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流水地貌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图中B处最有可能形成的河流地貌的名称是( )A.瀑布 B.洪积扇 C.三角洲 D.溶洞2.图中①—②处的河流弯曲景象称为“蛇曲”。①—②处地形剖面图(阴影区为泥沙沉积物)正确的是( )A. B.C. D.在地壳抬升时,由于流水下切作用,原来的河谷底部超出一般洪水位之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上,这种地形称为河流阶地。下图为某河段的河流阶地剖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关于图中地貌说法正确的是( )A.甲处地貌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 B.地壳经历了三次间歇性抬升C.谷地南坡比北坡抬升速率更慢 D.丙处阶地形成时间早于乙处4.丙处物质沉积形成时期,河流的流速最可能( )A.一直较快 B.一直较慢 C.变快 D.变慢野外考察是发现和解决地理问题的重要方法。下图为某地理兴趣小组在野外考察中拍摄的照片,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图中砾石滩常见于大河的( )A.凸岸 B.凹岸 C.河源 D.入海口6.下列地貌形态的形成过程中,与图中使砾石变圆的外力作用最类似的是( )A.沙丘 B.瀑布 C.冲积平原 D.火山地貌牛轭湖是流经平缓地区的河流随着流水作用愈来愈曲,最后导致自然截弯取直,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的湖泊。读北半球某地牛轭湖形成过程及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7.导致图中②阶段虚线处河道相连通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地壳下陷 B.流水搬运 C.流水沉积 D.流水侵蚀8.有关牛轭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常发生在平坦的河段B.常分布在河流的凸岸一侧C.年久日深,牛轭湖会淤积变小,甚至消失D.主要是由于河水的侧蚀作用形成的读图,完成下列各题。9.图中河流甲、乙、丙三处主要的流水作用分别是( )A.侵蚀、搬运、堆积 B.搬运、侵蚀、堆积C.侵蚀、堆积、搬运 D.堆积、搬运、侵蚀10.图中各地形成的地貌类型说法正确的是( )A.河流冲刷力乙比甲强 B.甲地多为V形河谷C.丙地为冲积平原 D.乙地为三角洲平原泥沙运动达到一定强度后,河床底部会出现波浪起伏的形态,并随水流缓慢移动,称为沙波。在浅水区,水流速度受上坡和下坡影响存在差异,导致泥沙在沙波两侧坡面出现侵蚀和堆积现象。下图示意某沙波的形成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1.该沙波中以堆积作用为主的是(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12.该沙波( )A.向上游移动 B.向下游移动 C.维持在原地 D.往复的摆动沙洲(又称江心洲)是由河流中泥沙沉积而成,河水流速受河流形态影响明显。图1为长江下游南京至镇江段江心洲的分布。图2为图1中a、b、c三个采样点沉积物比例示意图。读图,完成问题。13.有关图示长江河段形成众多江心洲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A.该河段地势平坦B.河水流速缓慢,利于泥沙沉积C.近长江入海口,海水的顶托作用强D.该河段流水侵蚀作用强14.图示河流中采样点a、b、c沉积物颗粒粒径大小分析合理的是( )A.b点沉积物颗粒细 B.a点沉积物颗粒细C.c点沉积物颗粒粗 D.a1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黑河流域是我国西北地区第二大内陆流域,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暖多雨。黑河发源于祁连山北麓中段冰雪区,上游流经祁连山区,那里地表崎岖、岩石破碎,中游流经地势平坦的河西走廊,最终消失于戈壁。图示意黑河流域及部分河段的典型地貌。(1)说出黑河上游祁连山段河谷的特点。(2)说明黑河上游春夏季泥石流多发的原因。(3)简述黑河中游牛轭湖的形成原因。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解析:图中B位于河流出山口处。当河流流出谷口时,摆脱了侧向约束,水流速度变慢,搬运能力下降,其携带物质便铺散沉积下来,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地貌,B正确;瀑布出现在陡崖等落差较大处,A错误;三角洲一般出现在河流入湖口或入海口处,C错误;溶洞出现在石灰岩广布的喀斯特地貌区,D错误。故选B。2.答案:A解析:读图,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处位于河流凹岸,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水深岸陡;②处位于河流凸岸,以流水堆积作用为主,河岸较缓。