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2024-2025学年寒假作业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适配人教2019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二地理2024-2025学年寒假作业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适配人教2019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三大河口三角洲之一,是世界上土地面积自然增长最快地区,也是中国有名的滨海盐碱地。在自然环境条件下,当地形成了“上农下渔”农业生产模式,即挖土成塘,注水养鱼,堆土成台,在台上耕作。下图示意“上农下渔”农业模式。完成下面小题。
1.获取黄河三角洲土地面积变化数据所依赖的主要地理信息技术是( )
A.地理信息系统 B.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C.虚拟环境技术 D.遥感技术
2.黄河三角洲土地面积自然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 )
A.黄河径流量大 B.黄河输沙量大 C.地壳下沉运动 D.海水体积膨胀
3.台田的盐碱化程度一般比普通农田低,其原因可能是( )
A.台田土壤水分蒸发弱 B.台田降水量大,淋溶作用较强
C.台田地下水埋藏较深 D.台田土壤板结,盐分不易上升
华北平原东部地区盐碱地分布广泛,台田模式是该地区治理盐碱地的一种有效方式。修筑台田用于耕作,挖沟为渠,放养水生生物。图为华北平原的东部滨海地带“鱼塘-台田”模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华北盐碱地分布区表层土壤盐分最高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5.该模式的主要环境效益是( )
A.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B.立体种养,增加经济收入
C.提高土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环境 D.有利于解决春旱问题
农牧交错地带具有农业与牧业交错分布的特征。下图是我国主要的农牧交错带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6.影响北方农牧交错带、西北绿洲农牧交错带、青藏高原温带农牧交错带、川滇鄂黔湘山地农牧交错带形成的主导因素分别是( )
A.降水、地形、水源、热量 B.降水、水源、热量、地形
C.水源、降水、热量、地形 D.地形、水源、地形、降水
7.因自然原因引起的农牧业交错地带空间分布最不稳定的是( )
A.北方农牧交错带 B.川滇鄂黔湘山地农牧交错带
C.青藏高原温带农牧交错带 D.西北绿洲农牧交错带
下图为我国某生态脆弱区(阴影部分)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图示生态脆弱区的生态问题最可能为( )
A.水土流失 B.土地沙漠化 C.草地退化 D.土壤盐碱化
9.治理图示生态脆弱区生态问题的合理措施是( )
A.发展节水农业 B.提高植被覆盖率 C.人工种植草场 D.设置草方格沙障
河套平原是农业发展的的富庶之地,被誉为“塞北江南”。由于气候原因和人类活动影响,该地土壤盐碱化问题突出。下图为河套平原气候资料和地下水埋藏季节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据图判断该区土地盐碱化最严重的时段( )
A.3-4月 B.5-6月 C.7-8月 D.10-11月
11.为了降低表层土壤盐分,在土地的表面铺设地膜,地膜之下(土地)35厘米左右进行深耕铺设秸秆,从而形成一个隔盐层。“上膜下秸”在治理表层土壤盐分含量的作用是( )
①表面铺设地膜,减少雨水下渗
②表面铺设地膜,减少水分蒸发
③底下铺设秸秆,减少地下水向上运移
④底下铺设秸秆,隔绝地下水向下运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土壤盐渍化是指在自然或人为因素影响下,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盐分在表层土壤累积的过程。干燥度是指某地一定时段内的可能蒸发量与同期降水量的比值。下图为某地气候—地下水埋深年变化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2.该地土壤表层含盐量最高的月份可能是( )
A.3月 B.5月 C.9月 D.11月
13.该地最可能位于( )
A.华北平原 B.塔里木盆地 C.四川盆地 D.珠江三角洲
1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东省滨州市地处黄河三角洲,地势南高北低,滨州市现有耕地586万亩,盐碱地225.7万亩。该市在重度盐碱地种植盐松、芦苇、柽柳、白杨等盐生作物,在中度盐碱地种植棉花、中草药、花生等经济作物,在轻度盐碱地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滨州市小麦、玉米采用“双深双晚”种植模式,“双晚”即玉米晚收、小麦晚播,“双深”即玉米深翻(深耕35厘米以上,打破犁底层)播种、小麦适度深翻(25厘米以内)播种,深翻时将深层的湿土上翻至表层,原表层干土下翻至深层。近年来,滨州市在重度盐碱地上探索出了农牧融合规模化经营模式,在种植业基础上,在盐碱荒滩上大力发展生猪养殖,粪便制取沼气,沼液肥田,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效益。图是滨州市区域位置示意图。
(1)分析滨州市盐碱地主要分布在黄河以北地区且越往北盐碱化程度越高的原因。
