移特点。
(2)分析距今8000—2800年,该地主要农业类型的发展变化情况。
(3)指出图示剖面风积物的分布特征,并根据古人类活动特点分析其形成过程。
(4)分析西拉木伦河流域古人类文化遗址多分布在阶地的自然原因。
高三12月联考地理试卷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3题答案】
【答案】1. A 2. B 3. D
【4~6题答案】
【答案】4. C 5. C 6. A
【7~8题答案】
【答案】7. B 8. C
【9~11题答案】
【答案】9. D 10. A 11. D
【12~14题答案】
【答案】12. B 13. D 14. D
【15~16题答案】
【答案】15. C 16. 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题答案】
【答案】特点:亚吉铁路沿线城市人口规模差异大;大多数城市人口规模低于10万人;铁路两端的特大型城市为两国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市和吉布提市),聚集了一半以上的人口。
作用:促进劳动力要素向工业区集中;有利于内陆地区工业原料和制成品的进出口;促进沿线矿产资源和能源资源开发,为工业发展提供更充足的能源和原料;有利于吸引外资,促进工业生产,拓展工业产品的
市场;促进工业集聚和新工业园区的形成。
【18题答案】
【答案】(1)融雪径流量大,侵蚀能力强;植被覆盖少,对土壤保护作用有限;土壤解冻期间昼夜温差大,冻融循环破坏土壤结构,更易被侵蚀。
(2)差异:左坡土壤解冻时间早,土壤侵蚀发生时间早(或右坡土壤解冻时间晚,土壤侵蚀发生时间晚)。原因:坡下坡度较大;左坡下朝东,上午朝阳,右坡下朝西,下午朝阳,而下午阳光较强,气温较高;所以总体上看右坡下光照条件好于左坡下,获得的太阳辐射多于左坡下,解冻深度大于左坡下。
(3)坡耕地坡度缓,坡长较长,前期泥沙先汇集在泥沙沉积区,最大径流量出现时集流口产沙量较小;随着土壤解冻深度增加,泥沙沉积区不断堆积,在径流的侵蚀搬运作用下集流口出现最大产沙量。
【19题答案】
【答案】(1)向海拔较低的现代河流所在方向移动。
(2)距今8000—6000年,出土简单农具,以原始种植农业为主;距今6000—4000年,出土农具种类及数量先增加、后减少,该地种植业发展先进步、后倒退;距今4000—2800年,下层出土先进农具,上层为马具等,当地从种植业转向畜(游)牧业。
(3)分布特征:主要分布黄土塬面上红山—小河沿遗址所在地。
形成过程:红山文化时期农业发达,依赖于黄土塬面耕种,此时风积物未出现;红山文化末期,气候转干,北岸的风沙开始扩展,红山文化逐渐消亡;小河沿文化农业明显退步,表明气候持续恶化,此时风沙不断堆积,形成较厚的风积物。
(4)阶地平坦开阔,利于居住和农耕;距离河流较近,便于获取水源;阶地相对于河漫滩地势较高,在河流洪水期能够避免被洪水淹没;阶地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利于开展农业生产活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