A正确,BCD错误。故选A。3.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处位于河流枯水位之上,洪水位之下,属于河漫滩,是流水沉积地貌,A错误;每一级阶地都是地壳抬升使得河漫滩在洪水期也不能被淹没而形成的,因此有几级阶地,该地区就抬升过几次,图示存在两级阶地,因此地壳经历了两次间歇性抬升,B错误;读图可知,与南侧相比,北侧相同阶地及基岩均较低,说明北侧抬升速率较慢,C错误;距离河流越远、地势越高,阶地形成的时间最早,因此丙处阶地形成时间早于乙处,D正确。故选D。4.答案:C解析:读图可知,丙处物质颗粒从下到上依次变大,说明初期流速较小,上游携带并沉积的泥沙颗粒小,后流速变快,携带泥沙能力增强,颗粒变大。因此可以推断,河流的流速可能变快,C正确。故选C。5.答案:A解析:弯曲河道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凹岸受侵蚀不易堆积形成砾石滩,凸岸堆积容易形成砾石滩,A正确,B错误;河源处落差大,流速快,以下蚀和溯源侵蚀为主,不易沉积形成砾石滩,C错误;砾石滩的沉积物粒径较大,河流入海口处沉积的泥沙颗粒物比较细小,不会形成砾石滩,D错误,故选A。6.答案:B解析:砾石变圆是受到流水侵蚀作用所导致的,而瀑布也是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两者较为类似,B正确;沙丘是风力堆积形成的,A错误;冲积平原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C错误;火山地貌主要是内力作用形成的,D错误。故选B。7.答案:D解析:弯曲河道往往凹岸侵蚀,凸岸沉积,虚线框内两个弯曲处的凹岸不断受到侵蚀,随着侵蚀持续发展,两个凹岸相隔越来越近,最终相连,形成相对平直的河道,因此导致图中②阶段虚线处河道相连通的主要地质作用是流水侵蚀作用,选项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8.答案:B解析:牛轭湖由河曲形成,分布在河流的凹岸地带。选项B符合题意;牛轭湖常形成在平坦的河段,排除A。年久日深,牛轭湖会淤积变小,甚至消失,排除C。牛轭湖主要是由于河水的侧蚀作用形成的,排除D。故选B。9.答案:A解析:一般在河流的上中游主要表现为侵蚀和搬运,在下游表现为堆积。根据位置分析甲处是河流的上游,以侵蚀作用为主;乙在河流的中游,以搬运作用为主;丙在河流的下游,以堆积作用为主。故选A。10.答案:B解析:从材料可知,上游河流冲刷力强,中下游冲刷力弱;甲地坡度大,水流速度快,流水侵蚀作用强,多为V形河谷;丙地为河口三角洲;乙地为冲积平原。11.答案:C解析:根据图中水流方向,可知①坡和③坡为迎水坡,水流速度较慢,以堆积为主。而②④水流下坡,流动速度较快,不利于堆积。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12.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水流流速受上坡和下坡影响存在差异,进而导致沙波背水坡泥沙被侵蚀,而被侵蚀的泥沙会在下一个沙波的迎水坡堆积。所以泥沙不断在迎水坡堆积,背水坡不断侵蚀,沙波会不断向上游方向移动,A正确,BCD错误,故选A。13.答案:D解析:此河段位于长江的下游地区,位于我国地势第三级阶梯上,地势较为平坦,河流流速慢,沉积作用强,侵蚀作用弱,河流挟带的泥沙大量沉积是形成江心洲的根本原因,该河段靠近长江入海口,海水的顶托作用加强了泥沙的沉积,从而形成了众多江心洲。14.答案:B解析:河流流速越快,搬运能力越强,搬运的泥沙颗粒越粗;河流流速越慢,搬运能力越弱,搬运的泥沙颗粒越细。从a、b、c三个采样点沉积物比例可以看出,a、c两点沉积物颗粒较细;b点沉积物颗粒粗。a点河道宽、流速缓,受下游八卦洲阻挡流速更缓,因此沉积物颗粒细。c点受河道变宽和分流渠的影响流速缓慢,沉积物颗粒细。b点位于龙门口附近,受汇入水流的影响,流速快,沉积物颗粒粗。15.答案:(1)为“V”形河谷;河谷两壁陡峭;深度通常大于宽度。(2)春季气温回升,冰雪融化,夏季降水量较大,水流对地表物质侵蚀搬运能力强;上游山区坡度大,地表岩石破碎,存在大量松散物质。(3)中游地区地势平坦,河曲发育;洪水泛滥时,河水冲断河曲的颈部,使弯曲部分与河道分离,形成牛辄湖。解析:(1)河流上游一般流经地势较高的山区,地势起伏大,河流流速快,以流水下切侵蚀为主,所以多V形河谷,河谷两壁陡峭,高山深谷,深度通常大于宽度。(2)泥石流形成需要一定的物质来源:当地岩石破碎,存在大量松散物质,提供泥石流的物质来源;水源条件:春季气温回升快,冰雪融化,融水量较大,夏季降水量较大,坡面径流对地表物质侵蚀搬运能力强;地形条件:位于上游山区,地形坡度大。(3)牛轭湖多发生在河流的冲积平原处。黑河中游为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河岸对河水束缚作用小,河曲发育;河流径流量大的时候出现洪水,洪水泛滥使河水冲断河曲的颈部,使弯曲部分与河道分离,河道被废弃,形成牛轭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