(2)说明滨州市小麦、玉米采用“双深”(深翻土、深播种)种植模式的主要作用。
(3)说明滨州市在盐碱荒滩上大力发展生猪养殖的生态、经济效益。
15.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南小河沟流域是黄土高原的典型沟壑区。这里地表支离破碎,沟壑纵横,交通不便;平整耕地少,粮食产量低;洪涝灾害多发,威胁人们的生产生活安全。人们在沟道中修建淤地坝,并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措施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治理成效显著。左图所示为南小河沟流域沟道治理模式图;右图为某沟道治理后的景观图,图的下部为一座淤地坝的局部。
材料二: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是指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地带,也是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土地退化严重。21世纪初,我国开始对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实施综合治理。
(1)说明南小河沟流域在沟道中修建淤地坝的好处。
(2)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针对土地退化实施的综合治理措施。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地理信息技术即“3S”技术,包括-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C错误;遥感(RS)是利用遥感器从空中来探测地面物体性质的,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可对农作物进行估产、有助于防灾减灾)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主要用于位置方面的定位和导航)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用于城市的信息管理与服务、交通道路管理、环境管理以及城市规划、防灾减灾等)课题,黄河三角洲陆地面积原始数据的获取使用的是RS黄河三角洲陆地面积原始数据的综合分析使用的是GIS,AB错误,D正确。故选D。
2.答案:B
解析:黄河中游地区流经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河流含沙量增加,黄河三角洲是黄河从中游带来的泥沙在河口堆积而成则土地面积增长最快的原因是黄河输沙量大,B正确;与黄河径流量大、地壳下沉运动、海水体积膨胀关系不大,ACD错误。故选B。
3.答案:C
解析:土地盐碱化是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盐分在表层土壤中积累的过程。当地下水埋藏较浅且蒸发旺盛时,这一现象尤为明显。与普通农田相比,台田的光照、气温、降水、土质条件与之均相似,不同的是台田地势较高,地下水相对埋藏较深,因而盐碱化程度一般比普通农田低,C正确。故选C。
4.答案:A
解析:华北地区春季气温回升,蒸发旺盛,降水较少,故表层土壤盐分最高,A正确;华北地区是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多,丰富的降水将表层土壤中的盐分淋溶,表层土壤盐分最低,B错误;秋季气温开始下降,蒸发减弱,表层土壤中的盐分相对春季低,C错误;冬季气温低,蒸发最弱,表层土壤盐分较春季低,D错误。故选A。
5.答案:C
解析: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是经济效益,不是环境效益,A错误;立体种养,增加经济收入是经济效益,不是环境效益,B错误;台田使得盐碱地逐渐转变为良田,提高了土地质量,改善了农业生产环境,C正确;该模式主要是引导水和盐的走向,并没有增加灌溉水源,不能解决春旱问题,D错误。故选C。
6.答案:B
解析:北方地区降水分配不均匀,春季降水少,多旱情;西北地区降水少,农业生产需要大量灌溉水源;青藏高寒区地势较高、气温较低,农业生产热量条件差;滇川渝鄂湘山地地形复杂、地势起伏大,故影响北方农牧交错带、西北绿洲农业牧业交错地带、青藏高原温带农业牧业交错地带、滇川渝鄂湘山地农业牧业交错地带等四地农牧交错地带形成的主导因素分别为降水、水源、热量、地形,B正确。故选B
7.答案:A
解析:由前一题的分析可知,四地的农牧交错地带的影响因素中水源、热量(海拔)和地形均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受降水差异形成的北方农牧交错地带不稳定,这是由于我国东部季风气候的降水具有不稳定的特点(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即可知四地中受自然因素所导致的空间分布最不稳定的就应是受降水影响的北方农牧交错地带,A正确。故选A。
8.答案:A
解析:图示生态脆弱区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和西南地区,这些地区主要为高原和山地地形,地势起伏大,且主要位于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量大且降水集中,加之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导致植被破坏严重,使得这些地区水土流失严重,A正确;土地沙漠化多出现干旱地区,季风气候区基本没有,B错误;该区域的自然植被是以森林为主,不是以草地植被为主,草地退化不是主要问题,C错误;西南地区气候湿润,土壤盐碱化问题不突出,D错误。故选A。
9.答案:B
解析:由上题分析可知,图示生态脆弱区的生态问题为水土流失。提高植被覆盖率,能够提高土地的保水能力,有效防治水土流失,B正确;发展节水农业主要针对水资源短缺地区,而黄土高原和西南地区主要的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不是水资源短缺,A错误;黄土高原和西南地区是在季风气候区,自然带是以森林为主,不适宜种植草场,C错误;设置草方格沙障区域主要是在我国西北干旱区,D错误。故选B。
10.答案:B
解析:土地盐碱化满足两个条件:地下水位高,蒸发大于降水。读图可知5-6月地下水埋深浅、降水少、气温较高蒸发强,所以土地盐碱化最严重的时段是5-6月,B正确;3-4月气温低,地下水埋深深,A错误;7-8月降水量大,淋溶作用明显,C错误;10-11月气温低,地下水埋深深,D错误。故选B。
11.答案:C
解析:雨水下渗有利于增加土壤水分,增强淋溶作用,减轻盐碱化,①错误;表面铺设地膜,减少水分蒸发,土地盐碱化程度低,②正确;底下铺设秸秆,形成阻挡,减少地下水向上运移,减少地下盐分往上输送,③正确;铺设秸秆不能隔绝下渗,地下水向下运移可以将表层盐分带到地下,减少地壤的盐碱化,④错误。综上,C正确。故选C。
12.答案:B
解析:影响土壤盐渍化的主要因素是降水和蒸发,降水量越大,土壤中的盐分下渗淋溶就越多,土壤的含盐量就越低,盐度随着水分的蒸发向地表集聚,蒸发越强,水分含量越低,地表和土壤中的盐分含量就越高。由图可知,9月、11月其干燥度较5月低,土壤表层含盐量较低,CD错误;3月潜水位较高,同时3月干燥度较高,5月份干燥度也较高,5月潜水位较低,说明该地3月份后降水补给较少,加上3月后气温逐渐升高,地表水分蒸发量增大,地表土壤盐分含量最高,B正确,A错误。故选B。
13.答案:A
解析:从上题可知该地春季干燥度较高,而7-8月份干燥度明显降低,地下水位上升较快,说明7-8月份该地降水较多。四川盆地、珠江三角洲位于我国秦淮以南地区,其雨季时间更长,雨季不止7-8月份,CD错误;华北平原位于秦淮以北地区,其降水主要集中在7-8月份,与该图较为符合,A正确;塔里木盆地全年降水稀少,其夏季气温高,蒸发更为旺盛,干旱度应更高,与图上不符,B错误。故选A。
14.答案:(1)地势南高北低,北部地区地势低平,排水不畅,盐分不易排走;黄河水易侧渗北流,盐分向北聚集;北部临海,海水渗漏补给,增加盐分含量。
(2)深翻土可以增加土壤通透性和蓄水能力;深播种可以增强玉米抗旱、耐涝、抗倒伏能力;深翻土时将病虫和杂草种子深埋,可以减少病虫、杂草危害。
(3)生态效益:制取沼气,增加了能源,减少了煤炭使用,环保效益显著;沼液提高了土壤肥力,降低了土地盐碱化。
经济效益:利用盐碱荒滩,提高了土地单位产出;土壤肥力提高,提高了玉米、小麦单产,经济效益提高。
解析:(1)依据材料“滨州市地处黄河三角洲,地势南高北低”可知,地势南高北低,北部地区地势较低,水流缓慢,排水不畅,盐分不易排走;读图可知,滨州市靠近黄河入海口,黄河水易侧渗北流,盐分向北聚集;北部地区临渤海,海水盐度较高,海水渗漏补给,增加土壤盐分含量。
(2)据材料“深翻时将深层的湿土上翻至表层,原表层干土下翻至深层”可知,深翻土可以增加土壤通透性和蓄水能力;深翻土时,可以将土壤表层的病虫和杂草种子深埋,以减少病虫、杂草的危害;玉米、小麦深翻播种,可以增强抗旱、耐涝、抗倒伏能力,提高玉米、小麦作物的产量。
(3)据材料“在盐碱荒滩上大力发展生猪养殖,粪便制取沼气,沼液肥田,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效益”可知,生猪养殖,可以利用粪便制取沼气,增加了能源供给,减少了煤炭的使用,减轻了环境污染,环保效益显著;沼液肥田,提高了土壤肥力,降低了土地盐碱化;土壤肥力提高,提高了玉米、小麦单产,经济效益提高;减少了农药、化肥的使用,降低生产成本;利用盐碱荒滩,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土地单位产出增加,经济效益提高。
15.答案:(1)拦泥保土,减轻水土流失;蓄积地表径流,提供灌溉水源;以坝代桥,改善交通条件;淤地造田,增加耕地面积;淤积形成的耕地土壤肥沃,利于提高粮食产量;利于沟谷防灾减灾,保护下游人们的生产、生活安全。
(2)(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优化土地利用结构;采用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等;以地养地,自然恢复;调整牲畜结构和数量;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利用水资源。
解析:(1)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修建淤地坝可以拦截泥沙,保持水土,从而减轻水土流失;修建淤地坝能够截留径流,蓄积地表径流,为农业发展提供灌溉水源;读图可知,修建淤地坝可以以坝代桥,改善当地的交通条件;淤地造田,使得耕地面积增加;淤积形成的耕地土壤较为肥沃,有利于粮食产量的提高;修建淤地坝有利于沟谷防灾减灾,减轻洪涝等灾害的影响,能够保护下游人们的生产、生活安全。
(2)结合所学知识,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针对土地退化可以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可以采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构筑防护体系;对土地进行轮休、休耕,以地养地,自然恢复;调整牲畜结构和数量,使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利用水资源,减少水资源浪费;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减少对植被的破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